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修行必知:静坐时,究竟应该怎么呼吸 调息法门有大学问!

道教 2023-09-18 16:56:59

静坐养生好处多多,但调身调息都有相应的法门,尤其是呼吸法,是静坐养生的重中之重。

那么,静坐时,究竟应该怎么呼吸?

一、呼吸方法的研究

呼吸与我们的生活机能,关系很大,一般人只知饮食可以维持生命,不饮不食势必饿死,实不知呼吸比饮食更为重要。

不过由于饮食非金钱不能获得,所以觉得可贵,而呼吸是摄受大气中的氧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歇的,所以不觉可贵。但要知我们断食,虽七日尚不至于死,假使一旦闭塞口鼻,不使呼吸,不久便死,这样也可见呼吸重于饮食了。

我们学习静坐,调和气息,是下手时一项重要的功夫,而要调和气息,先将呼吸的方法来研究一下,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呼吸肌肉有二个部分,一是肋骨间的肌肉,一是膈(即横膈膜)的肌肉,呼吸运动也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大脑下方的延髓中,有一部分神经细胞是管制呼吸的,叫做呼吸中枢,它跟呼吸肌肉发生联系。

呼吸的机构,外面是鼻,里面是肺,肺叶的位置,是在两胸部内。呼吸时,肺部的张缩有天然的规律,我们平时的呼吸,大都不能使肺叶尽量张缩,只用肺的上部,而肺的下部几乎完全不用,因此不能尽吐碳吸氧的功用,以致血液不洁,百病丛生,这都是呼吸不能合乎规律的缘故。

呼吸的方法有自然呼吸和正呼吸两种。

1自然呼吸也叫做腹式呼吸,因为在呼吸时,一呼一吸,必须都能达到下腹部。在吸气时,空气入肺,充满周遍。肺底舒张,抑压横膈膜,使空气下降,这时胸部空松,腹部外凸。

在呼气时,腹部收缩,横膈膜被推而上,上抵肺部,使肺底浊气,外散无余。可见呼吸作用,虽与肺叶有密切关系,但它的伸缩,常须依靠下腹和横膈膜的运动,方能合乎自然大法,便血液循环流畅。

我们不但在静坐时,须用此法,实际上,不论行、住、坐、卧,应该随时使用。关于自然呼吸法的调和方法如下:

1、呼息时,脐下腹部收缩,横隔膜向上,胸部紧窄,肺底浊气可以挤出。

2、吸息时,从鼻中徐徐吸入新鲜空气,充满肺部,横肠膜向下,腹部外凸。

3、呼息吸息,均使自然,渐渐细长,达于下腹。

4、呼吸渐渐静细,出入很微,反复练习,久之自己不觉不知,好像无呼吸的状态。

5、能做到无呼吸的状态,那么没有呼息,也没有吸息,虽有呼吸器官,好像不必用它,而气息仿佛从全身毛孔出入,到这一地步,可以说达到了调息的极功。不过初学的人,切不可有意去求,必须听其自然。

2正呼吸这一方法,主张呼吸宜细长,宜达于腹部,以及使横膈膜上下运动等,都与自然法,没有两样。不过呼吸时腹部的张缩,完全相反。因为反乎自然呼吸,所以也叫做逆呼吸。

关于正呼吸的调和方法如下:

1、呼息宜缓而长,脐下气满,腹部膨胀,胸部,空松,横膈膜弛缓。

2、吸息宜深而长,空气满胸,胸部膨胀,这时脐下腹部收缩。

3、肺部气满下压,腹部收缩上抵,这时横膈膜上下受压,运动更为灵敏。

4、在静坐时,呼息及吸息,宜极静细,以自己也不闻其声为合宜。

以上两种呼吸方法,有主张吸息宜比呼息加长的,也有主张呼息宜比吸息加长的,但根据一般实验,似以长短相等为宜。

此外,无论自然呼吸和正呼吸,目的都在使横膈膜运动。正呼吸是用人功使腹部的张缩逆乎自然,而加强横隔膜的弛张和收缩,使更易运动。不过,由于这一方法参用人功,学时有宜有不宜,并不是人人可学,总不如自然呼吸的毫无流弊。

