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世人对于项羽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的,其中的争论有理有据。孰是孰非无法判断,毕竟站在不同的立场之上,去看待任何一件事物,所产生的感觉也定然不同。
项羽是一个英雄,但他也多少有些枭雄的味道,很多人都认为项羽最后的失败是必然结局。当然,项羽虽然最后败了,但依然有人称赞他。
不过,项羽身上还有让人疑惑的一点,那就是项羽为何最后宁愿自刎也不肯过乌江,如若过了,结局想来是不一样的。其实,不是项羽不想过武将,而是他发现了一个秘密,亦或者说明白了一个道理。
西楚霸王——项羽
说到西楚霸王,就不得不提一提他早年的故事了。项羽在小的时候,对待学习的基本上是三心二意,有时候想学习剑法,有时候要读书,还有的时候学习兵法等,学的东西虽然多,但却没有精通其中的一门。
可话说回来,或许就是因为他这样随性而活的状态,才使得最后的项羽能够拥有别人无法匹敌的大志向。小的时候,项羽虽说本事不大,但决心可丝毫不小。
项羽曾在项梁的带领之下,看着秦始皇的仪仗队从跟前经过,他毫不夸张地说道,他是可以被取代的。如此直言不讳的话术,想来也只有项羽这类人才能说出来吧,当然同一时期的刘邦也说过“大丈夫当如是也......”
或许在这个时候,就注定了二人之间的缘分,可惜的是,不是好友而是敌人的缘分。回看当时的画面,项梁虽然堵住了项羽的嘴巴,却丝毫没有打消项羽登上那个位置的决心。
秦朝末年、百姓苦不堪言,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掀起了起义的大旗,项梁、刘邦等人也纷纷响应。只不过,在一次与秦军的对战中,项梁离开了人世,项羽自此便失去了亲人。
幸运的是,他靠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不断地前进,更是在征战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人才、广纳贤士,成为了起义军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很快,脱离了少年时期稚气的项羽,靠着一身的勇猛,将自己的名号名传天下。
项羽和刘邦的恩怨
随着项羽的崛起,另外一边的刘邦自然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拥有了自己的队伍。当时,两人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而努力,那便是消灭秦国。
在此情况下,楚怀王便立下了一个规矩:“先入关中者为王”。当时,项羽选择从西边打入关中,而刘邦则选择从南边进攻。靠着武力,项羽在巨鹿一战中,击溃了秦军最后的力量,使得自己的名气大增、实力大涨。
只是,相比于项羽的武力,刘邦采取得更多的则是智取。靠着身边人的纳降,刘邦先让项羽一步进入了关中,按照楚怀王的说法,他就是实际上的关中王。
可惜的是,项羽不同意,仗着自己的势力,他在鸿门摆下宴席,让刘邦来赴宴。其实,这是一场杀机四伏的宴会,所幸经过张良的运作,再机上项羽并没有杀刘邦的决心,最后将其放炮了。
事后,分封天下时,项羽将刘邦分到了巴蜀之地,为两人的矛盾埋下了伏笔,这就是上天所注定的结果。在此后的几年,刘邦在巴蜀猥琐发育自己的力量,至于项羽这边则是战乱纷飞。
项羽这一边处理自己的琐碎事情,刘邦的重心则放到了还定三秦中,最终刘邦成功了,开始与项羽在中原逐鹿,四年之久的楚汉争雄拉开了帷幕。
从结果上来看,项羽最后失败了,不是项羽敌不过刘邦,而是项羽在以一己之力“单挑”整个刘邦集团。对身边那些人的建议,项羽虽然听,但却没有真正实施过。
一力降十会是项羽经常采取的方式,比如巨鹿之战,彭城之战等,似乎“以弱胜强”才能满足他的那一颗好胜之心。至于刘邦,反而是会懂得学会利用所有的资源,审时度势的同时还能够制造机会,这就是二人之间的区别。
俗话说得好,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项羽的自信最后还是败给了刘邦的油滑。楚汉争雄的末期,项羽深陷韩信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中,最后被逼到乌江边上。
看着滚滚的乌江水,在看着身边的几百的骑兵,项羽放弃了渡过乌江,而是转身于刘邦的十万大军交战。他以一己之力杀了上百人,最后在虚脱中自刎而死,保留了最后的体面。
自此之后,一代枭雄便从此离开了人世之间。其实,从当时的情况上来看,项羽是有足够的时间渡江,即使不能再度成就一番大业,苟且偷生的也能活下来。可是,为何他不选择渡过乌江呢?
