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之日耳曼战争-条堡顿森林战役2
公元前12年,罗马军队(屋大维)又越过莱茵河,侵入莱茵河和易北河之间的地区,建立了日耳曼行省。
屋大维结束内战,建立(罗马)帝国之后,对外继续推行侵略战争。在帝国西部,罗马进行了一系列的征战。从公元前16年起,罗马进军阿尔卑斯山东部和多瑙河上游地区,公元前12年以后,又征服了多瑙河中下游地区。与此同时,又用8年(公元前12年至公元5年)的时间将莱茵河与易北河之间的地区吞并,于公元5年在此设立日耳曼行省。
奥古斯都大帝屋大维继承了他的先辈恺撒大帝的丰厚历史遗产,统治着当时西方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罗马。在他的统治下,罗马共和国撕下了最后的民主遮羞布,正式走向寡头政治。共和国时代陨落了,帝国时代来临了。在这位罗马人的伟大独裁者的统治下,罗马迎来了新的辉煌。西尽沧海,尽收高卢、伊比利亚;东至小亚,犹太、本都臣服;南控北非,奴米比亚、埃及屈膝;北窥莱茵,日耳曼、达西亚诸部授首。大有“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大罗马之臣妾”之势,国内繁荣富庶、歌舞升平;国外纳币输贡、万邦来朝,好一派天朝上国的景象。但是,就是在这一片盛世辉煌的背后,潜伏着一股汹涌的暗流,也为日后帝国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罗马的对外征服不断遭到被征服者的强烈反抗,日耳曼人的反抗斗争尤为激烈。公元9 年,日耳曼人在海尔曼(亦译作阿米尼乌斯、阿尔米纽斯,齐鲁斯基,Hermann,拉丁文名为Arminius,后来被尊称为德意志之父)的率领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罗马斗争。
公元9年的一天,罗马帝国和往常一样,到处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七十岁的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有点厌倦地将御案上堆积如山的羊皮纸公文推到一旁。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奥古斯塔,Augustus)这个称号,成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已经有三十八年了。那个曾经叫做屋大维(渥大维),跟随凯撒南征北战,在阿克兴海战中(公元前31年9月2日)指挥若定,一举击溃政敌安东尼的翩翩少年,如今已经垂垂老矣。在他的治理下,罗马帝国进入鼎盛时期,天下太平,四海归一。虽然时不时有远方被征服的蛮族反叛,他的罗马将军们总是能够毫不费力地荡平。
公元9年,潘诺尼亚省的土着起来造反,奥古斯都不得不把他的养子,罗马名将提比略(Tiberius)从日尔曼尼亚调去镇压,提比略也是未来的罗马第二位皇帝(耶稣就是在他统治时期被钉上十字架) - 征服了莱茵河到易北河的广大地区,作为日尔曼尼亚省并入帝国。罗马在日尔曼尼亚采取软硬兼施的政策,对各个部落的贵族加以笼络,授予罗马公民权,而杰出者甚至被吸收进罗马骑士团(Equestrian Order),这是相当高的荣誉。许多日尔曼部落首领就这么被收买,积极和罗马统治者合作。提比略的离去使得日尔曼尼亚总督的位置就出现了空缺。奥古斯都为新总督的人选颇费了一番心思。他素来知道日尔曼人的桀骜不驯,提比略以征服者的身份建立铁腕统治,才震慑住了那些野蛮人。奥古斯都突然觉得提比略在日尔曼尼亚过于严苛,也许现在该是怀柔的时候了,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嘛。