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突厥颉利可汗,是高开低走的典型事例。
颉利可汗是东突厥启民可汗的第三子,名叫咄苾,是始毕可汗和处罗可汗的弟弟。620年,处罗可汗病逝后,本应由他的儿子奥射设为可汗,可处罗可汗的妻子义成公主认为奥射设才识浅陋,不是当可汗的料,便选了咄苾为继任可汗,是为颉利可汗。
按照契丹人的惯例,颉利可汗迎娶了义成公主为妻子。顺便介绍一下,义成公主是隋朝宗室女子,被隋文帝派去和亲,嫁给了启民可汗。启民可汗死后,可汗位置先后传给了始毕可汗和处罗可汗,义成公主便先后成了这两个可汗的妻子。到颉利可汗时,义成公主已成了第四任可汗的妻子。
颉利可汗的确是一个比较能干的人物。他多次率领军队南下,侵扰新生的唐朝。唐高祖李渊因天下尚未平定,还存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冯盎、辅公祏、杜伏威等多股割据力量,难以专心致志地对付颉利可汗,因而落于下风,处于被动挨打局面。
契丹最擅长的是骑兵战术。颉利可汗每次率部南下,都大肆劫掠一番后,迅速撤退,给中原老百姓带来巨大的损失,让唐朝统治者人心惶惶。
由于颉利可汗年年侵扰,有人劝告李渊:“虏数内寇者,以府库子女所在,我能去长安,则戎心止矣。”这是在建议李渊迁都,离开长安。许多大臣都赞成这个建议。李渊也很动心,还派了中书侍郎宇文士及翻越南山,到樊、邓一带巡察,准备迁都的事宜。
就这时候,李世民站出来,明确反对迁都,他对李渊说:“夷狄自古为中国患,未闻周、汉为迁也。愿假数年,请取可汗以报。”这是说,夷狄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的隐患,从来没有听说周朝、汉朝为了躲避他们而迁都。请多给我几年时间,一定会将颉利可汗捉来献给您!
在李世民的坚持下,李渊放弃了迁都的念头。
李世民话音刚落,颉利可汗就来了。
626年6月,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让李渊将皇帝位置禅让给他,是为唐太宗。短短1个月后,颉利可汗就率领10万大军,大举入侵。这时候,李世民内有政局不稳,外有劲敌入侵,日子很不好过。颉利可汗率部途径泾州,一路长驱直入抵达武功。
武功即今天的咸阳市武功县,南临渭水,是唐朝都城长安的北大门。这样一来,长安就直接面临着契丹骑兵的威胁。京师陷于震荡不安之中。
这样就够了吗?不存在的。当年8月,颉利可汗的主力部队挺进到渭水北岸,旌旗飘飘达数十里。站在渭水南岸,能够清晰地听到北岸契丹骑兵的喧哗声。
体现李世民文韬武略的时候到了。李世民没有屈服于颉利可汗的兵威,以过人的胆识,带着6个人来到渭水边,与颉利可汗进行了一番隔空对话,指责颉利可汗背信弃义。
信义这些对于颉利可汗来说一点约束都没有,不过他看到李世民并没有惊慌失措,加上唐朝援军在源源不断地赶来,担心被唐军前后夹击,便与李世民签订了一份和平协议,率部返回北方。这就是着名的“渭水之盟”。
颉利可汗第二次来长安,已是4年之后了……
李世民将“渭水之盟”作为一生的耻辱,暗自藏在心底。此后,李世民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增强国力,为报仇雪恨做准备。
629年,眼看国力大增,兵强马壮,加之东突厥发生内乱,李世民认为报仇雪恨的时间到了。当年,李世民以名将李靖为统领,李靖、李积、柴绍、李道宗、卫孝节、薛万淑六路出击,共计十余万人,向东突厥发起猛攻,歼灭了东突厥主力部队。
第二年,即630年,颉利可汗在只身逃往大漠深处时被唐朝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擒获,送到长安。没错,这就是前面所说,颉利可汗第二次来长安。不知道李世民有没有把颉利可汗送给李渊看……
李世民没有杀掉颉利可汗,而是赦免了他的五大罪状后,将他留在长安,由朝廷包吃包住。
当然,包吃包住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据《资治通鉴》记载, 634年,李世民在未央宫举行国宴时,命令颉利可汗当众跳舞,又命南蛮酋长冯智戴即兴写诗:“上皇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冯智戴咏诗,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当年不可一世的颉利可汗,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为李世民和一帮大臣们跳舞,随着音乐起舞,扭动他的小蛮腰,那画面实在太美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47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