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南宋为何能独抗蒙古50年

小鱼爱科技 2023-09-19 16:29:09

不是南宋抗了蒙古50年,而是蒙古给机会,让南宋抗了50年。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南宋抵抗蒙古,并没有50年,而是45年,这45年是指从1234年“端平入洛”到1279年“崖山悲歌”,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后,南宋宣告灭亡。

在很多人看来,素有“弱宋”之称的南宋,能够在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蹄之下,还能坚持这么多年,已然是一个奇迹,要知道,多少比南宋强大的对手,都很快在蒙古铁蹄下灰飞烟灭。

但是这个问题,是值得认真分析和研究的,南宋之所以在对抗蒙古时还能坚持近五十年,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蒙古因为各种因素,并没有对南宋使出全力,如果蒙古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攻打南宋上,恐怕南宋早就扛不住了。

在1234年,蒙古军“端平入洛”开始,南宋就面临大军压境的情况,偏安一偶的南宋,大致是因为以下几个因素才做到抗蒙几十年的。

首先,蒙古汗位的权力斗争,给了南宋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

在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后,设置了忽里勒台为最高的权力机关,同时,设定蒙古的宗王、贵族等人,采取商议推举的形形式,来推举大汗。

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窝阔台继承汗位,但是按照蒙古的“幼子守灶”制度,原本应该继承汗位的,应该是成吉思汗最小的儿子拖雷,但就因为窝阔台经验丰富,被成吉思汗认为富有治理国家的能力,方才立其为汗。

即便如此,窝阔台的继承之路也并不是特别顺利,在和拖雷谈判近两个月后,窝阔台才算是正式继承汗位,而在这近两个月的权力真空期里,蒙古暂时是没有大汗的。

窝阔台死后,其长子贵由被推举为大汗,在贵由死后,蒙古再一次陷入了权力真空,虽说蒙哥曾担任过汗位,但很快他就死于非命,期间还发生了忽必烈和阿里布争夺汗位的事情。

一直到1264年,忽必烈击败阿里布,登上汗位,蒙古的权力之争才算是告一段落。

也就是说,从1234年到1268年,蒙古有13年的时间是没有大汗的,蒙古贵族在围绕权力的争斗,让南宋在这个时间段内得以喘息。

虽然在1234年,蒙古入侵南宋,但是这期间因为蒙古内部的权力纷争,一直没有对南宋下死手,唯一的算是使尽全力的一次,就是拖雷出兵,但很不幸,拖雷死在了钓鱼城,因此也就对南宋的打击有一定程度上的减弱。

其次,就是蒙古的战略并不仅仅在南宋一个身上。

虽说南宋是蒙古的主要战场,但是在打击南宋的同时,蒙古并没有停止向世界其他方向扩张的行动。

蒙古对南宋的额战争,大致可以分为窝阔台、蒙哥以及忽必烈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里,三人对于宋蒙战争的侧重并不相同。

窝阔台时期,金国是蒙古的最大目标,灭金也是蒙古首要的军事任务,三峰山一战,蒙古将金国的主力歼灭,除了留下部分军队镇守外,紧接着又马不停蹄的进行对花刺子模的打击。

与此同时,蒙古还顺道征服了波斯、亚美尼亚等小国,又在1231年开始攻打高丽、西夏,基本上是没有停歇征服世界的脚步。

在1234年展开的攻宋战争中,表面上看着确实声势浩大,但实际上,这个战场只是当时蒙古中国战场的其中一个,并且,当时的蒙古,对于被征服地,主要政策是以劫掠屠杀为主,真正入主管理的比较少。

而到了蒙哥时期,灭宋的议程成为了主要的日程,蒙哥采取围而歼之的方式,把南宋的北、南、西三面包围起来,避开了东面的正是防守。

1254年,蒙哥亲率兵马展开对南宋的攻击,蒙哥的意思是,此次出征定要南宋易主。

但蒙哥犯的致命错误就是将对南宋打击的战线拉得太长,他命忽必烈带一路军攻击襄阳,又命大将兀良合台自大理包抄南宋,虽说战略上确实优秀,但战线长的结果就是,每一路的兵力就略显不足。

拿蒙哥的中路军来说,中路军的目标是四川,但蒙哥仅仅带了不足四万人,前往大理的兀良合台更是只有一万人。

这样的战略布局,导致了数支大军各自为战,首尾不能呼应,更别提相互支援,再加上蒙哥也死在四川,所以,这场攻打南宋的行动,最终使草草收尾,并未有太大的战果,反而蒙古方面,还死了个大汗。

