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使用冷兵器作战的,而直到火药出现以后,人类才开始使用热兵器进行作战,不过,即便是到了武器装备高度发展的今天,士兵在某些场合依旧会使用刺刀这种非常传统的武器,而在一战和二战时期,白刃战更是每一名士兵必须掌握的技能,尤其是在打完子弹以后,双方的士兵会厮杀在一起,使用刺刀来对敌方进行杀伤,那么有些人可能就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一方士兵在使用刺刀冲锋的时候,另一方的士兵不使用枪支进行扫射,而要配合着敌方进行刺刀战呢?
其实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和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在一战和二战时期,大部分国家的士兵使用的都是栓动式步枪,而这种步枪最大的特点就是打一枪要拉一下枪栓,而在发射完枪内的所有子弹之后,士兵还要对枪支进行重新装填,而这样做是非常耽误时间的,当时双方的战壕相距不过几十米,如果使用栓动式步枪对敌人进行射击,恐怕子弹还没有打完,敌人就已经冲到了面前,而这个时候士兵再使用刺刀同敌人拼杀,则完全占不到上风,所以在对方士兵准备白刃战时,另外一方也只能上刺刀,准备同他们搏斗,不过这种情况在二战的战场上也不是一概而论的,比如当时的美军就大量装备了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美军士兵中几乎没有什么人使用栓动式步枪,所以在日军向美军发动万岁冲锋时,美军士兵才不会傻乎乎的同日军拼刺刀呢,他们会使用手中的武器向日军倾泻弹雨,而日本在这样的情况下,也经常会死伤惨重。
实际上对于战争的任何一方而言,白刃战都是最后的选择,因为在战场上一旦拥有充足的火力,谁会愿意同敌人进行白刃战啊?毕竟在战壕或者掩体里用枪支向对方阵地发射子弹会大大减少士兵的伤亡,大多数情况下发动白刃战都是迫不得已,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旦打光了子弹,那么就会向日军发起白刃战,而这个时候双方较量的就是互相的刀法了。
而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于自己的刀法相当自信,因为当时的日军在后勤保障能力方面要远远超过中国军队,所以这就使得日本士兵的身体素质要优于中国士兵,再加上日本信奉武士道精神,军队非常重视士兵的刺杀训练,所以这也就使得战场上日本士兵经常会取得白刃战的上风,不过现在的军队大多数都装备了自动步枪,这时候再同敌人贸然发动白刃战,那么无异于成为敌方的活靶子。
二战里面,日军在白刃战前先把子弹退掉然后拼刺刀,是一个怪异而引人注目的战术。说起来这是其步兵条令的规定,在热兵器时代,这一规定因为看起来迂腐而令人困惑。然而,它决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全是捍卫“武士道的尊严”,而是日本军队根据实战检验做出的结论,这和日军的兵器,作战特点是相吻合的。
日军在白刃战前退出子弹,是指双方开始班以上规模近距离格斗的时候,而不是只要一准备肉搏,冲锋的时候就退掉子弹,那纯粹是自杀行为。
当时各国军队在冲锋的时候不但不能退出子弹,而且整个过程中要全力射击,尽量压制对方火力。比如军事作品《亮剑》中,就有这样一段真实的描写:
随着最后一批手榴弹的脱手,伏在坡下的突击队一跃而起,疾跑中20挺轻机枪同时开火,组成密集的火网,日军工事在密集的弹雨下被打得烟尘四起。在爆炸后残存的日军士兵又恢复了强悍的本色,他们嚎叫着还击,面无惧色。八路军突击队员们不断倒下,后面的候补射手又迅速补上,双方杀红了眼,有些日军士兵杀得性起,竟毫无遮拦地端着刺刀从工事中跳出来迎着弹雨进行反冲锋,但顷刻间被打成蜂窝状,短短30米冲击距离,李云龙的第一突击队的机枪手们全部阵亡,无一生还……,战争是残酷的,日军对这一点的认识和其他国家军队并无区别。事实上太平洋战争中,无论塞班还是冲绳,日军发动步兵冲击的时候,都是一边射击一边前进,并且把轻机枪手放在一线,以增强压制火力(因为一线日军一直没有装备冲锋枪)。