项羽宁死不渡江的原因
对此,后人惋惜,项羽最后自刎江边的行为属实有些蠢。不过,这些人其实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项羽之所以最后选择自刎,只是因为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懂得了一些事情。
四面楚歌、垓下之败后,项羽看着自己的部队解散、将领离去,他便知道了自己的运势已经没有了,日后想要翻盘也很难。况且,即使自己渡过乌江,刘邦也不会放过自己,使得江东的百姓在此陷入战火中。
在李清照的诗中是这么说项羽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项羽的骄傲不允许他苟且偷生,更不允许因为他自己,让江东百姓再度遭殃。
若是刘邦,他无情无义的思维观念,或许不在乎这么多,但项羽却不行。在这一点上,他真的输了,输得十分彻底。总的来说,为了保全江东的那些父老乡亲,也为了自己最后的体面。
内心十分复杂的项羽,最终决定拿自己的这一条命,去换取世人的平安,结束这场战争。从这点来看,项羽最后自刎江边确实就是大义之举,也是为何项羽失败了,但司马迁、李清照等人依旧对他推崇备至。
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才是对项羽最客观的评价,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项羽乌江自刎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样做
项羽乌江自刎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样做,乌江自刎的故事向来让人津津乐道,指的是当年楚汉争霸时,项羽穷途末路,退无可退,还经历了“四面楚歌”的事情,他非常无奈,只能自刎于乌江,那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肯定是有原因的。
项羽乌江自刎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样做1 乌江自刎大体故事脉络
垓下之战时,项羽四面楚歌,被迫率领八百精兵连夜向南突围。
刘邦知道后,便派遣五千骑兵追击项羽。又因项羽迷路耽误了时间,所以楚军很快就被汉军追上。
等到项羽突围到东城时,手下仅剩二十八人。项羽指挥这二十八人,再次杀开一条血路突围了出来。
被汉军逼到乌江边上后,项羽从马上下来,以短兵器和汉军搏杀,杀死汉军数百人,眼见汉军越来越多,无奈的项羽只好来到江边自刎而死。
至此,历时4年半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项羽乌江自刎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样做2 项羽乌江自刎的原因
第一、谁都可以投降,唯有项羽不可以
这是每一个王者的宿命和尊严。所以后来三国时期周瑜才会对孙权说你不可以投降。
第二、项羽是真正的大爱
霸王知道,项羽与刘邦只有一个人死,天下才可以太平。而刘邦是个小人,绝不会有这样的勇气和担当,再打下去,杀了刘邦也会生灵涂炭。项羽是个君子,也是一个仁爱的君主,连士兵受伤,项羽也哭泣,说项羽暴只不过是抹黑罢了。
第三、项羽想成全大势
成全天下,项羽是败给时势,并不是败给刘邦,项羽乃英雄造时势,而刘邦是时势造英雄。自秦统一天下之后,人们已经不想再回到春秋战国时代了,因为春秋战国时代年年打仗,每年数以百万计人民或死亡或流离失所,天下一统便是大势所趋。而秦二世太急于求成,民只不过想另选一位皇帝罢了。那什么势力不想一统?唯六国贵族,而项羽便是代表,他不可以选称帝,只能选霸业,这是项羽的宿命,也是他的无奈。项羽作为一个军事家,不可能不明白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他太明白了,何况他并不是穷途末路,江南之地有着他的死忠。霸王死后,江东人依然奋起反抗,久攻不下,不得以刘邦命人把项首级拿与守城官兵看,所有官民哭泣并投降。但他选择了天下太平,这是他伟大的地方。
第四、项羽知道人生的真谛
刘邦虽然赢得了天下,但他永远赢不了项羽。项羽赢得了爱情,亲情,友情,名声,荣誉。而刘邦只赢得天下,其他什么也没有。所以刘邦是孤独的,也是可怜的。幸好刘邦有个好孙子,汉武帝,不然后世再写刘邦时一定会写得一文不值。直到死,刘邦才明白:一个快要死的人,他需要的不是江山美人,而是一双温暧的手。赢了天下又如何?汉王与大汉皇帝吃的一样好,死后一样也带不走。区别在于汉王可以有和项羽一样,而大汉皇帝却只有江山。
第五、气节
项羽无疑是一位英雄,战神,勇士,又有着贵族的骄傲。勇士怎么可以投降,不可以!就像李陵被围投降匈奴一样,汉武帝气得大骂!气节!这是勇士的尊严。刘邦的小人行径最终害了他的子孙,因为很多炎黄子孙都以刘邦为榜样。所以河边的佳人才哭泣: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少忆项羽,不肯过江东。
提起项羽,我们熟知他是一位英勇的将军,也是一位悲惨结局的霸主,更是令人惋惜的君王。其实,项羽最终输给刘邦,虽然十分可惜,可他最终的结局何尝不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李清照曾经一句“如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来表达对项羽英勇威猛,霸气仗义的敬佩。
可是项羽为什么就是不肯过江东,仅仅是因为古人所谓的豪杰义气吗?
