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李闯王没能象刘邦、朱元璋一样坐稳天下,原因4个字

完美的表达 2023-09-19 14:10:43

明朝末年,天灾人祸频仍,内忧外患交炽。关外的满洲八旗精兵虎视中原,西北一带变民蜂起,虚弱的明王朝虽然东挡西杀竭力周旋,然而200年来的种种积弊,已经全面爆发,任崇祯再想励精图治,也已回天无力。面对潮水般汹涌席卷的农民军,和关外悍勇善战的八旗铁骑的袭击,左支右绌,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明眼人都看出来,大明朝怕是挺不过这一关了。

在西北的黄土高坡上,陕北汉子李自成敏锐的意识到这一点。逐鹿中原,建功立业,开天辟地,就在此时。崇祯二年,李自成拿起刀枪,投入到了闯王高迎祥的队伍中。因他作战勇猛,谋勇兼备,很快得到提拔,成为高迎祥的得力干将,军中称之为“闯将”。高迎祥战死,李自成又被众人推举为新一代闯王。从此后,就踏上了自己的奋斗之路,一步一步向王霸大业迈进。

从1629年投军,到1644年打进紫禁城,逼死崇祯,历经15年拼死征战,终于终结了大明王朝,李自成完成了从农夫到皇帝的蜕变。一切都那么自然,都象历史上已经轮回无数遍的故事一样,王朝末路,英雄崛起,连年征战,净扫狼烟,最后荣登九五之尊。京城传来的消息,迅速传遍天下,有人兴高采烈,有人痛哭流涕。对于黎民百姓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新朝创立,意味着持续十几年的战乱终于到了结束的时候,血火疆场又将变为阡陌桑田,太平天下就要降临。

然而历史仿佛厌倦了这单调的改朝换代,想玩出点新花样。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山海关吴三桂先降后反,关外八旗铁骑汹涌南下。形势急转直下,李自成部下的百战精兵,此时集体找不到状态,接连大败,从京城一路溃逃,最后连老营陕西也守不住,败退到江南。直至李闯王在荒山野岭中,被民团一锄头砸死。所有人心目中的全新王朝,新的真命天子,昙花一现般消失在历史洪流中。

回顾李闯王的发迹之路,与历史上众多王朝开创者的经历,有着80%以上的相似度。然而不可理解之处就在于,刘邦、朱元璋等历经十几年血战、水到渠成荣登大宝,他也是历经十几年血战,却在离成功一步之遥之际迅速凋零。是非曲直一言难尽,然而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方面,李闯王却做的严重不到位,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手下无人。

古代打天下坐江山,堪称是古往今来难度最高的一件事。严格来说,这不是一件事,而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绝非一人之力所能为之。它是无数人的智慧和勇气、才能与实力凝聚在一起的璀璨之花。刘邦朱元璋之所以成功,就因为他们武装集团内吸收大量当时的社会精英,无论文武人才储备均十分雄厚,无论冲锋陷阵还是运筹帷幄都各有专攻。特别是谋臣幕僚,即老百姓所说的军师,担当了从战略高度规划发展方向的重任,其胆识和眼光至关重要。

汉明开国之际,都很注重谋臣人才的吸纳和储备,无论张良、陈平还是刘基、李善长、朱升等,皆是一代人杰,对各自集团的发展规划,提出了许多高瞻远瞩的战略指导,最着名的如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等。保证了最终目标顺利达成。反观李自成手下,人才储备则要薄弱的多。武将方面还算差强人意,虽不算出色,但也够用。但是谋臣可就差得太多太多了。

宰相牛金星是个随风倒的投机分子,先降闯后降清,除了捞钱保命是个好手,典型的小人加市侩。翻遍史料,也没见他给闯王提出过一条妙计良言。军师宋献策倒是献过一条计策,“十八孩儿主神器”妇孺皆知,让崇祯都听得如雷贯耳。不过除此之外再无良策,可见才具十分有限。这样的人纷纷进入最高决策层,不把事办砸才怪。

正因为参谋智囊方面的严重短板,李闯王才会在关键时刻连犯致命失误。比如过早打进京城就是一个重大错误。当时天下大势与朱元璋面临的何其相似,群雄虎视,列强环绕,北有满洲劲敌、吴三桂关宁兵,南有左良玉、江北四镇,西南有张献忠,过早称帝只会暴露实力,导致四面树敌,把全天下武装集团的火力往自己身上吸引。然而朱元璋有朱升提出九字真言,韬光养晦。李闯王却一意孤行,急吼吼要抢先称帝,落得身死国灭。

很奇怪的是李闯王征战十几年,全天下人都知道他有王霸之志,却从未获得当时文人阶层的认可,很少有真才实学人士来投靠,身边一直人才寥落,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63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