这倒不太用担心误伤自己人。二战中,步兵冲击的散兵线即便以所谓“密集队形”发动攻击,其队形也远比冷兵器时代松散,士兵前后重叠的概率不高。真正采用那种传统意义的密集队形,冲击的效果往往很糟。比如瓜达尔卡纳尔日军对“血岭”的密集队形冲击,中国军队在忻口会战中对1002高地的强袭,过于密集的队形,造成己方后方人员的武器无法使用,而对方的武器命中率则大大提高,徒然增加自己的伤亡。
根据日军自己的统计,在白刃战开始以后,保留步枪子弹造成的损失比收获更大。明令白刃战开始后子弹退膛,正是依据这个判断。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两个:
第一,日军使用的步兵轻武器性能限制。
日军的制式轻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枪。它继承了其前辈村田式步枪的特点,那就是弹丸初速高、瞄准基线长、枪身长。这样的特点使三八式步枪射程远,打得准,也适合白刃战,不但日军喜欢用,中国军队缴获后也喜欢用,战前还从日本进口过一批。但是它也有缺点,因为弹丸初速高、质量好,因此命中之后往往易于贯通,创口光滑,一打两个眼,对周边组织破坏不大,在杀伤力上不如中国的中正式步枪。白刃战中,这个缺点更为突出,因为白刃战中双方人员往往互相重叠,使用三八式步枪,贯通后经常杀伤自己人。而且,由于贯通后弹丸速度降低,二次击中后弹丸会形成翻滚、变形,造成的创伤更为严重,而仅受贯通伤的对手未必当场失去战斗力,仍然能够反击!在二战中国战场,因为装备和训练的优势,日军人员损失与中国军队相比,达到1:4甚至1:6的水平,而且日军处于人员劣势。因此,使用三八式步枪在肉搏战中开枪射击,因为误伤造成己方大量减员,显然是赔本的事情。
第二,日军对白刃战的战术认识。
白刃战中,日军标准的刺杀准备姿势为一手握前护木,一手握枪托前段弯曲部,枪托稍下垂在支撑腿侧面,半斜向面对对手,刺刀尖略与眉平。这样,枪从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护住颈、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问题是如果摆一下这个姿势,就会发现原来这样一比划,枪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对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斗起来,射击的机会很难比突刺的机会更多。而如果作射击准备,手指必须放在扳机上,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问题,一,只要双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会走火;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枪,影响了持枪姿态,拼杀中使不上全力。另外,三八式步枪太长,转动枪口瞄准对方的力距也长,如果对方不是出现在正前方,转动枪口的时间太长,可能枪口还未到位,自己已经被刺倒,这时候使用枪托进行打击无疑是更为方便的作战方法。可见,日军白刃战中能够有效射击的机会很少,保留枪膛中的子弹,取得战果的机会微乎其微,反而影响了肉搏动作的质量。
这才是日军在白刃战前枪弹退膛的真正原因。