曾与项羽瓜葛一生的刘邦,也许是最能理解项羽的一个人,刘邦在死前曾经说过寥寥数语,而根据这点,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不被常人所知的一些端倪。刘邦作为大汉天子,出身却十分低微。这位汉高祖从草根地痞起身,直到坐上一朝帝王,可谓把人生命运演绎的淋漓尽致了。
最开始,刘邦依靠地痞无赖的性格和稍有背景的实力,只做了一个保安亭长,平日里他利用这个身份,胡吃海喝,为所欲为,放到现在不用两天就会被削职下狱。可是,正因为刘邦这种讲义气,爱说大话,一副混混模样,让他结识和不少能人。比如他的上司萧何就认为他很不同,富豪吕家还主动把吕雉推给他做媳妇。
也是命运弄人,恰好各地起义响应陈胜吴广,反抗秦朝统治,刘邦带领手下也有模有样的加入的起义队伍,甚至还演了一出“斩白蛇”,非常有仪式感。
最开始,刘邦的势力很小。可是随着能人才子的加入,他不但有了更多的士兵,更是多了很多谋士智囊。比如樊哙、萧何、陈平、张良、韩信,每一个都为他最终斗败项羽,取得楚汉争霸的胜利立功繁多。
在当上开国皇帝以后没几年,刘邦就过世了。回顾他无赖而波折的一生,刘邦自己都是感慨万千,而在最后的时刻,刘邦说了一句:
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以低微的出身获取天下,这不就是天命吗?命运就是天注定的,有扁鹊这样的神医又有什么用?说完此话不久后,刘邦气绝而亡。
现在想想项羽和刘邦两个人。
项羽是楚国大将项梁之后辈,他的起兵是带着家族的复仇使命而来。所以他所率领的都是楚地精兵强将,不但战斗力十足,而且士气高昂,加上手下的范增等谋士,可谓是一手好牌。
项羽并没有很快把好牌打的稀烂,他从江东一路打到咸阳,虽然被有不少同行竞争,虽然函谷关不好打,虽然他出风头吸引了秦兵主力,可是项羽依靠自己的勇猛和手下的支持,还是当上了咸阳之主,成为这场起义最大的赢家。
每个人都有不足,论武艺勇猛,刘邦不如项羽。论谋略才干刘邦项羽都是“半吊子”。可是,项羽当上各方势力的老大后分封诸侯,他的弱点开始暴露。虽然把危险的刘邦扔到蜀地,虽然限制各个势力的发展,可是眼界实在短浅。战国诸侯的灭亡就是因为各方势力不断地内斗,给了秦国统一的机会。而只有统一才能停止诸侯不断地斗争。
项羽的目光仅仅看见恢复楚国的王室社稷,履行项燕将军当年的遗憾。这就是使命的注定和眼界的限制。
项羽的目的就是恢复诸侯,振兴楚国。
刘邦的目的却是要玩大的,反正自己最初啥也不是。
所以,刘邦与项羽开始争霸以后,依靠韩信等人的才能不断胜利,他一直拒绝与项羽平分天下,这就是原因所在。
眼界决定你的高度,也决定了格局。
刘邦死前说:这不都是命吗?其实这句话侧面说明了项羽为何落得如此下场,为何要自杀的结局。
就拿韩信来说。
如果没有韩信,刘邦也许还要20年才能大败项羽,或者说3年5年就会被项羽打败了。有人说,没有韩信,刘邦什么也不是。
其实这也是命运安排。韩信最初就是投靠的项羽,项羽不但不重视他,而且还认为他受胯下之辱,非常丢人,所以不喜欢他。韩信投靠刘邦后,发现他真的有才能,刘对他非常重用。这是为何?
