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道医治糖尿病,重在“脾,、肝、肾”三脏同调!

白云仙院 2023-09-19 06:40:56

说起糖尿病,大部分人想到的是西医的各种疗法,那中医如何治疗糖尿病呢?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中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糖尿病症状的记载,当时称为“消渴”“肺消”“鬲消”“热中”等,认为多发生于上层社会,是过食膏粱厚味引起,历代医家在不断临床实践中归纳“消渴”的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劳欲过度。
1、饮食不节比如暴饮暴食,每天大鱼大肉、快餐食品、宵夜或者奶茶可乐等甜饮料会导致脾胃的负担过重,脾胃为了消化食物每天超负荷工作,日久就会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脾胃在中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被认为是后天之本,是用来吸收饮食中的精华并且运行于全身的,一旦脾胃受损,运化功能就会减弱,吸收的物质不能为人体所有,而滞留在血液中导致血糖增高,同时随尿液排出体外,导致尿糖增高。
2、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患者常常会茶不思饭不香,中医认为时间久了会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
3、先天不足,或房劳过度会导致肾阴亏损,则虚火内生,上可影响心肺导致烦渴多饮;中会影响脾胃导致胃热多食;久病及肾,肾气受损还会出现多尿等,故肾与“消渴”的发生甚为密切。

“脾 、肝、肾”三脏同调
针对以上病因,中医药在对糖尿病的防治上,历代诸多医家亦提出不同的论治观点。其中临床较广泛使用的有从三消辨证,即“上消(肺)、中消(脾)、下消(肾)”,从脏腑论治,从气血阴阳辨证,分期分型辨证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临床“三消”症状的典型表现并不多见,故单以“三消辨证”不能满足于临床应用要求,从“脏腑气血阴阳”辨证更能针对其病因病机进行论治,以“脾、肝、肾”三脏同调更为贴切临床实际情况。
1、调“脾”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饮食中的水谷精微,糖尿病患者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可见以下几种情况:
01. 脾胃虚弱:乏力、口干、纳差,治以健脾益气生津,常用七味白术散加减;
02. 脾胃湿阻:肢体困重、脘腹胀满、大便溏软,治以运脾化湿,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平胃散加减;
03. 湿热内蕴:口干苦、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治以清热利湿,常用茵陈蒿汤合四苓散加减。

2、调“肝”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随着现代社会的高强度及快节奏生活方式,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情志失调,此外,糖尿病乃慢性、终身性疾病,病程缠绵日久,必使患者产生心理压力,肝气郁结,化火内耗肝阴,愈加重消渴,二者更是互为因果。可有以下表现:
01. 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胁肋胀痛、胸闷、咽部有异物感、或乳房胀痛、少腹痛,治以疏肝理气解郁,常用柴胡疏肝饮加减;
02. 肝郁化热,肝火上炎:急躁多怒、面红目赤、头痛眩晕、口干口苦、胁痛如灼,治以清肝泻火,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03. 肝血虚:头痛眩晕、两目干涩、虚烦不寐,治以养血柔肝,常用归芍地黄汤加减。

3、调“肾”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为生命活动之根。先天禀赋不足与糖尿病患者的遗传易感性和(或)免疫功能低下是相互关联,为发病的内在基础。另外,“消渴”日久会伤及肾阴肾阳,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可有以下表现:
01. 肾阴亏虚,肾固摄无权:表现为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治以滋阴固肾,常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02. 阴阳两虚:小便频数,甚至饮一溲一、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凉,治以滋阴温阳,补肾固涩,常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消渴为脾、肝、肾三脏常相互影响,脾失健运,往往影响气机的升降,影响肝主疏泄的运作;另一方面肝木郁滞乘脾,亦可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同时肝肾同源,肝阴受损,虚火内积,必耗伤肾阴肾阳。因此,于临床治疗中,当分清三脏主次与正虚邪实,抑有余而扶不足。“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在糖尿病的防治过程中,中医药发挥其脏腑辨证论治的优势,除了可于糖尿病早期进行预防及干预;也可与西药降糖药物联合使用,改善与减缓病程后期所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本文作者:杨华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糖尿病上身怎么办?妥善运用胰岛素,稳定血糖、保护胰脏!

