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初七,也是大家新年过后工作的第一天。虽然,大家已经步入了工作的节奏,但是,过年的年味并没有消散。而说起过年必须要干的事情,除了吃年夜饭,放礼花以及走亲戚之外,过年之前还要对家中进行装饰。而年前的装饰,少不了贴门神的这一步骤。而要说起我国的门神,想必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尉迟恭和秦叔宝了。但是,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之中,门神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今天我就来盘点我国历史上的几对门神。
相信说起这对门神大家一定很熟悉,因为现在的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贴的这两个门神。而之所以秦叔宝和尉迟恭能够成为大家的门神完全跟唐太宗李世民有关系。在李世民刚刚执政的时候,每每就寝之时,李世民常常会做一些噩梦,而且那个时候,由于常做噩梦使得李世民的身体变得很不好,当时为了解决李世民这一毛病,请了很多的太医,但是,无论是怎么样的治疗依旧没有缓解,在大臣们焦头烂额的时候,尉迟恭和秦叔宝两个人站了出来,他们向李世民请求为李世民守夜。
虽然李世民十分不愿意自己的这两位爱将这样,但是当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那天夜里,秦叔宝和尉迟位就在门口给李世民守夜,而那天夜里,李世民果然睡得十分的香。但是,总是让自己的这两位爱将熬夜,李世民可做不到,于是,他让宫廷画家将自己两位爱将的画像画在了自己的门上,从那以后,李世民几乎再也不做噩梦了。而后来,尉迟位和秦叔宝就成为了人人口中相传的门神,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贴上他们的画像。
相信大家对于赵云和马超并不陌生,因为这两位都是《三国演义》之中蜀国的大将,当时这两位的勇猛几乎和三国第一战神吕布相当旗鼓,正因为这两员大将的勇猛,使得老百姓对他们十分尊重。除了当时的关公之外,马超和赵云也成为了人们口中供奉的神仙,后来,为了镇灾辟邪,于是,人们把这两位猛将画在了墙上,最后,流传成为了一种习惯,而以马超和赵云为门神的地方,一般在于我国的黄河一代,尤其是河南一地。
而说起岳飞和韩世忠大家也是十分熟悉的,这两位都是我国历史上十分忠心耿耿的忠诚。而这两位大将最大的共同点就在于他们都是古代闻名遐迩的抗金名将,当时,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抗金名将,老百姓把他们供奉在了宋庙之中,后来,因为这两人的勇猛,大家也把他们用作镇灾和辟邪,后来,他们也被画在门上,成为了门神。
相信这一对门神搭档,大家也十分的熟悉,也是《三国演义》之中蜀国着名的大将,当时,因为张飞和关羽的忠义和勇猛,为了纪念他们,后世把这两个放在了一起,一般这一对门神用在兄弟家庭之间,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家的兄弟和和睦睦。
这四对门神是我国历史上最着名的,从中我们也能够发现门神一般都是一些猛将,除了这四对门神之外,你们还知道哪些着名的门神呢?记得告诉我哦!
