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满洲古国扶余国的扶余可能与满洲是同一词

满族文化网 2023-09-18 16:46:55

古代满洲大地上生活着三大基本族系民族,即 肃慎、秽貊和东胡,肃慎是今天满洲人的先人,史书记载肃慎系民族最初建立的挹娄国(勿吉国),曾灭扶余国,“破高丽百十落”,占据高句丽大片土地,曾强盛一时。

高句丽灭亡后,靺鞨人(与勿吉人是同一词)联合高句丽人建立海东盛国渤海帝国,渤海一词,被认为也是靺鞨同一音转。也有观点认为,渤海的渤音与满洲古国豪同音,来源满语家的意思。如蒙古包,并不是蒙古人称呼,蒙古人称ger。蒙古包一词是满洲人的叫法。西清《黑龙江外记》明确记载:“穹庐,国语(即满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其中的“包”字应就是bo/bog(“亳”),本义即是“家”、“房屋”。故豪国或渤海国都是一个意思,自己的家,引申为今天的祖国意思。《姓苑》:“北氏,高丽姓。”《千家姓》:“北,玄菟族。”也就是说,满洲本土有姓北的,北字古音与“亳”的古音相近,都是满-通古斯语bogo(家)一词。

女真人建立的大金国的金,与大清国的皇族爱新觉罗的爱新是同一个词。满洲辽东豪族公孙氏,公孙就是乌孙,与爱新也是同一个词,公孙氏也是满洲本地豪族,所以大金国、大清国和公孙政权均有亲缘关系。

属于东胡系的民族有鲜卑、契丹、蒙古等,其中如契丹一部分也融入后来满族,契丹的皇族耶律姓氏进入满族为伊喇氏,契丹的另一大姓氏萧氏进入满族为舒穆禄氏。

秽貊(Yemack)系民族在满洲大地建立过扶余国、高句丽,扶余国和高句丽国均持续七百多年,而其他民族政权都相对要短很多,如渤海国二百多年、大金国一百多年、大清国近三百年,而慕容鲜卑建立的几个燕国,每次只有几十年,契丹人建立的辽二百多年。

扶余国消失后,其后裔融入满洲先人靺鞨人中,最后自然加入到满族。如满族的八大姓之一的马佳氏即源于扶余国的上层马加。现在韩国有的人主张将扶余国纳入韩国历史,是韩国的先人,没有任何根据。因为扶余国灭亡后,没有任何史书记载他的后裔进入过朝鲜半岛或其他地区,扶余国的主体依然生活在满洲大地,最终必然融入到满洲民族。

高句丽地域横跨满洲大陆一部分和朝鲜半岛一部分,在朝鲜半岛的后裔可能融入到朝鲜,但在其主体,包括在满洲大陆上和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人,在高句丽灭亡后,与靺鞨人联合建立渤海国,渤海国为契丹人所灭,契丹人将渤海国人主体迁至辽阳等地,依然为满洲地域,最后也融入满族。

满族的主体自然是肃慎系后裔,但满洲地区另二大族系的相当一部分也融入到最后的满族,尤其像古国扶余国,他的主体必然已经融入到满族历史,所以说扶余国也是满族源流之一。

满洲历史上有个重要的国家就是扶余国,又作“夫余国”,汉文典籍最初写作“凫臾”,有学者认为扶余为满洲一词的古音音转。

高句丽因为被朝鲜半岛视为三国时期的三国之一,有《三国史记》等史书记载完整历史。而扶余国却没有完整史书记载,只是在中韩两国史料中,保存了不完整的记载。

但根据史料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扶余国国王世袭传承。其国王传承如下:

东明王朱蒙——曷思王——都头王——夫台王——尉仇台王——简位居王——麻余王——依虑王——依罗王——玄王——余蔚王。

扶余国创始人东明,来自橐离国,也写做索离国。东汉王充《论衡》一书最早记载了东明来自橐离国的神话传说。其后在三国时期成书的《魏略》也有记载,下边就根据有关历史记载说一下扶余国创始人东明的神话传说。

传说一天,索离国王出门远行,回来后发现他身边的一侍婢不知什么原因怀孕了。国王对此勃然大怒,认为是侍婢趁自己不在家,与外人偷情,下令杀掉这个怀孕的侍婢。委屈的侍婢向国王哭诉说:“怀孕也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因为有一天我在宫门外,突然有一团鸡蛋大小的气体从天上飘到我的眼前,便一下子钻到我的腹中,我不知不觉地就怀孕了”。国王听了侍婢的话,将信将疑,便没有杀她。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侍婢终于生下了个男孩。国王认为这男孩不吉利,也不是自己的,就让人把他扔到猪圈里,想让圈里的猪把他咬死。那时家养的猪还是有些野性,不像现在的家猪那样温顺。可意想不到的是群猪不但没有咬死男孩,而且还立即围过来用嘴里的热气给这个小男孩取暖。国王一看小男孩没有死,就又让人把小男孩丢到了马厩里,让群马把他乱蹄踩死。可马厩里的马和猪圈里的猪一样用嘴里的热气给男孩温暖身子。看到这一切,国王感到很奇怪,这难道是天意让他不死?国王也不敢违背天意,就让他母亲把他收养起来,并取个名字叫东明。

