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八王之乱”究竟是怎么回事 为何它是最恐怖的权力之争

吴秀成育儿导 2023-09-19 13:15:06

西晋开创者司马炎:励精图治,锐意革新

司马炎是三国权臣司马懿之孙,司马昭之子,也是西晋的开国皇帝。

早在曹魏时期,司马氏家族已经权倾天下,甚至可以一手决定皇帝的立废。司马昭派军消灭蜀国后,被加封为晋国公,地位仅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把控了军政大权,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

司马昭毫不掩饰自己对皇位的野心,人人都在猜测他何时会取而代之,让皇帝禅位,将曹魏江山换成司马氏江山。

可惜,司马昭时运不济,尚未来得及逼宫篡位,就得了重病一命呜呼。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了晋国公的爵位,完成了父亲未竟的野心,逼迫魏元帝禅位给他。

公元266年2月8日,司马炎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晋,建都洛阳。由此,历史进入西晋时期,司马炎成为西晋第一位皇帝,史称晋武帝。

作为开国之君,司马炎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锐意革新,一扫曹魏时期的弊政,施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增强国力、发展生产的政策,比如重新划分土地、制定法律、改革赋税制度、兴修水利等。

与此同时,司马炎克勤克俭,积蓄力量,于公元279年兴兵南下,一举灭掉了东吴,结束了三国以来的分裂局面。

文治武功兼备的晋武帝,原本不失为一代人杰,他一心想开创一个太平时代,但他在关键问题上的几大失误,以及晚年的骄奢淫逸,为国家之乱埋下了祸根。

在政治制度上,司马炎沿袭了汉朝以来的分封制,大封宗室。他意识到,

魏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权臣专政,皇帝势单力薄,宗室衰弱,司马炎篡位的时候,都没有人敢跟自己抗衡。

所以为了避免重蹈曹魏覆辙,司马炎登基后不久就开始分封宗室,先后在全国建立起二十七个诸侯国。此举原本是为了保障皇权的稳固,一旦皇帝遭遇危难,这些诸侯王就可以带兵前来勤王。

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中央集权,不甘心安于一隅的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成为另一种风险因素。

而司马炎在继承人选择问题上的失误,直接催化了诸侯纷争的风险,酿成了后来的八王之乱。

司马炎的太子是皇后杨艳所生,名为司马衷,即后来史上有名的昏君晋惠帝。

司马衷从小就十分蠢笨,老师给他讲课,司马衷转眼就忘。但他是皇后嫡子,在当时所有存活下来的皇子中

居长

,出于立嫡立长的传统,司马衷九岁时被立为太子。

司马炎曾几度犹豫,担心这个太子难以接替自己的皇位。

但皇后杨艳非常有手腕,她进言说:司马衷只是年龄太小,还没有开化,等他长大就可以了。

另外,杨艳又说服司马炎给儿子娶了一位精明的太子妃贾南风。贾南风是车骑将军贾充的女儿,传言长相又黑又胖,性格凶悍善嫉,

但她十分聪明,屡屡帮助丈夫顺利通过司马炎的考察,保住了太子之位。

此外,司马衷虽然蠢笨,但他有一个儿子司马遹聪慧过人,很得司马炎喜爱,被认为日后可继承大统。所以,司马炎虽然知道太子可能能力不足,但始终没有改换人选。

晚年的司马炎,日渐昏聩,追求奢侈享乐,公开买官卖官,宫里宫外上行下效,社会风气糜烂。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逝,享年五十五岁。太子司马衷继位,贾南风成为皇后。

贾南风攫取政权,引发八王之乱

晋武帝临终前,将杨皇后的叔父杨骏封为太尉,总揽天下兵权,主持国政。外戚杨氏一族势力大增,皇帝也要受其掣肘。

晋惠帝司马衷是一个没什么政治野心的皇帝,皇后贾南风则不然,她极度渴望攫取权力,把朝政掌握在自己手中。

于是,贾南风命人去暗中联络晋惠帝的叔父——汝南王司马亮,想让他前来洛阳除掉杨骏和太后杨氏。然而,胆小的汝南王没有亲自前来,而是把事情告诉了自己的侄子——楚王司马玮。

司马玮是晋惠帝之弟,年轻气盛,性格狠辣,早就看不惯自己的傻哥哥当皇帝,现在贾南风和杨骏争权夺利,司马玮认为有机可乘,就联合另一诸侯——淮南王司马允一起入朝,打算先消灭杨骏。

公元291年3月,楚王司马玮率兵进入洛阳,由此,八王之乱拉开了序幕。

这场把西晋王朝拖入深渊的动乱共历时16年,从公元291年开始,直到公元306年才完全结束。

在这16年里,八王之乱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历时3个月,从公元291年3月到6月;第二个阶段则是从公元299年到306年,历时7年。

