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
天佑元年,八月十一日,入夜。
长安城下了一场很大的雨。
如果你能在城市上空俯瞰,你会发现这个曾经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强大城市, 在此刻的风雨飘摇中,变得残破不堪。
喜欢唐朝的朋友们爱用王维的诗句来夸赞大唐,“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而对历史多有批判的人,却会用“国都六破,天子九逃”来看待唐朝。
的确,它强盛过,也辉煌过,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永垂不朽的印记。
但现在一切即将要走到尽头。
盛唐气象难返,最后的岁月要开始了。
唐朝晚期,有两位同志走上了历史舞台。
这两位同志,一位叫做朱温,一位叫做李克用。
老朱同志和老李同志原本都是唐帝国的公务员,眼见大唐一天不如一天,觉得跟着唐朝混实在没前途,都生出了不臣之心。
两人的想法相同,但境遇明显不一样。
李克用盘踞在外,势力庞大,时刻想要吞并大唐的疆土,建功立业。
而朱温明显比李克用要聪明一些。
当时的皇帝唐昭宗李晔基本上是人见人嫌,天下战乱,只有四处仓皇逃命的份。
但朱温却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眼下各地藩镇节度使都在争抢地盘,趁火打劫,疆土固然重要,但他们却缺少了一个最为关键的东西。
那就是造反起义的合理性。
大家同属大唐臣子,现在都自己割据地盘,自己单干,说白了就是造反。
造反,如果没有合理的支持,那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必将遭到天下人的诟病。
然而只要把大唐的天子控制在手里,自己的造反行径就变的合理了。
愚者学经验。
所以各方诸侯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在刀光剑影的乱世里奋斗。
智者学历史。
朱温同志翻开过往的历史,发现自己的处境和东汉末年一位历史人物很像。
(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曹操,曹孟德。
三国乱世,曹操挟持天子,号令群雄。
而今唐朝皇室衰弱,自己也可以做那个挟持天子号令各地藩镇势力的人啊。
所以他直奔长安,拿下城防,挟持了当时的皇帝唐昭宗李晔。
我想朱温一定是熟读《三国》的人,因为他接下来的路子和曹操几乎别无二致。
盘踞长安,控制朝政,屠戮忠良,皇帝在他手里俨然已经成了玩物。
但他和曹操有一点不同,那就是他比曹操要残忍得多。
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将东汉帝国变成自己的家业。
从做臣子的角度来讲,这无疑是忤逆,僭越,极其不厚道的。
但曹操一没废皇帝,二没称帝,当时的东汉献帝刘协在曹操手底下日子过得还算可以。
朱温可就不一样了。
他认为曹操的曹魏帝国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对东汉政权的态度太过温和了。
想要成就大事,就一定要心狠手辣。
他打算除掉昭宗李晔。
当然,朱温弑君,并不只是他想要斩草除根,而是因为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那就是昭宗虽然落魄,但却是一个很有理想的帝王。
朱温敏锐地察觉到皇帝虽然受制于自己,但却并不甘心现状。
如果趁自己不注意,皇帝在自己背后捅刀子,那就大事不妙了。
所以朱温干净利落地杀掉了唐昭宗。
皇帝死了,但此时却仍然不是自己篡位登基的好时机。
皇帝不是谁想当就当的。
首先,文武百官们都是世食俸禄,世受君恩的,如果贸然登基,肯定会招致百官们的反抗。
空降的领导通常都很难开展工作,朱温非常明白这一点。
其次,自己如果改天换日,当了皇帝,那么四野的节度使们肯定会联合起来讨伐自己,长安城局势动荡,自己要是被抄了家,那就得不偿失了。
