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皇帝问功臣要什么,他要了块荒地,子孙气疯了,11年后才恍然大悟

摄诗文史版 2023-09-18 22:46:56

三国的时候群雄并起,各路豪杰纷纷登场,最后在分裂和统一之后,有了魏蜀吴三国。但是三国鼎立的状态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突然杀出来的司马家族给占了先机,三国全部覆灭。曹操怎么也没想到,曾经自己千防万防的司马懿的孙子这么厉害,把自己的后代逼的退位,并且还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有很多皇帝在他们开创了一个新的朝代后,都会对陪伴他们打过江山的功臣进行褒奖。

所以也不都是像朱元璋那样对功臣大肆杀戮。皇帝能够褒奖这些开国功臣,自然出手给的“礼物”不会太少,大部分的皇帝都会给一些土壤肥沃的土地,而在晋朝却有一位功臣,他却要了块荒地,子孙气疯了,直到11年后才恍然大悟。古代每个皇帝的上位,都不是他自己的能力,离不开身边人的扶持。如果成功了,这些人就是开国功臣,或者是新朝的有功之臣,如果失败了,必然成王败寇,只怪自己选错了路。

每个新皇帝的登基,第一件事情,必然是嘉赏功臣,金银珠宝这些是必然的,很多皇帝,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会把周边土地的管辖权力,交给这些功臣。而此时,是皇帝最开心的事情,自己上位了,功臣也得到了自己应有的,算是皆大欢喜。但到了翻脸的时候,可是不小的内斗。所以,自古的皇帝,在后期,会忌惮这些功臣的实力,导致出现了斩杀功臣的行为。

古代很多皇帝,都有这种行为,尤其是朱元璋,他的名声坏就坏在了杀功臣上。但也有比较精明的功臣,主动要求嘉赏对皇帝没有危害的地方,保全自己,但在当时,很多人都看不懂。土地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赏赐。土地是可以儿孙继承的,只要有了自己的土地后世的儿孙们就不愁吃穿了。司马炎在统一了天下之后,就想论功行赏,以奖赏那些为自己做了不少事情的人。

他当时就采取了封赏土地的方法,并且允许那些臣子们世袭,也对于大家来说也是十分具有诱惑力的。但历史上却有一个人的做法跟众人相反,还让众人不解,这位就是司马炎的忠臣许狂。当年司马炎将原先的主子赶下皇位,自立为帝,许狂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常年跟着司马炎到处征战,不畏生死,多次受伤毫无怨言。

司马炎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对许狂是什么感激的,在登基后多次去许狂家里探望,两人不像君臣,反而像同生共死的兄弟。

但是有一次在攻打东吴的时候,许狂负了伤,很是严重,差点因为救治的不及时从而丧命。好在军医赶到将其救了回来,但是许狂因为伤得太重了,所以不能再带兵打仗了。司马炎为了表示自己不是忘恩负义的人,因此在大封功臣的时候,自然也没有忘了这个老臣。因此司马炎就带领着一群文武大臣前去看望许狂。在病床前,司马炎大方地对许狂说:“你想要什么封赏?洛阳周围的土地你可以任意挑选,作为自己的封地。”

听到这句话之后,司马炎身后站着的臣子们嫉妒的眼都红了,洛阳周围都是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的土地,又在天子脚下,这可是天大的好事。这可是乐坏了许家的人。要知道有了封地就相当于一方诸侯了。权力非常的大。可以说在自己的封地上,自己就相当于是“皇帝”了。而且听皇帝的意思。自家的老爷是可以随便选的。那要是选在洛阳周边的地方的话,岂不是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呀!想想就让人激动。

可能也是想到这些,皇帝还专门说到,京城周边的地方随便挑选。许狂也是被这个消息惊得呆了一下。但是毕竟是经过大风大浪的人。他还是能快速的冷静下来。在思考了片刻之后。许狂说到,谢谢陛下的美意了。京城周边的封地在下受之有愧,还是把凉州的地给微臣一块就行。许狂的子孙心都凉了,其他功臣都震惊了。凉州是什么地方?方圆百里寸草不生,随便一看都是百草枯。

人的生活水平还不如如今的非洲贫民窟,要那的封地,这是领赏?分明是找个自我摧残的机会……许狂的子孙极力劝阻,许狂则是意志坚定。所有人包括晋武帝都觉得许狂不是傻了就是疯了,而且是傻到没得救的地步。结果许狂跟着子孙还是去了凉州。至于为什么许狂会要一块荒凉的地方,这个许狂有着自己的算盘。虽然许狂是一名武将出身,但他头脑里并不只是打打杀杀,他也非常的聪明,他知道西晋必然会面临内战。