「同学们,我被诊断出糖尿病了,大家也要注意身体啊!」阿德在大学同学的群组上留言写道:「可能是太常熬夜又不运动,毕业十年就胖了 20 几公斤。」

一看到讯息,同学们纷纷留言:

「我们还不到 35 岁,原来也会得糖尿病啊!」

「唉…我都不敢去检查!」「你有什么症状吗?」

「我也胖了 25 公斤,血糖大概也超标罗。」

年纪轻轻罹患糖尿病的消息令人错愕,同窗好友纷纷表示关心慰问,也都开始担心自己也会成为糖尿病候选人。
老年人才会得糖尿病?不,年轻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
童综合医院内分泌暨新陈代谢科主任曾耀贤医师指出,根据目前的诊断标准,若空腹血糖超过 126 mg/dL,任何时间血糖超过 200 mg/dL,或糖化血色素(glycated hemoglobin,简称为 HbA1c)超过 6.5%,加上高血糖症状,即诊断为糖尿病。

很多人都认为糖尿病是中老年人才会遇到的问题,然而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不到四十岁的青壮年,被检查出第二型糖尿病。

「大概十个患者中会有一个属于年轻型的糖尿病,其中男性患者占的比例较高,」曾耀贤医师说:「现在年轻型糖尿病患者不仅人数变多,还有个特色,就是这群患者的胰脏功能退化比较快,胰岛素的敏感性比较不好,需要积极介入治疗,赶紧把血糖控制下来的族群,传统降血糖药物也不容易维持血糖稳定,早期积极合并治疗或新一代降血糖药物是保护胰脏功能的策略。」
血糖偏高之始,往往没有明显症状
曾耀贤医师强调,刚检查出糖尿病时,医师都会建议从饮食与运动两方面着手,来改善血糖。饮食方面要改掉喜欢高油脂、高糖分、高盐分的饮食习惯,运动方面可以进行有氧运动,让心跳达到每分钟 130 次,每次持续 30 分钟,每周运动三到四天,希望可以减掉脂肪与多余体重。增加肌力训练亦有助于增加体内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帮助控制血糖值。

其实刚开始血糖偏高时,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因此高血糖患者普遍不知道自己血糖值早已超标。直到被检查出糖尿病时,可能往前回推 2 年、3 年甚至更久,就已持续处于血糖过高却没治疗的状态。

曾耀贤医师说,「患者发现有高血糖问题时,常常胰脏已经剩下不到一半的功能。这时候,即便是改变饮食内容,增加运动强度与频率,由于本身胰脏功能不足,就很难有效率地改善血糖值,需要搭配药物使用。」

曾耀贤主任特别提醒,年纪小于四十岁的族群,较少有固定健康检查的概念,若发现自己血糖高的时候,常常已是糖尿病比较严重的状况。若糖化血色素 HbA1C 的数值超过 10%,患者不仅是血糖控制的很差,而且连胰脏功能都退化的很快。因此我们在治疗糖尿病时,一定要从「保护胰脏,让胰脏休息」的概念去着手。
胰岛素可改善血糖,并让胰脏妥善休息
在治疗糖尿病时,我们一直强调胰脏的健康,究竟胰脏是怎么调控血糖呢?

原来胰脏会分泌「胰岛素」这个荷尔蒙进到血液循环里。有了胰岛素的帮忙,葡萄糖便能从血液中进入体内细胞,成为细胞活动的燃料。如此一来,血糖就会下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会有高血糖问题,起因于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较不敏感,使胰岛素无法有效促使细胞利用血糖。

这时,身体为了把血糖降下来,胰脏细胞会更努力地分泌胰岛素,但是依然成效不彰。随着糖尿病进展越来越严重,胰脏持续过劳,分泌胰岛素的量就越来越不足,患者血糖也越来越难控制。

过去治疗糖尿病时,常常是等患者口服药吃了两样、三样,却还控制不好血糖时,才会使用针剂胰岛素控制血糖。然而现在发现,在早期诊断糖尿病时,若加上针剂胰岛素的辅助,例如胰岛素或肠泌素,可以帮助稳定血糖,并让胰脏获得休息。这观念在治疗年轻型糖尿病患者时相当重要。

曾耀贤主任表示,中国台湾在利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时,有四个「十」的困境。

第一个「十」是患者常等到糖化血色素高达「10%」时才接受胰岛素注射;第二个「十」是常拖到糖尿病病程达「10 年」以上,才开始接受胰岛素注射。由于拖到很晚才开始使用胰岛素,胰脏没有早期受到保护、获得休息,后来功能变得更差。因此第三个「十」,就是血糖控制达标者不到「10%」。第四个「十」是当血糖很高才使用胰岛素,造成低血糖的机率也会比较高,可能达「10%」。