这时他想起了他的内侄,现任叙利亚总督瓦鲁斯(亦译作瓦卢斯、发鲁斯、法鲁斯,Varus)。瓦鲁斯是罗马上流社会的典型产物。他饱读诗书,博闻强识,秉性温和,举止文雅,心智也和体力一样的迟缓,喜欢辩论哲学问题和处理法律纠纷。他惯于室内的工作而不能够打仗。是罗马上层人物的典型代表。但也有罗马贵族的通病:骄奢淫逸。他曾经与奥古斯都斯的孙女结婚,所以事实上,他能获得这个任命,完全是裙带关系。也许这样一个人,能够给日尔曼尼亚的蛮荒之地带去一些文明的风气。不过此时莱茵河上已经平静无事,野蛮人都开始被罗马人同化,愿意和平的做生意,双方建立了市场。高卢更是太平安定,日尔曼已经是群龙无首了。在这种平静无事的状态之下,所有的驻军也都变得懒惰软弱了。
这次调任让一个人心中窃喜,此人正是日耳曼切鲁西部落(Cherusci)首领海尔曼。此人是日耳曼贵族中的精英,年仅二十七岁,通晓拉丁文,因此也是罗马政府怀柔政策的对象,海尔曼曾在罗马军队中服役,并被提升为骑兵军官,获得罗马公民资格,参加过在巴尔干半岛的战争,精通拉丁语,熟悉罗马军事和军情,对罗马的战争机器的强悍和高效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也对罗马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有着清醒的认识。最为关键的一点,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民族使命感,一直在寻求一个摆脱罗马统治的机会,他的兄弟被罗马生活方式的豪华与精致所征服,对罗马忠心耿耿。海尔曼丝毫不为所动,视罗马的荣华富贵如同粪土。他心中充满爱国主义的使命感,苦思冥想寻求一个挣脱罗马枷锁的良方。机会终于来了,提比略突然调离日尔曼尼亚。提比略精明强干,对日尔曼人的习性了如指掌。他对日尔曼人的监控滴水不漏,让海尔曼不敢越雷池半步。他的离去使很多日尔曼人松了一口气,而新任总督瓦鲁斯的疏旷给了他们不少活动空间。
瓦鲁斯到日耳曼行省去担任镇守。同时,对日耳曼人施行残暴统治,贪婪地榨取日耳曼人的钱财,用以奢侈享受,上任之后,军营里便武备废弛,妓女成群结队,整天莺声燕语,淫乱不堪。瓦鲁斯还将烦琐的罗马诉讼程序在日耳曼人中强制推行,对性格暴躁的日耳曼人采取苛刻残暴的手段,激起日耳曼平民和贵族的极度不满。海尔曼乘机四处合纵连横,逐渐统一了各个部落的共识,准备起事。但是起事并非易事,因为瓦鲁斯虽然是个纨绔公子,可他下属的三个军团共计两万多人的部队可是前任总督一手调教出来的铁血雄师,不可小觑。海尔曼思前想后,硬碰硬肯定不行了,只有用诡计了。
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取得瓦鲁斯的信任。于是海尔曼和其他部落首领经常前来拜见瓦鲁斯,表示臣服。他们投其所好,请瓦鲁斯仲裁各部落的纠纷。瓦鲁斯果然中计,兴致勃勃地按照罗马法的惯例一一决断,炫耀他的学识和口才。他逐渐对海尔曼产生信任,把他调到瓦鲁斯军队的司令部工作,使得海尔曼能够清楚的了解瓦鲁斯的行动。时机慢慢成熟了。
瓦鲁斯在日耳曼的军队共有5 个军团,平时均分布于许多地方,从事伐木、架桥和筑路等军事后勤工作。因日耳曼长期和平无事,瓦鲁斯在思想上非常放松。9月间,瓦鲁斯准备带领3个军团和同盟军,从易北河西部的威悉河的夏季营地移向阿里索地区的冬季营地。而就在几个星期前,奥古斯都接到报告,说日尔曼尼亚北方一个部落反叛,瓦鲁斯正率领三个罗马军团前往弹压。奥古斯都隐隐有些担心,因为瓦鲁斯没有多少打仗的经验。他随即宽慰自己,心想无论再麻烦的局面,三个罗马军团总能应付得了。在瓦鲁斯尚未出发之前,他本应该把所有的妇孺先送回阿里索,但很可能的,他是把这个叛乱只当作一种局部事件看待,决不会梦想到在前途上等待他的,却是世界历史上最具有决定性会战中之一个。
