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五行、五色、五德—为什么这国宝是宋徽宗的密码 《五色鹦鹉图》

昌举动漫 2023-09-19 15:10:07

咱们今天,

单讲一副流失海外的国宝——《五色鹦鹉图》

,这幅画相传

为宋徽宗亲笔所绘。

在画中,除了能了解到

宋朝人养鹦鹉

的习俗,还能看到宋朝画家们不亚于西方同行们,

对自然世界一丝不苟的再现与创造。

当然,更关键的是:小小的五色鹦鹉,却揭开了徽宗这大宋天子隐秘的一桩心病。

东京旧识

靖康耻,父兄被俘、国破家亡。

旧时车如流水马如龙的汴京,如今已是一片废墟。

作为徽宗的第九子,赵构虽然幸免于难,却如同惊弓之鸟一般逃向江南。

在成功躲过金兵追杀后,于应天府登基为

宋高宗。

宋高宗赵构

但缓过神来的南宋,还得面对卧榻之侧的强敌,继续抗金事业。

沿着长江天险,南京成为前线最重要的军事中枢。

因而高宗也多次临幸此地,并改江宁府为建康。

一日,停留在南京的赵构,竟然碰到了汴京宫中的旧识。

这是一只大红鹦鹉,沿着江北呼啸而来,嘴里还叫着:万岁!万岁!

皇帝身边的宦官对着它举起了手,大鸟振着翅膀缓然落下。

在鸟的爪子之下,一块

小金牌赫然出现,上书“宣和”二字。

这是只徽宗曾在“宣和殿”亲手训练过的宠物。

《瑞鹤图》赵佶(传)

轻车熟路的,宦官们把鹦鹉放在了架子上。

等到皇帝用膳时,因为身处行营,没人安排乐师奏乐伺候。

那鹦鹉却高呼起来,“卜尚乐,起方响”。(所谓方响,是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由十六枚长铁片组成,挂在架子上用小铁锤击打演奏。)

原来啊,徽宗在位的时候,宫内每逢用膳时奏乐,

都以方响为乐师的引导。

等到鹦鹉见到完全没人理会它,又狐假虎威的大喊乐师何在,怠慢了皇帝是大不敬的罪过。

显然,这是只熟知宫廷礼仪的徽宗宠物,虽然它在此时此地显得颇为滑稽。

但对宋高宗来说,无疑是一击重击。

睹物思人,前尘往事如潮水般涌入,堂堂大宋,怎落得这般田地?

宋高宗在饭桌上泣不成声。

后来回到临安,这只北宋“旧臣”悄然离世。

赵构亲手为它写下了祭文。

谈到,此赤鹦鹉长有高贵的金羽红衣,却不在乎荣华富贵,奔波数年寻至江南,危难之中不离不弃,更是忠诚之臣。那些临阵投降的北宋官员,虽为人却远不如此禽,高宗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而这一切,那年在宣和殿中调教此禽的徽宗,

那里

想得到呢?

甚至他以后的命运,过得还不如这只鹦鹉呢。

五色鹦鹉图

实际上,并不需要对皇帝养鹦鹉这件事感到惊讶。

北宋人对鹦鹉,那可是相当的喜爱,养鹦鹉、教鹦鹉说话更是文人贵族们的风尚,为后世留下了无数悲喜轶事。

碧纱窗薄晃朝曦,睡起心情不自持。

妆饰

尚慵临曲槛,却叫鹦鹉念新诗。

晨起后的嫔妃不去忙着打扮自己,反倒忙着调教起鹦鹉说话。

这首徽宗自作的宫廷诗,除了为我们描绘了宫廷女性们慵懒闲适的一面,更带来了深宫中人与鹦鹉们的生活片段。

除了这首诗,徽宗还有另外两首鹦鹉诗、流传下来的鹦鹉画,足见风流天子对鹦鹉的喜爱之情。

杏花鹦鹉

并亚陇云飞,稳巢文杏枝。高栖良自得,蜂蝶莫相疑。

题梨花图

楼台影里和风暖,弦管声中瑞日长。从听娇鹦说来路,莫教蜂蝶损浓芳。

因此,画鹦鹉也就是是件顺理成章的事了。

这是一张精彩的国宝级作品。

在春天怒放的杏花中,一只鹦鹉昂扬而立,眼睛深邃,“以生漆点睛,隐然豆许,高出尺素”,披着身上炫丽的羽毛,鹦鹉爪子紧紧抓在树枝上。料峭春寒,枝叶未发,点点新绿从纸条中挣扎而出。写实技法高超,画面雅致,尽得宋人之美。