二、呼吸的练习

为了使呼吸能够正常而熟练,自宜加以练习,且由于我们平时的呼吸,每次只能吸入约350立方厘米的空气,这样气体的交换,并不是经常够用的。

如果能加强呼吸的深度,那每次便能吸入1500至2000立方厘米的空气,做到充分交换肺里的气体。

但静坐时,必须逐步做到无思无虑,假使注意呼吸,心便不能宁静,而且在静坐时,决不宜行深呼吸,因此呼吸的练习,宜在静坐的前后,无论自然呼吸和正呼吸,有共同之点如下:

1、盘膝端坐,与静坐时的姿势相同。

2、先用短呼吸练习纯熟,渐渐加长,最长时每一呼一吸约能占时一分钟,但决不可勉强,务使自然。

3、呼吸的气息,宜缓而细,静而长,徐徐注入到下腹。

4、呼吸时应用鼻而不可用口,因为鼻是专司呼吸的器官,内有毛,可以障蔽尘埃。

口并非呼吸器,假使用以呼吸,等于侵夺鼻的功用,渐渐有使鼻孔阻塞的可能,而且尘埃入口,易生疾病,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口宜噤闭,不但在静坐时应该这样。

5、每日清晨可择空气新鲜的地方,练习五分钟至十分钟。

6、至于静细的呼吸,每日不论什么时候,随时随地,都可练习。

三、静坐时的调息功夫

上面已经说过,调和气息,是学习静坐下手时的一项重要功夫。因为息不调和,心便不能安定。

而所谓息,共可分为四种相状:

一、风相,凡气出入有声的叫做风相;

二、喘相,出入虽然无声,但结滞而不通利的叫做喘相;

三、气相,出入虽无声,也不结滞,但不能静细的叫做气相;(这三种都是不调和相)

四、息相,既无声音,也不结滞,也不粗浮,虽在极静的时候,也不觉鼻息出入,气息若存若亡的,叫做息相,息相方是调和的相。

凡平时能练习静细的呼吸,以及静坐已有相当时间,心念安定的人,一入坐,不数分钟,气息便得调和,而自己也不觉得有呼吸一回事,这样原不需要再着意去调,反使心不安定,因为心念安定不动,气息便自然调和。

但初学的人,每每不免有心烦意乱、息不调和的情况,那未可根据下列两种方法来加以调和:

1、数息就是在坐定以后,默数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叫一息,或在入息时数一,出息不计数,再入息数二;或在出息时数一,入息不计数,再出息数二。

这样数至十,乃再从一数起,渐渐纯熟以后,可数至一百为一个单位。假使没有数到十或一百,而中途心起杂念,那未重新从第一数起,这样循环安详地徐徐而数,久久纯熟,便可收心息相依、身体轻安的功效,并可消除初学静坐最易发生的杂念纷飞和昏昏欲睡的两种毛病。

2、随息学习上面所述的数息法纯熟后,息既虚凝,心念也渐入渐细,这时便可进一步放弃数息,而用随息的方法,就是不再计数。

但一心依随息的出入,念兹在兹,心不散乱。这一方法纯熟后,渐观渐细,自觉此息仿佛从八万四千毛孔中出入,好象云蒸雾散,到这一地步,便能身心空灵,诸病消除。

随息纯熟以后,心念更觉凝静,便可放弃随息功夫。更进一步来做好下面的调心功夫。

静坐这一档子事,最重要的功夫,是从『这边』下手!