「过去的观念常以为要血糖很差才会打针,」曾耀贤主任不断强调:「其实及早使用胰岛素治疗过高的血糖,保护胰脏功能,是非常重要的新观念。」

目前胰岛素的剂型选择很多样,有速效型、短效型、中效型、长效型胰岛素,可以视患者需求选用不同的胰岛素剂型。

例如饭后血糖特别高,可以利用短效的胰岛素治疗;有些患者需要利用长效型胰岛素模拟自然的胰岛素基础浓度,让整体血糖下降;甚至也有长效加短效不同比例的混合型胰岛素,有的各占 50%、50%,有的则以 70%、30%的比例,适合不同的族群,患者使用也更加便利。
胰岛素是身体本来就有、不可或缺的荷尔蒙
曾耀贤医师解释,很多患者常抱持对胰岛素的误解,而有类似「打胰岛素会洗肾、失明」的说法,其实胰岛素是我们胰脏本来就会自然产生的荷尔蒙,对身体不会有特别的副作用,甚至在怀孕妇女、一岁幼儿、肝肾不好的患者都可以使用,对肝肾功能的安全性高。

糖尿病患会洗肾、失明,乃是长期血糖超标的并发症,与胰岛素无关。相反的,若能善用胰岛素把血糖控制好,越有机会避免肾脏衰竭、视网膜病变。

使用胰岛素可能遭遇的问题,是患者注射时间点或剂量没调整好时,可能导致低血糖。我们通常会配合进食的时间来注射胰岛素,假使打完胰岛素却吃很少或没吃东西,就容易出现低血糖。有些患者则是增加了运动量,身体对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这时就要调整胰岛素的注射量,以免出现低血糖。

低血糖会让患者感到不适,像是血糖值降到 70 mg/dL 以下,甚至到 50 mg/dL 以下时,可能出现全身无力、虚弱的感觉。「冒冷汗、视力模糊、发抖、心悸,都可能是低血糖带来的症状,」曾耀贤主任提醒:「照顾者若发现患者变得嗜睡、精神不继,也可能是血糖太低。」

若出现这样的状况,可以赶紧验个血糖,然后吃 15 克糖,大约是三颗方糖,或喝一罐养乐多或一罐浓缩果汁。15 分钟内若没改善,可再补充第二次的糖份。

要减少低血糖发作的次数,最好能规律进食、量血糖。若有运动量增加或饮食量下降的状况,可以依据血糖值调整胰岛素的用量,或搭配使用不同类型的胰岛素。

曾耀贤医师回忆,曾经有患者在早上、晚上各打 140 单位胰岛素,一天需要 280 单位胰岛素,因为血糖高旧增加胰岛素剂量,反而应该从饮食、运动、注射剂巧着手,这位患者经过指导,调整饮食、运动和避免固定施打部位产生的脂肪增生,渐渐把胰岛素剂量调下来,一天只需要 80 单位胰岛素。

可见饮食、运动和卫教的配合对糖尿病相当重要。胰岛素是帮助控糖的好工具,糖友要好好记录自己的血糖变动和施打剂量,回诊时就能与医师讨论,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组合!

女子糖尿病查出肾病等多种病,中医如何治疗并发症?这些方法预防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的症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可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糖尿病在中老年人中多见。它的可怕不只是疾病本身,更在于随血糖升高而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如果早期忽视,不仅生活质量会受到很大影响,还可能危及生命。

糖尿病肾脏病变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一种以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早期多无症状,血压可正常或偏高。其发生率随着糖尿病的病程延长而增高。

糖尿病早期肾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呈高滤过状态,以后逐渐出现间隙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程的延长出现持续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进而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女子患糖尿病10多年,突然身体不适查出多种并发症

病例:患者xxx,女, 65岁,福州市人。患有糖尿病10多年。因早期没症状,没有重视。等确诊糖尿病,才开始吃药,由于对糖尿病的危害认识不足,平时经常断药,血糖控制不佳,很少检查,不清楚自己血糖状况。


上个月因“左下肢沉重感、视物模糊、疲乏”到当地医院就医,全面检查发现: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经过控制血糖、抗栓、降脂、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出院后遵医嘱继续服药,并结合中药调理,身体逐渐康复。