咱们再来看隐藏着宋徽宗密码的五色。

在细致描绘的鹦鹉身上,头顶、眼睛、爪子是黑色,腹前羽毛为红色。颈部有一小条白色点缀。背部、长尾巴都是为绿色,尖尖的鸟嘴染成了黄色,因此,共

黑、红、黄、白、绿

五色。

在画面右侧,徽宗用它“锋芒毕露,傲骨之气,割金断玉”之美评的“瘦金体”,题写了这只鸟的来历和自己天下第一人的画押。

原来这画中鸟并不是画家的想象之作,而是确确实实有其模特的。

是来自

“领表”

的贡品,养在宫中驯服可爱,飞翔于深宫之中,叫声清脆。之所以画这幅画,也是徽宗见它在早春杏花盛开之际立于其上,自有一番雅致的风范,因此提笔画之。

但问题也出在画中鹦鹉身上。

根据学者们的考据,这只五色鹦鹉的品种是

华丽吸蜜鹦鹉

,如今产自印尼,是外国的贡品,并非本国之物。

华丽吸蜜鹦鹉

根据实际鸟的照片,可见宋徽宗是对

五色做过替换的。

他并不是完全地忠实于鹦鹉真实的色彩。

原本橙红色的喙被置换成了黄色,头顶和胸前的亮蓝色转换为黑,颈部背部的黄色被处理成白,灰色的脚变成了黑。

以完美主义者宋徽宗对世界观察、描写之精密,画错颜色的事是不应该发生的。

这在画史上也有印证。

宋朝画家对写生的要求极为严格,如元代汤垕的《古今画鉴》载。一次,徽宗命人画一副孔雀高飞屏风,一众画家极尽才力,呕心沥血之作却始终难让皇帝满意。于是徽宗下旨曰:凡孔雀欲要高飞,必先抬左脚,你们这些画家画的都是先抬右脚。

按照上面的历史记载,五色鹦鹉的颜色,应当是徽宗故意为之。

将自然的色彩,置换成中国传统中的五色

“青、赤、黄、白、黑”

因此,画中鹦鹉实际承载着作为徽宗

“五色”祥瑞的

使命。

为什么徽宗要如此狂热的寻找祥瑞,为自己的帝位寻求上天的肯定?

这一点要从徽宗自身

成长经历

说起。

《五色鹦鹉图》中的五瓣杏花

偶然的龙椅

宋徽宗原本无缘皇帝之位,从小到大都只是一位养尊处优,沉浸于琴棋书画的端王,但可惜造化弄人。

自打他出生,不祥之兆即如影相随。

元丰五年,农历的端午节,即五月五日宋徽宗出生。

这实在

不是个好日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端午节是驱邪避凶的日子。

而五月在古代农历中又叫“午月”,代表“午火”,午火太旺,必有刑伤。

这一说法甚至在史记中就有记载《孟尝君列传》里,“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以及“

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

也就是说,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命克父母。除此之外,还有“五月俗称恶月,多六斋放生。”等相关记载。

对于徽宗这样极度完美主义者、迷信之人、道教狂热爱好者来说,对这不祥之时当然是极度的不痛快。因此,一登上帝位,他就立刻把自己的生日改成了十月十日,造出个“天宁节”。