最后,大唐的子民们也并不会拥戴自己这篡位者,他必须先让民心依附。因为要得天下,必须先得民心。
在当地如果口碑不好,那么做领导也做不了几天了。
他需要正确的时机,而这个时机很快就到来了。
打定主意的朱温搞了一封矫诏,立辉王李柷当了皇帝,史称“唐哀宗”。
(唐哀帝李柷 画像)
从这位仁兄的“封号”中,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位老兄的皇帝岁月八成不是很好过。
的确,年仅十三的李柷早就被朱温的残忍和凶狠吓破了胆,登基当天,他连年号都没敢更改,一直沿用父亲的年号:“天佑”。
天佑,取上天保佑之意。
但似乎上天并不打算保佑大唐,也不打算保佑李柷。
他封朱温为相国,加封“魏王”,又授予其兵马元帅、中书令、太尉等职务,等于是把唐帝国的军、政、民大权全都拱手让给了朱温。
没办法,权力对于皇帝李柷来说,就是烫手的山芋,留在自己身上十分危险,交出去反而安全。
此时的朱温非常牛气,史书记载,他“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兼备九锡之命”,意思就是朱哥上朝不用跪拜,还可以随身携带大宝剑一把,朝堂上有胆敢反对他的大臣,他抽出大宝剑一剑就能刺死。
他的待遇从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过了他的老前辈曹操。
李柷没有实权,说话也不算数。
从皇宫里源源不断传出来的政策和命令,表面上是皇帝下达的,实际上都是朱温的决定。
天佑二年,李柷想处理一点自己的家务事。
李柷有两位乳母,从小拉扯皇帝长大,皇帝对她们很有感情。
所以他打算加封乳母王氏为“郡夫人”,乳母杨氏为“昭仪”。
他希望给养育自己的两位奶娘提升提升福利待遇,没想到却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
这帮大臣们言之凿凿,表示从古到今几乎没有给自己的乳母加官进爵,提干转正的。
你不得不佩服这些大臣的脑回路,乱臣贼子,祸乱朝纲你不管,天下大乱,国土分裂你不管,皇帝自己的家务事,你管起来挺有本事。
但李柷碍于群臣反对,只好将此事作罢。
皇帝在深宫中的岁月很难熬,一方面,整个帝国几乎没有人愿意听他的指挥,他活得没有尊严,没有面子。
另一方面,朱温在他身边安插了不少眼线,全天候二十四小时的监视着他,这让他很不自在。
所以他决定出门溜达溜达。
去外地旅游基本上是没戏了,因为外面的世道太乱,出去一趟很有可能就把小命儿给丢了。
思来想去,李柷决定在宫里办一个祭天祈福仪式,顺便活动活动筋骨,调节调节心情。
皇帝一不抽烟,二不喝酒,三不烫头,只是想办个祭天仪式,这回大臣们没有理由拒绝了,只好敲锣打鼓地开始帮皇帝筹办。
没想到朱温知道这件事后,很不开心。
老朱同志觉得,皇帝想要祭天,摆明了是想要通过祭天来祈福,给谁祈福呢?
不言而喻。
当然是为了大唐帝国祈福,想要通过祈福来延长大唐王朝的国祚。
朱温当然不干,他巴不得盼着唐帝国早点灭亡,所以很快驳回了这件事。
(影视剧中的朱温形象)
山河破碎,群臣蒙羞,天子受辱。
我想作为一个皇帝,死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就是活着,但是没有主权。
李柷当然也有自己的想法,因为谁都不希望自己生来就是个“傀儡皇帝”。
在皇帝范畴里,自甘堕落的帝王很少,大部分都是情势所逼。
而李柷无疑是可怜的,他不仅失去了拯救大唐帝国的机会,最关键的是,他彻彻底底的失去了一个作为帝王的尊严。
也就是在这一刻,李柷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自己的命运,从登上皇位的那天就已经注定了。
他只是朱全忠一个用来过渡的工具罢了。
天佑四年三月,公元907年。
朱温同志终于按捺不住称帝的野心,逼迫李柷禅位,大唐就此灭亡。
当了亡国之君的李柷被封为“济阴王”,过上了普普通通但衣食无忧的小日子。
但坏就坏在割据在外的节度使们,如李克用,王建等,依然尊奉李柷为皇帝。
这样的情况让朱全忠坐立不安。
自己已经建立后梁政权,但天下人却仍然把李柷当成皇帝,那自己这个皇帝处在什么位置上?