瓦鲁斯对日耳曼地区的地形道路很不熟悉。于是他便去请教他最为信任的日耳曼人海尔曼,海尔曼理所当然地为他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海尔曼的叔父西吉斯提是瓦鲁斯的忠实拥护者。他向瓦鲁斯告密,海尔曼决定趁瓦鲁斯回阿里索时,将起义队伍埋伏在从威悉河到阿里索之间的条堡顿森林地带(亦译作条陀堡森林、条陶堡森林、陶托布格森林,Teutonburg Forest),一举歼灭瓦鲁斯。出卖海尔曼。但是,瓦鲁斯不相信这是事实,反认为西吉斯提诬陷好人,想暗害其侄子。因为海尔曼一直未离开瓦鲁斯,甚至现在仍跟随着他。就这样,约在9月底10月初,瓦鲁斯带领3 个军团约2 万人马,还带着大量行李、辎重和眷属,按原计划出发了。行进途中,西吉斯提再次提醒瓦鲁斯,不能疏忽大意,瓦鲁斯仍旧不听。
罗马人的行军路线起初还都是平原,但渐渐地势开始起伏,泥沼开始遍布,队伍很快进入沼泽和森林之中,作盘旋前进。让罗马人每前进一步都要费尽力气。忽然,海尔曼不见了,同时接到报告,前卫部队遭到阻止。这正是日耳曼人的起义信号。
直到这时,瓦鲁斯才如梦初醒,立即命令部队改道,沿多仑的隘路直接向阿里索进发。罗马军正在森林里砍树寻路,由于有大量的辎重和行李相随,还有眷属同行,行动十分缓慢,加之听到起义的消息,人心惶惶,眷属们哭哭啼啼,吵吵嚷嚷,使本来就缓慢的队伍更难以加速。不料暴雨从天而降,地面路滑难走,被暴雨折断了的枯树烂枝不断地打在罗马人的头上,军队秩序混乱,眷属叫嚷不止,车辆难于前进,十分狼狈。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古代经典战争II2008-03-29 14:41古典决战之四:罗马惨败给波斯的卡莱之战
公元前53年,也就是凯撒入侵英伦三岛的同一年,罗马执政官克拉苏领兵四万入侵波斯帕提亚王国。此时克拉苏已经年过六十,正处於其一生事业的顶峰。他是罗马三位执政官之一,也是罗马最富有的人。虽然拥有无与伦比的权力,金钱,美女和豪宅,克拉苏仍然不能满足。故老相传波斯王富甲天下,宫中藏金不计其数,克拉苏早就对此垂涎欲滴,况且征服波斯还可以给他带来超过凯撒的显赫战功和无尽的荣耀。他并不太在意罗马元老院拒绝批准对波斯开战,因为在他心目中,波斯只不过是又一个即将被征服的蛮族,这场战争几个星期就能结束。他已经在考虑如何安排得胜回朝的庆典活动了。
克拉苏虽然是罗马共和国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对波斯的地理历史人文却一无所知,不过他也懒得去了解。克拉苏坚信在他的七个罗马军团面前,波斯将是不堪一击的,而征服波斯只不过是开始,他还要继续向印度进军,完成亚力山大征服世界的遗愿。克拉苏的狂妄倒也并不是全无道理,两百多年前,亚力山大就是率领四万希腊联军在高加麦拉(Gaugamela)一举击败波斯王大流士三世的十万大军,从而征服波斯的。克拉苏相信自己的七个罗马军团要比亚力山大的马其顿军队强大得多,而波斯则已经没落了,眼前这个帕提亚王国和二百年前的波斯帝国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帕提亚王国的确和过去的波斯帝国完全不同。亚力山大征服的波斯是农耕民族为主的古文明,而那时的波斯军队除了几件新奇的兵器以外(如战象和战车),基本的战法和希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高加麦拉之战是一场欧陆风格的会战,双方都以排列整齐的方阵迎敌。诚然,罗马军队代表那个时代步兵阵战的最高水准,任何民族和罗马人打堂堂之阵的会战,都不会有太多胜算。将波斯帝国取而代之的帕提亚人,却是地地道道的游牧民族,他们将向罗马人展示一种全新的战术理念 - 高度机动的轻骑兵战术,而将这种战术发扬光大的匈奴人和蒙古人多年以后成为整个欧洲的噩梦。克拉苏将为他的贪婪和狂妄付出生命的代价,而数万罗马将士将不得不为他陪葬。
1. 历史背景
