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侠客一场梦,笔墨纵横论英雄。
月下铁剑寒光,映出了多少江湖旧事;杯中陈年烈酒,蕴藏了几许恩怨情仇。豪气直冲云霄,化作一声激荡的长啸;热血洒满疆场,只为守护身后的山河。关于侠客的梦想和向往,早已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们所向往的武侠,是一片可望不可及的江湖,心目中的侠客,是那些是活在记忆当中的英雄。
时至今日,武侠精神成为了一种独树一帜的文化,并且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认同。因为那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信念,始终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内心。
但是真正的侠客文化,一开始却并不具备如此宏大的思想格局。或者说令人向往的侠客文化,其实也是在漫长的时代变迁中,逐渐升华完善而成。
是历经了时间的打磨,于岁月的沉淀,以及历代文人的延续和弘扬,最终才发展到了今天这个局面。
源头时期的侠客文化,注重的是个人义气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我国首部以武侠题材为主的文学作品,当属汉朝时期所着的《燕丹子》。按照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只能算是一个长篇的叙事文章,而不能算作小说。
其主要内容讲述的就是战国末年时期燕国太子丹,如何从秦国逃回燕国,并且派遣刺客荆轲刺杀秦王的事情。不过这部作品虽然简短了一些,但是其存在的意义却十分重大,开辟出了武侠专属的文学道路,甚至可以称之为侠客文化的源头。
干将莫邪
因为在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有许多以侠客为主的文学作品,都与其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譬如《搜神记》中的干将莫邪、李寄等故事,都可以归属为与《燕丹子》同一风格的作品。
而且这些作品中也都有一个相似的特性,那便是以个人义气和恩怨为主线。其中虽然也掺杂了一些国家形势的纷争,但是个人恩怨的色彩明显更加浓厚。
就像《燕丹子》中所写的太子丹安排荆轲刺秦这件事情,其中固然有为燕国考虑的成分,不过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了结自己与秦王之间的恩怨。而且荆轲答应出使秦国,主要原因也是为了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是为了成全自己的义气。
由此可见最初的侠客文化,即使并不像我们如今所熟知的这样,拥有极其高远的思想格局。其中所宣扬的精神,也是以勇敢果断和讲义气为主,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点江湖气。
这种风格对后世造成的影响极其深远,直到唐朝年间依然还是如此。当时人们向往的游侠生活,完全是一种洒脱不羁,快意情仇的意境,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以实现个人价值为中心,或纵马江湖,或建功立业。
王维
这一点在唐朝诗人王维的《少年行四首》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这四首绝句,非常形象的刻画出了一个少年游侠的生活形态,与人生目标。
如:“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是快意情仇的江湖;“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是建功立业的渴望。
此外还有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李白的《侠客行》等诗篇,也在体现着那个时代的文人,对于侠客精神的追求和向往,以及武侠文化在他们心中的形态。
总得来说,源头时期的侠客文化,象征着一种勇者无畏的精神,和恩怨分明的气节,以及敢于为了追求理想而舍生取义的决心。这一股信念虽然值得敬佩,但是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因为在当时对于这种侠客文化的追求,远远没有普及到大众化的地步,只能算是一个小众群体的向往。
或者说当时人们心中的侠客形象,过于注重个人义气,从而缺少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包括唐朝时期的许多武侠小说也是如此,就像《虬髯客传》、《红线》、《昆仑奴》,虽有侠义之风,却并不贴近于民间生活,故而难以真正走向大众化。
在漫长的演变过程当中,侠客文化逐渐融入民间
在唐朝和唐朝以前的武侠文学作品,其主线都是在描写,与当时社会高层密切相关的武侠故事,而且都是采用文言文记事的方式。
如此一来,也就限制了它的流传范围,和受众人群。一来是因为古时候的文化普及率不够高,许多老百姓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又如何能够看得懂长篇大论的文言文?