他想明白了,只要李柷一天不死,自己就永远是乱臣贼子,是“造反皇帝”。
所以他很快派人杀掉了李柷。
这位一生凄苦悲哀的皇帝终于闭眼了。
大唐也一去不复返,彻底结束了。
(唐朝灭亡)
也许在历史长河中,或者史学家心里,这是一个轰动的,难以忘记的,壮怀激烈的时刻,毕竟盛唐好像一艘巨轮,而巨轮沉没,想必是非常壮观的。
但其实不然。
那些熠熠发光的盛唐光景早已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节点灰飞烟灭,只留下一道残影。
唐帝国的灭亡就像一盘散沙,轻而易举地就被吹散。
朝代更迭是必然,我们没有必要为了灭亡的帝国而悲叹,我们更不会为了新生的帝国而欢呼。
因为无论兴亡,在那个时代,受苦的永远是百姓。
人也无情,历史也无情。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大唐,再见!
ps:大唐皇帝系列由此告一段落,完结撒花~
1、商女不知亡国恨 。唐,杜牧。《泊秦淮》
2、暗伤亡国。唐,鹿虔扆。《临江仙·金锁重门荒苑静》
3、放逐肯消亡国恨。清,查慎行。《三闾祠》
4、请看隋堤亡国树。唐,白居易。《隋堤柳》
5、亡国生春草。唐,李白。《金陵其二》
6、亡国去如鸿。唐,杜牧。《题宣州开元寺 寺置于东晋时。》
7、破家亡国誊谁人。唐,杜牧。《隋苑 [亦见李商隐集,题作《定子》。]》
8、如将亡国恨。宋,许庭。《临江仙·不见隋河堤上柳》
9、堪叹亡国馀民。宋,刘辰翁。《百字令/念奴娇》
10、死去方知亡国恨。宋,王奕。《贺新郎·惆怅秦淮路》
11、亡国子孙取为戒
唐
白居易
《二王后-明祖宗之意也》
12、亡国去如鸿
唐
杜牧
《题宣州开元寺》
13、破家亡国为何人
唐
李商隐
《定子》
14、人亡国自随
唐
殷潜之
《题筹笔驿》
15、亡国原陵古
唐
郑畋
《题缑山王子晋庙》
16、一种是亡国
唐
聂夷中
《燕台二首》
17、公子云亡国亦亡
唐
周昙
《春秋战国门再吟》
18、亡家与亡国
唐
齐己
《寓言》
19、亡国破家皆有恨
唐
湘妃庙
《与崔渥冥会杂诗》
20、照凄凉亡国恨无涯
元
许有壬
《木兰花慢 秦淮,次汤碧山教授韵》
21、堪笑亡国危机
元
朱唏颜
《念奴娇·怒涛驾雪》
22、照凄凉亡国恨无涯
元
许有壬
《木兰花慢 秦淮,次汤碧山教授韵》
23、不必骊山可亡国
宋
苏轼
《骊山?此诗为李廌作?》
24、亡国岂由张丽华
元
王冕
《题金陵》
25、等为亡国秦更丑
宋
陆游
《石首县雨中系舟戏作短歌》
26、自古有亡国
宋
王安石
《同昌叔赋雁奴》
27、泮冰亡国不崇朝
宋
文天祥
《河间》
28、亡国大夫谁为传
宋
文天祥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
29、亡国有余音
元
杨维桢
《览古四十二首 其三十一》
30、世间亡国知多少
宋
艾性夫
《观潮》
31、家亡国破此身留
现代
陈寅恪
《残春》
32、罪归亡国臣
近代
陈三立
《庸庵尚书于沪上主逸社第二集适值三月十九日》
33、侂远传衣至亡国
宋
方回
《正月十九日四更起读朱文公年谱至天大明赋十》
34、抉目观亡国
宋
梅尧臣
《宣州杂诗二十首》
35、野老不知亡国恨
宋
释绍昙
《偈颂一百零二首》
36、歌舞洗空亡国恨
宋
苏泂
《金陵杂兴二百首》
37、置酒吊亡国
宋
苏轼
《和陶饮酒二十首》
38、家亡国破身漂荡
宋
汪元量
《浮丘道人招魂歌》
39、周褒媚已终亡国
宋
汪元量
《鲁港》
40、馆娃宫女曾亡国
唐
朱长文
《华亭吴江道中偶作十绝》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子衿 <<诗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静女 <<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山鬼 <<楚辞>>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芬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
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澹忘归,
岁既晏兮孰华予;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
君思我兮不得闲;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爰啾啾兮穴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凤求凰·琴歌 佚名
有美人兮, 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旁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有所思 汉乐府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
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东方须臾高知之。
上邪 汉乐府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风词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 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燕子楼 张仲素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 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无题 李商隐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暮秋独游曲江 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寄人 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写情 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赠婢 崔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寄李亿员外 鱼玄机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江陵愁望有寄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梦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长相思 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乌夜啼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捋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玉楼春 欧阳修
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西江月 司马光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红姻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微醒.深院月斜人静.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虞美人 秦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荥迥,借问一枝如玉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凤栖梧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忆帝京 柳永
薄衾小枕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
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
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解连环 周邦彦
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信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洲渐生杜若。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漫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拼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渔家傲 陈袭善
鹫岭峰前阑独倚。愁眉蹙损愁肠碎。红粉佳人伤别袂。情何已。
登山临水年年是。常记同来今独至。孤舟晚扬湖光里。衰草斜阳无限意。
谁与寄? 西湖水是相思泪。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许多愁。
一丛花令 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沈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千秋岁 张先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
无人尽日飞花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木兰花 张先
相离徒有相逢梦,门外马蹄尘已动.