希望以十月(亥月)之“亥水‘’克掉五月的“午火”。

同时,通过在艺术上,徽宗在绘制花卉时,

往往也刻意把花画成五瓣

,比如说五瓣杏花、五色鹦鹉、五瓣梅花、五色锦鸡等祥瑞之物,

徽宗将数字“五”神化,扭转天下对五的恐惧,以此来标榜自己为五德俱全的有为圣君。

这样,出生时辰的不祥之兆就不攻自破。

这在《五色鹦鹉图》的五瓣杏花里也同样有体现。道教中,

杏花也被视作仙花,凡仙人居住的地方往往都有杏花。

张籍在《寻仙》里也写到“溪头一径入青崖,处处仙居隔杏花。

再有像此画中的题跋,徽宗亦有赋诗一句“全五色非凡质,惠吐多言更好音。“鹦鹉既然通体五色俱全,并非凡物,

那么出生在五月初五的徽宗,又岂是不祥之人?

可“五”又是怎么样被打造成祥瑞的?

实际上啊,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始终流行着

五德终始之说

所谓五德,脱胎于阴阳五行之学

,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五德终始,相生相克。每个朝代在宿命上都对应着无形中的某一种元素”。这一学说由齐国学者邹衍提出,像周朝对应火就是火德,商代表金,因此被周朝的火克。而秦朝取代周朝,也是因为秦朝是水德。

等到五德说发扬光大,在古人心中根深蒂固,从此每一朝代江山初定,都会制定国家标准色、官员服装色。

其根据也就是青、赤、黄、白、黑”五色所代表了“木、火、土、金、水”五德。

像宋朝就认为自己是火德,因此尚“赤”,在朝服、天子衣冠上都是以一袭红衣示人。

赵佶像

鉴于这一学说在中国的根深蒂固程度。

那么,一旦某个自然物体同时具备五色,就会被时人认为是祥瑞。

五色鹿、五色虹光、五色云、五色气、五色雁等等,这些祥瑞一旦出现在某位皇帝治下的领土,也就被认为是证明了皇帝治世有方。

咱们再回过头来看

徽宗将鹦鹉改色

,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心事就悄然从画面涌出。

这五色鹦鹉啊,在地理上只能产于外国。但徽宗却含糊的强调鹦鹉来自“领表”,并通过改色的方式赋予

普通鹦鹉以祥瑞的身份,纪录成画展示给大臣。

无论这幅画是不是徽宗亲笔所画,画上的五色、文字却一定是代表了天子的认同与看法。

鉴于徽宗庶出的身份,却继承了兄长的皇位,他龙椅本身就带着很强的偶然性。

所以他比其他皇帝更迫切的需要祥瑞、需要天下的认同来显示自己的统治正当性。

再从道君皇帝的身份来说,他非常迷信风水之术,像崇宁初年,宋徽宗属狗,觉得屠狗是犯了忌讳,因此向全国下发"禁屠令"。

等到登基后,徽宗子嗣稀少,也向道士文起破解之法。

当有道士说京城东北地势过低,阴盛阳衰,要增加皇嗣,只能想办法抬高东北地势云云后。徽宗立即在京城东北大动干戈兴建艮岳。

我们在水浒传里非常熟悉的花石纲,就是因此事而诞生。这甚至被很多人认为北宋灭亡的诱因。

小小一只“五色”鹦鹉,背后却隐藏着徽宗那么多的细腻心思。

等到金兵入侵,兵临汴京城下,守城的百姓、将士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拆除了艮岳以获取石料。

无数民脂民膏凝结成的奇石、假山如今变成了箭石、路障、城墙。

而徽宗那费尽心思养在艮岳的奇珍异兽,也都在缺粮的饥饿中被百姓争相而食。

不知宋高宗在他乡遇到的那只大赤鹦鹉,又是历经了怎样的苦难,才从汴京飞抵高宗营地的?