无独有偶,发现在白刃战中射击得不偿失的并不是日本一家,中国军队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中国军队没有白刃战必须退掉子弹的条令,但是西北军部队广泛在白刃战中使用砍刀,实际上也是主动放弃了射击的战术。因为不可能一手挥大刀,一手拿一支步枪射击。当然这也是因为西北军出身的部队刀法独到,是当时唯一在白刃战中可以占到日军上风的中国部队。其他部队,包括八路军,刺杀技术与训练在二战前期都远不如日军。因此即便容易误伤自己人,也要保留格斗中开枪的战术,以达到“几条命换他一条命也够本"的目的。这里面,中国军队的枪支质量较差,弹丸初速低,近距离击中后往往留在对方体内,杀伤力反而更大也是一个原因。顺便说一下,西北军的刀法脱胎自军阀混战时期的李景林部,独成一家,专破日式白刃战拼刺术。具体的刀法其实只一招,出刀的时候刀身下垂刀口朝自己,一刀撩起来,刀背磕开步枪,同时刀锋向前画弧,正好砍对方脑袋。其威力在于挥刀的同时荡开对方武器,因为和劈砍是一个动作,对手来不及回防就中招了。日本人怕大刀队,并不是一般的宣传,而是确有其事。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军队和日军交战中表明,如果双方都使用轻武器,受过良好训练的中国军队并不亚于日军。比如众所周知的四行仓库之战,日军久攻不克,并不是谢晋元团长有三头六臂,比别人更为善战,而是因为四行仓库三面临租界,日军不能使用重型武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战斗力几乎没有差别,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的优势,主要在重武器。
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也发现同样问题。美军的冲锋枪枪身较短,白刃战拼刺刀吃亏,最初近战中往往用长点射弥补其不足。日军实施夜袭等行动时,多为奇袭,使美军来不及用密集弹幕将日军切断于战线之前。一旦进入混战,没有经验的士兵用冲锋枪扫射造成的己方伤亡往往比敌人造成的还大。在贝蒂欧,美军指挥官肖普上校曾经威胁如果有士兵再乱开枪,就把他的枪扔到海里,而且从此再不发一颗子弹。
美军通过总结,认为白刃战中最好的方法是用手枪对抗日军的刺刀。
美军在实战中证明手枪在白刃战中作用最好。它的长度短,可以轻易转向任何一方射击,射击姿势也可以五花八门,装药少,即便近距离击中第一个对手后也不易贯穿击伤后面的自己人,而威力范围远超过刺刀。至于装弹,如果弹仓子弹都打光,还有刺刀逼过来,那就只能认命了。不过,美军制式手枪填弹七发,等于有连发七刀的能力。而一次白刃战中很少有人能有机会连发七刀,这个概率太低了。
大概唯一略显不重视白刃战问题的就是德国人了,这和它的战术运用和装备有关。德军进攻特别重视装甲部队的快速突击,防御重视工事和装甲部队的配合,近战的机会不是没有,却多发生在狭窄的工事、建筑里,比如斯大林格勒会战。这时,德军多用爆破、扫射来清除敌人,比用刺刀的机会多得多。这样,就被德国人总结出了“冲锋枪加手榴弹打近战金不换”的真理。其实,德国人不是不能白刃战,他们更擅长在狭小空间用匕首、工兵铲等武器解决问题,《拯救大兵瑞恩》里面就有这样一个镜头。
至于八路军,拼刺刀开枪就纯属一种有预谋的标准战术了。当双方队列接近,准备肉搏,即将接触而还未接触时,八路军会突然来一次齐射然后再投入白刃战。由于这次齐射距离近(约在10米之内),目标密集 (对方也在准备肉搏),且日军初期全无防备,非常有杀伤力。而且,还可以起到鼓舞己方斗志,震慑敌军,扰乱敌人队型的作用。
白刃战中,八路军战士还常在双方对定之前,抢先朝对方大腿开一枪。这样做的好处是:由于距离差一点,敌方的刺刀还无法攻击;子弹穿过对方大腿,就钻入地里了,不必担心误伤。最重要的是拼刺刀属于需要全身配合的高难"运动",如果日本兵大腿中上一枪,步伐不灵,那基本上只能任人宰割了。
而且八路会利用鬼子退子弹时暴露出的破绽。
什么破绽呢?要知道三八大盖其实是一种最不适合拼刺刀退子弹条令的步枪。中国士兵用的中正式( *** 军)、八一式( *** 军) 步枪的弹舱底盖是可以打开的。需要时,打开底盖,就可以一次退光所有子弹。而日本的三八大盖的弹舱底盖是固定的,想退子弹,只能反复推拉枪栓,将子弹一发一发的退出来——这要是直拉式枪机,可能还快点,可三八大盖用的还偏偏是回转式枪机…… 于是,往往子弹退到一半,八路的刺刀或者鬼头刀就已经招呼上来了。