怨歌留待醉时听,远目不堪空际送.
今宵风月知谁共,声咽琵琶槽上凤.
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诉衷情 顾敻
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香阁掩。眉敛,月将沉,争忍不相寻?
怨孤衾。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迈陂塘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儿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
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
来访雁丘处。
生查子 牛希济
春山烟欲收, 天淡星稀小, 残月脸边明, 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 情未了, 回首犹重道: 记得绿罗裙, 处处连芳草.
江城子 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虞美人 叶梦得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花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茑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玉楼春 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九绝为亚卿作 胡楚
君去东山踏乱云,后车何不载红裙?罗衣浥尽伤春泪,只有无言持送君。
君住江边起画楼,妾居海角送潮头。潮中有妾相思泪,流到楼前更不流。
妾愿为云逐画樯,君言十日看归航。恐君回首高城隔,直倚江楼过夕阳。
蝶恋花 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 一夕如环, 夕夕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 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 燕子依然, 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 春丛认取双栖蝶。
最高楼 程垓
旧时心事,说著两眉羞。长记得、凭肩游。缃裙罗袜桃花岸,薄衫轻扇杏花楼。几番行,几番醉,几番留。
也谁料、春风吹已断。又谁料、朝云飞亦散。天易老,恨难酬。蜂儿不解知人苦,燕儿不解说人愁。旧情怀,消不尽,几时休。
黄袍夺目龙椅高,生于末世运偏消。皇帝乃是这个世界上最令人艳羡的职业,但作为王朝末代的亡国之君,却是人间最苦。他们在位时目睹大厦将倾、战战兢兢有心无力;被赶下龙椅后一落尘埃、栖栖遑遑猪狗不如,更有可怜者遭人凌辱死无葬身之地。
1商纣王 | 奇歌妙舞今何在,覆雨翻云竟枉然
因夏朝至今无实证证明其实际存在,故而采取第一个王朝为商的说法。
商朝又称殷商(约前17世纪—约前11世纪),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朝代。您可别小看了这“同时期文字记载”的重量,它可是中国历史从半信半疑的神话时代过渡到信史时代的标志。历史界围绕夏朝实际存在与否的争议,也正是因为至今未从考古遗址中发掘出与夏时期相当的确切古文字。故而咱们这篇小文的讲述也是从商朝开始。
商的末代帝王大家都知道,就是大名鼎鼎的纣王。纣王姓子,名受,谥号帝辛,少有雄才,好武功,致力于用兵东南。其实他的生平大家看封神演义已经很熟悉了,虽有夸张成份,但酒池肉林好色嗜杀以及砍农夫的脚剖孕妇的肚子这些事儿也是确实存在的。纣王的结局也是十分经典的暴君恶报模式,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干翻,一代独夫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倒是也有几分远古苍茫的悲壮。
说到这,不禁吐槽一下。其实“纣”是他死了之后周武王用来损他的称号。