东明长大后,国王让他到野外放牛牧马。东明聪慧精悍,生有天生的神力,威武雄壮,而且能骑善射,本领越来越高强,可谓人才出众。据说东明一词本身就有善射的意思,不知道是因为东明的传说让他的名字成为善射的代名词,还是给他最初起名就赋予了善射之意,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

话说这国王有一福晋二侧福晋,她们所生儿子的本领都不如东明。但东明不是国王所生,本领又这样强,看到渐渐长大的东明,国王心里感到有些恐惧,认为东明日后会争夺王位,对皇家王位是一个威胁。就总想找个借口把东明杀掉。此消息被东明的母亲暗中得知,便偷偷地告诉了东明,劝他快些逃走。并对他说:“以汝才略,何往而不可?与其迟留受苦,不若远适而有为”。东明听了母亲的话,事不宜迟,立即逃走。朱明逃走的消息,很快有朝阳群众报告国王,国王就派兵在后边追杀。东明向南跑到一条叫掩虎水的河岸边,见到水面宽阔,河水又深,四野茫茫,又无渡船,而且追兵越来越近,自叹吾命休矣!情急之中,东明摘下身上的弯弓,连连拍打水面。可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河里的鱼鳖虾蟹纷纷浮出水面,搭成一座浮桥,东明很快从这座浮桥上奔向彼岸。东明到了掩虎水河对岸,鱼鳖虾蟹又潜入了水中,桥也不见了,追兵们赶到掩虎水河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东明逃走。

东明南渡后顺利地来到了秽貊人居住的地方,在发展农牧业和抵御外侮中功勋卓着,很快受到了当地秽貊人的拥戴。东明凭自己的能力和天赋在这里建立了扶余国,成为扶余国的第一任国王。

那么东明是什么时候建立扶余国的呢?因扶余国未留下自己的文献,且扶余国是农业社会,可以自给自足,与中原王朝来往不多,所以中原王朝史书也无记载扶余国建立时间。现在只有如下推测的三种观点:

1、认为在公元前119年汉破匈奴左地之后,公元前108年汉在古朝鲜和辽东地区建立四郡。这是最不靠谱的推测,因为这时中原势力才进入辽东一些地区,才得以了解扶余国。刚知道有个扶余国不等于扶余国才建立,扶余国肯定是在这之前建立的。

2、因为中原王朝两汉时期了解到的扶余国,已经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从他的发达水平与在满洲大陆上比其他各族处于领先地位,推测他建立在先秦,可能在中原战国时代。

3、从对吉林大安汉书二期文化和白金宝肇源望海屯类型为扶余国早期文化遗存,根据考古推测为中原战国时代。

根据第2和第3观点,扶余建立在相当战国时代或更早。

扶余国前期王城在吉林省吉林市,后期王城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扶余国谷物丰盛,余粮颇多。其国故城叫秽城,本属秽貊之地。夫余统占其中的地盘,自称是“亡人”,因扶余国始祖东明自北方橐离国逃亡而来,满语写作ukanju。扶余国从前2世纪立国到494年东扶余国被勿吉灭国为止,历时约700余年。

现在我们知道扶余国的大致方位,那么橐离国是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国家呢?干志耿、孙秀仁率先提出“橐离分布在松花江中游和嫩江下游一带”,理由是发现肇源白金宝古代文化遗存。王锦厚认为考古发现的黑龙江省宾县庆华古城就是橐离国的首都。

现在有一些学者写了专门研究橐离国的论文,如 《民族研究》1984年02期文章《古代橐离研究》, 《东北史地》2015年05期刊发的邓树平的文章《橐离文化考略》。《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年第1 期刊发王禹浪

上边是在中原汉字史料的记载做的研究,但朝鲜方面的史料对扶余国的来源有着不同的记载。

总体来说,朝鲜史料对满洲的记载比中原的记载要详细。或许是因朝鲜与满洲相邻,而且远古时期并无固定的国境限制,一些古代民族经常自由迁徙,互相交往也多,所以了解也要准确和详细。而中原离满洲路途遥远,中原作为农耕民族为主的国家没有去了解外边世界意识,几乎没有人去满洲,古代所得的满洲信息往往是道听途说,大多是来自第二手、甚至三四手的转述,夹杂传闻和和认为外边都的蛮夷的偏见,相对来说比朝鲜史料的价值要低一些。

根据朝鲜方面记载,扶余国的第一代君主不是来自橐离国的东明,而且根本没有提橐离国。扶余国的第一代君主是天帝之子解慕漱。

朝鲜史书《三国遗事》引《古记》载:“前汉书宣帝神爵三年壬戌四月八日,天帝降于讫升骨城(在大辽医州界),乘五龙车,立都称王,国号北扶余,自称名解慕漱。生子名扶娄,以解为氏焉。王后因上帝之命,移都于东扶余。