不是萧何这位智囊对刘邦的劝解,也不是刘邦会算出韩信将来的大功,而是刘邦本身就是一个地痞无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刘邦眼看着项羽大锅煮自己的父亲,还在那喊“给我盛一碗汤”,他能在乎韩信的出身?在他看来,只要能帮他打仗,谁他都可以接受。
项羽和刘邦的眼界注定了他们的命运。而“命中注定”的理由,刘邦在死前看透,项羽同样也在死前看透了。
1、项羽的克星是韩信,韩信不死,项羽活着也白费
按照项羽在垓下之围的情况分析,项羽即使不死,他回到江东也会实力大损。是否可以再建立一只复仇的大军先不说,就说项羽还能不能打过韩信都不可知。
韩信打项羽,从未败过,项羽再勇猛,也抵不过人多,双拳难敌四手。项羽的克星就是韩信,而韩信是项羽亲手送给刘邦的。凭这一点,项羽才放弃虞姬和自己,不想回去东山再起了。
2、韩信和刘邦不会给项羽机会
韩信为了彻底消灭项羽,从垓下之围,到四面楚歌,可是建立了铜墙铁壁,以兵仙的眼界,项羽成功升天的机会微乎其微。
故事说,渔船可以带项羽过江,然后回到江东。可是,以韩信的实力和谋略,江对岸很可能还有人来伏击。就算项羽侥幸回到江东,刘邦会同意两人分二天下,不去追了吗?刘邦都灭了所有诸侯,不会偏偏留着项羽在江东发展,所以项羽在韩信倒想刘邦的时候就注定了必死的结局。
所以说,项羽就算回江东去,刘邦一样会追,用不了一个月,必定灭了他最后的希望。刘邦说,他的死是天命。其实,他一生最大的对手同样死于天命。
古人迷信,常把人生归依与鬼神天命,可是天命又何尝不是人自己的内心和环境决定的。项羽的出生就带着家族的使命,即使他有一个好的身体基因,即使有武艺的天赋,即使有骑马挥刀的勇猛,可是他的目标早已被家族和叔父决定,自然没有眼界来看到刘邦看见的东西,说到底还是眼界决定你的高度。
刘邦临死前的一席话,却是真正道尽了项羽命运的无奈,也是说出自己刚刚当上皇帝就要离世的无奈。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暴秦无道,历经二世而亡,秦末起义军中出了两位非常杰出的首领,项羽和刘邦。
本是推翻秦朝义军的同路人,最终却兵戎相见。项羽兵败,最终在垓下被围,突围至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古今不知有多少人扼腕感叹,项羽本可东山再起,为何自绝前程。而作为当事人的刘邦,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似乎发现了当年的秘密。
楚汉相争,胜负未定
楚汉之争,是两大霸主之争,霸王项羽虽然最后失败,但是人们依然尊重他,后人对项羽也有着“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世人认为项羽的勇猛古今没有第二个人能媲美。
刘邦成为了最后赢家,在很多人眼中,刘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他为人奸诈,而且还很好色;而楚霸王项羽为人光明磊落,而且非常义气,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
回想楚汉战争的四年,刘邦真的很艰难,从一开始便屡战屡败,有两个场景让他无法平静。
一、鸿门宴事关生死存亡的危机,正向刘邦逼近,刘邦却茫然不知。
与当时作客于刘邦军中的张良曾有生死之交的项伯,不忍心看到好友丧身于玉石俱焚的兵劫之中,于深夜暗入敌方军营,刘邦置酒相待,把樽祝寿,极尽殷勤;又与项伯约定,将自己唯一的爱女许配项伯之子。
在做了足够的铺垫之后,刘邦才向这位刚缔结了婚姻之约的“亲家翁”转入正题:“我进入关中,一土一木不敢妄动,统计吏民户口,封存官府库存,只为等待项将军前来处置。
分遣兵将,驻守函谷关,只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出入,预防意外事故发生。日夜盼望项将军早日到来,岂敢有二心!恳请项伯兄代向项将军致意,我决无背叛自立之心。
项伯连夜返回军营,把刘邦的话转告项羽,并真切地劝解:“如果没有刘邦先破关中,你能轻易入关?现在他立有大功而你却要出兵进攻,这是违背道义的。