白刃战,随着军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已经逐渐退出今天的战场。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日本自卫队,还有白刃战训练的课程,在日本有的时候可以看到,问题是这种训练已经活像慢镜头表演。练习的时候放音乐,日本自卫队员举着枪在头上像舞蹈一样比划。大概他们也明白,自己使用这种武器的概率很低很低吧
1.拼刺刀的时候是枪口是激烈动态的,插中了第一刀肯定马上拔出来让血液尽可能多地从伤口中流出造成对手失血性休克死亡,并且会继续插第二、三……刀,让这种死亡更快的到来。或者拔出刺刀跳开闪避对手的反击,又或者调转枪头去寻找下个目标……,也就不太可能会发生“血液从伤口流出=〉浸湿衣服=〉进入枪口=〉慢慢流过枪管=〉流入枪机”的情况,所以也就不用特别的去防止。
2.血液因为含有血小板(/view/520.htm)是会很快地凝固的,万一的万一真的有少量进入了枪口,会很快在枪口附近凝固成为一小块软的血块,然后在下次开枪之后因为火药燃气的高热而碳化并被吹出枪口。
3.再万一的万一的万一,真的有一点点流入了枪膛,同样也会因为火药燃气碳化而像火药的残留物一样沉积在枪膛内,在下次清理维护枪膛、枪管的时候被擦掉。
而枪机……在枪膛的最末端,是一个几乎完整而且咬合得非常紧密的金属机械构件,所以在战斗特别是白刃战中我不认为可能会有血液自枪管流入枪机内部。
对补充问题的回答:1.你看到的那个场景应该不是“拼刺刀”时候的情况,而是日本鬼子在用刺刀屠杀中国百姓时后的情景。这样就好理解了,因为这种杀人状况不存在对抗,也就是不会像我原来回答的第1点的情况,不会快速拔出然后插第二、三刀,而会是旋转刺刀造成更大的创口引致大出血的死亡。这样一来,保持长时间枪口与伤口的接触就可能有血液进入枪口。
2.你看的是电影,导演为了渲染刺杀的血腥场面而增加了这一段场景。
另外,上面几位说的用水冲洗实在要不得,枪管进水继续射击会更容易生锈(高温下铁与水蒸汽直接作用,氧化速度更快,热水也是一样的,分子动能越大氧化反应越快),进而更加影响射击的精度甚至炸膛。最好的办法是直接用通条将枪管内的血块、污垢擦掉,然后涂一层很薄的枪油保护。
而枪刺上的槽叫做“放血槽”,作用是当枪刺刺入人体而未能拔出来的时候血液能顺着这些槽更快流出不至于形成血栓,以增加杀伤效果。
受到传统武士道影响,以及多场战争的实战经验,包括西南战争和日俄战争,日军对所谓的白兵突击情有独钟,这不仅仅是因为此前,刺刀冲锋显示出了很强的战斗能力,而且还认为刺刀能显示军人的勇气,这一点,跟当年的三十米内刺刀见红很类似。二战时期的日军,拼刺是其一大优势。要知道,日本兵的训练简直就是按照特种兵的标准来训练的。(战争后期因兵员严重不足素质下降不算)当然这不是指日军的身高,确切地说,当年的日本兵个子小得很。有资料显示,1927年,日本颁布的《昭和2年兵役法》曾将适龄青年分为5种。身高超过150厘米,且各项身体指标优良的青年属于“甲种兵役人员”,身高在150厘米以上,身体大部分指标优良的青年属于“乙种兵役人员”,身高在145厘米以上的属于“丙种”,有精神异常或者身高不足145厘米的属于“丁种”,而完全不适合服兵役的人员一般被划为“戊种兵役人员”。二战中,日本兵是最喜欢与对手拼刺刀的,而且日本兵也非常擅长拼刺刀,曾经在中国战场,倒在日本兵刺刀下的中国士兵及平民是不计其数。日本兵的“三八大盖”步枪前端都配得有刺刀,而且刀身比较长。可见,日本兵已经把拼刺刀作为了他们非常重要的一种战术。这与日本兵的“武士道”精神是分不开的。但是,在二战后期,日本兵却不敢与美国大兵和苏联士兵来拼刺刀,这是有原因的。
日本军方针对这一特质,进行了一系列训练工作,把每个青壮年培养成能够单兵的作战军人,不仅武器操作课程抓得很紧,更重要的是单兵体能训练、刺杀训练更是强项。
其专业军事素养,吃苦、耐劳、不怕死,负重长途行军等在战场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一度令交战对手头疼。
日军之所以如此喜欢白刃战,原因就是因为国小资源匮乏,他们认为装备冲锋枪不仅造价太高,实际作战效益赶不上百发百中的神枪手!