帕提亚人是原先居住在里海东岸的游牧民族,可能因为受到异族的挤压而南迁到伊朗高原。帕提亚人没有文字,语言属于印欧波斯语族。在古波斯帝国兴盛时期,他们是帝国藩邦,一直为帝国军队提供优秀的弓箭手。亚力山大攻灭波斯帝国,使伊朗高原出现权力真空,于是帕提亚人乘机发展壮大。公元前250年,帕提亚部落首领阿萨斯(Arsaces)脱离希□塞吕西王国的控制,帕提亚建国。以后的二百年中,塞吕西王国逐渐衰落,帕提亚得以向西面扩张,占据了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和塞吕西亚等名城,于是和积极东扩的罗马帝国发生碰撞。
帕提亚人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培育出了非常优秀的马种。帕提亚马不如欧洲马高大,但是强健有力,速度快,耐力好。帕提亚马从小就接受小步快跑的训练,跑起来又快又稳,所以帕提亚人策马疾驰时仍然能够非常准确地开弓射箭。希腊罗马人对帕提亚人映象最深的莫过于“帕提亚回马箭”(Parthian Shot),帕提亚人快速退却时可以在马上回身射箭,其准确程度丝毫不受影响。
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帕提亚人的弓箭和欧洲常用的弓箭做一个比较。欧洲的弓是一根直木棍做成,取材通常用弹性好的紫杉木或柳木。欧洲弓在不用的时候一般是不上弦的,以防止材料过度疲劳。中亚游牧民族使用的弓则是著名的组合反曲弓(Composite Recurve Bow),弓的材质包括榆木,牛角和牛筋等等,用鱼胶紧密粘合,做成的弓是弯的,从弓背到两端弧度渐缓,最后再将弓反向弯曲装上弓弦,是为反曲弓。反曲弓的形状和欧洲弓截然不同。欧洲弓呈一个完整的弧形,而反曲弓有两个弧形,在中央握把处内凹,整个弓的形状宛如双峰骆驼背部的轮廓。这种弓异常强劲,射程可达300米,在50米的距离内能够射穿鳞片甲,欧洲弓箭无论在射程还是穿透力上都望尘莫及。
帕提亚军队的军种和战术都是建立在弓马娴熟的优势之上。帕提亚军队全部是骑兵,而且绝大多数是轻骑兵。轻骑兵的主要武器自然是弓箭,其次是一柄长刀。他们只著轻便的革胄,以保证其高度的机动性。轻骑兵采用游击战术,通常不和敌人短兵相接,而是保持一定距离以飞蝗般的箭雨削弱敌人的战斗力。
除了轻骑兵之外,帕提亚和其他的中亚民族一样,还有数量不多的一支精英部队,称为“铁甲骑兵”(Cataphract)。铁甲骑兵全身披甲,其中头盔和胸甲为整块精钢打造,其它部位是鳞片甲或锁子甲,一个造型凶恶的金属面具将脸部遮掩,坐骑的铠甲多为青铜质地的鳞片甲,覆盖全身,长及马膝。罗马人生动地称这种骑兵为“火炉人”(Clibanarius),因为身披重甲的他们在沙漠地区烈日的烘烤下不得不忍受可怕的高温。铁甲骑兵的主要兵器是一支长矛,有三米半长;辅助兵器有长剑,铁锤或狼牙棒等等。铁甲骑兵并不打头阵,而且等待敌人被轻骑兵大大削弱,队形散乱的时候,排成密集队形冲击敌阵。虽然冲击速度并不是很快,但威力惊人,可谓当者披靡。
现在再来看看罗马军队的组织和战术。这个时期的罗马军团的基本组织单位是百人队(Century),人数为一百一十人,基本相当于今天的连级单位。一个罗马军团包括十个营(Cohort),共五十五个连。第一营是主力营,执掌军团的鹰符,由十个连组成,其他的营都只有五个连。这样一个罗马军团共有步兵六千一百人。罗马士兵的标准装备是青铜或铁制头盔,只有躯干部分著铁甲或革胄,以保证活动自如;武器包括一面长方形木制盾牌,表面蒙一层牛皮,高一米二,宽七十公分;三支标枪,其中一支是重型标枪(Pilum),长约两米;最后是一支长五十公分的短剑(Gladius)。罗马军队通常是一个连组成一个方阵,有八行纵深,行列之间保持一米的距离,行与行之间错开站位。实战的时候,罗马士兵组成方阵逼近敌阵,到二十米的距离上开始投掷标枪。罗马人的重型标枪虽然射程只有十几米,但威力巨大,能够穿透任何盾牌和盔甲。标枪投出去后,罗马士兵就拔出短剑冲向敌阵,和敌人近身格斗。罗马士兵格斗动作简练有效,通常是左手挽盾抵住敌人,然后右手持短剑从盾牌下面猛刺敌人的腹部,这比挥剑砍杀致命得多。