医生表示,由于患者及时发现治疗,没有出现非常严重的后果。糖尿病患者出现这么多的并发症,原因在于平时没有监测,没能及时发现血糖升高及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可带来严重结果,如视网膜病变严重会导致失明;大血管病变严重会导致中风、心梗,大中风会偏瘫卧床甚至死亡,严重心梗致死;微血管病变造成的糖尿病肾病严重会导致肾衰尿毒症,下肢血管病变严重会导致坏疽截肢等等,治疗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

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方法

糖尿病和高血压、肥胖,都是伴随生活水平改善而出现的“富贵病”。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中医治疗糖尿病,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改善有独特的疗效。

1、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愈虚而燥热愈甚,燥热愈盛而阴愈虚,阴虚与燥热之间常互为因果。阴虚燥热常常波及肺、脾、肾三脏。因此,中医治疗消渴病常以“三消”理论。处方用药重在解决阴虚燥热问题,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的调整胰岛功能、纠正代谢紊乱、降低血糖、消除尿糖的思路。在治疗糖尿病时,以病为主,病证结合,取中西医之长,扬长避短,可以提高治疗糖尿病的疗效。


2、中药理论与药理、毒理相结合。有专家认为,中药对改善糖尿病之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效果很好,但降糖作用有时不理想,未能充分利用70多种对血糖有影响的中药。临床用药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中药降糖作用,尽量避免使用升高血糖的中药。糖尿病人需要长期服药,应当避免使用有毒性的中药,以免加重肝肾的负担。在治疗糖尿病主症时,既要符合中医随症用药的原则,又要尽量选择有降糖作用的中药,不使用有升糖作用的中药。

3、治疗糖尿病与改善并发症相结合。治疗糖尿病要把中医宏观的证候与西医微观的病理变化结合起来,标本兼顾。中医认为,糖尿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血少,燥热伤气,进而出现“阴虚血必滞”,“气虚血必瘀”。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包括冠心病、中风、肾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耳聋、周围神经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病,都直接或间接与中医的瘀血证有关。中医常选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作为主要治法。

4、饮食疗法与锻炼相结合。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饮食疗法、运动锻炼与药物治疗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许多糖尿病患者饮食不合理,存在着“四高三低”,即高糖、高脂、高蛋白、高盐,低钙、低纤维素、低维生素,没有采用宝塔型的食物营养模式。适当节制饮食、少食多餐,既可控制餐后血糖过高,还能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

每日进食总量及三大营养素所占比例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准确计算、严格遵守。当患者肾功能尚好时,为了保持其精力、体力、免疫力,防止消瘦,可适当提高蛋白质的比例,降低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比例,可改善糖耐量和免疫功能。

怎样防止和减缓出现并发症?

专家表示,控制好血糖并经常监测相关指标,可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老年糖尿病人,并发症和合并症的发生很难避免,监测相关指标更为必要。


1、血糖。血糖控制平稳的病人每周监测1到2次空腹加餐后血糖。血糖波动大的病人要经常监测血糖,一天中全面的血糖监测点是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血糖,如有低血糖症状随时监测。

2、眼底检查。每6个月检查一次眼底。糖尿病眼部并发症主要与病程和血糖状况有关。常见的有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眼底出血等,可能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3、糖尿病肾病。每6个月检查一次尿白蛋白/肌酐。约30%-40%的1型糖尿病人,以及20%左右的2型糖尿病人,会发生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标准是:尿白蛋白/肌酐 30mg/g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 30mg/24h。

4、心脏病变。每6个月检查一次。糖尿病心脏病包括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变、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需要做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自主神经电生理检测、冠脉CTA等。

5、神经病变。每6~12个月检查一次神经电生理检查。60%~70%的糖尿病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症状,如四肢感觉减退、麻木、刺痛;腹胀、腹泻、便秘、尿潴留;阳痿、性功能下降;听力下降、吞咽困难等。

6、周围血管病变。每6~12个月做一次彩色超声多普勒探查。糖尿病患者的全身大血管均会受累,下肢最为常见,可表现为足部皮肤发凉、足部疼痛、间歇性跛行,且皮肤易受感染,溃疡经久不愈,严重者引起坏疽导致截肢(趾)。

7、尿常规。每3~6个月检查一次。包括尿糖、尿酮体、尿蛋白、尿白细胞等多项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间接反映血糖水平,还能较早地发现糖尿病肾病。

8、血压。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每天测量一次血压,有条件的最好每天进行多次测量;血压正常的糖尿病友最好每周测量一次血压。

9、血脂。每3~6个月检查一次。糖尿病往往同时合并脂代谢紊乱,通过血脂检查,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调脂药物。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55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