许多日本部队队倾向于白刃格斗。很多日本男子从小就接受刀术训练,以至于许多老兵(到抗战后期后源素质就整体下滑了)对于人体的肌肉都十分熟悉,可以巧妙地直接将刀尖插入敌人的心脏。
当年中国抗日战场,很少有部队在白刃格斗中能战胜日军,其实美俄也怵。
比如说美军,刚开始也被其气势吓倒,伤亡较重,非常头痛日军的这种打法。后来,美军研究发现,手枪是近距离作战的理想武器。
实战证明,手枪在白刃战中作用最好。它的长度短,可以轻易转向任何一方射击,射击姿势也可以五花八门,装药少,即便近距离击中第一个对手后,也不易贯穿击伤后面的自己人,而威力远超过刺刀。一旦遇上短兵相接,美军更是将三个人编为一组,如果出现其中一个人子弹打空的情况,其他两人可以掩护装子弹。美军短枪对刺刀的战法一出,日本人再也不敢随便找美军拼刺刀送死了。
但他们完全忽略了战争的变化,从一战开始,自动武器就已经大规模出现在了战场上,在无法压制对方自动武器的情况下,刺刀冲锋完全就是大屠杀,事实上,日俄战争中日军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乃木希典的满洲军第三军,在旅顺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但因为战争的胜利,以及日本需要对军队形象的维护,反而让这种古典战术得以保留下来。中国战场上,对面的中国军队基本都处于绝对劣势,这里指的是火力上,日军配备的大量火炮能轻松敲掉中国军队的轻重机枪。但在太平洋战场上,刚从中国战场过来的日本南方军,很快认识到了欧美列强们的威力,除了更多的轻重机枪外,还有大量的冲锋枪,大量自动火器,让美军在战场上能编织其吞噬一切生命的火网,充足的后勤让其不必担心弹药补给问题。事实上,如果您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在太平洋上,日军发动的刺刀冲锋,大多都是陷入绝境后的行动,粮弹耗尽,外无援军,在无法投降的情况下,是病饿而死,还是选择冲锋被打成筛子?后者无疑更有吸引力,何况还能落个忠君报国的名号。所以,与其说是刺刀冲锋,不如说一死求个痛快,美军根本不必与其拼刺刀,只要不断扫射就可以了。日俄战争的经验也表明,虽然欧美人更高大更强壮,但与受到长时间刺刀训练的矮小日本士兵相比,拼刺刀的时候是一边倒。
至于苏军,情况也类似,唯一的不同时,苏军的冲锋枪更多,还有大量的坦克装甲车辆,战争末期,日本即将投降,谁都知道打不下去了,多年被洗脑的皇国美梦破灭,很多太过于忠君爱国的日本人受不了刺激,有的选择自杀,有的选择让苏军给个痛快罢了。
苏日作战,说实话,不管日本人敢和不敢,愿和不愿,他们都没有机会与苏军来一场面对面刺刀见红的拚刺。
在诺门罕(也有叫诺门坎)战役中,日军开始进攻是以优势兵力火力赶跑了苏、蒙的小股守军部队,日军敢拚刺刀想拚刺刀都没有机会,后来苏军反击时却带来了比日军长得多锋利得多的刺刀,――飞机、大炮、和坦克,十几万部队和几万蒙古骑兵。日军先被炸得血肉横飞、鬼哭狼嚎、狼奔豕突。又被大量自动火力横搂竖扫。只有蒙古兵有刀,却不是刺刀,而是马刀。日军面对对手如此强大的兵力和火力,只有被屠杀的份,谁还有功夫陪他们拚刺刀玩了,侥幸活着的都嫌跑的太慢,恨他爹妈少给他安了两条腿,变成兔子好逃命!刺刀呢?丢了!还拚刺刀吗?没功夫,八格牙路!我的,赶块的,撒油那拉了。
正因诺门罕一战,日军提起苏军就哆嗦,想起苏军就肝颤。以致他们后来宁愿南下去捅美国佬的屁股,也不敢北上去惹毛哥。这也从此培养出了日本人的一种敬畏强者的奴性!
第二次日军遭遇苏军,是其极不情愿,而又无可奈何地面对对手",百万苏军开着战机、坦克、卡?莎,步兵人手一挺机关枪。更挟着打败希特勒的威武雄风。嗦嘎,还拼什么的刺刀,七八十万关东军,不到半个月,就都乖乖地进了猪圈(战俘营)。总之,苏军从未给过他拚刺刀的机会。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42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