在这两个阶段中间,曾有一段短暂的安宁,但未能长久持续下去。几十个司马氏宗族的兄弟子侄被先后卷入动乱,同室操戈,

由于其中主要参与者包括楚王司马玮、汝南王司马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等八个诸侯王,所以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的第一个阶段以贾南风为幕后主导,楚王司马玮和汝南王司马亮为主要参与者,其目的主要是通过政变攫取权力。

公元291年3月,当贾南风听说楚王和淮南王的军队已经进入首都洛阳,立即命人让晋惠帝下诏书,宣称杨骏谋反,命楚王围攻杨骏的府第。

司马玮火烧杨府,杀死了逃到马厩之中的杨骏。此后,贾南风又令晋惠帝下诏,将太后杨氏贬为庶人,囚禁在洛阳郊外,诛杀杨骏三族。

但贾南风专权的目的尚未达到。杨骏死后,汝南王司马亮和另一元老大臣卫瓘执掌了朝政,于是,贾南风以晋惠帝名义秘密下诏,命司马玮除掉汝南王和卫瓘。

之后,贾南风担心司马玮的势力过度膨胀,威胁到自身地位,又编织罪名,杀掉了楚王司马玮。

至此,贾南风扫除了各大政敌,晋惠帝对她言听计从,朝政大权被贾南风一手掌控。她

开始任用亲信,安插党羽,掌权时间长达八年,直到公元299年,贾南风设计让晋惠帝废除太子,再度引发朝政动荡。八王之乱卷土重来,并变本加厉地耗尽了西晋王朝的元气。

晋惠帝废除太子,八王之乱硝烟再起

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持续时间较短,3个月就结束了。

但第二阶段持续了整整7年,太子司马遹、皇后贾南风都死在这场动乱中,晋惠帝被废又被立,成为诸侯间抢来抢去的棋子。

多个诸侯互相厮杀,接连发动政变,导致国力空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后北方胡族趁虚而入,促使西晋走向灭亡。

这一切,始于贾南风为一己之私,唆使晋惠帝废除太子司马遹。

司马遹自小聪明伶俐,在晋武帝还在世时就颇受看重,在朝中很有人望。但司马遹不是贾南风亲生的,与贾南风向来不和。贾南风担心年纪渐长的司马遹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决心除掉这位太子。

公元299年,贾南风命人引诱太子饮酒,让醉酒的司马遹抄写了逼迫晋惠帝退位的书信,以此为罪证,说服晋惠帝废除太子。

谁知,废太子一事引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对贾南风专政早已不满的宗室诸王趁机兴兵夺权,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又登场,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混战。

先是赵王司马伦发兵讨伐贾南风,以毒酒赐死贾后,取代晋惠帝登基。然后,对赵王不满的齐王司马冏,联合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杀死了赵王,重新立晋惠帝为帝,齐王主理朝政。

这时,对齐王不满的长沙王司马乂与河间王司马颙再次起兵,杀死了齐王,朝政大权落入长沙王手中。河间王司马颙不甘心,又联合东海王司马越、成都王司马颖讨伐长沙王。长沙王死后,成都王接手朝政,诸侯王的联盟再度分裂,河间王、东海王和成都王之间打来打去。

公元306年,成都王、河间王战败逃跑,东海王司马越将晋惠帝迎回洛阳,朝政趋于平稳。

随后,晋惠帝下令搜捕成都王司马颖,成都王与他的两个儿子在逃亡途中被捕,囚禁一个多月后被杀死。

另一位兵败逃亡的诸侯——河间王司马颙也在几个月后被杀,八王之乱落下帷幕,东海王司马越成为最后的赢家。

紧接着,晋惠帝在这一年年底暴毙,相传是被司马越毒杀。

司马越扶植晋惠帝的弟弟司马炽登基,改元永嘉,史称晋怀帝。

登基伊始,由于司马越的威胁,晋怀帝不得不任命司马越为太傅,让他辅佐朝政。

但是,司马越没能继续把这位皇帝操纵于股掌间,让司马越没有想到的是,晋怀帝虽然年轻,却很有政治手腕。

晋怀帝司马炽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小儿子,他一心想学习自己的父亲,每天亲自处理政治事务,召见百官,非常勤勉。

司马越手中的权力不断被皇帝压缩,再加上他在朝中飞扬跋扈,诛杀忠臣,引起了官员们的不满。

于是,司马越主动提出,要出镇河南许昌,率兵镇压那里的胡人叛军。

公元311年,羽翼渐丰的晋怀帝决定除掉司马越。

于是,他发布诏书,历数司马越的罪状,要求诸侯们进行讨伐。司马越听说之后,内心非常恐惧,急血攻心,最终病死于河南项城。随着司马越的去世,“八王之乱”中最后一位叛乱的藩王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蔡东藩在《两晋通俗演义》总结说,

晋朝这些藩王好的少,坏的多。“八王之乱”中,司马家族互相残杀,不知道忠孝为何事,追根溯源,完全是因为他们的祖宗争权夺利给他们树立了坏的榜样,子孙相沿成习。最终给五胡入侵中原,带来了机会。后来者,难道不应该铭记这惨痛的教训么?