不如借他前来解释的机会,以礼相待,重修旧好。”或许项羽本来就不愿意与刘邦由盟友变为仇敌,或许项羽认为刘邦的解释合情合理,他同意了项伯的意见,传令暂缓进攻。
但谋士范增却力主借机杀刘邦以除后患,项羽又处于矛盾的心态之中。
次日清晨,刘邦率张良、樊哙等心腹人物,仅以卫士百人随行,前来项羽驻地鸿门,拜见项羽,化解危机。
二人相见,刘邦立即解释:“我与将军同心合力以攻秦,将军血战黄河以北,我转战黄河以南,我自己都未料到能先入关中,得以与将军在此重逢。
由于小人传言挑拨,造成了将军与我之间的隔阂。我面见将军,表明心意,一切听凭裁处。”
率直的项羽,听了刘邦这番似乎出自肺腑的表白,信以为真,甚至对自己一度想攻灭刘邦产生了一丝歉疚之情。
酒宴开始了。项羽、范增、刘邦、张良四人,依据宾主之礼入席。樽盏交错,笑言相向,却总有一股杀气横压在宴席间——老谋深算的范增,多次目视项羽,让他下令诛杀刘邦,项羽心中已解除了对刘邦的敌意,故意假作不知;
范增一时情急,连举所佩玉三次,暗示项羽,必须痛下决断,项羽仍默然不应。
范增出招楚将项庄,命令他以舞剑助兴的名义,伺机在酒席间刺杀刘邦。项庄入帐,拔剑起舞,满含杀机的目光,不时瞟向刘邦。
剑花如涛,杀气骤至。心中忐忑的项伯,自然看出了其中的奥妙,借“对舞助兴”之名,也入席舞剑。
他故意以自己的身体封闭住项庄指向刘邦的剑路,项庄一时无法得手。张良对席间情势,了然于胸,连忙离席,招呼随侍帐外的猛将樊哙,伺机救援刘邦。
刘邦有了这位“守护神”,才觉得稍微放心。
随后,刘邦、樊哙借口离席,仅带四人取捷径返回霸上军营;留下张良一人虚与周旋。
二、彭城惨败
汉王二年(前205)三月,刘邦利用项羽亲率主力出征田齐、后方空虚之机,亲率汉军主力,出兵东伐。刘邦此次出兵的声势颇大,汉军以及裹胁的“五诸侯” 联军共有五十六万人。
四月间,刘邦及其盟友的军队,三路并进,兵锋直指楚都彭城。由于楚军主力随项羽伐齐,汉军基本未经苦战,就顺利地攻占了彭城。
当时,项羽的都城虽然暂时失陷,但主力军队未曾受损,刘邦却错以为大局已定,根本没有对项羽的回兵反扑作出防范,只知道“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尽显得意忘形之相。
项羽闻报,令诸将继续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回师突袭。
从双方投入的兵力数量而言,项羽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是项羽的用兵方略,从一开始就是按照围歼战而不是击溃战而展开的。
这固然表现出项羽蔑视对手的气魄,更重要的是项羽对双方实际战斗力的对比,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
战事完全按照项羽的意图展开。
彭城一场恶战,项羽大展神威,自晨至日中,大破汉军。汉军被杀十余万人,溃不成军。楚军又乘胜追击至灵璧东面的睢水岸边,汉军被迫跳下睢水,淹死的尸体遮蔽了水面,睢水为之不流。汉王刘邦也被楚军重重包围,幸得一场大风,刮得窈冥昼晦,楚军大乱,刘邦才得以与数十骑遁去,免遭被俘的厄运。
刘邦准备回老家沛县携带家室一起逃命,不料项羽也派出军队追到沛县,搜捕汉王家眷。刘氏全家逃亡,被乱兵冲散。
刘邦的父亲、妻子,却在逃亡的途中,被项羽部下所俘虏。
此后,他们以人质的身份,被项羽所扣押。
楚汉战争,虽然刘邦胜利了,但项羽就真的输了吗?人们依然尊重他,后人对项羽也有着“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世人认为项羽的勇猛古今没有第二个人能媲美。
刘邦成为了最后赢家,在很多人眼中,刘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他为人奸诈,而且还很好色。
如此说来,刘邦赢得了政治,却输掉了精神。十年帝位,征战不息
刘邦登基之后,实在没有享受“天下太平”的安乐之福,一系列麻烦事,接踵而至,使得这位开国皇帝大有疲于应付的感觉。
在刘邦称帝的当年七月,燕王臧荼就率先起兵反汉了。刘邦不敢大意,亲自领兵平叛。用兵两月有余,才将臧荼俘获。刘邦封自己的好友卢绾为新任燕王,希望他能够镇抚地方,为自己分忧。