因为晋武帝的皇位非常的不稳定,他就只有一个儿子,而且这个太子司马衷的智商非常的低,当晋武帝去世之后司马衷刚刚登上皇位,就面临着各路诸侯的造反。洛阳作为一个繁华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当年讨要洛阳当封地的话,当战乱爆发的时候,那必定会面临颠沛流离的窘迫局面,还有可能因为战事而导致家人居无定所、妻离子散。而凉州因为地处偏僻、比较荒凉,自然是不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不会发生战乱。

果然,在许狂去世11年之后,就发生了着名的八王之乱,而洛阳更是成为了必争之处,许多大臣不仅白白断送了性命,甚至连什么都得不到,洛阳果然就成了修罗场。而许狂因为远在凉州,偏离争斗的中心,他的子孙都躲过了一劫,这个时候她的子孙才明白,许狂不是傻,而是深谋远虑,精明的很。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代皇帝赏功臣,功臣说,我只要几粒米就行了,第一天2粒,第二天4粒,第三天16粒……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有一个人曾经在大数目字上吃了亏,他就是印度的舍罕国王。 一天,舍罕国王打算重赏象棋(即国际象棋,由64个小方格组成)的发明人和进贡者、宰相希沙.班.达依耳。这位聪明的大臣看来胃口并不大,他跪在国王的面前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第二小格两粒,第三小格四粒,依此类推,每一个格内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陛下啊,把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 “好吧,爱卿,看来你要的并不多啊!就这样定了。“国王说着,心里却为自己对这件奇妙的发明所许下的聪明的慷慨赏诺而暗自高兴。说着他命人把一袋麦子拿到宝座前。 计数麦粒的工作开始了,第一小格放一粒,第二小格放两粒……还不到第二十格,袋子已经空了。随着格子的增加,麦粒数长得惊人。眼看着一袋袋的麦子都用光了,还不够。这时,舍罕国王傻眼了,即使把全印度的粮食都拿来也兑现不了自己许下的诺言。因为这是一个等比级数(高中数学将要讲到),照这样计算的话,得要往棋盘的64个小方格中放上18,446,744,073,709,551,615颗麦粒。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太大,事实上1立方米的麦子大约有一千五百万颗麦粒,希沙所要求赏赐给他的麦子大约有1,200立方公里的体积。其实全世界在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小麦的总和也未能达到这个数字。 这么一来,舍罕国王发觉自己欠了宰相一屁股的债,他要么忍受宰相没完没了的讨债,要么干脆砍掉宰相的脑袋。据我猜想,国王大概选择了后面这个方法。

刘继祖主动找到朱元璋,送给他一小块自家荒地,下场如何?

在朱元璋的老家,有两个比较富裕的地主,一个叫做刘德,一个叫做刘继祖,据说他们两人是堂兄弟关系。

最初,朱元璋的父母,都是地主刘德家的佃户,主要靠给刘德耕田种地为生,日子一直过得比较清贫,后来他们生下四子二女后,生活就变得更加贫穷,在这种背景下,朱元璋和他的兄弟姐妹们,也从小就开始给刘德放牛放羊,以贴补家用。

等到朱元璋他们兄妹们慢慢长大后,一方面他的两个姐姐先后嫁人,另一方面朱元璋和他的哥哥们也可以下地劳动,于是他们家的生活终于慢慢好转起来。

但可惜的是,就在朱元璋开始畅想未来的时候,他的家乡发生了一场严重的饥荒,朱元璋家也因为这场饥荒而破产了。

更糟糕的是,在半个月后,朱元璋的父母和哥哥都在这场饥荒中被饿死,只剩下17岁的朱元璋和他的二哥。此时朱元璋的家里,可谓是家徒四壁、穷困潦倒,不仅没有一分钱钱买棺材和寿衣,甚至连埋葬他们父母和大哥尸体的田地都没有,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耕地。

按照当时的情况,很多穷人的亲人死后,如果没有钱没有地,他们大都是将死去亲人的尸体直接埋在乱葬岗。

问题是,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并不希望这样安葬他们的父母和大哥,他们希望自己的父母和大哥是死有所归,逢年过节还有人祭拜,而不是做个四处游荡的孤魂野鬼。