朝鲜史书记载解慕漱是为说明高句丽的始祖朱蒙,解慕漱是扶余国第一代国王,高句丽的始祖朱蒙的祖父是扶余国的第二任国王解夫娄王,父为金蛙王,母为柳花夫人。

朝鲜史书《东国李相国集》和《三国史记》对朱蒙和解慕漱有更多的记载,而记载的朱蒙有着与中原史书记载的朱明有类似的经历,而且朱蒙就称东明圣王,故有的就认为中原史料记载的扶余国始祖朱明实际上是高句丽始祖朱蒙。

因为解慕漱有不同的经历,关于解慕漱的神话,今天文章篇幅有限,就不继续说,满族文化网将另外发文章,再讲解慕漱的神话传说。

(朝鲜2005年发行的解慕漱纪念币)

如果说中原记载的扶余国始祖传说是记混,存在错误,但中原史书提到橐离国,那么橐离国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

橐离国,又被写成索离国,还被写成稾离国,其中稾离与橐离同语义,而其中索离:“索”字古音为/siak/,“离”字古代有两个读音:/li/和/tsie/,推测索离的读音应为/siaktsie/,也就是索离是肃慎,古人以肃慎比附橐离。中原虽记混了传说,但也写出了扶余国的前一个国家就是肃慎王国,可能就是取代肃慎王国而来。

我们在写肃慎王国一文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文字:

公元前约19世纪初,肃慎南支的惠(秽)、漠(貊)两族逐渐迁徙,并来归顺肃慎王国,惠(秽)、漠(貊)两族融合成为惠漠(秽貊)部族(满洲人来源的一支),为了纪念两大部族投奔并加入肃慎王国,肃慎王遂改徽号为德惠(肃慎语dehuiseme,意为"回家的孩子"),改喜都为合龙(合隆)城,又称龙州、隆州,皆肃慎语hehetolon,"女神执光明之火引导的圣城"。

文中说的秽貊(Yemack)即扶余人,大约就是后进入肃慎国的这支人,他们或许在进入肃慎国之前,就居住的松嫩平原上,也就是上边说的橐离国考古遗址的地方。在那里就保存有自己统治形态,但后可能因天灾或环境因素迁移进入肃慎国,经过长期在肃慎国内生活,得到肃慎国王信任,并拥有了自己武装力量。最终通过武装政变,推翻了肃慎王国的统治,而改建扶余国。

扶余国的重要官职加,加的上古音为[khA]。古满洲人后建立的渤海国,渤海国的国君称可毒夫,可的中古音也是[khA],毒的中古音为[duok],夫的中古音为[pju]。与古代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族最高统治者可汗的正妻可敦katun音非常接近,可能都有领导者意思,可毒夫人来源kadabu使管理、掌管的音译。与满语kadalambi为同源词汇。而这一统治者称呼可能就与扶余国的重要官职加有关。

按现在看,扶余国是类似现在的联邦制国家,国王没有中原皇帝那样中央集权制度,加类似女真的勃极烈和满洲早期的贝勒,即每个加领导一方,每个加的实力不同,大的管理数千家,小的也有几百家。而且有自己的军队,“有敌,诸加自战。”

扶余国有类似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民主制度,有“国中大会”,堪称早期的议会。但他不是人民普选的,所以更加类似罗马的元老院,扶余国的的国中大会是由上边说“加”一级的人员组成的议事会,类似大金的勃极烈会议和大清早期的议政王会议。

扶余国的国中大会就是各部首领组成的议事会,权利很大,有祭天权、行政管理权、审判权等,有时候能决定国王的废、立。国王只是名义上的盟主,如果各加认为国王管理的不好,就可以随时更换。

扶余国的行政区划,也是由大、小诸加管理大小或多少不一的区域,所以很可能就是来自以前的各部,各部还实行自己管理。

扶余国最大的加有位,分别以六畜为名,有马加、牛加、狗加、猪加等,这可能相当的中央政权的各部。以 六畜为各部名,说明这个民族国家并非是完全农业国家,而是以畜牧产业为主。

乾隆在《满洲源流考》中,就认为扶余国的加,跟满洲很多姓氏后边加后缀佳一样,如瓜尔佳、佟佳、马佳等。有人认为今天满洲的马佳氏就源于马加。可能是当时长期担任马加一职务,而以此为姓。

扶余国的一般国民,可能有类似古希腊民主城邦公民那样的权利,这些一般国民叫国人,国王或诸加,很可能是由这些国人选举产生。如扶余国王王族位居,并非天然就可以当上国王,当他担任大使的时候,就积极笼络国人,取得国人对他支持。说他“轻财善施,国人附之”,说明这些国人对他能否当上国王,具有决定性的一票。

作者富察春兵

满族文化网原创文章。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41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