罗马军团每个营配属骑兵一队,主力营骑兵为一百三十二人,其他的营为六十六人。这样一个罗马军团共有骑兵七百余人。罗马骑兵只著轻便的锁甲,武器是一面盾牌,一支标枪,和一柄长剑。罗马骑兵多数是从高卢或日尔曼招募,他们的坐骑基本上是身高腿长的北非或西班牙种。罗马骑兵需要接受步兵训练,因而他们落马以后仍然能够有效地战斗。罗马军队不是很重视弓箭的作用,军中的弓箭手往往都是从战区当地招募的仆从部队,数量也不多。
罗马军队在和欧洲的游牧民族作战时,发展出一种“龟阵”(Testudo)。当罗马军队遇到游牧民族大量弓箭的袭击时,会收拢队形,首排士兵以蹲踞姿势将盾牌拄地,第二排士兵将他们的盾牌置于前排盾牌之上,第三排以后的士兵将盾牌举过头顶,如同瓦片一样相迭,这样就组成一个密不透风的盾牌阵。大概因为盾牌片片相迭,远远望去酷似鱼鳞,中国的汉书称之为“夹门鱼鳞阵”。罗马士兵训练有素,能够迅速组成任何规模的龟阵。
2. 碧血黄沙
罗马帝国同波斯接壤的东部边疆,是地中海沿岸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这里狭窄的沿海平原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紧贴着沿海平原的是一组南北向的山系,其中的黎巴嫩山脉高达两千五百米。翻过群山,就来到了两河领域的上游,这里的地貌是平坦的戈壁荒漠,只有少数绿洲点缀其中。渡过幼发拉底河再向东跋涉五十公里,就到了有一千年历史的卡莱古城(Carrhae)。
克拉苏在叙利亚过冬的时候,罗马的盟友亚美尼亚国王阿塔巴祖(Artabazus)前来拜见。阿塔巴祖表示愿意亲率一万铁甲骑兵助战,同时建议克拉苏北上绕道亚美尼亚,从那里南下进军帕提亚的首都特西封(Ctesiphone在今天的巴格达附近)。这个行军路线经过的都是山地,可以限制帕提亚骑兵的活动能力。可惜傲慢的克拉苏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他不愿绕路,执意穿越两河领域上游的戈壁沙漠,这个决定最终葬送了他的罗马军团。
波斯帕提亚国王奥罗德(Orodes)得知克拉苏将要入侵,立刻召集一支大军。然后他兵分两路,自己亲率一路北上攻击亚美尼亚,阻止阿塔巴祖驰援克拉苏,另一路由帕提亚贵族苏莱纳(Surena)指挥,迎击克拉苏大军。苏莱纳是波斯百年不遇的优秀将领,此时年仅三十岁。据希腊史学家普拉塔克(Plutarch)的记载,苏莱纳身材伟岸,相貌俊美,衣著华丽,举止优雅。他出身波斯名门世家,又战功累累,不到三十岁就成为波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据说他外出旅行时,随行一千匹骆驼驮他的行李,二百辆马车装他的妃嫔,一千铁甲骑兵护卫,加上幕僚和仆人能有上万人的排场。因为早已料到和罗马必有一战,苏莱纳仔细研究过罗马军队的战法,从而非常有针对性地训练了他的军队,让他们知道何时该进,何时该退,何时集结,以及何时分散。
此时正值盛夏,克拉苏大军渡过幼发拉底河,进入广袤的戈壁荒漠已经有好几天了。苏莱纳一直在假装逃跑,引诱克拉苏催促他的军团紧紧追赶,罗马士兵因为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下长时间急行军而疲惫不堪。终于有一天,罗马的侦察骑兵向克拉苏报告有大批波斯军队出现,克拉苏立刻命令展开战斗队形。他本打算按惯例将七个军团一字排开,骑兵摆在两翼,以防止波斯人迂回他的阵线。但很快克拉苏就发现波斯骑兵从四面八方涌现,而且根本看不出有什么阵形。于是他重新部署,将四万大军组成一个庞大的正方形龟阵,每一侧的防线由十二个营的重装步兵组成,中间是轻装步兵,骑兵和辎重。