宋徽宗的《五色鹦鹉图》属于()。

宋徽宗的《五色鹦鹉图》属于()。

A.木版花鸟画

B.白描花鸟画

C.工笔花鸟画

D.写意花鸟画

正确答案:C

出自宋徽宗之手的真迹有哪些

1、《秾芳诗帖》

楷书,绢本,卷,后期风格,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这是宋徽宗写的一首亡国蒙尘词。每行二字,共20行。清代陈邦彦曾跋赵佶瘦金书《秾芳诗帖》:“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真神品也。”

2、《欲借风霜二诗帖》

楷书,纸本,早期作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由两首七言与五言律诗合并而成,也名为“欲借、风霜二诗”帖。过去学者推测这可能是宋徽宗二十九岁(1110)时所作。

3、《千字文》

楷书,卷,早期(传23岁时)作品,上海博物馆藏,这是赵佶以其最具个人风格之"瘦金体"书写,整体匀整峭拔,飘逸灵动,正所谓"铁画银钩"。此种书体取法唐代薛稷、薛曜,把楷书中瘦劲一路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一种书体。

4、《题李白上阳台帖》

楷书,纸本,早期风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纵28.5cm 跋28.5 x 38.1 cm,《上阳台帖》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历来收藏于内府,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题签:“ 唐李太白上阳台”一行。后纸有宋徽宗赵佶题跋。皆为瘦金书,极其工整秀雅,可见徽宗对李白书迹之膜拜。

5、《闰中秋月诗帖》

楷书,纸本,后期风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纵35厘米,横44.5厘米,这件《闰中秋月诗帖》为“瘦金体 ”的典型作品之一,“瘦金”即有 “瘦筋”的含意。在宋徽宗的书法作品中,堪称代表。 此册页曾经清宋荧、乾隆内府、嘉庆内府等收藏,《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6、《瑞鹤图》

绢本,卷,楷书,后期风格,辽宁省博物馆藏,纵138厘米、横51厘米,图中描绘了鹤群盘旋于宫殿之上的壮观景象。绘画技法精妙绝伦,图中群鹤如云似雾,姿态百变,各具特色。

7、《五色鹦鹉图》

绢本,卷,楷书,后期风格,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图绘折枝杏花两枝,枝头栖五色鹦鹉一只,用笔细劲工致,设色浓丽,与《蜡梅身禽图》想类,是一种精巧典雅的风格。因有徽宗赵佶的亲笔题词,画幅的右侧有赵佶瘦金书诗序并诗。

圆明园中有哪些文物?现在在哪里

1、猴首铜像

原属圆明园海晏堂前大水法铜像,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后被中国保利集团公司购回,现收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2000年5月前后,香港文物拍卖会上公开拍卖几件圆明园文物,其中三件是西洋楼海晏堂十二生肖喷泉上的牛、猴、虎生肖铜头像。

海晏堂十二生肖喷泉是按照我国十二生肖设计的喷泉时钟,每到一个时辰,属于刻时辰的生肖钟就会自动喷水,正午十二点时,十二生肖则同时喷水。

设计极为精巧。当年英法联据抢劫时,也是将其作为最珍贵的宝物对待的。得到它的,也是有特殊身份的人。

在拍卖会上,最终铜虎首以1400万、铜牛首以700万、铜猴首以740万成交。令人稍感欣慰的是,这三件圆明园珍宝均被中国两家公司买下。

猪首和马首铜像是澳门特区著名爱国实业家何鸿燊博士出资600多万及6000多万购回,并将其捐献给保利艺术博物馆。

2、猪首铜像

猪首铜像原来摆放在北京圆明园西洋楼景区中的海晏堂前。当时海晏堂前有十二生肖兽首,分别代表一天的12个时辰,每日按时依次喷水,至正午时十二生肖同时喷水,场面壮观。

兽首铜像,是东西方艺术交融的结晶,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做工精细,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铜铸狗首原与另外十一个生肖铜像并列于北京圆明园,但当年英法联军入侵火烧圆明园时把十二生肖铜像偷走。

“猪首”铜像是中国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的人士于今年春天在美国一位私人收藏家处寻访到的,专家反复鉴定后认为,这件铜像与此前保利收藏的3件铜像同属一个系列,可确认是圆明园大水法十二生肖铜像中的一件。

艰苦的谈判之后,那位美国收藏家终于同意将这件珍贵文物转让。何鸿燊先生得此消息,迅速与中国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联系,并为基金出资收购国宝,捐赠给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