在这种背景下,朱元璋和他的二哥便找到他们的东家刘德,希望他能够赏赐一块田地来安葬自己的父母和大哥。在朱元璋看来,自己全家给刘德耕田种地这么多年,一直都是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所以这点要求怎么谈不上太过分。

但可惜的,刘德却直接拒绝了朱元璋的请求。因为在刘德看来,朱元璋全家虽然给自己耕田种地这么多年,但自己也从来没有亏待他们,该给他们的工钱从来都是安时按量给,从来没有拖欠,所以自己并不亏钱朱元璋他们一家人。

关键是,现在饥荒闹得这么严重,刘德觉得自己也是损失惨重,很多田颗粒无收,总而言之,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况且,现如今这种社会局面,每天都有很多人饿死,大家都是埋葬在乱葬岗,凭什么朱元璋家就不行?如果刘德开了这个头,那刘德家的其他佃户也有样学样,那刘德该怎么办?

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刘德才果断拒绝朱元璋的请求。而就在朱元璋最绝望的时候,刘继祖主动找到朱元璋,给了他一小块自家荒地来安葬亲人。

随后朱元璋兄弟二人又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便将父母和大哥安葬在刘继祖给的这块土地上。

接着,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各自逃生,他先是出家当了和尚,后来又投身军旅,最终一步步君临天下,成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

后来,朱元璋在分封功臣时,也没有忘记刘继祖的这份恩情,于是他下诏册封刘继祖为义惠侯,位列大明开国28侯爵之列,爵位还在刘伯温之上。

这个义惠侯,顾名思义就是仁义恩惠,这正是朱元璋对刘继祖的至高评价。

只可惜的是,在朱元璋分封功臣时,刘继祖早已经去世多年,于是朱元璋便又封刘继祖的妻子为侯夫人,同时让刘继祖的长子承袭了义惠侯的爵位,并且允许他们家族世袭罔替这个爵位。

此后两百七十六年,刘继祖的后人一直世袭该爵位,享受明朝给他们的恩泽,直到明朝灭亡。与此同时,朱元璋还在当初刘继祖送给他的那块土地上,修建了一座规模巨大的陵墓,以祭奠他的父母和大哥,这座陵墓在就是我们现如今安徽凤阳的明皇陵。

至于刘德,朱元璋也没有施以报复,反而还赏赐他大片土地,并免除他多年的徭役赋税。

当然,这也说明当初朱元璋全家在刘德家当佃户时,刘德确实没有亏待他们,所以朱元璋才觉得刘德后来不肯给他田地,也说得过去。否则,刘德全家恐怕都很难有好下场。

不过,刘德和刘继祖家相隔不远,刘德每日看着刘继祖家的这番尊贵荣耀,恐怕肠子都悔青了吧,刘德的妻子儿女,恐怕也是对刘德各种埋怨。因为,这一天大的富贵荣耀,本来应该是他们家,只可惜一念之差,铸成大错!

开国功臣们的命运一般都很悲惨,为什么?

因为两个原因,第一个忌讳,君主都害怕功高盖主,第二件事是因为君王传承的问题。

忌讳这个其实一直都有,不仅仅是在开国功臣,就连现在的公司都这样,一般的开过功臣都是最开始就和君王一起打天下,打天下容易但是管天下难啊。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朱元璋的时候吧,当初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将军其实有很多,但是到最后谁活下来了呢?后来和朱棣一起推翻建文帝的的将军们,最后也只有一个和尚善终了而已。

因为君王都忌讳这样的人物,虽然自己当了皇帝,但是以后治国的时候这群人就很尴尬了。他们都有和君王一样的威望,甚至还有比君王都要高的威望,并不是说他们一定会谋反,而是他们有谋反的能力。

当然,皇帝也是人,他们在杀掉这些开过功臣的同时也会给他们后代留下荣华富贵的。

而且这些开国功臣其实大多都是武将,武将在之后也用不到了。

第二件事就是传承,自己在的时候还能镇住这些开国功臣,可是自己去世之后,皇位是想要传给自己的子孙的,他们那个时候可就镇不住这些开国功臣了,所以为了他们也要杀掉这些人。

还是朱元璋的例子,当初朱元璋要把皇位传给朱标,但是朱标死在前面了,朱元璋就想要传给朱建文,但是还有很多人在呢,后来就杀了当时的丞相。

所以说其实开国将军的结局都差不多,聪明人直接就告老还乡了,打天下的时候什么都没有,那是兄弟,打了天下就是敌人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47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