汉以前是桃符。
汉有三位,一位是成庆,另二位是神茶及郁垒。
唐有三位,二位是秦叔宝和尉迟恭, 另一位是钟馗。
宋以后至明清,百花齐放。
门神系道教因袭民俗所奉的司门之神。民间信奉门神,由来已久。《礼记·祭法》云:王为群姓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适士立二祀,皆有"门"、"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①可见自先秦以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门神。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门神的具体崇拜对象,常因时因地而异。概言之,大别有三:
最早的门神是神荼郁垒。首见于王充《论衡·订鬼》所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②此段引文,不见今本《山海经》,不知何故。
与上述引文大体类似的文字,屡见于汉代诸书。纬书《河图括地象》云:"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此则鸣。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则杀之。"③应劭《风俗通义》卷八云:"谨案黄帝书,上古之时,有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章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者),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乘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④蔡邕《独断》云:"海中有度朔之山,上有桃木,蟠屈三千里,卑枝东北有鬼门,万鬼所出入也。神荼与郁垒二神居其门,主阅领诸鬼,其恶害之鬼,执以苇索食虎。故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
乃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⑤可见以神荼、郁垒为门神是汉代流行的风俗。
以上诸书皆以神荼、郁垒为二人,应劭《风俗通义》更以为昆弟二人。清俞正燮对此加以辩驳,认为最初应是一人,或即一桃木人。其《癸巳存稿》卷十三云:"晋司马彪《续汉书·礼仪志》云:'大傩讫,设桃梗郁垒。'是专有荼垒或郁儡一桃木人,而不云神荼神蔡。晋葛洪《枕中书》云:'元都大真王言:蔡郁垒为东方鬼帝。'语虽不可据,然可知汉魏晋道士相传,神荼郁垒止是一神,姓蔡名郁垒。汉时宫廷礼制,亦以为一人。"⑥此说虽然有据,亦只能反映风俗之演变,不能据此断定作二神之非;在汉代,神荼、郁垒分为二神,已经成为当时风俗。
至南北朝,除托名葛洪的《枕中书》将其作为一神(蔡郁垒),列入道教神谱,称之为东方鬼帝(五方鬼帝之一)治桃丘山外,《玄中记》又记云:"今人正朝,作两桃人立门旁,以雄鸡毛置索中、盖遣勇也。"⑦历南北朝至唐宋,记载神荼、郁垒者,代不乏人。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曰:"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⑧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一亦引诸书记画神荼、郁垒于门户之习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在引录诸书之后,写《辨荼垒》一条,谓:"荼垒之设,数说不同。……然今人正旦书桃符,多用郁垒、神荼。"其《写桃板》条又引《皇朝岁时杂记》云:"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⑨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八,在引录《山海经》《玉烛宝典》等之后,又对其起源时代作出推测,谓:"立桃板于门户上,画郁垒以御凶鬼,……盖其起自黄帝。故今世画神像于板上,犹于其下书,'右郁垒、左神荼',元日以置门户间也。"AB可见以神荼、郁垒为门神,至宋代犹然。