波斯军队惯用战鼓来鼓舞士气。苏莱纳发出开战的信号以后,几千面战鼓同时擂响,如雷鸣一般震摄心魂,从未经历过这种场面的罗马士兵个个面露惧色。波斯铁甲骑兵先试探性的冲击罗马人的防线,发现罗马人的龟阵相当厚实,于是马上退却。克拉苏命令罗马的骑兵和轻装步兵追击,但他们没走出去多远就被一阵乱箭射了回来。数以万计的波斯轻骑兵这时将罗马人的大方阵团团围住,然后密集的箭雨就开始倾泻在罗马人的防线上。
波斯的轻骑兵小心翼翼地和罗马人的防线保持三五十米的距离,他们飞快的放箭,根本不瞄准,而且努力将箭以最大的力量射出。罗马士兵很快领教了波斯弓箭的威力 - 他们的木制盾牌根本挡不住波斯人的组合弓在如此近距离发射的利箭。很多箭穿透了盾牌,将罗马士兵挽盾的手钉在盾牌上。克拉苏注意到波斯人射箭的速度,以为不用多久他们的箭就会用尽。但他很快发现在远处有数千匹骆驼满载弓箭等候,使波斯轻骑兵立刻能够得到补充。
克拉苏明白胜负已定,现在是撤退的时候了。为了保证行军速度,他不得不下令将不能走动的伤员五千多人遗弃。本来罗马人打算趁夜悄悄离去,但是伤员们得知被抛弃,顿时哭喊,怒骂,哀求声大作,让撤退的罗马人胆战心惊,几乎是一步三回头,生怕波斯人追上来。所幸波斯人不习惯夜战,没有追赶,这样罗马人安全撤到卡莱城。
天亮以后,波斯人来到罗马军队的营地,将留下的五千伤员全部杀掉。这时有谣言传来,说克拉苏在轻骑护送下,已经逃回叙利亚,卡莱城里只有他的几个将领和余下的步兵。苏莱纳担心自己最大的猎物跑掉,立刻派人赶到卡莱城,要求面见克拉苏,诈称苏莱纳有意和谈,要求约定时间和地点。克拉苏不知是计,亲自接见了他们。这几个人立刻回报苏莱纳,告诉他克拉苏仍然在卡莱城。苏莱纳马上领军赶来,将卡莱城围得水泄不通。缺水少粮的罗马人不得不强行突围,结果克拉苏在突围中被杀,他的四万大军只有不到一万人安全回到叙利亚。
卡莱之战是苏莱纳军事生涯的顶峰。本来帕提亚国王欧罗德率主力进攻亚美尼亚,只留给苏莱纳不到两万的兵力。欧罗德要求苏莱纳尽可能拖住克拉苏,等他解决亚美尼亚以后,再来支援苏莱纳与克拉苏决战。没想到苏莱纳就用这两万人将克拉苏的四万大军歼灭。所谓功高盖主,已经成为传奇人物的苏莱纳遭到欧罗德嫉恨,卡莱之战过后不久就被处死。
卡莱一战后,波斯威名远扬,成了罗马帝国的克星。但波斯军队的弱点也很明显,他们的技术力量薄弱,没有攻坚能力,骑兵到了山地就难以发挥作用。因此罗马和波斯在两河领域形成均势。同波斯人的战争使罗马人意识到自己的弱点,以后的一百多年中,罗马军队大幅度增加弓箭手,大型机弩和投石器等等远程火力,铁甲骑兵也渐渐出现在罗马军中。
奥古斯塔成为罗马皇帝以后,朝野上下一致要求和波斯开战以雪卡莱之耻。奥古斯塔是罗马帝国首屈一指的英明君主,他非常清楚罗马军队的优劣,明白和波斯开战胜算太小。于是奥古斯塔顶住了个方面的压力,坚持通过外交斡旋,终于使罗马战俘获得释放,罗马军团被缴获的鹰符得以归还,这时卡莱之战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
3. 罗马孤军
克拉苏大军在卡莱覆灭以后,故事并没有结束。根据“汉书–陈汤传”记载,公元前36年,汉朝西域都护甘延寿,校尉陈汤在征伐北匈奴郅支城时(在今哈萨克斯坦境内),遇到了一支奇怪的部队,以步兵百余人为单位组成夹门鱼鳞阵–即盾牌方阵,他们住在城外一座由原木筑成的营垒中,“汉书–陈汤传”将这些人称为“骊靬人”。陈汤收降骊靬人带回中国,汉元帝下诏“初设骊靬县,取国名为县”,安置在番和县南(今永昌县)的照面山下,四年后,骊靬城堡出现在西汉版图上。从此“骊靬县”这个地名在中国历史上频频出现。《晋书-张祚传》记述了公元31年“前凉张祚遣将伐骊靬或于南山(即照面山),大败而返”的史实。《隋书》改“骊靬”为“力乾”,“开皇中,并力乾入番和(县)”。唐代骊靬人的三次起义均见诸史册。清代《后汉书补注》称,骊靬县“本以骊靬降人置”。
