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将一位76的私塾先生(种田老汉)满门抄斩,所斩之人,清廷公布是崇祯皇帝的第五子朱慈焕,也就是许多人冒充的“朱三太子”,实则是崇祯的第四子朱慈炤(zhao)。
听着有点乱,康熙杀的是谁难道没弄清楚?
大家别急,康熙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混肴视听,以真作假杀了崇祯的儿子,这就是阴险的政治家嘴脸。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还要从崇祯景山上吊前说起。
大明朝被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崇祯万念俱灰,逼死了皇后和贵妃,砍了女儿,把三位皇子交给大臣带着逃出了宫。
三位皇子逃出宫分别藏匿到了民间。
这三个皇子分别是:皇长子——朱慈烺、皇三子定王朱慈炯、皇四子永王朱慈炤。
需要说明一点,崇祯共有七个儿子,其他儿子都是早夭,重点说一下,皇五子朱慈焕在五岁时被吓死了。
当时逃出宫的皇太子16岁,三皇子14岁,四皇子只有10岁。
话说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在北京称帝。他开始寻找崇祯的后代。
先说皇太子朱慈烺。
史书记载太子当时在大臣朱纯臣家躲避,南方抗清领袖史可法派人接太子去南京称帝,但是闯王李自成抢先一步找到了太子朱慈烺。
李自成说:“一码归一码,你爸有罪你没罪。”太子顺竿爬,于是请求李自成“不可惊祖宗陵寝,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及不可杀戮我百姓,并指现在投降的官员是不忠不义,应尽杀之。”
李自成为了收拢人心,也为了减轻明朝遗臣的反抗,迅速封太子为宋王。
然而好景不长,不到三个月,李自成被吴三桂和多尔衮合力击败,李自成逃出北京城,太子朱慈烺在乱军中失踪。
再说皇三子朱慈炯。
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无意中抓住了皇三子,同样出于尽快稳定局势的目的,李自成封他为定安公。
从对待崇祯儿子这件事来看,李自成还是挺仁慈和深谋远虑的。
三皇子和皇太子一样,在李自成兵败逃出北京城时在乱军中失踪。
皇四子朱慈炤是最幸运的一个。
当时四皇子随着闯王的乱军逃出了北京城。出城后,他被一个姓毛的将领收留,然后带着他逃到了河南,二人开荒种了一年的地。
到后来清政府登记人口,也就是搜捕崇祯的后代。听到消息后,姓毛的撒丫子跑了,四皇子一人开始了乞讨生活。
有一天,他不知不觉来到了安徽境内,在凤阳乞讨时,遇到了一位前明遗臣姓王的给事中,老王感念前朝皇恩,将他收养在家,并为他改名为王士元。倒着念的意思是“原是王”。
过了十几年后,老王去世,四皇子就以王士元的名字开始了流浪生活。
四皇子在浙江乞讨时,遇到了前明的一位姓胡的官员。老胡也是感念前朝皇恩,于是把女儿许配给他。
这时四皇子将近30岁。从此有了一个稳定的家,四皇子就以王士元为名靠教书为生。
转眼到了康熙47年,这时四皇子已经75岁了,家有一妻一妾,共育有六子三女,并且还抱上了一个大孙子。老王儿女满堂,子孙绕膝。可谓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然而就在幸福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时候,就在王士元颐养天年之时,75岁的老王身遭横祸被康熙砍了。
康熙为什么要砍一个种田的老头子呢?
原来康熙被民间“朱三太子”案困扰已久,冒充朱三太子的案子,在康熙执政期间至少有10多起,都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起事或敛财或预谋造反。
这些冒充朱三太子的人不懂历史,都以五皇子朱慈焕为旗号造反,民间百姓认为五皇子名字起的好:“慈焕”——仁慈换掉康熙。
康熙为了引出真的朱三太子,于是厚待崇祯幸存的女儿,还为崇祯修建了思陵,康熙还亲自祭拜崇祯。
康熙所做的一切都是作秀,一方面是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一方面惺惺作态引出崇祯幸存的儿子们。
为了把戏做足,康熙传旨寻找崇祯后代,封崇祯儿子做看护思陵的官员,负责祭祀等事项。
当时化名王士元的皇四子就上当了,他表明了身份,说自己是真的四皇子。
康熙派人调查,这个75岁的老头确实是皇四子,康熙心内一阵欢喜,当然康熙不可能让他做官。于是心生一计,以真为假,乘机斩草除根。
康熙的计谋是,朱三太子案基本都是别有用心的人冒充的,康熙就以此为理由,硬说王士元冒充朱三太子,即实际冒充皇五子朱慈焕。
康熙随之公布了历史史料,说崇祯的五皇子朱慈焕在五岁时就死了,所有冒充朱三太子的都是假的,一律斩立决。
康熙这手太高了,一方面杀了真正的皇子。一方面绝了一些人冒充朱三太子的念头,可谓一石两鸟之毒计。
康熙就这样“以真作假,真亦假;以假当真,假亦真”真真假假杀了真的四皇子。(是不是太烧脑?)
