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家是无情的,知常容写过一篇文章《
太子越能干,皇帝越害怕,这才是《长安十二时辰》中圣人真实想法
》有很多朋友在下面留言说唐玄宗太无情,为什么处处防着自己的儿子呢?这就引发出一个议题:
帝王之家难道真的不能有父子之情和兄弟之爱吗
?
民间熟知度最高的兄弟相残例子应该是《七步诗》。据传说曹丕当上皇帝之后,某一天找了一个借故要求曹植七步成诗,不然就杀了他。在这种情况下,曹植写下这首着名的《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如今念之,其悲凉之气透骨而来。
曹丕迫害曹植在《三国志》里也有记载。
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
这是灌均上奏的,如果不是曹丕授意,给灌均十万个胆也不敢给曹植按上这样的罪名,曹植再胡闹也不会去劫胁使者。
父子相害的案例在唐朝发生的机率也很高,如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逼唐高祖禅让,《长安十二时辰》别看圣人不断折腾太子,似乎很可怜。后来太子坐上帝位之后,同样放任太监去迫害唐玄宗,也就是剧中的圣人,父子之情荡然无存。
唐肃宗将唐玄宗迁到太极宫的过程中,在路上遇到李辅国带着很多刀已离鞘的士兵围住唐玄宗。从阵势上看,一声令下,唐玄宗自然就会身死刀下。唐玄宗此时已经年老,身边才二三十个老弱之人。
如此情景,唐玄宗吓的掉了好几次马背,幸好高力士也就是剧中的郭力仕镇住了场面。到了太极宫后,唐玄宗拉着高力士的手说,如果没有你,我今天的命算是没了。李辅国只是一个宦官,虽说是他自己的主意,如果他没有摸透唐肃宗的心思,他怎么敢如此呢?事后也没有受到任何的警告,依旧深受唐肃宗宠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难道真的没有亲情吗?
古人早就道出真正的理由。
这个人叫马周。
马周这个人挺有意思的,他少年之时家穷,但是眼高于顶,对谁都不用心,放浪不羁所以不受大家欢迎,后来多次任官都受到上司的责难,干不了多久就辞职,干脆当了常何的门客。
有一次唐太宗希望大家上书谈论现在的得失,进行自我批评。常何是个武将,自然写不出来,门客马周代写。唐太宗看完很惊讶这是个人才。唐太宗想见到马周,求贤若渴,派了四批人去请,终于见到了马周。这件事情曾是戏曲的常用题材。
一交流就像遇到知己一样,很快马周就青云直上了。
贞观十一年,时任侍御史的马周在给李世民的上书中道出为什么父子,兄弟之间不能有亲情的原因。
首先他指出皇帝不能对孩子有偏爱。因为从汉晋以来很多因为有偏爱,最终导致灾祸,这样的事情举不用胜举。
人主熟知其然,但溺于私爱,故前车既覆而后车不改辙也——《贞观政要.卷四·太子诸王定分》
然后他继续说,每一个皇帝都很清楚这样是不对的,但是架不住亲情,会对喜欢的孩子有偏爱,这样会给大臣传递一个错误的信息,导致每一个孩子身边都会围上一大帮给他们出主意的人。孩子也接受到错误的信息,所以最后虽然前面反例很多,帝王自己也很清楚这样做不对,但架不住人之常情还是会继续犯的。
马周的逻辑就是皇帝是不可以有私爱。因为皇帝的私爱是很危险的
他举了曹操的例子,曹操早期对曹植很宠爱,使得曹植与曹丕相争,最后曹丕把曹植给恨上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曹植后来遇到的困境有一大部分是曹操的私爱造成的。
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
曹操对曹植的确很爱,但是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昔魏武帝宠树陈思,及文帝即位,防守禁闭,有同狱囚,以先帝加恩太多——《贞观政要.卷四·太子诸王定分》
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
皇帝你现在对孩子特别的宠爱,实际上是给他未来生活埋下祸根。
简单一句话就是
皇帝想要给孩子呈现父爱,但不能给也不敢给。皇帝注定是孤家寡人
当然马周说话还是比较缓和的,
当时他对李世民说,你也不用难过,因为你的孩子有的吃,有的用,还有这么高的地位,比普通人好太多了,什么都有了,你根本不需要给他们私爱
李世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最后给了他很多赏赐,不久就升任给事中
但人非草木,怎么可能做到绝对无情呢?后来李世民就偏爱魏王泰。这个时候唐初大书法家褚遂良就提醒李世民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他提出的观点是:
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谓之储君,道亚霄极,甚为崇重,用物不计,泉货财帛,与王者共之。庶子体卑,不得为例,——《贞观政要.卷四·太子诸王定分》
核心就一句话,
儿子之间就是不一样的,必须要有等级,要有规矩,要不平等,要有高下之分,这样才可以符合规矩
,而且他将这个认为是圣人制礼。
这样的观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简直无法理解。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分出太子出其他孩子的不同,父亲为什么不能一同而视,平等视之呢?
如不能明立定分,遂使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徒承机而动,私恩害公——《贞观政要.卷四·太子诸王定分》
因为皇帝不能将这些儿子分成等级,来一个亲疏有别,尊卑有别,断了别人的念想,那会给投机之人一种暗示趁机结党,最后祸害的绝对是国家。
虽然李世民接受劝告,最后依旧对魏王更加宠爱,使得当时的太子李承乾深感压力,担心太子之位失去,第一步想到弄死李泰,失败之后就与侯君集等人来了一个先下手为强逼宫李世民,结果当然是失败了。
这是皇帝的私爱造成的,所以最后立太子的时候立了一个最温和的李治为太子,当时李世民的想法是
李治不心狠手辣,这样才能够让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都活下来,而不是相残
。但温和的李治却给了武则天一个机会,这一切似乎又是冥冥之中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李世民想展示父爱都不可能。所以
上天是完全公平的,当你得到越多,那就代表失去越多。皇帝拥有天下,但却不能拥有亲情。皇帝自称孤,寡人,虽然说是自谦,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现实的写照呢
?
这又让我想起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中的一段台词,至尊宝到底要不要变成孙悟空。
我要再提醒你一次,金箍戴上之后你再也不是个凡人,人世间的情欲不能再沾半点。如果动心这个金箍就会在你头上越收越紧,苦不堪言。
今天我才真正弄明白周星驰这句台词的意思。李世民将皇帝位的金箍戴上之后,他失去了什么?当他动了父子之爱,就引发太子之乱,为了孩子的生命安全立了温和的李治却埋下了武周之乱。
这世界从不缺金箍,金箍是很诱人,它会给你超能力,历朝历代不断有人去抢着戴,他们始终认为抢到这些就是幸福生活,就是人生巅峰。
对于普通人来说,名和利就是人世间最大的金箍,抢的人也很多。戴不戴全在你自愿,也没有对错,只是你的选择。
一句话:有得必有失。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66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