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推崇多子多福,在贵族之家尤甚。周文王仅可考证的儿子就多达十七个,其中以伯邑考、姬发以及周公最为着名。伯邑考与姬发之名千差万别,又没有冠以姬姓,几乎很难看出两人同出一族,他何以如此命名呢?
其实,伯邑考的本名乃是姬考,只是以伯邑考之名为世人所知。与伯邑考属同一时期的周公旦也并非其原名,周公的原名是姬旦。由此可见,这种现象并非偶然。有的古人以其字传之甚广,蔡文姬的才名众所周知,但是鲜少有人知道她本名是蔡琰,文姬不过是她的字而已。有的则以号传世,苏东坡远远比苏轼更得民心,林语堂为苏轼作传时都起名为《苏东坡传》。其实战国后期的名字已经相对稳定了,但这尚且让人因为名字号而摸不清头脑,更别提先秦以前的名字了。
伯邑考之名极为讲究,古人重视长幼嫡庶之别,所以以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伯并非是伯邑考的姓。周文王姬昌仰慕太姒美貌,娶其为正妃,她为姬昌生下十个儿子。周代的贵族子弟命名多在前面加“伯仲叔季”,姬昌的儿子也不例外。姬昌六个儿子的名字中都带有“叔”字,最小的儿子则叫冉季载。伯邑考是姬昌的嫡长子,以伯来命名是合理的。其实这种命名方式在历朝历代几乎都存在,一直到近代都沿用。譬如,春秋时,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三国时,孙策排行老大,便字伯符。因而,伯邑考的伯字并不是无缘无故所取的。
伯邑考的邑字可能与其担任过“邑”这个官职有关。古人颇好以官职来称呼其人,长此以往,似乎已成为默认。嵇康是三国时期的文学家和音乐家,颇负盛名。他曾经官拜中散大夫,所以世称“嵇中散”。杜甫还有“杜工部”和“杜拾遗”等别名,这是因为他曾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和左拾遗等官职。邑字本是城邑之意。由此推测,伯邑考极有可能担任过城邑中的某种官职,然后被用作名字流传开来。
当然,还有一种推测,即“邑”表明其世子身份。当然,这种推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古代,“子”就是一种尊称,诸如孔子、老子等德高望重者才能以子缀之。寻常人可以用在前面,如子贡,用在后面却是极少的。因此,伯邑考的邑也可能是对其世子身份的一种肯定。
为何姬发没有像其兄长一样以“排行加官职或尊称加名”来命名,也没有像他的弟弟们一样以“封地加排行加名”来命名呢?这是因为姬发作为周武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并没有封地。除此之外,以排行来命名也并非是必须的,周公旦作为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同样没有以“叔”来命名。因而姬考有“伯邑考”的别称,他却没有。
以上所述,当然有推理的成分在内。姓名的流传除了特定原因外,还存在一些偶然因素。并不排除因为民众习惯伯邑考这个称呼或者历代文学作品青睐于伯邑考这个名字,从而使姬考的别称越俎代庖的猜测。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47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