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经济之声《那些年》小小那
如果能穿越,相信很多画家都会挤破脑袋回宋朝。
因为宋朝是一个中国绘画的黄金时代。无论是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都在这一时期获得了重大发展。纵览中国历史,很少有哪个时代,能拥有像宋朝这样的绘画氛围。也很少有哪个皇帝,能像宋徽宗这样重视对画家的培养。
所以很多人会觉得:
在宋朝当画家,一定是件超幸福的事吧?
其实也未必。在任何时代、任何行业,想拔尖,都不是易事。如果你想在宋朝当画家,只有精湛的画功,还远远不够!
皇家艺校:
高端正统but门槛高
对于艺术从业者而言,科班出身,自然是一大优势。在宋朝也一样,有绘画理想的年轻人,也都希望进入当时的皇家美术学院——
“画学”
,进行深造学习。
画学,是
宋徽宗
首创的官方美术学院。据说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美术学院。进入画学,你将会系统学习六门专业课:
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
;以及四门文化课:
《说文》、《尔雅》、《方言》、《释名》
。而授课者皆为当时的名流大家。画学拥有系统健全的教育体系和一流的师资力量,因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但是,想考入画学,却并不容易。
画学的招生考试,不只考察绘画技能,而且还考察人文素养和理解能力。据史料记载,考试通常以古诗命题作画,要求画意与诗意相通。譬如,
“野渡无人舟自横”,“竹锁桥边卖酒家”,“踏花归去马蹄香”,“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深山藏古寺”
等这些富有意境和情趣的古诗句都曾被用作试题。
画学考试十分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凡构思巧妙而不落俗套的上乘之作,都会深得徽宗青睐。比如考
“野渡无人舟自横”
时,大多数考生都只画了渡口和船只,唯有一人,在船边画了一只休憩的鸟,徽宗对此大加赞扬;再比如有一年题目是
“山中藏古寺”
,多数人画的是山林和寺庙,而第一名的卷子别出心裁——
他在树林中,画了一个挑着水远远走来的小和尚。
有和尚,这个深山必然有古寺!
可见,想考入画学,绘画技能只是基本功。除此之外,理解力、想象力,以及人文素养,缺一不可。
宫廷画院:
稳定体面but不自由
在宋朝做画家,若追求稳定和体面,宫廷画院无疑是最佳去处。
北宋建朝之初便建立了宫廷画院——
“翰林图画院”
。翰林图画院主要职责是为皇室、宫廷提供绘画服务。除此之外,还可以着重研习个人擅长的绘画门类,发掘个人潜力。这里面,有原南唐、西蜀画院的画家,有画技出众受人推荐的民间画家,也有在画学表现优异的学生……总之,是一群抱着金饭碗的优秀画家。
他们的一些工作内容,在今天看来很有趣。
首先,是给皇帝、皇室成员以及文武大臣们“拍写真”。
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想要留下人像资料,主要就靠画家来描摹了。如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画院画家们受命将72名文武大臣之像画在景灵宫孝严殿壁上,以示对有功之臣的嘉奖。想想也是个大工程!
这里是文章图片6.gif
其次,给皇帝当枪手。
众所周知,宋徽宗爱好绘画,并且留下了大量书画作品。但据着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考证:“宋徽宗赵佶的绘画,百分之八九十出自当时画院高手的代笔。着名的所谓‘积至千册’的《宣和睿览集》,尽管题上‘御制、御画、御书’,但实际上那些没有一幅是亲笔的。”所以,给皇帝当枪手,恐怕也是宫廷画家的重要工作之一。
这里是文章图片7.gif
此外,他们偶尔还会担任间谍工作。
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下,有的画家会受命秘密潜入敌国,绘制敌国君王及名将之像,以备战事或外交之用。
入职宫廷画院,意味着稳定、体面,同时也意味着受制约。他们为朝廷所养,服务的对象也是朝廷,自然很难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他们的才华。更让人遗憾的是,他们尽管可以穿戴与文官同样的绯色紫色官服,却不能佩戴和同级别文官一样的“佩鱼”——
无论多么努力,他们在朝廷中的地位,是始终受到限制的。
民间创业:
自由灵活but压力大
除了在宫廷画院打工,宋朝画家也还有很多别的出路,比如去给富商贵族做门生,混进文人圈里求名声,为宗教寺庙做雇佣工……不过大部分画家还是在民间谋生。
当时宋朝的绘画市场已经颇为成熟。
汴京城宫城附近及主要商业街道之上,已经有了专门从事绘画交易的商铺和摊位。此外,汴京城内还有大大小小的庙会、集市。其中,大相国寺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绘画作品交易市场。
据
《东京梦华录》
记载:汴京大相国寺每月开放5次庙会,百货云集,其中就有售卖书籍和图画的摊店;南宋临安夜市有细画扇面、梅竹扇面出售;汴京、临安等地的酒楼也以悬挂字画美化店堂,作为吸引顾客的手段;市民遇有喜庆宴会,所需要的屏风、画帐、书画陈设等都可以买卖租赁……
所以,绘画作品在民间是颇有销路的。
靠着出售原创画作,不少民间画家实现了发家致富。见此商机,不少外行人也开始转行画画。比如北宋画家
许道宁
就是弃商从画并获得成功的案例。
这里是文章图片9.gif
民间画家是相对自由灵活的。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绘画的主题,不必依附于权贵。但是,他们毕竟要靠绘画吃饭,所以创作的内容,必须得有市场。名流士大夫喜欢正统的山水画、花鸟画;广大市民喜欢接地气的人物画、风俗画……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宋朝绘画市场中分得一杯羹,民间画家们也不得不绞尽脑汁,追逐市场风向。
市场乱象:
宋画赝品泛滥
宋朝绘画市场,有一大乱象不得不说,那就是赝品泛滥。
一旦某个画家的作品获得成功,市面上很快就会出现一大批署着他的名字的画作(有种小厂生产却贴上大牌滥竽充数的既视感)。此外,一些画家凭借高超画技,专门临摹名画,几乎可以以假乱真。这些赝品流入市场后,挤压了原创画家的生存空间。
一部分画家干脆放弃了自主创作,沦为了复制他人画作的工具。
这里是文章图片11.gif
对于这一现象,当时的宋朝政府并没有引以重视,也没有采取什么管制措施,所以赝品市场也趁着绘画市场的火热潮流一起繁荣了起来。据《画继》记载:
一幅号称刘松老所绘的山水画轴,曾以三十万的价格成交,卖给了一位土豪。事实上,这只是一幅赝品。
为了摆脱赝品的困扰,有的画家选择不断开发新的绘画样式。如
刘宗道
就将水中的倒影作为一个亮点加入画面之中,使画中的小孩以手指影,影亦相指,开发出新奇的
“照盆孩儿”
图样。
不仅如此,刘宗道还会直接批量绘制出大量画作,然后同时推入市场。比如,每次新画一种扇面,他必是先画好数百本之后再对外售卖,一日便可流入市场各处。如此才能确保自己的画作可以率先抢占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赝品以次充好、挤占市场的机会。
可见,在宋朝当画家也不容易。名校不是好考的,金饭碗不是好端的。就算当个民间画家,如果想在竞争激烈的绘画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也要苦练基本功,精通市场营销,以及想方设法和赝品作斗争!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种的不易,这些艺术家们才造就了两宋绘画艺术的高峰,为后世留下珍贵的艺术宝藏!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61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