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清宫剧的人对“宁古塔”这个地名一定不会陌生,在皇帝面前办错事、说错话、骂错人,都有可能喜提“宁古塔”豪华无限期游,而当事者自然是担惊受怕,两股战战,做好了有去无回的打算。
其实,这是对宁古塔的误解,宁古塔并非是个人间地狱、不毛之地,它后来还发展成了一块“宝地”。宁古塔位于现在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宁古塔这个名字本来是满族人的姓氏,有“六”、“六个”的含义。
从努尔哈赤开始,宁古塔就一直有驻军,后来逐渐发展为大清的军事要塞,是向清政府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边部队输送物资的重要根据地。
宁古塔的自然条件确实很恶劣,从8月到来年4月全是冬天,天寒地冻,人无法从事生产,5月到7月又是大风大雨,出个门都很困难。一般农作物根本无法适应宁古塔苦寒的气候,牛羊也因为缺乏草料而难以存活,粮食是生活在宁古塔人面对的最严峻的问题。
宁古塔为什么会成了犯人流放地呢,这还要从女真人还未入关时说起,女真族与明朝打仗的地方主要在辽宁一带,相对而言,宁古塔算是战争的后方,女真人一般习惯将囚犯和战俘发配到宁古塔,让他们在这里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后来,女真人入关后,这个习惯就被保留了下来,犯了错的人照旧发配到宁古塔来做苦力。
宁古塔流放的都是什么人呢,应有尽有,旗人、汉人、平民、大臣、文人、才子都有。除此以外,有夹带禁书被查抄的、有科场表现不好的,只要不是死罪,宁古塔都可以接纳。
当然,宁古塔并不是清朝唯一一个流放地,辽宁的尚阳堡,还有新疆的伊犁都曾流放过犯人。宁古塔之所以如此出名,可能因为它接待过的“访客”在人数和知名度上都首屈一指吧。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就曾“到访”过宁古塔。
流放宁古塔的犯人一般都是10年起步,到期后考察他们的日常表现,改过态度良好,表现积极的人,就会放他们回去。但是,如果被判了无期流放,那就真的得做好老死关外的准备了。
话说回来,宁古塔作为流放地,一开始的时候确实很苦,很多流放的犯人可能还没到达宁古塔就死在了路上。即使来了之后,饿死的、冻死的、病困交加而死的,都大有人在。但是,经过一代又一代囚犯的努力,宁古塔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不少。
诗人吴兆骞曾经在宁古塔流放23年,根据他的记录,犯人们到了宁古塔一般都会被分配房子和土地,自己耕种,收获的粮食大部分需要上交给管理宁古塔的旗人,只允许留下口粮,一般旗人也不会故意去虐待这些犯人,只要乖乖种地,按时交粮就不会有人为难你。
像吴兆骞这样饱读诗书的文人,还会被当地官员邀请成为自己子女的家庭教师,甚至被允许开馆授徒,吴兆骞本人就结交了不少当地官员,他们也会适当地照应吴兆骞的生活。
除了种地、应酬与教书,流放在此的犯人也会相约在闲暇时间游山玩水,毕竟他们的人身不受限制,只要你不偷偷跑走,干什么也不会有人管。其实想跑也没人管,看你能跑到哪里去,早晚冻死在野地里。
其实,清政府并没有好好利用宁古塔这一要地,他们在整个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不许关内的汉人去东北谋生。这让宁古塔一直没能发展起来,宁古塔地区的居民只能选择与邻近的朝鲜通商。
为了方便朝鲜商人往来,当地清朝官员还特地修了道路和驿站,这才使宁古塔逐渐繁华起来。出现了“商贩大集,南产珍货,十备六七,街市充溢,车轿照耀”的景象。
但是,宁古塔作为军事要塞的作用一直没有发挥出来。沙俄侵略我国东北时,宁古塔的清军既不能御敌于国门外,又不能为前线提供粮草支援,使清军不得不从内地调集重兵。明明这里是满清的龙兴之地,却搞得像化外之地,后勤补给还比不过沙俄军队。
说到底,还是要怪清廷的封禁政策,不允许开发东北,致使沙俄趁虚而入,夺去我国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910年,宁古塔改置宁安府,1913年改为县,就此,在史书中赫赫有名的宁古塔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往事尽随风而去。
【参考文献《清史稿》、《宁古塔》】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41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