继神荼、郁垒之后,唐代又出现钟馗捉鬼的故事,钟馗亦被作为门神以驱鬼魅。事见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引《唐逸史》(已佚)之文曰:"(唐)明皇开元(713~741)讲武骊山翠华,还宫,上不悦,因痁疾作昼(卧),梦一小鬼,衣绛犊鼻,跌(跛)一足,履一足,腰悬一履,搢一筠扇,盗太真绣香囊及上玉笛,绕殿奔戏上前。上叱问之,小鬼奏曰:
'臣乃虚耗也。'上曰:'未闻虚耗之名。'小鬼答曰:'虚者,望空虚中盗人物如戏,耗即耗人家喜事成忧。'上怒,欲呼武士。俄见一大鬼,顶破帽,衣蓝袍,系角带,靸朝靴,径捉小鬼,先刳其目,然后劈而啖之。上问大者:'尔何人也?'奏云:'臣终南山进士钟馗也。因武德(618~626)中,应举不捷,羞归故里,触殿阶而死,是时奉旨赐绿袍以葬之。感恩发誓,与我王除天下虚耗妖孽之事。'言讫梦觉,痁疾顿瘳。
乃诏画工吴道子曰:'试与朕如梦图之。'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笔成图进呈,上视之,抚几曰:'是卿与朕同梦耳!'赐与百金。"AC《唐逸史》所记未必可信,但自唐代开始,人们相信钟馗能捉鬼驱邪却是事实。据记载,唐吴道子确曾作过钟馗画,唐孙逖、张说文集即有《谢赐钟馗画表》,唐刘禹锡又有《代杜相公谢赐钟馗历日表》和《代李中丞谢赐钟馗历日表》可证。除唐宋皇室于岁末赐臣下钟馗画像外,民间亦多画其像以作御鬼之神灵。或悬于室内,或贴于门上被视为门神。此俗一直延续到明清,《清嘉录》卷五引明《杨慎外集》云:"钟馗即终葵,古人多以终葵为名,其后误为钟馗。俗画一神像,帖于门,手持椎以击鬼。"AD明史玄《旧京遗事》云:
"禁中岁除,各宫门改易春联,及安放绢画钟馗神像。像以三尺素木小屏装之,缀铜环悬挂,最为精雅。先数日,各宫颁钟馗神于诸亲皇家。"AE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终葵"条云:"今人于户上画钟馗像,云唐时人,能捕鬼者。"AF可见以钟馗为门神,亦流行颇久。
元代以后,又曾以唐秦叔宝和胡敬德(或作尉迟敬德)为门神。此说见于元代成书明代略有增纂的《正统道藏·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搜神记》卷六"门神"条曰:"神即唐之秦叔宝、胡敬德二将军也。按传:唐太宗不豫,寝门外抛砖弄瓦,鬼魅号呼,六院三宫,夜无宁刻。太宗惧以告群臣。叔宝奏曰:'臣平生杀人如摧枯,积尸加聚蚁,何惧小鬼乎!愿同敬德戎装(立门)以伺。'太宗可其奏,夜果无警。
太宗嘉之,谓二人守夜无眠,命画工图二人之像,全装怒发,一如平时,悬于宫掖之左右门,邪祟以息。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云。"AG此记载仅见于此二书(实源于一书),不见其前之典籍。其所云秦叔宝二人虽为唐人,但不能证明此俗起于唐代,不过北宋末已出现戎装门神,是否出于北宋末,谨录此以俟考。南宋佚名氏《枫窗小牍》卷下云:"靖康已前,汴中家户门神多番样,戴虎头盔,而王公之门,至以浑金饰之。"AH宋赵与时《宾退录》云:"除夕用镇殿将军二人,甲胄装。"AI他们皆未指明戎装门神姓甚名谁,或许根本就未有特定者(如秦叔宝等),仅因为戎装像很威严,更易对鬼神起震慑作用而采用之。明清时期则有明著戎装门神为秦叔宝、尉迟敬德者,清顾禄《清嘉录》卷十二《门神》条云:"夜分易门神。俗画秦叔宝、尉迟敬德之像,彩印于纸,小户贴之。"
又说:"或朱纸书神荼、郁垒,以代门丞,安于左右扉;或书钟馗进士三字,斜贴后户以却鬼。"AJ表明历代出现的三个主要门神,在清代都受到同样的供奉。
