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团委)
2
0
2
2
“家乡·印记”
共话百年奋斗,争做时代新人
回顾党的百年光辉历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党的百年历程的亲历者、见证者与实践者。这群伟大的人,便是人们心目中的“五老”:老党员、老专家、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自动化学院团委结合“家乡·印迹”寻访实践活动,组织学院青年在返家乡期间通过采访、拜访等方式,对当地有影响力的“五老”进行深入的了解,挖掘他们在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感人事迹和人生体验……
喝水不忘挖井人
抗美援朝精神在
自动化学院20级
谢俊明
2月12日,我在电话里采访了这样一位 抗美援朝老兵——吴桥兴爷爷。他出生于1934年6月8日,今年已是88岁的高龄。讲起战场上的故事,这名老兵仍然头头是道,仿佛把人带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出生于平陵圩镇务农家庭的他,1950年因要回家耕田、养牛,又处于战争时期,就没有继续读书。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年仅16岁的吴桥兴怀着一腔热血,毅然决定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一线保家卫国。他与平陵圩街的15名热血青年从平陵圩步行两天时间到达河源县县城,(1951年前,平陵镇内的平陵圩和东面的一些村落归属河源县管辖。1951年5、6月间,原属河源县回龙镇管辖的平陵划归龙门县辖,区政府驻平陵圩)。1951年10月,跟同批15名家乡战友奔赴朝鲜战场,被编入65军192师575团进入朝鲜参加战斗。
图 | 吴桥兴老战士敬礼照
当时部队气昂昂地通过鸭绿江大桥到达北朝鲜,从新义州出发行军,战士负荷平均25公斤,牲口负重在100-150公斤。“为防止敌人轰炸,我们对灯火管得很严,因为稍一疏忽就会给敌人造成机会。”吴桥兴爷爷讲到。为了防空,部队只能夜行晓宿。时值冬末春初,冰雪融化,又逢绵绵春雨,道路泥泞,实在难走。在行军沿途,因为没有一座完整的民房,部队只得在凄风苦雨的树林里宿营。志愿军官兵没有一个人叫苦。战士们提出,只要有两条腿,别说下雨,就是下刀子也要按时赶到三八线。经过28个夜行军,部队终于按期到达三八线。尽管条件艰苦,没有一个战士退缩,大家都不怕流血牺牲,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一心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作为后辈的我们应为这场伟大战争的胜利而感到光荣,为战争中牺牲的先烈而深深怀念,为中华民族坚韧的精神而深感幸运。时间一直向前走,没有尽头只有路口,我们应缅怀先烈,致敬老兵,更应传承他们的抗美援朝精神。青年者如日出之朝阳,作为新青年的我们,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我们更应从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得到收获,让我们铭记历史,牢记先辈教诲,传承抗美援朝,让我们的祖国未来更加光明!
人们说,这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老一辈人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五老”精神,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五老”精神是下一代发展和成长的基石和动力,敬“五老”、学“五老”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回首望去,“五老”的身影似块块铺路石,镶嵌在中原大地的安康大道上。弘扬传承“五老”精神,以“五老”精神作为指引和方向,由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定将舒天昭晖,磅礴东方。
资料来源:自动化学院团委实践调研部
图文编辑:李秋雨
初审:李秋雨
复审:张炜森
终审:何淑霞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66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