2周幽王周赧王 |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国祚最绵长的正朔王朝,也是最后一个推行分封制的朝代。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代,故而为您介绍两位末代君主。
西周的亡国之君乃是大名在外的周幽王,名叫姬宫湦(shēng),西周第十二代君主。13岁即位,16岁一见褒姒误终生,烽火戏诸侯乃是这对昏君妖妃留给中国历史的永恒精彩谈资。其实周幽王为自己掘的墓远远不止戏诸侯这一出,他为了立褒姒的儿子为储君,把原太子给废了,原太子的姥爷申侯一不做二不休,勾引对西周觊觎已久的犬戎来攻镐京。周幽王威信尽失,身死国灭,犬戎“尽取周赂而去”。可怜如花美眷褒姒,也被如狼似虎的少数民族掳走了。
前面说的被周幽王废掉的太子,就是建立东周的周平王。然而东周的历代天子大概是中国史上最没存在感的一群皇帝,那会儿时代的潮流和权柄都掌握在诸侯卿大夫手中,先有春秋五霸,后有战国七雄,到了东周末代皇帝周赧王这会儿,周天子的势力仅限于京城周围那一亩三分地儿了。
周赧王,大名姬延,虽然生来悲剧,也还是在天子的位子上一屁股坐了59年。打从他爷爷那会儿,秦国的势力就迅速膨胀,周赧王也曾被六国忽悠合纵灭秦,结果反被秦吊打一番。周赧王无奈降秦,一个月后就郁郁而终。秦顺理成章地代周而立,迁九鼎,占王畿,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浩浩荡荡的新篇。
3秦子婴 |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提起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个建立大一统的帝国,为后世奠定了两千年的中央集权王朝雏形,却被泼了一代又一代的脏水。秦朝最后一位皇帝是子婴,子婴他爹就是大秦第一倒霉蛋、秦始皇的长子、秦二世的哥哥扶苏公子。秦末群雄逐鹿楚汉争霸的故事大家很熟悉。
总之子婴同志的结局是凄凉的。前207年,秦的主力军队在巨鹿被项羽一战全歼,同时刘邦大军进驻霸上。子婴眼看大势已去,于是发动政变,诛杀赵高,为大秦王朝挽留了最后一抹尊严,而后素车白马,于轵道向刘邦投降。几个月后,吃过鸿门宴的项羽杀入咸阳,放了一把著名的火,子婴的尸骨和大秦宫室的废墟一起化为了历史的灰烬。
4汉献帝 | 长安古道音尘绝,西风残照汉陵阙
一个民族的名称由它而来,汉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可想而知。然而再强盛的时代也有煞尾的悲音,咱们来瞧瞧西汉(前202年-9年)与东汉(25年-220年)两朝的末代君主是如何艰难生存的。
西汉末代皇帝叫刘婴,其实就是个被拉来垫背的傀儡,连个正式的庙号都没有。他之前的几个皇帝不是昏淫而亡就是被权臣毒死,刘婴就是在先帝遭毒杀后被大司马王莽抱来暂立为天子的。没几年,就被迫禅位给王莽,西汉两百年的历史就此而亡。刘婴作为一位名副其实的酱油帝,又在悲剧中活了十几多年,最后死于王室夺权之战。
光武中兴,建立东汉,东汉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就是儒学的发展和士族的形成。东汉后期的衰落史,托三国演义的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同志,一生先被董卓虐,后被曹操挟,最后被曹丕逼着让了皇位,获封山阳公,锦衣玉食直到寿终正寝,死后魏明帝还为他素服发丧。
以后世眼光来看,汉献帝的结局算是幸运了。然而从他自己的角度来看,一生实在是万万不幸。本该是天下权力最大的人,却终生受人摆弄,生不如死。试想三国历史何其风云激荡!却跟他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后人提起他来,不过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法中那个可怜的傀儡罢了。
5晋愍帝 | 衣冠坠涂炭
司马氏代魏而立,伐蜀灭吴,功绩不小。但他们建立的晋朝并没有太大改动社会的成色,中央政府压不住地方士族割据,更干不过四面八方狼子野心的少数民族,所以无论西晋(265年-316年)还是东晋(317年-420年),都是实打实的从头乱到尾。