发生“八王之乱”的原因

战争的参与者主要有八个王朝,分别是室南王、楚王、赵王、齐王、长沙王、成都王、河间王、东海王等。惠帝的妻子贾后希望自己掌权,这与他的外祖父杨骏(杨骏是一位辅政者)之间发生了矛盾。291年贾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开始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历时十六年之久,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王朝进行了大规模的混战。公元290年,司马炎去世,他的儿子司马衷继位,成为惠帝。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惠帝痴呆的皇后贾南风借楚王司马彦之手杀死了执掌政权的杨骏预,又借口杀人之名杀了司马预。这件事引起了诸王们的不满,他们说:"你们这些作恶的人哪,为什么这样对待我们呢?这场骚乱就这样结束了。八王乱乱是一场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由西晋统治集团各部共同参与。黄河流域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浩劫,经济文化遭到了严重破坏,这场大乱前后持续了16年。

谁来详细说一下八王之乱?

要说中国历史上最没有存在感的大一统王朝,非西晋莫属,从东吴被灭算起,只有37年时间,传了四代皇帝。虽然国祚不长,但其间发生了意见历史课本上必提的大事件,就是“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真的很乱,但却不是指八个王爷一起作乱,而是指先后有八个王爷参与了这场动乱。为了防止大家搞混,这篇文章我们只讲枝干,不讲细节,而且给每个王爷加一个编号,这样大家就容易理清“八王之乱”的脉络了。


在讲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西晋的开国皇帝是晋武帝司马炎,他为了防止西晋重蹈曹魏的覆辙,后代被权臣逼着“禅让”皇位,就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而且这些同姓王的权力非常大,既可以参与行政,又能控制数量不少的军队。司马炎的本意是让诸王成为皇位的宗室屏障,可没想到竟成了祸患之源。当然,司马炎威望高、能力强,他活着的时候没人敢动,但他死后,继任的晋惠帝司马衷是个“白痴皇帝”,于是诸王开始蠢蠢欲动了。

第一阶段还算相对“温和”,为祸不大

首先出场的是一号,汝南王司马亮。不过这哥们属于“躺枪”,事不是他挑起来的,受害者却是他。话说司马衷继位后不久,他姥爷就开始专权,排挤司马亮到许昌镇守。司马亮也是个好脾气,话不多说,收拾收拾东西就走了。


但是司马家的兄弟们多啊,司马亮被欺负了,他的兄弟们就不干了。而晋惠帝虽然是个白痴,但他老婆贾南风却是个厉害角色,也想着专权乱政。于是,她巧妙利用司马家族兄弟们的不满情绪,密召都督荆州军事的楚王司马玮入京,一举杀掉了杨骏。这位楚王司马玮就是二号。

杨骏死后,一号汝南王司马亮按照晋武帝遗诏回到京城,和元老重臣卫瓘一起辅政。这就让贾南风和司马玮不太爽了,毕竟铲除杨骏他们才是主力。于是,贾南风教唆自己的白痴丈夫晋惠帝,下密诏让司马玮杀了司马亮与卫瓘。


就在司马玮志得意满,准备也尝尝最高权力的味道时,贾南风突然以“矫诏”罪名除掉了司马玮,这样朝政大权就完全落在贾后之手。而“八王”中的一号、二号也就都出局了。

到这里,“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就结束了,从291年3月到6月,历时三个月。之后八年多的时间里,皇后贾南风执掌朝政大权,倒也过得风平浪静,而司马衷也乐得轻松,大概正是在这段时间他留下了“何不食肉糜”的千古名言。


到了299年,“八王之乱”重新拉开了帷幕,只是这一次风雨来的更急、更大,也更持久。

贾南风掌权之后,食髓知味,但当时的太子司马遹却不是她生的。为了防止将来被清算,贾南风设计废掉了太子。我们的三号,赵王司马伦本来有机会救出太子,但他觉得太子不会亲近他这样的小人,所以决定等太子死了再给太子报仇。果然,太子在金墉城被杀,司马伦立即行动,以杀害太子的罪名把贾南风抓了起来,然后伪造诏书,也让贾南风在金墉城喝下金屑酒而死。