除以上三个影响较大的门神外,旧时苏州地区又曾以温将军、岳元帅为门神。《吴县志》云:"门神彩画五色,多写温、岳二神之像。"AK此"温"神或谓晋代之温峤,或谓东岳大帝属下之温将军,"岳"神即指岳飞。又有所谓文门神、武门神、祈福门神。文门神即画著朝服的一般文官像;武门神除秦叔宝、尉迟敬德外,也有并不专指某武官者;祈福门神,即以福、禄、寿星三神像贴于门者。另外,又有一些地区以赵云、赵公明、孙膑、庞涓为门神的。据清姚福均《铸鼎余闻》卷一载,道教则有专祀之门神,谓"宋范致能《岳阳风土记》云:'老子祠有二神像,所谓青龙白虎也。'……明姚宗仪《常熟私志》叙寺观篇云:致道观山门二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LB应该指出,以上三个主要门神的相继出现,并不完全表现为新陈代谢形式,即不都是新的出现后,就立即代替了旧门神的地位(只有部分情况如此),而更多的则是新的出现后,旧的仍然沿用不改,或新、旧同时供奉。如前所述,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宋高承《事物纪原》均说当时民间所奉的门神,仍为神荼、郁垒,而此时已是钟馗出现很久了。甚至到了清代,每逢元旦,贵戚家仍悬神荼、郁垒。此见《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四十七引《北京岁华记》,《清嘉录》亦有所记。
此现象说明,一种习俗形成后,是很难加以改变的。另一种情形是新旧门神同时供奉,前引《清嘉录》卷十二所记最为典型。清李调元《新搜神记·神考》亦反映此情况,他说:
"今世俗相沿,正月元旦,或画文臣,或书神荼、郁垒,或画武将,以为唐太宗寝疾,令尉迟恭、秦琼守门,疾遂愈。"LC这些都反映出民间信仰的多样性,道教只是因袭民俗而崇奉之而已。
不同时期的门神
远古时期
1、最早的门神,是用桃木雕刻成的两个“桃人”。据说,他们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与郁垒的化身。除《山海经》记载外,汉代诸书皆有记载。如《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括地象》中即说:桃都山有颗大桃树,枝干盘曲三千里,树上有一只金鸡,太阳出来的时候就叫鸣。树下有二神,一个名叫郁,一个名叫垒,均拿着苇索,看守那些不祥之鬼,一旦捉住便杀之。应劭《风俗通义》卷八则称荼与垒是兄弟二人,生性能够捉鬼,他们常在度朔山上的桃树下,检查百鬼,凡发现有祸害人类的就逮之喂虎。于是县老爷常常在腊冬除夕,刻一个桃人拿着苇茭挂在门上,并在门上画一只虎,这都是仿效古人的做法。道教吸收了这种信仰,如晋葛洪《枕中书》即将郁垒列入道教神谱,称为东方鬼帝之一,其《元始上真众仙记》中亦云:“今人正朝,作两桃人立门旁,以雄鸡毛置索中,盖遣勇也。”此后,二神一直被人们所信仰,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用桃木板做门,叫做仙木,画两位神贴在上面,左扇门上叫神荼,右扇门上叫郁垒,民间称他们为门神。隋朝杜台卿《玉烛宝典》引《括地图》称神蒂、郁垒于桃都山大桃树下,为门神。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中还专门有《辩蒂垒》一条,称人们常于正旦书桃符,上刻郁垒、神荼。《北平风俗类征·岁考》亦称:元旦贵戚家悬神荼、郁垒,民间插芝梗、柏叶于户。《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所谓神荼郁垒者,乃《山海经》神话中之人物。……上述最古门神之意,迄今尚未全部遗忘,盖今人仍有书其名于门上者,以代较流行之将军肖像。”可见二神信仰广泛深入民间,祭祀的方法大致为:画二神肖像张贴于门上,用桃木雕刻二神像,挂于门上,用朱砂笔在桃木板上写上二神尊名,挂在门上,并画上道符,不管用哪一种方法,人们都认为可以用来驱鬼辟耶。 至于于二神的形象,《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一幅画,画中即有二神的肖像。二神位于桃树下,坦胸露乳,黑髯虬须,眉发耸互,头生两角,手执桃木剑与苇索,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难怪鬼见了都害怕。
唐代