西晋的国祚只有短短51年,由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三个历史阶段组成,您就知道这朝代有多悲催。西晋末代皇帝是晋愍帝司马业,一即位就被五胡十六国中第一个政权前赵各种吊打。可怜的晋愍帝在无粮无弹中坚持了三年后,投降前赵。其实他真不如一死殉国算了,也不用遭受投降后给人青衣行酒刷杯子的屈辱。没过几年,也还是被杀了,年仅十八岁。
其实在晋愍帝即位两年前,前赵就已经杀入晋都洛阳,屠官员百姓三万人、掳走晋怀帝并杀死,这就是历史上汉族政权第一次大面积团灭于少数民族的“永嘉之乱”
北方沦陷于五胡之手,琅琊王司马睿南渡,建立东晋。但是司马家经过西晋这几十年的花样作死,政治上早就威严扫地了,真正掌东晋之权的是王谢桓庾这几个世家大族。东晋末代天子是晋恭帝司马德文。总之也是个被临时册立的傀儡小皇帝,没多久就被权臣刘裕夺了皇位、加以杀害。中国历史踏入了一条最黑暗的河——南北朝。
6隋炀帝 |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南北朝的十个割据政权平均国祚都是二三十年,略过不表,接下来一个欣欣向荣的大一统朝代是隋。隋朝跟秦朝是一对苦命的好兄弟,都是结束了前面几百年的割据纷乱(春秋战国/南北朝),创造了一套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建立了不少利在千秋的国民设施(长城/大运河),虽然自己短命而亡,却为接下来那个强盛的朝代(汉/唐)打好了基础。中国历史有些小规律,想想真挺有意思的。
说起隋朝末代天子,估计大家第一反应都是大名鼎鼎的隋炀帝杨广,其实他后面还有个隋恭帝叫杨侑。杨广那点子事儿早就被隋唐演义编排得天下皆知了,他跑到扬州去享受,把才10岁的代王杨侑留在长安看家。结果倒好,李渊攻破长安,直接抓了杨侑,立为傀儡皇帝,然后就又是禅让那一套......而且让完就死,毫不碍事,年仅十五岁。
7唐哀帝 | 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
唐朝是中华民族华丽而深沉的一出梦,尽管这梦的结局是那样血腥震怖。唐王室出身关陇贵族,兵强马壮,以武而兴,却也正是因武而亡。今儿时间不够,不及细讲唐代兵制和地方政治的弊端,但自从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甘露之变、黄巢之乱、白马之祸......武功强盛的大唐终于被拥兵自重的地方军阀掐断了喉咙。
亡国之君是唐哀帝李柷(zhù),但咱得从他那苦命的爹唐昭宗李晔讲起。唐朝到了昭宗手里,国势跟东周时代差不多,全国陷入军阀混战藩镇割据的形态,皇室只掌握首都一地。但就是在这一地里也不安宁,朝廷政权被宦官把持,天可汗李世民大帝的子孙居然被一群死太监随意废立,真是内忧外患,惨上加惨。
唐王室最后的几十年,一直是各藩镇角力的战利品,后世称为“残唐”。唐昭宗有心复国无力回天,最后死于当时三大藩镇之一朱温的刀下,死前穿着睡衣绕柱子逃跑,足见其之凄惶。朱温杀了昭宗,立他12岁的小儿子为帝,熟悉的戏码又上演了,小皇帝三年后被废,不久之后被毒死。中国历史再次进入割据状态——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五代十国。
8宋钦宗 | 靖康耻,犹未雪,崖山恨,何时灭
宋朝承残唐五代而起,总结前代兵祸教训,故而抑武崇文,大兴儒学。多说两句,中国古代政治一直被黑成“封建专制”,其实古人在政治上的求索心和创造力远非今人可比。一代一代的有识之士潜心总结前朝经验、又结合本朝人事而不断进取改良,这才有了中国四千年不断演进造极的历史。相反,那些将本国历史全盘否定、直接将别人家现成的政治制度抄来硬套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封建专制”。
焦作人时间结束,继续说宋朝。一种政治制度总有其利弊,宋兴文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在军事上却常年被辽夏金这几个少数民族大兄弟吊打,北宋(960-1127)和南宋(1127-1279)就都是亡于异族之手。
北宋末代天子是宋钦宗赵桓,自古的官二代富二代都爱坑爹,偏他是被爹坑。金兵的马蹄到了汴京城外,他爹宋徽宗赵佶吓坏了,赶紧把太子推上皇位,自个儿躲起来了。赵桓即位后还有点志气,罢免蔡京童贯,要跟金兵死磕。但他本质上是个怂人,受点儿刺激就要求和。于是金兵趁机渡河,攻破汴京,掳徽钦二帝北去,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乱”。