许多现代人的疾病,无非是因为日常中的烦恼无法排解,或是个人不好的生活习惯累积成病灶。静坐及养生功法它不一定是宗教形式的展现,在更久远的年代,东方跟西方的人们,将它视为一种独特的保健身心、开发人体智慧潜能的方法。

其实静坐真正应该要被静下来的是我们的心,能够培养静坐的习惯,配合生活中的修身养性,自然而然就会长寿,而且可以保证绝对的生命品质,不必再花大钱看病或吃药。其实这些修行的功夫,并不是一定要天天闭关打坐,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都是练习静坐的时机,如同张三丰祖师所说的:「一灵独存,日常里应对进退就如同镜中影像,事情来了就面对,事情过了了无痕迹,没有任何分别,自然就会真性常存。」

气息与心念共舞的养生之道

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疲惫的身体其实很难真正地达到放松,我们更不知道自己到底累积了多少的情绪压力在身体里面,是否有方法能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其实最重要的诀窍就在于「呼吸」,如何回归到最放松的呼吸状态,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关切的重要功课。

而打坐能不能静下来?如何让烦恼跳跃的心念平缓下来,并非单靠自己的力量办得到,虽然现代人会借由音乐甚至药物让自己放松,但也只是暂时性。在学习静坐的过程中,师父观察了弟子的体质、性格种种条件之后,给他最适当的修炼指导,让他能够在最关键的环节上做调整。

师父曾说:「现在一般人所以毛病丛生,年纪轻轻地就走了,主要原因都来自于肉体和精神耗损太多,而又不知添补所致。……从前还有一位李清云老道长,活到了两百多岁。这些人之所以能够长寿,主要的原因都是来自于心,和把呼吸控制地比一般人都好。」

就像师父对刚开始学习静坐的弟子总会提醒:「先人每教人止念,念头不住亦枉然。」因为人的杂念很难捉捏,往往像千尺高的瀑布往下激流,一般人根本无法用意念去停息或克制它。所以师父真正传授给学生的,就是要教导他体会如何让自己的呼吸和心念完全地融合。

呼吸在我们日常来说就是出息和入息两种,师父指点说:「你看这个『息』字就有意思了,上面有个『自』,下面有个『心』,这代表呼吸和自己的心性有关。所谓的心息相依便是一个暗诀,指的就是说打坐到最后没有出入息,只有一颗独立高标的本心,呼吸便形成了一股气,这个气的作用就更大啦!」

这是道家修习炼精化气的基本概念,也说明了如果静坐时,能让呼吸和心念形影不离,对于身心调养会起更大的功效。当呼吸吐纳进出到达最后时,呼吸会呈现软若丝绸,气若游丝,绵绵细细,若有实无,就像恢复到胎儿脐带未剪时的状态,也就是道家始祖老子所讲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至于呼吸与气如何调和运行,便是师父与弟子的经验传递了,这个倾囊传授的过程,在《静坐:这一档子事》书中,温馨地投射了一场道家心法的真传景像。

静坐,连外国人也在哈的风潮!

静坐,目前越来越流行于现代西方世界,越来越多人正尝试以此作为辅疗及养生的方法,有越来越多科学实验报导静坐的疗效,甚至是相关的静心及禅修课程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王蕰老师重视现代人身体的病痛问题,并希望将多年所学习的静坐养生保健身体的秘方与大家分享,所以完成了《静坐:这一档子事》,将独门的口诀与方法分享给有缘的读者群,希望能够让每个人的身体重新感受到真正的呼吸!以下摘录自《静坐:这一档子事》: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很多外国人对东方的神秘学产生了好奇,我师父在山上的时候,便接触到了德国和法国几位专程跑到中国来研究道家奥妙的学者,其中还有两位后来出家当了道士,俨然已经成为中国通。他们身体力行之后,发现很多陈年痼疾竟然不药而愈,因此对于静坐、炼丹一事更是兴起了极大的信心。

往后也曾看过有不少的西方科学和医学团体,常组团到青城山来参访和学习。一次刚好参与到由三个国家组成的试验小组,他们想了解中国的气功,于是找了两位道观里的道士表演了几个动作。他们用一片羽毛贴放在正在静坐中的道士鼻孔前,这位道长轻松地吸了一口气以后就住气于丹田,经过整个上午,那片羽毛闻风不动从未掉落。在一旁的人使用血压计、心跳测量仪和一些先进的医疗器材测量,却发现这位道士竟然可以进入心跳完全停止的状态,而且可以任意控制脉搏的跳动。这些种种现象无不让西方人着实吃了一惊。