等大清局势稳定以后,当明朝不可能死灰复燃时。康熙不经意说了实话:“朱三太子本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别有用心的人打着他的旗号,我也知道崇祯的四皇子没有造反之事,但是不能排除他有造反之心!”康熙欲治人之罪何患无辞?
文/秉烛读夏秋
【一废太子】
上问曰、尔奏摺内、引戾太子之事为比。戾太子父子间隔、不能觌面。朕于二阿哥、并无间隔。即拘禁处、朕常遣内监往视、赐物赐食。现今二阿哥颜貌丰满。伊子七八人、朕皆留养宫中。尔何得比于戾太子之事。
————————————————————————————————
选自<<清圣祖实录>>
比如,说他暴戾不仁,恣行捶挞诸王、贝勒、大臣,以至兵丁“鲜不遭其荼毒”(《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四),
他认为皇太子的行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清圣祖实录》卷二三三)
第二件事出自《清圣祖实录》逮九月二十八日,胤禩奉旨查原内务府总管、废太子胤礽之奶公凌普家产后回奏,康熙帝曰:“凌普贪婪巨富,众皆知之,所查未尽,如此欺罔,朕必斩尔等之首。八阿哥到处妄博虚名,人皆称之。朕何为者?是又出一皇太子矣。如有一人称道汝好,朕即斩之。此权岂肯假诸人乎?”。好一句“朕何为者”,康熙竟与独生子抢起了功劳;好一句“朕即斩之”,欲以刑罚封众人之口,可乎?次日再召众皇子至乾清官,云“废皇太子后,胤禔曾奏称胤禩好。春秋之义,人臣无将,将则必诛。大宝岂人可妄行窥伺者耶?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朕素所深知。其党羽早相要结,谋害胤礽,今其事旨已败露。著将胤禩锁拿,交与议政处审理。”向来与胤禩交之甚深的皇九子胤禟邀皇十四子胤禵一同带了毒药前去阻谏,胤禵奏言:“八阿哥无此心,臣等愿保之。”康熙斥曰:“你们两个要指望他做了皇太子,日后登极,封你们两个亲王么?你们的意思说你们有义气,我看都是梁山泊义气。”胤禵于言语间冲撞了康熙,帝怒,拔出小刀对他说:“你要死如今就死”,欲诛胤禵。亏得皇五子胤祺跪抱劝止,众皇子叩首恳求,康熙方才收下小刀,命诸皇子将胤禵责打二十板,逐之出去,才算是化解了一场父子间的流血冲突。不日,张明德一案审结,顺承郡王布穆巴供:“张明德言普奇谓皇太子甚恶,与彼谋刺之,约我入其伙。我不从,故以语直郡王胤禔。直郡王云:‘尔勿先发此事,我当陈奏,可觅此人,送至我府。’因送张明德往直郡王府。“胤禟、胤禵供:“八阿哥曾语我等:‘有看相人张姓者云,皇太子行事凶恶已极,彼有好汉,可谋行刺。我谓之曰,此事甚大,尔何等人,乃辄敢出口,尔有狂疾耶?尔设此心,断乎不可。因逐之去。”胤禩供:“曾以此语告诸阿哥是实。”问张明德口供亦无异。康熙帝因之谓胤禩闻张明德狂言竟不奏闻,革去贝勒,为闲散宗室。张明德情罪极为可恶,著凌迟处死,行刑时令与此事有干连的诸人俱往视之,实乃杀鸡吓猴,令众毋效尤。[20] 此案方毕,皇三子胤祉又于十月五日奏称胤禔与蒙古喇嘛巴汉格隆合谋魇镇于废太子胤礽,致使其言行荒谬。康熙大怒,革去胤禔王爵,幽禁于其府内。十月二十三日康熙帝病,自南苑回官,回忆往事。流涕伤怀,因召见胤禩,随后又召见胤礽。继而内侍传谕曰:“自此以后,不复再提往事。”不知康熙与胤禩相见时都谈了些什么,但料想父子之情犹在,唏嘘之间必能将前一段时期内所发生的事情释然一二。毕竟此时胤禩并未亲自出头去争过太子之位,纵有一二屑小之人于此间挑拔搬弄,亦非他之罪。若非此后的百官保举一事,恐其父子之情亦当一如往昔。叹叹。康熙于此期间,对废太子胤礽多加询顾,常有召见,与臣下的言谈中也不时流露出欲复重立之意。逾数十日,康熙大概估摸着满朝文武皆了然其心,于十一月十四日召满汉文武大臣,令众人于诸阿哥中择立一人为新太子,言:“于诸阿哥中,众议谁属,朕即从之”。谁想事态的发展并没有按照他的预想,以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为首的朝中重臣联名保奏胤禩为储君,令康熙大感意外,无奈之下只得出尔反尔,谕曰:“立皇太子之事关系甚大,尔等各宜尽心详议,八阿哥未曾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尔等其再思之。”
康熙帝认为这位皇太子“绝无忠爱君父之念”,让他先回北京(《清圣祖实录》卷一四七)。