蒙哥死后,忽必烈和阿里布开始争夺权力,直到1268年,忽必烈上位,才算结束了这场权力争夺战,从蒙古战略上的失误加上蒙哥死后局势的动荡,让南宋能够趁机机会喘息一段时间。

当然,除了蒙古方面自身的原因之外,南宋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这个优势包括当时南宋的地形防御优势以及自身的防御工事和装备的优良。

宋蒙之间的战争,基本上是以蒙古主动攻击,南宋被动防御这样的步调在进行,能够抵御蒙古骑兵的冲击,南宋方面首先是地形上的优势。

自赵构在临安建都后,南宋的君主和将领就对修城有着不一样的执着和热情,每逢遇到敌军进攻,南宋将领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修城,把城池修的越高大、越深越好,这一点在很多的影视作品上就能看到。

筑为强藩,城高池深!

除了爱修城之外,偏安一隅的南宋,在地形上也对蒙古骑兵造成了困扰,比如在江淮地区以及襄汉地区,这里的水路网络极为复杂,这就能够利用天然的水网来迟滞蒙古骑兵的行动。

而蒙古骑兵若是要攻打南宋,首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渡过长江,在当时,可没什么长江大桥之类的设施,数量巨大的骑兵想过江,能够选择的道路并不多。

如其中一条路线荆襄线,若是走这条路,就必须经过襄阳和荆州,但是南宋方面也看到了这一点,在这些必经路线上的重镇进行严防死守,让蒙古骑兵吃尽了苦头。

《射雕英雄传》中,郭靖黄蓉首位的饿襄阳,就是利用地形的优势才能够抵抗蒙古大军数年,若是地势平坦的城镇,恐怕蒙古骑兵几个回合冲击,就不复存在了。

除了利用水路优势之外,还有就是利用山形,比如川蜀地区,这里山高林密,地形更是骑兵的噩梦,南宋有个名将余阶在担任四川统帅时,充分利用了这里的地形,将地势平坦的旧城放弃,选择山高路险、依水而建的地方建立新城。

这样的好处就是在每逢战事,军队的百姓就能进入山城开始防守,并且各个山城利用水路可以达到连接,相互支援,就这样,以重庆为中心的一个庞大的山城防御体系就建立了起来,在这种防御网络下,蒙古军队一时半会还真的讨不到什么便宜。

大汗蒙哥,就是死在了川蜀地区的钓鱼城。

除了地形优势之外,南宋方面还是有一定的装备和工事上的技术优势,正是凭借着工事和地形,才能抵御蒙古。

众所周知,南宋和蒙古对比,最大的劣势就是骑兵力量的不足,同时南宋没有战马,因此,与蒙古单纯骑兵攻击不同,南宋更倾向于多兵种联合作战,同时对防御工事极为依赖。

在南宋军中,有个擅长制造的大师,名为杜杲,此人就十分的擅长制造武器装备,安丰之战中,杜杲发明了一种可以快速搭建的木塔楼,不仅能够进行防御,还开有箭窗可以攻击,最厉害的是,这种塔楼,可以组合在一起,形成一道城墙,这就是几百年前初期的模块化生产。

窝阔台在攻打庐州时,正是对上了杜杲,杜杲在塔楼的基础上升级改造,前面塔楼,后面投石机,上方还有弩炮,这种武装到牙齿的防御工事,对当时的蒙古军确实造成了极大地伤害。

只不过,在之后蒙古方面出现了攻城利器回回炮,这种塔楼才最终失去了作用。

地形是天然的,装备工事是被动的,能够在战争中取得战果,最主要的还是人,在南宋时期,最为着名的就是名将孟珙,在他负责襄阳时,主动学习骑兵战术,并学以致用,派小股部队深入被蒙古控制的河南境内,破坏蒙古屯驻的粮草物资等,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另外还有上文提到的大将余阶,曾创下北伐三战三捷的战果,几乎将汉中收复。

这里是文章图片6.jpg

总结:

无论是蒙古内部出现问题给南宋了喘息之机,还是南宋方面拥有地形优势能够有效防御,或者是南宋的名将辈出,能打胜仗,这些因素对于南宋都是很高的机会,但是最终南宋依然被灭亡,究其原因,在于南宋朝廷缺乏战略眼光,也缺乏能够指挥大兵团移动作战的总指挥,在孟珙死后,更无能担此大任的标志性大将,再加上南宋以文驭武,猜忌武将,任人唯亲,大量有一定能力的武将或被排挤,或投靠敌营,在一系列因素的加持下,南宋,最终灭亡!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66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