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权谋术数的政略乃至侵略政策的时代已经完全结束了,外交在正义和平的道路上前进。”——日本外务大臣,“软弱的”币原喜重郎,1924年宣言。
1895年的时候,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结果是北洋水师全灭,中日的关系开始正式陷入了紧张之中。而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以谭嗣同等代表的知识分子阶级开始正式和清朝的中央朝廷决裂,康有为,梁启超等最后的退路竟是流亡日本。
而在1990年左右,日本这个国家甚至成为了中国的反清派与变法派的避难所。而同时,许多的中国有志救国之士相应康有为等西学派的号召,为了学习现代的科学以及军事的只是前往日本留学。
且这些人大多都是进入了日本的军校之中学习,比如说日本的陆军的军官学校,当年就是大批接受晚清留学生的学校之一。那么为何日本会允许接纳中国的留学生呢?难到他们就不怕这些人回国之后给中国带去生力军吗?
事实上当时的日本即使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胜方,但西方可从来没有承认过日本是“列强”。美国当时还公然将日本作为自己的保护国来看。他们那些高高在上的西方白人,是将日本看作为非白人国家里面还算是较为文明的一种国家而已。一战结束以后,肤色主义之上,他们认为白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强的人种。
所以说在二战以前的日本,虽说表面上看起来亲近白人。但实际上整个日本都是对白人的世界抱有一定的敌意的。所以当时日本内部还算有远见的一些人士迫切的想要扶持其其他的非白人国家,为自己找来一个盟友,避免孤军奋战。
而这样的态度,在当时的日本被称为“亚细亚主义”。而最重要的是,后来那些已经失去了理智的疯狂的军国主义人员还未曾出生,这时候的日本还是保持了一些理智。在日本方面来说,与中国打好关系终究是利大于弊的。
而实际上打赢了甲午中日战争的领导者伊藤博文也是一个亚细亚主义的支持者,他在曾经就十分反对国内兼并朝鲜的动作。他们主张的日本要与周围的黄种人国家越南,朝鲜,还有清朝等国抱团,与西方的白人世界对抗。
但那时候的朝鲜已经被攻占,所以也就剩了中国。所以战争过后,伊藤博文等为首的亚细亚主义者他们就想要消除清朝因为战争而对日本的反感。所以在那一段时间之内,日本这的是举国尽力的对清朝中国人士释放善意,还想要把中国一起拉近英日同盟中。
而作为一个释放善意的最好标志就是欢迎清朝的留学生奔赴日本留学,他们还从国民经济中专门拨款给中国留学生以补贴。而他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向留学生宣传日本。将日本的影响力渗透进清朝的各个阶层之中。他们有一个口号叫做:
“清政府若是模仿日本的兵制,清朝的军事就会日本化,理科的留学生在日本学习了器械知识,日本的工商业就会扩张到清朝;文科的学生学习了日本的社会制度后,日本的势力就会毫无疑问地扩展到大陆。”
所以自这里也可以看出即使是善意的日本,也从骨子里透出来了侵略者的一面。而在二战前后日本军国主义那一帮子人长大后, 发生了什么已经不言而喻了吧。那十几年的日本简直已经疯狂了。
在当时的情况是日本那一批脑子还清醒的执政党已经是自身难保,而中日提携以及大东亚共荣也就真的只剩下一张画皮,以及他们掩盖侵略本质的借口了。直到日本昭和20年的时候,他们的才在重臣会议上恢复理智,开始正常思考问题。可是这时候中日的关系早已经僵化,中国永远也不会忘记日侵略军那丑恶的嘴脸。
原因有两个而且都和战争相关
第一个甲午战争的胜利,中国在割地赔款的同事对日本明治维新感觉很向往,他们觉得这是明治维新带来的效果
第二个是日俄战争的胜利,日本开创了黄种人战胜白种人的先河,成为列强之一。让中国人对日本军事实力很羡慕。甚至是崇拜。
于是很多家境不是很好的新派学生首选留学地点都选择去日本。日本为当时的中国培养了很多军事人才和政治人才。等到这些人归国后,占据了很多关键位置,这才拉开了全方位学习日本的序幕。
中国落后日本是从甲午海战之后,日本借助赔款开始经济腾飞,基本完成了近代化向现代化的过渡。而中国还处于近代化的后期。我们和日本当时差了办个时代。
还有很多差距不是几个字就能阐述清楚的,你可以看看相关文章了解下。
当时的留学生,有公派的,也有自费的。由于西洋各国路途遥远,路程耗费巨大,个人难以负担得起,所到西洋各国留学的大都是公派留学生。而留学日本则不同,日本与中国只是一海之隔,路途短暂,费用低微,而且日本学习西方文化技术比中国早,所以一时间,到日本留学成为高潮。在这些留学生中,有公派的,也不自费的,而且自费留学生人数比公派还要多。特别是当时的一些出身寒微、不满时局、立志学习西方文化技术以救国救民的爱国知识分子,日本成为他们自费留学的首选之地。 至于孙中山革命为什么在日本,就是因为日本留学生多的问题,而且很多革命者都在日本留学。
相信熟悉近代史的朋友一定都知道,中国近代不少名人曾去过日本留学,包括我们熟知的李大钊、鲁迅、郭沫若等人。
那么这就很让人好奇,为什么晚清时期,中日势同水火,但还有那么多中国学生去日本留学?