至于为收回国宝付出的资金数目,保利方面没有透露。可惜的是,猪头顶部也有一处凹坑,推测为枪托所砸。

中国保利艺术博物馆曾斥资3317万港元,从香港佳士得和苏富比两家拍卖行购得铜牛首、猴首和虎首3件圆明园文物。

3、金瓯永固杯

“金瓯永固杯”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杯口边铸有“金瓯永固”、“乾隆年制”篆书。

根据清“内务府活计档”记载,乾隆对“金瓯永固杯”的制作十分重视,不仅要领用内库的黄金、珍珠、宝石等珍贵材料,而且在制作过程中的每道工序之前都要先精细地画图样呈览,直至皇帝十分满意方可。

根据档案记载,乾隆年间共制作了四件“金瓯永固”杯,分别是乾隆四年一件,乾隆五年二件,乾隆六十二年(嘉庆二年)一件。

华莱士典藏博物馆武备厅内收藏的铜杯应为乾隆四年所制,此杯夔龙头顶未镶珍珠。乾隆五年下旨在夔龙头顶镶嵌珍珠,华莱士典藏博物馆武备厅内收藏的金杯有珍珠,应为乾隆五年所制。

另外一件制于乾隆五年的“金瓯永固”杯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制造于乾隆六十二年的“金瓯永固”杯则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4、《骏骨图》

《骏骨图》是元代画家龚开创作的一幅纸本墨笔画,描绘了一匹饥肠辘辘的马,它瘦骨嶙峋,几乎抬不起头来,但仍可从其如炬目光中感受到不屈精神。?

《骏骨图》写染结合,描绘马的骨骼、肌肉、鬣尾、蹄腕,颇具写生之意。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此画被人从圆明园掠出,后辗转到了日本,被阿部房次郎(1868—1937)家族收藏。

阿部房次郎是20世纪初日本的纺织业巨子,他深受当时关西汉学家内藤湖南(1866—1934)及长尾雨山(1864—1942)的影响,从日本和中国搜购书画。

1937年5月,阿部房次郎因病去世,临终嘱托家人其收藏来于社会,当归之社会。1943年,其长子阿部孝次郎将160余件中国古代书画,捐赠给大阪市立美术馆,成为该馆早期的馆藏支柱。此画至今还保存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5、《归去来辞图卷》

《归去来辞图》是宋末元初画家钱选创作的一幅中国古画,在《归去来辞图》画面里,左一半为坡岸,有人家院落;右一半烟水浩淼,远处依稀可见淡淡山脉。

靠近坡岸的水中有一只木船,陶渊明身着大袖宽袍立于船头,一童子在船尾摇橹。看召魄伏的波纹,木船正破水向岸边驶来。

另—边浅渚绿岸上有六棵柳树,枝叶茂密;一道隆起的院墙间有一柴门开着,几竿竹子探出墙来,这大概是陶渊明的居所。门前有俩孩童和一妇人似在迎接陶渊明回家。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抢夺圆明园时,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人并不认书画作品,所以很少有联军军官或士兵抢夺书画作品。

但此画仍然没有逃脱被盗抢的命运。英法联军退兵后,清政府从咸丰十年(1860)十月初五开始,由胜保等人率军队在圆明园、三山附近地区挨家挨户搜寻圆明园文物。

其中十月初五这天在昌平一个土匪窝中查到土匪趁英法联军抢夺时混乱而进入园中抢到的《归去来辞图卷》、《道光帝喜溢秋庭图》轴、《浮玉山居图卷》等书画作品六幅。《归去来辞图卷》重新被收入大内。

此画卷后又被汇文书院学长(南京大学前身)美国人福开森得到,福开森对中国文化特别是文物,兴趣渐浓,辛亥革命以后,开始专心研究中国文化,特别热衷鉴别与收藏中国古董字画。福开森于1945年去世,终年79岁。

1913年福开森将《归去来辞图卷》捐赠给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猴首铜像

——猪首铜像

人民网——圆明园里的文物:它们现在何处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64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