就这样,司马伦很快掌握了大权,但这个人没什么脑子,竟然废掉了皇帝,自立为帝。这下好了,一下惹来了三王同时兴兵讨伐,分别是四号齐王司马迥、五号成都王司马颖、六号河间王司马颙。最后的结果是司马伦被杀,“白痴皇帝”重新登上了皇位。于是,三号也出局了。


由于当时打下京城,并迎接白痴复位的是齐王司马迥,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朝政掌握者。但是,这很快就引起了其他两王的不满。于是,五号司马颖和六号司马颙又联合起来讨伐司马迥,可惜事与愿违,虽然最后司马迥被杀,但朝政却被实力较弱、但近水楼台的长沙王司马义掌握,这位就是七号。

五号和六号不甘心啊,于是找了个借口来讨伐七号司马义,恰好京城爆发内乱,司马义被东海王司马越拘捕,并交给了六号,之后所杀。五号、六号没有兴兵的借口,只好不甘心的返回了自己老巢。


其实到这里,“八王”就凑齐了,东海王司马越就是八号。不过八号也是喜欢搞事情,他唆使皇帝出兵攻打五号司马颖,结果皇帝被活捉俘虏,八号败逃。

五号掌权后,软禁皇帝,诛杀异己,引发幽州都督王浚叛乱,被王浚攻破了邺城老巢,五号只好带着皇帝一起狼狈逃回京城,但中途却落入了六号的魔爪。

不久后,六号被东海王所率领的山东诸侯联军战败,自己老巢长安被攻破,惠帝得以重返洛阳。在回洛阳的路上,六号父子三人被杀。同时五号也山东诸侯杀掉,朝政再次回到八号之手。至此,“八王”只剩下了一个八号:东海王司马越。


现在回头来梳理一下:

第一阶段:一号专权,被二号所杀,二号又被贾南风所杀,贾南风专权。

第二阶段:贾南风被三号弄死,三号专权。四、五、六号反对,弄死了三号,四号掌权。四号被同伙弄死后,结果七号窃取了胜利果实。八号借刀杀人弄死了七号,却被五号掌权。然后,五号被六号弄死,六号被八号弄死,八号东海王司马越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306年,惠帝中毒而死,皇太弟司马炽继位。但此时“八王之乱”已经延续十六年之久,各军烧杀洗劫,使北方生产受到极大破坏,西晋的统治力量也已消耗殆尽,最终在316年被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国灭掉。

八王之乱是哪八王,起因是什么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惠帝司马衷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

八王: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

西晋建立后,晋武帝认为魏朝的灭亡,是因为没有给皇族子弟权力,使皇室孤立了。所以,他在即位以后,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每个王国都有自己的军队;王国里的文武官员,都由诸侯王自己选用。他以为这样一来,有许多亲属子弟支持皇室,司马氏的统治就可以稳固了。哪里知道这一来,反而种下了祸根。

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

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八王之乱是如何形成的,产生在哪一个时期?

八王之乱是因为皇族争权而导致的内乱,这发生在西晋时期。八王之乱之所以会发生,其源头要追溯到西晋的开国时期。司马家的政权是靠着士族的支持这才可以篡夺得来的,因此晋朝也是士族的王朝,然而在西晋建国之后,正因为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保护士族的利益,这就导致了晋武帝和士族之间也是有着矛盾的,因此晋武帝就害怕自己的权力会被士族所顶替,所以便是大封宗室中的子弟为王,在西晋建国之初就有着二十七个王。

后来晋武帝还给予这些诸侯王一定的权力,并且这些诸侯还有着军权,而这也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伏笔。晋武帝司马炎虽然还有一定的作为,但他却在选择继承的问题上犯了很大的错误,这也导致了贾南风后来的干政弄权,最后引发了八王之乱的爆发。正常来说作为皇帝的人至少也是一个中资之才,即便皇帝不行也有着辅政大臣的威望,这也是可以控制政局的。然而晋武帝他的继承者晋惠帝却是一个十分蠢笨的人,并且由于贾南风的干政,这更是让八王对权力生出了贪欲之心。

八王之乱前后共计16年,但这其中有8年算是比较安定的。而另外的八年则是十分的混乱的,整个八王之乱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当中,楚王和汝南王司马玮和司马亮被杀。而第二阶段比第一阶段的暴乱是更加严重,参加的诸侯也更加的多,战争也是愈发的惨烈了起来。

八王之乱,这也是晋朝在后期再无力去掌控全国的局势,而这也是导致了后来五胡乱华的发生。八安之乱最严重的就是导致了当时的社会秩序的完全崩溃,这也是为什么八王之乱之后是长久的混乱时代的原因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62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