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2019至2020年,我省考古人员继续对唐华清宫朝元阁遗址建筑群进行发掘和清理,全面揭露了遗址的层位关系。考古发掘证实,它是唐代华清宫骊山禁苑内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唐代高台建筑遗址。
朝元阁全景西北-东南
朝元阁遗址位于西安临潼区骊山西绣岭第三峰顶,为一组依山而建的大型夯土高台建筑群。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说的诗句:“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描绘的就是这里。
为配合唐华清宫朝元阁的维修保护工程,2018年8月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开始对朝元阁遗址进行发掘,2018年至2019年发掘面积850平方米,截止今年共发掘1550平方米。在之前已发掘主体建筑的基础上,继续对东西踏道、北廊道等其它建筑发掘清理,理清了遗址的层位关系。
东踏道外侧立柱、地栿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唐华清宫朝元阁考古发掘项目领队邢福来:“今年又挖了700多(平方米),去年发掘就是朝元阁主体建筑基本上清理完毕。今年主要做的北侧廊道、西侧东侧廊房,整个做出来了,对附属建筑进行了清理。”
东踏道上部
记者:“理清了遗址的层位关系,该怎么理解?”
邢福来:“遗址分为几期,最早的就是唐代建筑,然后到宋代以后重修了,到金代元代以后又再次重修,就是把这个时间顺序基本上弄清楚了。”
出土地砖
考古发掘证实,朝元阁是唐代华清宫骊山禁苑内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也是迄今为止发现保存最完整的唐代高台建筑遗址。
朝元阁依山而建,高约6米,共有三层,巧妙利用了山顶原有地貌削岩填坡。
邢福来:“是一组很宏大的建筑,最底下一层由北侧廊道,东西两侧的廊房和西侧组成,到第二层就是跟第一层落差达到6米,就是有六米高,就是主体建筑。主体建筑目前来看大概有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由于保存情况良好,朝元阁遗址出土了中原罕见的地栿,即栏杆第一层以及壁柱等唐代建筑木构件,揭示出诸多特殊的构造做法,为研究盛唐时期的木建筑技术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资料。同时出土刻印“北六官泉”和“六官泉南”的唐代铭文板瓦,推测为当时烧制砖瓦的机构名称。
出土瓦当
邢福来:“总的来说,地栿、包括壁柱,应该说在全国算保存最好的木构件。也出土了一些建筑构件,比如板瓦、筒瓦,它上面戳印的有“北六官泉”和“六官泉南”,应该就是当时烧制砖瓦的机构的名称。都用在朝元阁这个建筑的这种规模。”
朝元阁是盛唐皇家建筑设计最高水平的代表,它的兴废伴随着华清宫的热闹和冷清,也见证着唐王朝的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风光不再,逐渐破败。
“六官泉南”板瓦
唐华清宫朝元阁考古发掘项目领队邢福来:“应该是(当时)建筑的最高水平。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华清宫那个时候,他几乎每年都去。因为华清宫的作用主要就是有温泉,能稍微暖和一点,所以几乎每年冬天都是住在华清宫里。包括登山、游玩、踏青,让大臣们在山上比赛作诗。安史之乱以后有记载,就是皇帝已经很少去了。皇上经常去的话,有专门管理、修缮华清宫的,皇帝不去了以后整个建筑就破败了。”
本次发掘探明了唐代夯土的范围与深度,清理了残存的唐代建筑木构件,并对遗址开展了航空测绘、激光扫描等精细测绘工作。对于我们了解唐代华清宫建筑布局,朝元阁大型建筑基址结构,以及它对后世建筑产生的影响提供了宝贵资料。
END
监制:康乐群
责编:吴 伟
记者:林 炎
编辑:拓紫云
听陕西︱在这里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44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