2、唐代,又出现了一位门神钟馗,他不但捉鬼,而且吃鬼,所以人们常在除夕之夜或端午节将钟馗图像贴在门上,
钟馗
用来驱邪辟鬼。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天师钟馗之像,或绘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崇恶。”其形象是豹头虬髯,目如环,鼻如钩,耳如钟,头戴乌纱帽,脚著黑朝鞋,身穿大红袍,右手执剑,左手捉鬼,怒目而视,一副威风凛凛,正气凛然的模样。据说他捉鬼的本领及威望要比神蒂、郁垒高得多。至于其来历,据《补笔谈》卷三、《天中记》卷四、《历代神仙通鉴》卷一四等书记载,钟馗原来是陕西终南山人,少时即才华出众,唐武德(618—627年)中赴长安参加武举考试,仅因为相貌丑陋没有中举,于是恼羞成怒撞死在殿阶上,唐高祖听说后特别赐给红官袍予以安葬。后来唐玄宗偶患脾病,请了许多医生救牿,效果不佳,宫廷上上下下都很着急。一天晚上唐玄宗睡着后,忽然梦见一小鬼偷窃宫中财物沿着殿墙边逃跑,唐玄宗急忙喊叫捉拿,只见一位相貌魁伟的大丈夫跑上殿来,捉住小鬼,刳目而吃之。玄宗问他是什么人时,他回答说是“武举不中进士钟馗”。唐玄宗醒来后,第二天病就好了,于是请来画匠吴道子将钟馗的像画了下来,所画之像与玄宗梦中所见一模一样,玄宗大悦,将之挂于宫门之上,作为门神。后来道教吸收了这种信仰,常将钟馗视作祛恶逐鬼的判官,于是钟馗便成了道教驱鬼捉鬼的神将。此外,钟馗在民间亦广为流传,民间流传有钟馗嫁妹、钟馗捉鬼、钟馗夜猎的故事。
钟馗捉鬼的故事,在中国民间赫赫有名。中国民间自有在门户悬挂神怪之物,恐吓妖魔,驱鬼辟邪的习俗,神荼、郁垒由于会捉鬼喂虎,而被奉为门神,就是一例。又如《梦溪笔谈》卷二十五:“关中无螃蟹。元丰中,予在陕西,闻秦川人家,收得一千蟹,士人饰其形状,以为怪物,每人家的病虐者,则借去挂门户,往往遂瘥。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
元代以后
3、秦琼、尉迟恭是门神中的武门神,大约元代以后,才祀之为门神,然二人确为唐人。据明《正统道藏》中的《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及《历代神仙通鉴》等记载,二门神为唐代秦琼(秦叔宝)、(尉迟恭尉迟敬德)二将军。相传唐太宗身体不太好,寝宫门外有恶鬼耶魅号叫,六院三宫,夜无宁日。于是太宗将全部情况告诉众大臣,秦叔宝上奏说:“臣平生杀人如摧枯,积尸如聚蚁,何惧小鬼乎!愿同敬德戎装以伺。”太宗准奏,夜晚让二人立于宫门两侧,一夜果然平安无事。太宗嘉奖二人后,觉得整夜让二人守于宫门,实在辛苦,于是命画工画二人像,全装怒发,手执玉斧,腰带鞭练弓箭,一如平时,悬挂在两扇宫门上,从此耶祟得以平息。直到元代人们才沿袭这种做法,奉二人为门神。此前曾有过类似的记载,不过均未说明是此二人,如南宋佚名氏《枫窗小椟》曰:“靖康以前,汴中家户门神多番样,戴虎头盔,而王公之门,至以浑金饰之。”宋赵与时《宾退录》云:“除夕用镇殿将军二人,甲胄装。”直到明清以后,书中记载才明确为秦琼尉迟恭二人,如清顾禄《清嘉录·门神》中云:“夜分易门神。俗画秦叔宝尉迟敬德之像,彩印于纸,小户贴之。”清李调元《新搜神记·神考》:“今世惜相沿,正月元旦,或画文臣,或书神蒂郁垒,或画武将,以为唐太宗寝疾,令尉迟恭秦琼守门,疾连愈。”另据今人张振华常华《中国岁时节令礼俗》记载:“贴门神,历史悠久园地方不同,时代不同贴用的也不同。北京多用白脸儿的秦叔宝和黑脸儿的尉迟敬德。至今仍有住户这样做,以祈人安年丰。”表明二神从受祀岍,至今仍然被人们所祀奉。
明清至民国期间
4、明清至民国期间的武将门神在全国各地各有不同,和北京民居中的门神在人物上是有区别的。如河南人所供奉的门神为三国时期蜀国的赵云和马超。河北人供奉的门神是马超,马岱哥俩,冀西北则供奉唐朝时期的薛仁贵和盖苏。陕西人供奉孙膑和庞涓,黄三太和杨香武。重庆人供奉明朝末期“白杆军”著名女帅秦良玉。而汉中一带张贴的多是孟良,焦赞这两条莽汉子。
[编辑本段]其他
5、除以上几个影响较大的门神外,旧时苏州地区又曾以温将军、岳元帅为门神。《吴县志》云:“门神彩画五色,多写温、岳二神之像。”此“温”神或谓晋代之温峤,或谓东岳大帝属