其二是因为发生的社会高层的那些事件,或者是建立不朽功勋的高端梦想,其实离普通百姓的生活很遥远,不足以引起他们的向往和关注。所以侠客文化并没能在当时走向大众化,无法让人民大众深切感受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责任和使命感。
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些以民间题材为主的武侠小说逐渐问世。如宋朝时期,便有一部讲述劫富济贫之事的《我来也》,此时完全是以市井为背景,刻画了一个又一个富有真实性的民间故事,侠盗“我来也”的形象也随之深入人心,得到了普通百姓的广泛欢迎。
在这个时候,武侠题材的文化作品,已经有了从小众化走向大众化的趋势,故事发生的背景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接近现实。人们心中的英雄形象,也随之变得明确起来——“止戈为武,济世为侠”。
再加上元末明初时,白话文的逐渐兴起,侠客文化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也随之被进一步拉近。施耐庵的一部《水浒传》,讲述了108位好汉的传奇故事,这些人的出身和背景各不相同,有的是朝廷命官,有的是市井无赖,也有的是以丰富豪,可谓形形色色,应有尽有。
这样的人物设定,使得社会各层人士,都能够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代入感,找到引起共鸣的角色和故事。书中梁山108位好汉,在梁山泊上竖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敢于在黑暗的世道中撑起一片朗朗乾坤。
这些情节以及其中包含的寓意,无疑非常符合封建时期的时代背景,写出了许多普通人的心声。那些好汉身上所体现出的侠义精神,象征着人们心目当中追求的正义和公道,代表着他们对于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不过这种行侠仗义之风,尽管已经符合了当时普通百姓们的期望,但是却也透露着一种无奈的意味,给人的感觉非常被动。而且那些侠客的思想格局也不够完善,没有升华到“侠之大者”的高度,依然受到了私人恩怨的束缚,和现实利益的驱使。
包括清朝时期的许多武侠小说,也都没有走出这一层境界,其中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始终无法凸显出更加宏大的人生格局。
武侠文化的升华,是一种思想境界的提升金庸先生
听一声剑鸣,道一声莫忘;
唤一声大侠,守一方平安。
在现代人的心目当中,对于侠客最直观的印象,便是来自于金庸先生的那一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他笔下有一个浩浩荡荡的江湖世界,但是在那些江湖侠客的心中,却始终牵挂着高高在上的庙堂,牵挂着普天之下的芸芸众生。这是属于如今这个时代的侠客文化,是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和演变,最终升华而成的境界。
尤其是《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这两部书,更是将这种思想境界展现的淋漓尽致。
相对于古时候的武侠作品而言,这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无疑显得更加宏大。就像郭靖那样的侠客,他的追求不仅仅是劫富济贫或者替天行道,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守护身后的家园。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他的名字便已经说明了一切。
这两部书中的故事,让人们知道了,原来一个人的身上,可以背负如此重大的使命,原来家国天下的责任感,是应该属于每一个人的坚守。
真正的大侠不是为杀戮而生,也不是为了自己能够建功立业,更不是以武犯禁劫富济贫。在他们的身上,应该展现出一股属于民族和历史的归属感,他们的使命在于守护,在于付出和奉献。
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将一个宏大的人生格局,凌驾在世俗利益与个人恩怨之上,民族大义才是真正值得守护的“义”。为了这个信仰,可以舍生取义。
这样的侠之大者,是现代人心目当中的完美侠客。他们的精神,正是如今人们向往的武侠精神,是经过漫长的演变和升华,最终形成的侠客文化。
从最初的个人义气和恩怨,到后来的替天行道除暴安良,再到后来的守护与奉献。侠客文化经历了漫长的时代变迁,终于一步步从小众走向大众,那些侠客形象也逐渐被赋予了责任和使命,最终得到了思想境界上的升华,形成了如今的宏大格局,同时也使人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向往。
值得继续延续的千古侠客梦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侠客历来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拥有超乎常人的能力与魄力,总是能够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令人钦佩的勇者精神。
而且在长达千百年的演变过程中,侠客的形象和宗旨,也一直都在不断的完善。也正因如此,这种文化才能够一直流传下来,并且深入到人们的心中。
在今后的时间里,这一股具有独特魅力的武侠精神和侠客文化,依然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停的升华,变得越来越完善。因为这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一股独特信念,始终都有被传承和延续的价值。
本文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guoxue/1264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