当时只有16岁的胤礽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皇父的不满,但是康熙帝认为这说明皇太子不孝,不堪重用。后来康熙帝在废皇太子时说已包容了20年,就是把这件事作为起点的,可见此事给康熙帝留下多么深的印象。当年君父生病,皇太子就不关心,现在幼弟生病,他还是这般冷漠。
康熙帝气愤地责备皇太子:“伊系亲兄,毫无友爱之意。”但是皇太子不仅不接受批评,而且还“忿然发怒”(《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四)。
第三件事。
初废太子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四日,康熙帝在巡视塞外返回途中,在布尔哈苏台行宫,上召诸王、大臣、侍卫,文武官员等齐集行宫前,命皇太子允礽跪。上垂涕谕曰:朕承太祖、太宗、世祖弘业四十八年,于兹兢兢业业,体恤臣工,惠养百姓,维以治安天下,为务令观。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暴戾淫乱,难出诸口。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恶愈张,戮辱在廷诸王、贝勒、大臣、官员。专擅威权,鸠聚党羽。窥伺朕躬起居、动作,无不探听。朕思国为一主,允礽何得将诸王、贝勒、大臣,官员任意凌辱,恣行捶打耶。如平郡王纳尔素、贝勒海善公普奇俱被伊殴打,大臣官员以及兵丁鲜不遭其荼毒。朕巡幸陕西、江南浙江等处,或住庐舍,或御舟航,未敢跬步妄出,未敢一事扰民。乃允礽同伊属下人等恣行乖戾,无所不至,令朕难于启齿,又遣使邀截外藩入贡之人将进御马匹,任意攘取,以至蒙古俱不心服。种种恶端不可枚举。朕尚冀其悔过自新,故隐忍优容至于今日。又朕知允礽赋性奢侈,着伊乳母之夫凌普为内务府总管,俾伊便于取用。孰意凌普更为贪婪,致使包衣下人无不怨恨。朕自允礽幼时,谆谆教训,凡所用物皆系庶民脂膏应从节俭。乃不遵朕言,穷奢极欲,逞其凶恶另更滋甚。有将朕诸子遗类之势,十八阿哥患病,聚皆以朕年高,无不为朕忧虑。伊系亲兄毫无友爱之意,因朕加责,让伊反忿然发怒。更可恶者,伊每夜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从前索额图助伊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今允礽欲为索额图复仇,结成党羽,令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书夜戒甚不宁,似此之人宣可以付祖宗弘业。且允礽生而克母,此等之人古称不孝。朕即位以来,诸事节俭,身御敝褥,足用布靴。允礽所用一切远过于朕,伊犹以为不足,恣取国帑,干预政事,必致败壤我国家,戕贼我万民而后已。若以此不孝不仁之人为君,其如祖业何谕。
上愎痛哭扑地,诸大臣扶起。又上谕曰:太祖,太宗,世祖之缔造勤劳与朕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以付此人矣。
一连六日“未尝安寝”,对诸臣谈起此事,“涕泣不已”(《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四)。
九月十六日,康熙帝回到北京。命在皇帝养马的上驷院旁设毡帷,给胤礽居住。又命皇四子胤禛与皇长子胤禔共同看守。当天,康熙帝召集诸王、贝勒等副都统以上大臣、九卿、詹事、科道官员等于午门内,宣谕拘执皇太子胤礽之事。康熙帝亲撰告祭文,于十八日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将废皇太子幽禁咸安宫,二十四日,颁诏天下。
汉高祖刘邦:酒色之徒
汉高祖 (前256-前195)
汉高祖-刘邦, 性情豁达大度, 知人善任,起初参加由陈胜,吴广带领的起义,后加入楚国的阵营,趁另一位将军项羽,和秦的大军打拉锯战,没有秦国主力和他的军队对阵之余,第一个攻进秦国的首都咸阳,灭了秦朝,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并以蜀地为基地,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文有张良,武有韩信,后方有萧何的辅助下,终于把项羽的军队包围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 项羽突围不果,自杀于乌江边.