清绵竹印本门神秦良玉
下之温将军,“岳”神即指岳飞。又有所谓文门神、武门神、祈福门神。文门神即画著朝服的一般文官像;武门神除秦叔宝、尉迟敬德外,也有并不专指某武官者;祈福门神,即以福、禄、寿星三神像贴于门者。另外,又有一些地区以赵云、赵公明、孙膑、庞涓为门神的。据清姚福均《铸鼎余闻》卷一载,道教则有专祀之门神,谓“宋范致能《岳阳风土记》云:‘老子祠有二神像,所谓青龙白虎也。’……明姚宗仪《常熟私志》叙寺观篇云:致道观山门二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应该指出,以上三个主要门神的相继出现,并不完全表现为新陈代谢形式,即不都是新的出现后,就立即代替了旧门神的地位(只有部分情况如此),而更多的则是新的出现后,旧的仍然沿用不改,或新、旧同时供奉。如前所述,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宋高承《事物纪原》均说当时民间所奉的门神,仍为神荼、郁垒,而此时已是钟馗出现很久了。甚至到了清代,每逢元旦,贵戚家仍悬神荼、郁垒。此见《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四十七引《北京岁华记》,《清嘉录》亦有所记。
老少太监门神:
门神为老少太监,分辨老少太监的方法主要是从面貌的不同来区分:年长的太监脸上刻画出岁月的刻痕,年青的太监则面色圆润。在服饰方面,由上而下依序为圆「领衫」、「束玉带」、「蟒袍」,而脚穿的是「笏头履」。所执的侍器,两人亦有不同:年长的太监右手捧香炉,左手持拂尘;年轻的太监右手扶玉带,左手捧著瓶花。民间俗称二人所捧之侍器为「香、花」。
宫娥门神:
两位宫娥头上均作束发,且打双髻,髻下束有牡丹卷草花纹的「簪戴」,且耳下有垂珠的「耳坠」。在服饰方面,身披「披帛」飘带,给人有一种轻盈的感觉;身穿「直领袄」,上有菱形花纹;衣着大袍,腹有「围腰」加「束」,「束」下悬有「宫条」和玉佩流苏。在所执侍器方面,左侧的宫女左手捧桃果,右手执玉如意;右侧的宫女右手捧高足的灯具,左手亦执玉如意。二位宫娥和老少太监所捧的侍器加起来,正好是民间喜用的四祥器:香、花、灯、果。
哼哈二将门神:
左边门的门神伸出一指,嘴巴微张,像是在大声喝道:哈!右门的门神则是翘起两指,彷佛发出哼!的声音。他们就是著名的守护神"哼哈二将"。
加官进禄门神:
门神一人持冠,一人捧鹿,冠与官谐音,鹿与禄谐音,组合起来便有了「加官进禄」的意思。
富贵进爵门神:
门神则一人捧牡丹,一人捧爵,牡丹比喻富贵,爵比喻官爵,结合起来,便有「富贵晋爵」的意思了。
字匾门神:
演变成只有字匾,通常穷人家用字匾门神。
此现象说明,一种习俗形成后,是很难加以改变的。另一种情形是新旧门神同时供奉,前引《清嘉录》卷十二所记最为典型。清李调元《新搜神记·神考》亦反映此情况,他说:
“今世俗相沿,正月元旦,或画文臣,或书神荼、郁垒,或画武将,以为唐太宗寝疾,令尉迟恭、秦琼守门,疾遂愈。”这些都反映出民间信仰的多样性,道教只是因袭民俗而崇奉之而已。
现今的门神
解放后,人们科学意识增强,迷信意识淡薄,有些地方,便把刘胡兰与赵一曼、董存瑞与黄继光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战斗英雄、民族英雄的画像、逢年过节,贴在大门上。这样以来,门神便不为门神,而演变为门画儿了。
如今,门画儿的张贴内容,更为广泛。如彩绘福寿图、五谷丰登图,六畜兴旺图、工农建设图、儿童欢乐图、火箭腾空图、十帅跃马图、拥政爱民图、军民联欢图等。
现在过春节,在民户大门,还有不少张贴神荼、郁垒,秦琼与尉迟恭门神像和历代武将画像的,但与古时相比,其意义截然不同了,古贴门像,为敬神、拜佛、求福祈祷平安。今贴门像,表达的是对平安、幸福的向往与追求。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63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朱元璋是颇有历史文化修养的布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