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名人妙趣中秋联

漳州档案 2023-09-18 23:24:01

⊙曾昭安

自古以来,有关中秋节的对联不少,其中很大一部分为名人所作,而且大多在“中秋月”上做文章,读来妙趣横生,韵味无穷。

相传,明末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里长老出一上联难他:

半夜二更半;

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说出了下联:

中秋八月中。

此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

明代大学士杨廷和8岁那年,有一次,他父亲与客人对饮至深夜,出上句让客人对: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客人中一时无人能对出,在一旁的小廷和随即应对: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语惊四座,一片赞扬声。此联与上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清朝时广东才子宋湘,有一次仰望中秋明月,吟得一句上联: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他抓住了农历每月月半月圆的特点,却怎么也拟不出可与之相媲美的下联。直到除夕夜晚,想到明日就是新年的头一天,灵感突现,才写出下联:

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此联结构严谨,浅显明快,不愧为佳对。

唐代的元稹与白居易是好朋友。一年中秋佳节,他们登上临江楼赏月。只见明月如水、水明似镜,真是水天一色、江心月白。元稹仰望北斗,俯瞰江波,触景生情,出一上联: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天上的七颗星和水中映出的七颗星,合起来成十四颗星。

白居易听后,大加赞赏。一时想不出对句。过了一会儿,见歇在楼上的失群孤雁被人声惊醒,腾空而飞,带着月影飞向远处时,白居易对道: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孤雁在月光照映下,与影子上下齐飞。对仗工整并音韵和谐。

清代大学士、文学家纪晓岚曾自夸:“天下未有不可对之对。”他的妻子在一年中秋月夜指着纱窗出了一个上联,要他应对。联曰: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此联前后有机结合,因果相连,一语双关又一脉相承,欲找一个“门当户对”的“配偶”,实在是太难了。纪晓岚一直未对出。因此被人视为绝对。直到200年后,有人从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身上发现了“奥妙”。梅兰芳,字“畹华”,其字与名正好与“孔明诸葛亮”对仗,于是续了下联:

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真可谓“佳偶”天成,妙不可言,令人叫绝!

清代诗人徐稚留下一联: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地月缺”指人不团圆。该联写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心情,令人难忘。

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一名句曰: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曼卿对曰:

月如无恨月常圆。

可谓天衣无缝。

一年中秋,林则徐的父亲见塾师孤身一人,便叫林则徐邀请塾师来家过节。那天晚上,秋高气爽,星汉灿烂,林则徐陪塾师坐在庭院里赏月。塾师满心欢喜,抬头见银河横空,想起牛郎织女的故事,触景生情,便脱口吟出一上联:

织女点灯,偷看万人赏月;

塾师吟完,向林则徐点点头,意思是要他对下联。正在沉思之际,忽然西门鼓楼传出咚咚的更鼓声,林则徐心里一动,立即吟出下联:

牛郎击鼓,明邀百姓观天。

塾师点头称妙。

原创:曾昭安

本文来源:闽南日报2020/09/22 星期二 第10版:文化走廊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0596-2595655),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48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