北宋全部宗室都被金人掳走,漏网之鱼康王赵构逃到杭州建立南宋。话说赵构这人真是心狠,他亲爹跟他亲哥在黑龙江边过着猪狗不如的日子,他爹没几年就被虐死了,金国送棺材回南宋的时候,沦为奴隶的宋钦宗赵桓抱着使者的车轮大哭,求弟弟宋高宗赵构允许他回去,只要有碗饭吃就行。结果赵构怕惹怒金国,死也不允,任由亲哥哥继续在金人手下受折磨,最后遭乱马踩死。
总之就是南宋被蒙元从江南打到岭南,从陆上打到海上,直到穷途末路,海枯石尽,大宋最后的丞相背着大宋最后的皇帝跳了海。那小皇帝只有九岁,叫赵昺(bǐng);那片海,叫崖山。
9元惠宗 | 兴也勃,亡也忽,从哪来,回哪去
元朝国祚一共九十来年,开国之君忽必烈占了三十年,末代天子元惠宗占了三十年,剩下基本三年换一个皇帝,也挺有意思的。
元惠宗全名孛儿只斤-宗妥懽帖睦尔,13岁一即位就各种倒霉,从水灾到瘟疫,从白莲教到红巾军,元惠宗苦哈哈地平了30年的叛,最后还是被朱元璋赶回大草原了。没几年,得痢疾死了。顺说,朱元璋立国后给这位倒霉的老对手封了个号,叫元顺帝,颇有几分腹黑的意思。
10明思宗 | 煤山老树落寒鸦,来生休傍帝王家
明朝末代天子也是盛名在外,那就是俗称崇祯帝的明思宗朱由检。他的事儿大家也很熟悉,对外挡不住皇太极多尔衮,对内压不下李自成张献忠,朝廷之上党争就没停过,想弃京南逃都逃不了,末了还积极地自毁长城.......说是李自成干翻了大明朝,倒不如说是志大才疏有命无运的崇祯爷自己断送了江山,最后吊死煤山,也算是有几分骨气。
? ? ?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在唐朝鼎盛时期,每天慕名而来长安的外国使者、商人不计其数,可以说,唐朝是那个时代的世界的中心。但是,为什么如此强大的大唐王朝,仅存世289年就亡国了?其实,致使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就是:内乱!
? ? ? ??在这两百多年的时间里,虽说唐朝也与周边的一些小国家有过战争,比如:匈奴、突厥等国家,但是,基本上都是大唐军队获得胜利,把一个个小国家打的俯首称臣,国力一度强盛无比!唐朝与周边国家关系很好,甚至,把皇室公主嫁给一些国家的统治者为妻以维护边疆稳定,这样使得唐朝的国力越来越强,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 ? ? 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十一月,一声噩耗传到了正在皇宫里醉生梦死的唐玄宗李隆基的耳中,安禄山与史思明起兵谋反了!两人凭借着十几年来的积攒,率领着十五万大军,迅速打下河北一带,随后,他们整理大军,直指唐朝的西都洛阳。
? ? ? 李隆基听说后,愤怒不已,但是,他也是毫无办法。因为,唐朝这些年来一个个地方节度使都拥兵自重,完全没有出兵抵挡安禄山大军的想法。甚至,还有一些节度使与安禄山同流合污,加入了反叛大军的队伍中去,一起来推翻唐王朝。
? ? ? 最终,凶残的叛军直接攻破了洛阳城,唐玄宗不得不仓皇出逃,一路上奔波不停,甚至,为了平息士兵的怒气,不得不杀死了他最宠爱的妃子杨玉环。至此,李隆基心灰意冷,传位给了太子唐肃宗,不再管理任何事情。
? ? ? 但是,此时已经称帝的安禄山,直接派大军包围了长安城,只差最后一步攻破长安城,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但此时,他们的内部却发生了矛盾,各将领为了自己的欲望互相残杀,联盟内部直接四分五裂各自为政,力量不再统一。
? ? ??安史之乱,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可以说,这次的国内叛乱,让唐朝的经济实力直接倒退上百年,这也使得大唐王朝逐渐地开始走了下坡路。并且,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62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秦始皇为什么没有杀功臣
下一篇: 最好看的《隋唐演义》当属黄海冰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