因为近代社会,中国和日本可谓是势同水火,尤其是甲午中日之战后,许多有识之士已经窥破了日本的狼子野心,而此时的日本也的确有并吞中国的野心。
首先我们站在日本的角度,日本人想颠覆中华,最希望的是什么?自然是同化和破坏。
先说说同化,日本人是希望将自己的军国主义思想传输到留学生脑中的,他们想将日本的影响力扩散到清朝的各个阶层,他们希望清朝“日本化”,这就好比古代中国儒家文化扩散到朝鲜、越南、日本一样。在这一点上,日本倒真的是学到了。
其次,日本人也意识到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让中国有识之士不满,许多革命分子都在明里暗里的对抗清政府。但是他们同时又受到清朝的迫害,因此日本这个时候就很有心眼,他们不但允许这些人到达日本,而且还允许他们在日本壮大抗清势力。
其次,站在清朝留学生的角度。
当时的清朝已经落后世界太多了,就连曾经的马仔日本也领先了清朝,甲午一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就使得有识之士意识到再不学习列强,就真的面临亡国的危险。
如果要派留学生去欧洲、美国留学,无疑是需要花费一大笔钱的,而如果将留学生派去日本,那么就会省下一大笔开销,因此清政府毫无疑问选择了后者。这是公费留学生,自费留学生同样也是选择日本,因为日本物价、学费都远低于欧美,其次去日本手续简单。
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国的史学界界定的近代指的是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年这段期间,从中国社会形态上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的结束。这段时期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两半时期”。
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加之当时中国的改革维新思潮空前的高涨,第二年清朝政府派出了首批东渡日本的留学生,从此拉开了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序幕。
有很多留学日本的名人,如李大钊、郭沫若、周恩来、鲁迅、蒋介石、陈独秀、周作人、郁达夫、王国维、董必武等,它们都在充分学习日本文化的基础之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造当初落后贫困的中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翻开中国近代史,留日学生时不时地从字里行间跳出来。
现代的日本留学风潮,总结下来大概以下几点的内容:
日本性价比相对要高,留学的费用也很低廉,十万人民币对于小康家庭来说不会是太大的负担。而且国公立大学经常会有学费的减免,生活费也相对于其他留学国家性价比高。
地理位置优势,都是亚洲国家,气候、生活习惯很好适应。日本到中国飞机只要几个小时,时差小,气候和我国东北地区相似,而且日本也是发达国家,对于不放心子女去地球另外一端的家长来说,日本是一个最优的选择。
文化相似性,日本的文化有一部分和中国有相似性,包括语言(文字)和饮食习惯,更让留学生有亲切感。
日本治安相对安全。礼仪性高,恶性事件较少。去留学的话对于人身安全也有一定的保障。
日本是一个很好的融合了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地方,在日本你能感受日本传统文化的魅力,甚至能找到失传的中国文化。又因为世界各地的人都在日本聚集,你也可以感受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知识。这也是近代至今很多留学生愿意去日本留学的主要原因。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63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