不料,后来卢绾的燕国也成为刘邦的一块心病。九月间,项羽的旧将利几起兵反抗。这次起兵的内幕,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只知道,又是刘邦亲自领兵平叛。
由此可见,这次叛乱声势和危害性必定不小。汉高帝六年(前201)十月,离刘邦称帝不过八个月,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刘邦采纳了陈平的建议,以“伪游云梦”的方式,诱捕了韩信;随后在“罪名”无法落实的情况之下,贬韩信为“淮阴侯”,限制居住在都城。
汉高帝七年(前200),刘邦亲率大军征讨韩王信和匈奴,匈奴首领冒顿巧设诱敌之计,以四十万精骑将刘邦所率的先头部队围困于白登山(今大同东),长达七日,刘邦面临着被俘的危险,史称“白登之围”。
幸得陈平巧设妙计,才侥幸逃脱。此后一直被视为汉家之羞。
汉高帝八年(前199),刘邦再度亲率大军在东垣(后改名为真定,今河北正定)讨伐韩王信余部。此战刘邦尽管以优势兵力而获得胜利,但是似乎汉军伤亡很重。
汉高帝十年(前197)九月,很得刘邦宠信的爱将陈豨,在遭受猜忌的背景之下,利用其出任代国相国、并且“监赵、代边兵”的军政实权,起兵造反,自立为代王。
北部边境烽火顿起,形势相当危急。
刘邦不得不再度亲征平叛。此次平叛之战,大规模的战争就持续长达四个月;从陈豨起兵到被太尉周勃击杀,时间更是长达一年多。
无论从规模之大,还是战况之烈而言,在汉家开国之后的平叛之战中可能均是首屈一指的。汉朝廷几乎是以全力来镇压陈豨叛乱的。不仅刘邦“御驾亲征”,而且太尉周勃也统兵参战。
汉高帝十一年(前196)正月,皇帝亲征平叛尚未归来,京城传出了令天下人更为吃惊的消息:贬居长安的淮阴侯韩信,暗中与陈豨勾结,准备在关中发起叛乱,幸亏被他的属官秘密举报,吕后与丞相萧何巧设妙计,诱韩信入宫,在长乐宫的钟室加以诛杀。同年三月,刘邦与吕皇后密切配合,对另一位功臣诸侯王彭越实施了突袭掩捕、定罪废王、流放入蜀、中途携归、指令属官再度告发谋反、枭首洛阳、诛夷三族、醢其肉遍赐诸侯的残酷手段,灭其族,废其国。酿成了韩信受诛之后的又一场惨祸!
同年五月,针对着乘秦末战乱之机、占据岭南三郡自立为“南越武王”的赵佗的割据行为,刘邦深知以汉家朝廷的国力不能开展大规模的南征,又不能承认其割据事实为合法,于是派出能言善辩的陆贾,出使南越,盛称汉家德高力强,凭借着一番令人信服的利害分析,折服了恃强不羁的赵佗。
赵佗接受了汉朝廷颁授的“南越王”封号,承诺了“和集百越”的使命。
同年七月,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刘邦只好强撑病体亲征平叛。乱事已经爆发,刘邦不得不以老病之身亲征。
此役大约历时三个月,刘邦本人还曾中箭受伤,总算把叛乱镇压下去。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发生的燕王卢绾叛乱,更是让刘邦怒不可遏。因为,刘邦与卢绾曾经是关系最为亲密的朋友。
卢绾是丰人,与刘邦同乡同里。卢绾的父亲与刘邦的父亲就是好朋友,最为令人称绝的是,刘邦、卢绾同日出生,为此,邻居们牵羊送酒致贺两家。刘邦、卢绾两人自小到大,始终是好朋友。
刘邦为布衣百姓之时,卢绾就追随左右。及刘邦起兵沛县之时,卢绾就参与其中。
跟随刘邦入汉中时,卢绾为将军。在刘邦出关中东击项羽时,卢绾已经官至太尉。最亲近的朋友居然背叛自己,使得刘邦大感意外,倍感怒火攻心!刘邦的老病之躯,实在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了。
对于晚年的刘邦而言,除了忧虑国事,最令他苦恼的又是“家事艰难”。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许回想自己的一生,为了权力和荣华富贵,战斗无数,到头来又怎样呢,吕后盯上了大汉的江山,待他死后刘氏江山将会不保,但是已经无力阻止。
既然无力阻止,那就毅然赴死。
也许他明白了自己的老对手项羽在乌江河畔,当时明明有机会坐船逃生,为什么却选择了自杀,因为作为一个英雄,就要英雄般的离去。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62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