刘邦消灭了项羽后,统一了中国,建立汉王朝,自此中华帝国在地理上再次统一,为以后的强大建立了基础.
汉景帝刘启:优柔寡断
汉景帝刘启 (公元前188~前141)
字开,是汉文帝的长子。在位时采用窦皇后的黄老治术,实行无为政治,节俭爱民。后因采用晁错的主张,削夺诸侯王封地,引起七国之乱,幸赖太尉周亚夫平定,自此中央权力巩固,诸王毫无实力。在位十六年崩。
汉初至汉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文,景二帝仁慈恭俭,笃信黄老,以清静不扰民为政策,海内富庶,国力强盛,世称为文景之治。为武帝的文治武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武帝刘彻:穷兵黩武
汉武帝- 刘彻 (前156-前87)
一位有雄才大略又能善于用人的盛世君主.
汉初, 因连年争战人口减少,生产力不足,但经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之后,中国的国力已达巅峰.汉武帝继位后,着手开始解决北方的匈奴的威胁.重用名将,霍去病,卫青,李广等,加上张骞 的外交,令中国在国际舞台迅即揭起.经三十年的经营.基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威胁.而且已俨然成为东亚的霸主.
在当时,中华帝国的地位如日中天.公元前二八年,北匈奴杀中国使节,八年后,中国西域总督府副校尉陈汤利用西域各国的军队,和囤在西域的汉军,对北匈奴发起攻击,终于一举消灭北匈奴.陈汤在向中央陈述发兵的理由说:"凡侵犯中国的,逃的再远,也要诛杀."如此气慨,现在的中华儿女也应汗颜.
西汉皇朝哪三个皇帝最具有魅力是:
汉文帝刘恒:广纳贤臣
汉文帝 刘恒 (前202-前157)
刘桓,高祖中子,母薄姬。前一九六年刘邦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桓为代王。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前一八○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桓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文帝以俭约节欲自持,是个谦逊克己的君主。他好「黄老之学」,在位二十三年,对稳定汉初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利发展经济,起了重要作用。文帝与其子景帝的两代统治,历来被视为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汉昭帝刘弗陵:节俭为民
汉昭帝刘弗陵(前95年—前74年)
刘弗陵,汉武帝幼子,谥号孝昭皇帝,昭帝的母亲钩弋夫人,十分有作为的皇帝英年早逝,享年仅21岁,在位13年,可谓天妒英才。有人说他的死有值得怀疑的地方,但这不是我们所关注的。在他短短的一生当中,他还有来得及发挥自己的才智,但是在用人方面就已经显示出过人的一面,很多地方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班固在《汉书》中对他赞道:“昔周成以孺子继统,而有管、蔡四国流言变。孝昭幼年即位,亦有燕、盍、上官逆乱之谋。成王不疑周公,孝昭委任霍光,各因其时以成名,大矣哉!”汉昭帝死后葬于今天西安市的平陵。
汉宣帝刘病已:信赏必罚
汉宣帝 刘询(前91~前49)
汉武帝的曾孙,继汉昭帝后即位。汉武帝晚年,太子刘据与其子使皇孙,都因巫蛊之祸而死,当时刘询出世仅数月,流落民间,深知民间疾苦和吏治得失,故亲政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他对吏治特别重视,他认为:「百姓之所以能安居乐业,没有叹息仇恨之心,在于政事清正,能以我做到这一点的,唯有好的二千石郡守(基层的小吏)。」在经济上采取的重要措施是招抚游民,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汉宣帝尊崇儒学,但儒,法并用。「霸王道杂之」,是德化和法治相结合的政治思想。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63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如果殉葬的妃子不愿意死,那该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