在春光明媚下的静坐初体验

我在十六七岁的时候,第一次去到师父的住所,当时只觉得心中的感觉很温暖、很宁静,在台北很少有这样子的居住环境。大门是由两片推轨式的草绿色铁门组合,支撑大门的是一整排红砖点缀著八卦形镂空的小窗花。进去大门后,两旁各种植著一株高耸入天的樟树,旁边还有一株超过屋顶的榕树,令人印象极为深刻。在榕树上面师父养了两笼绿绣眼,夏天的时候外面一圈七里香,随着温熙的夏风吹拂著,那种沁入鼻尖的香气令人心中自然升起有一股很温暖幸福的感觉。

时而从榕树飘落下来的落叶,伴随着小鸟叽叽喳喳的斗叫声,形成了另外的一种气息。这里边有一片草坪,虽然不大,但足够十几二十个同修一起打坐,草坪的正前方有着四五阶由唭哩石砌成的台阶。这是一栋日本外交官留下来的房宿,里面非常朴素,简单来说,看到的就只有榻榻米、桧木地板和竹子。落地的木头拉门是用木条区隔纸糊的门面,上面有着不同的画作内容,其中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整片大大小小的鹤,有的飞翔、有的栖息、有的觅食,各有各的神态。

每个星期有三天,来自不同行业的师兄姐都会来此处学习静坐,唯独我是每天早晨四点半到五点间,必须风雨无阻地来到师父的住处,接受师父对我慈悲地指引。在多年中,眼看人来人往,也结识了不少善缘,从这些师兄姊身上听闻了许多关于静坐的见证和感应,其实对于当时初学的我是有很大的助益的。

印象很深刻有一位师兄当时年纪已约莫七十多岁,他已经在师父身旁服侍多年,操著四川口音。他曾经对我们说过,刚来台湾的时候他全身都是病,又没有熟识的医生。特别是高血压一发作时都到两百多,又有糖尿病,再加上身体肥胖,由于要写作煮字疗饥,夜半醒来数次又无法安睡,这种身心上面的折磨,令他痛苦不堪。直至师父教他基础静坐之后,渐渐地开启身上的关窍,最后师父教他如何呼吸的窍诀,他每天只要稍有空闲便专心地打坐,一天有时多达七、八次。他说道:「刚开始我没有办法双盘,连单盘都没法支撑到五分钟,师父说:『没关系!你用最舒服的姿势就可以,要注意的是你呼吸的方法。』」就这样他连续有半年的时间从未停辍过静坐,从五分钟到最后可以一坐一个钟头。

他说到他当时的过程:「刚开始大约是三个月左右,感觉到两条腿不会冰冷,也不会麻木僵硬,反倒有一股热流从脚底的涌泉渐渐地由下往腹部移动,丹田的地方也有一股暖气,由前胸后背渐渐地爬升,但为时不长。这段期间,自己发现食欲增加、夜晚无梦,服用的血压药减半,白天精神已无往昔的萎靡。静坐到了约半年的时候再去诊所,医生说血糖已经几乎正常。」

静坐功夫最重要不离心性

我陆陆续续在道家师父处所学习的不单单仅是表面的静坐和功法而已,因为师父所教示的重点是在于修行人的品格道德以及心性。师父说:「《易经》里面所讲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学习静坐能不能进入到天人合一,最重要在于心性的锻炼,如果只是一味地枯坐,就如同一滩死水一样,绝对温养不出真龙,对于色身是绝对不会有帮助的。」