英国汉学家德效骞教授看到这段历史,立刻想到克拉苏在波斯败亡的大军,认为“汉书–陈汤传”记载的这支奇怪的军队,就是当年克拉苏的残军,逃遁至中亚,被北匈奴郅支单于收留,成为匈奴的一支雇佣军。根据这一联想,他在1947年撰写了《古代中国之骊靬城》一文,明确提出:中国古代称罗马帝国为“骊靬”,后又改称“大秦”,《后汉书-大秦》即以“大秦国一名黎鞬”起首。“骊靬县”就是汉朝政府安置罗马孤军的地方。
前一段时间坊间有人撰文,称三国时代西凉豪强马超的军队善使标枪,显然是受了罗马军队的影响。永昌县在西凉境内,如果我们可以确定“骊靬人”就是罗马人的话,马超军学习一些罗马军队的优点也是理所当然,毕竟罗马军队代表那个时代军事艺术的一个顶峰。可叹的是那些生长在亚平宁半岛的罗马子弟,不得不终老异国他乡,再也无缘回到故土,见到那熟悉的葡萄园、橄榄树,和意大利姑娘甜美的笑容。骊靬人刻骨铭心的乡愁,大概只有于右任临终所作的“望大陆歌”能够抒发明了。
古典决战之五:罗马抗击匈奴的沙隆之战
在法国东北部的香槟平原上,座落着法国小城沙隆(Chalons)。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地势略有起伏,马恩河蜿蜒流过,两岸长满高大的白杨树。沙隆城外五英里的马恩河边,一个小山包突然隆起,周围依稀可见人工开凿的堑壕。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里是古战场,千百年前有一支军队曾经在这里掘壕据守,做最后的抗争。如果有当地人路过,他会告诉你这个山包名叫“阿提拉营地”。
公元451年9月20日,就在这块平原上,爆发了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会战一方是日落西山的罗马帝国,而另一方是号称“上帝之鞭”的阿提拉领导的匈奴帝国。双方在这次会战中总共投入超过一百万的兵力,会战虽然只持续了一天,但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有十六万人在这一天的战斗中丧生。会战以后匈奴军队败退到这个小山包附近据守,而阿提拉用木制马鞍堆起一座小山,将他所有的金银珠宝和妃嫔置于其上,他自己端坐在中间,打算一旦罗马军队攻破他的营垒,就引火自焚。
领导罗马帝国联军击败匈奴王阿提拉的人,是罗马的末代名将,被称为“最后的罗马人”的埃裘斯(Flavius Aetius)。公元五世纪的上半叶,罗马帝国已经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而帝国的版图也已是千疮百孔,无数的日尔曼蛮族部落在罗马各省份建立了独立王国。埃裘斯虽然无力阻止象海潮一般的蛮族入侵,但他利用他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华同蛮族部落周旋,才使摇摇欲坠的罗马帝国不至于倾覆。公元451年,埃裘斯联合西哥特人,在沙隆之战中击败了入侵的匈奴大军,并把阿提拉围困在马恩河边的营地里。面对垂死挣扎的阿提拉,埃裘斯突然犹豫起来,迟迟没有对负隅顽抗的匈奴人发动最后一击。
1. 历史背景
公元前376年,居住在多瑙河以北的成千上万的日尔曼人突然涌到罗马帝国的边境,要求得到庇护。他们携妇将雏,惊恐万状,仿佛后面追来了洪水猛兽。把这些强悍的蛮族赶得四处逃窜的“洪水猛兽”,就是匈奴。
匈奴起源于蒙古高原,是文明程度很低的游牧民族。他们在公元一世纪中叶被中国的东汉帝国屡次击败,又受到蒙古高原新兴的鲜卑民族的挤压,不得不向西迁移。这以后匈奴民族在历史上消失了三百年,直到公元四世纪。这个时候的欧洲历史文献里开始提及一个非常丑陋和野蛮的民族,不知什么时候来到里海北岸的顿河草原游牧。
