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的日常生活都已经离不开地图了,外出旅游,不知道去那里,点开地图APP,就有一个导航系统,想要去那里就去那里。
不过古代科技并不发达,也没有卫星定位系统,并不好绘制地图,他们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技术完成地图测绘的呢?
古代战争频繁,行军打仗最讲究兵贵神速,沿途道路也将决定战争成败,因为古人可以通过地图标注的地方进行安置埋伏。
《秦时明月》中的韩信为保农家,就利用大泽山地形牵制了10万帝国将士,虽说有一定的虚构成分在里面,但也从侧面说明测绘地图非常重要。
古人为了测绘地图,只能通过脚步去丈量,并将沿途了山川地势都画下来,虽然非常辛苦,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大禹治水,就需要考察地形,若是不懂地形,盲目疏通河道,只会加剧黄河的泛滥,大禹就派出了两个人去考察沿途地形,两人将一路上的地形都刻在了石板上,也就是后来的《禹迹图》。
为了方便地图的绘制,古人又发明了记里鼓车,这种就是计算里程的马车,车有上下两层,每走一里路里面的木人就敲钟一下,每走10里,就敲一下铃。
古人乘坐记里鼓车,一路先沿着大海行走,就能画出地图的外部轮廓,因为在古人思想观念当中,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海是隔绝一切的存在。
因为这种观念,越是靠近海边的地方,越是荒无人烟,对地图的记载也就没有那么详细了,越是接近中心部分,山川地理位置就越是详细,而记里鼓车除了测算大致的路线外,也能减少里程误差。
靠着记里鼓车,古人绘制了各种各样的地图,不过这样的地图依旧还是太费力,那么有什么更加方便的技术吗?
魏晋时期,河东裴氏出现了一个“奇才”裴秀,他属于曹魏一派,又参与了“军国之政”得到了司马家信任,司马昭立世子时,也是裴秀其中推荐了司马炎,所以司马炎建立西晋,裴秀加任左光禄大夫,后迁升司空。
裴秀这一生在仕途上相对顺畅,在地图学方面同样颇有贡献,他提出了划时代意义的“制图六体”。
这六体原则分别为: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
分率就是比例尺,也可以理解为分辨率,意思就是缩放,一张地图肯定不可能按照一比一的标准绘制,但是古人并不懂地图缩放比例,直到裴秀在对照地图时,发现古代地形模糊不清,这才有了分率。
准望就是准确的望着远方,其实就是辩证方位,道里就是距离,前三条也是将现代地图的要素总结了一下,比例尺、方位、路程距离。
后面三条就是普通的绘图原则:地势高低、山体的倾斜角度以及河流弯曲流向问题,制图六法奠定了新的地图学,加上他又是地官,对山川地图接触的非常多,他就重画了《禹贡地域图》。
前面提到的《禹迹图》其中一部分就是根据裴秀的这幅地图绘制出来的,从地图来看,河道、山川标准的非常清楚,它也开创了古代地图绘制学先河。
裴秀的方法一直沿用到明朝,明朝航海发达,西方的地图投影方法传入,中国绘制地图的技术再一次革新。
不过在西方传入投影地图前,裴秀就已经意识到实际地形和地图之间的相互影响因素,部分的西方学者都将裴秀和古希腊着名地图学家托勒密相提并论。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guoxue/1262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