「心要静,主要在于能看破红尘中的名利、富贵与情爱。在打坐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是用意念去控制自己的杂念,这其实就如同在木头上面加油,助其火势,本末倒置。我们的心是不能用强制压迫的方式教它不起心动念,转化心念要从根本下手,这个根本便是人的欲望和执著。你有没有注意到,你一要入静时,便会觉得脑海当中有如千军万马奔腾不已。这个原理就如同你在阳光底下用一个玻璃杯子,把它摇晃以后放置在桌上,你便会发现水质中漂浮着密密麻麻的杂质。我们打坐的时候,就如同这种状况。因此你要让自己的心清净,唯一的方法就是倒空杯中之水;就如同你打坐要入静,便要先虚其心。心杂则神昏,心虚则神明;心实则贪欲,心虚则空明。因此你在打坐时一定要先空其心,去其欲,也可以先念诵《心经》一至三次。无论是佛道二家,都把《心经》列为至要之典籍。特别是全真派有别于道家诸派,没有佛、道门户之别,宜多体会《心经》里面之字句,别有胜意。

静坐小技巧:藉著不同的呼吸方法,转换情绪的小撇步!

一、当你觉得身体很沉重、很虚弱、很萎靡的时候,你就把注意力集中在你吸进来的气上面,从一数到十,从十再往回数到一。在你数呼吸的过程当中,尽量让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的进出,但是千万不要刻意去断除或压抑你的杂念,一切顺其自然,否则反而会使火气上升。

二、当你觉得精神太过兴奋,杂念太过旺盛,好像身上有股燥热欲动的气窜荡著身心的时候,你就把注意力改放在你呼吸时的出气上面。从一数到十,从十再往回数到一。在你数呼吸的过程当中,尽量让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的进出,但是千万不要刻意要去断除或压抑你的杂念,一切顺其自然,否则反而会使火气上升。

简单开始的练习方法,除了观注自己的呼吸外,再配合──平日里少耗气,眼睛少伤神,耳朵少听靡靡之音,嘴巴不说无意义的语言,心中杜绝一切念头,从早到晚外头一切的境界丝毫不入于心。(文章节录于王蕰老师《静坐:这一档子事》及《静坐这一档子事2—导引功法》)

作者:王蕰老师│ 脸书专页│ instagram
参研中外哲学、心理学及各宗各派理论学说,并涉猎东西洋各式绘画技巧、音乐、占卜、气功、瑜珈、健身等。曾受聘为诸多企业之管理顾问。心理励志类暨宗教类畅销书作家,著有《发现生命的曙光》、《重生:生命中都必须有一次》《静坐:这一档子事》和《隐藏在心经背后的故事》等书,以深入浅出的文字鼓舞现代人心,是一位融合东方文化传统精髓,及现代西方世界观的心灵导师。

<本专栏反映专家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

练习呼吸念佛法注意自己呼吸时总觉得呼吸困难而且不会呼吸了,怎么办

初学禅定各可采用那些方法禅坐? 有念佛、持咒、默照、数息、随息这五种方法都不错。 23. 念佛静坐如何修? 先以禅定之姿坐著,然后慢慢的、专心的、虔诚的默念佛号。可念‘阿弥陀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自己喜欢的佛号,字字分明,对于一个刚开始习禅的人而言,要静下来,坐著专心念佛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身体的不适应盘坐、及妄念像瀑流一样,很快会将佛号忘了,注意力就会在脚酸、背痛等生理现象或潜意识中一些念头,如‘昨天那顿饭很好吃'、‘电视或电影的精彩情节'、‘所喜欢的人'、‘所讨厌的人'等情境拉走,等到想了一会儿才觉察到,就产生懊悔在意的心念,批判完自己之后再回到佛号上。 事实上,被妄念拉走是很正常的,只要觉察到后再回到佛号上就对了,懊悔、批判只是浪费时间、心力,完全没有必要,只要被妄念拉走的次数愈来愈少就对了,平时,除了在静坐中念佛,行住坐卧当中也要念,这样进步才快,如同在世间法的学习射箭一样,不可能一开始就一箭中的,必需日积月累不断的练习,日久功深自然百发百中。 24. 持咒静坐如何修? 先以禅定之姿坐著,专心的、恭敬的、默念‘六字大明咒'、‘灭定业真言'、‘阿弥陀佛心咒'等,在一座中,只持一种咒语,不要一直换咒语,如果不适应可先小声念出,等到习惯以后,再改成默念。 人的心就如野鸟一样,奔腾不已,没有一刻静止,所以才以持咒为正念,对治奔腾不已的妄念,若跟著妄念走了一段时间,觉察到再回到持咒,只要单纯地回到持咒上,千万不要生懊悔之心念,如此,持之以恒,不要太在意妄念,总有一天,妄念会愈来愈少,心境会愈来愈清明。 25. 默照静坐如何修?   返回  先以禅定之姿坐著,然后内心保持一个观察自己一切念头的客观状态,只是客观看著,并没有人介入其中,更没有批评得失的心理,清清楚楚的看著念头的生、住、异、灭;好的念头不欢不喜,坏的念头不惊不惧,看只是看,念头只是念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观察力是平行运作的状态,与所观察的念头是同步的状态,并不是念头过了才检讨,它就只是看,透过迁流不已的心念,来认识真正的自我。 26. 数息静坐如何修? 先以禅定之姿坐著,用自然呼吸的方式,也就是不控制呼吸,然后数出息,而入息不数,第二次的出息数 1,第二次的出息数 2,……第十次的出息数 10, 第十一次的出息数 1, ……这样重覆从 1 ~10,连续不断。在练习的过程中,有时被妄念拉走,忘了数数目,觉察到再从 1 开始数; 有时数一数超过 10 了,还继续数下去,觉察到时,可从 1 再开始,如此,周而复始,连续不断。 27. 随息静坐如何修? 先以禅定之姿坐著,内心保持专注的状态,清楚分明的观察呼吸的出入,只是看著不去数它,只要长时期的练习,呼吸自然会转细,妄念也会愈来愈少,身体也会愈来愈轻安,这是因为心息相依的缘故。 28. 初学者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 念佛静坐是以佛号为正念,其他的念头为妄念,不只是在静坐中持名,行住坐卧当中也是,这是一个最适合初学者练习的法门。 持咒静坐是以咒语为正念,其他的念头为妄念,不只是在禅定中持咒,行住坐卧当中也持咒,只要持之以恒,自然容易人定,这也是最适合初学者的法门。 默照静坐是以心念作为观察的物件,对于初学者比较困难,除非在念佛或持咒静坐得力,进而修默照静坐才容易掌握。 数息静坐是以数呼吸的出息,作为安定自己身心的方法,对于一般人是不错的方法,对于有心脏病、脉不整、气喘的人,最好不要使用,因为呼吸系统或循环系统有病的人,在练习时难免会有控制呼吸的现象,如此,对原有的疾病,有不良的影响,最好使用念佛或持咒静坐方式。 随息静坐是以观察呼吸的出入,作为安定身心的方法,如同数息静坐法所述,呼吸系统或循环系统有病的人,不适合练习。

修道,打坐听息一段时间了现在可以入静了,下一步功夫是什么呢?(闲人免进)

三止四观五还六净。初步入静。不是得定。开始修行止,静坐,观呼吸(六妙门),都是先静下来,感觉杂念减少的过程。这个阶段,是欲界定里的九住心过程。有九个阶段。
第八层,才是入定。还是入定的类似准备。
九层后,才是初禅。
六妙门的数,随,止,观,还,净。
止,呼吸细微,感觉不到的细。念也是减少很多。
观,观察念的飞来飞去,确定念不是我。观这个我在哪里,在什么位置,如何参与生活。观自他。因此,会出现习气脱落的感觉。
还,由观去非我,找到觉的发出点,那么,觉本身能不能观?这是反还来观自己。
净,自净其意。自,就是反观后的这个觉发出点,人体中比较固定。因此,自他分开。净,就是去掉非自的。意,就是不断清净这个觉发出的点,去掉干扰和非我的部分,这个过程。
“心如寒冰,身如枯木”。止修定,观修慧。 切记!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41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