罗马史学家马塞林(Ammianus Marcellinus)对他所知道的匈奴人有过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匈奴人比欧洲所有的蛮族还要野蛮很多。他们天生丑怪,四肢粗短,躯干壮硕,大脑袋,罗圈腿,整个身体的线条就好象是上帝用斧头在一块老树根上随便砍出来的一样。他们吃半生不熟的兽肉,或者是地里挖出来的草根,从来不用调料;穿粗糙的亚麻布衣服,或者是鼠皮袍子,一件衣服上身以后就再也不洗不换,直到破烂不堪。他们在马背上生长,可以几天几夜不下马。打仗的时候,他们很少排成整齐的队形,时而分散,时而聚集,来去如风,往往在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就已经冲到眼前,而杀戮劫掠一番后又迅速离去。他们是非常可怕的敌人,在远处他们飞快地射箭,来到近前他们用剑与敌格斗,舍身忘死骁勇无比,当敌人拚命招架时他们会突然甩出绳套,将敌人缚倒在地,动弹不得。”
公元375年,匈奴人开始大规模扩张,他们向西攻灭阿兰人和东哥特人在多瑙河沿岸所建立的国家,向南攻克亚美尼亚,一直打到波斯和叙利亚。匈奴人以凶残闻名于世,他们所到之处烧杀掳掠,走后往往留下一片废墟,一地白骨。公元440年,匈奴攻灭多瑙河南岸富庶的耐苏城(Naissus),他们烧杀得如此彻底,以至于几年后罗马的使者路过此地,不得不在城外宿营,这时河边仍然能见到累累白骨,而城里尸臭冲天,让人无法靠近。
进占匈牙利草原以后,匈奴人停了下来。此时的匈奴仍然是由各部落组成的松散联盟,部落首领之间的争执拖住了他们前进的脚步。但是这个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公元433年,阿提拉成为匈奴各部落的领袖,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
根据一个哥特史学家记载,阿提拉具有一个典型匈奴人的外形,他肩膀宽阔,躯干壮硕,一颗硕大的头颅,面色黝黑,胡须稀疏粗硬,鼻子扁平,深陷的眼窝里是一双鹰隼一般的小眼睛。他喜欢以犀利的目光在众人脸上来回扫视,让人不寒而栗。阿提拉和那些简单粗暴的蛮族首领完全不同,他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政治家和战略家。阿提拉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冷静的头脑,从来不感情用事。虽然在连年的征战中表现出优秀的军事才能,阿提拉更愿意利用政治手腕达到他的目的。
3. 沙隆血战
接到阿提拉的战争动员令以后,从伏尔加河到多瑙河的匈奴部落和蛮族藩邦尽皆响应,派兵向莱茵河畔集结。等到阿提拉率领大军渡过莱茵河时,匈奴联军已经达到七十万之众,其中绝大多数是蛮族军队。大军所到之处,高卢名城一个接一个地陷落,惨遭屠戮和焚毁。阿提拉攻陷法兰克城市梅茨(Metz)以后,兵分两路,一路沿塞纳河向西进军,而阿提拉自率一路南下,兵锋直指名城奥尔良(Orleans)。
阿提拉大军对高卢北部的蹂躏震惊了西罗马帝国的所有蛮族,大家都意识到单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对抗匈奴的。埃裘斯抓住这个同仇敌忾的良机,四处奔走,施展他高超的政治才能建立一个抗击匈奴的统一战线。高卢和西班牙各地的日尔曼蛮族,甚至不列颠的凯尔特部落都派兵来援;和埃裘斯打了二十年仗的宿敌-西哥特王特奥多里克(Theodoric)也亲自领兵前来助战。当阿提拉顿兵奥尔良城下的时候,埃裘斯的罗马联军日益壮大,最后达到五十余万人,终于有能力和匈奴人决战。
阿提拉得知罗马联军逼近奥尔良城以后,立刻撤围北去,同时命令在高卢各地劫掠的匈奴部队向香槟平原集结。埃裘斯率领大军尾随而来,两军终于在马恩河畔的沙隆附近相遇,各自摆开决战的阵势。罗马联军方面,由埃裘斯亲率罗马军团组成左翼,西哥特军队在右翼,而中央是阿兰人和其他蛮族。埃裘斯这样部署相当冒险,因为他把罗马联军最弱的部分放在中间,非常容易被匈奴军队从中心突破,将罗马阵线拦腰斩断;从另一方面讲,中心突破的匈奴部队也有被罗马从两翼包抄的危险,搞得不好会重蹈罗马人在坎尼的覆辙。埃裘斯面对他的老朋友阿提拉,走出一步险棋。阿提拉针锋相对,亲率匈奴精骑居中,把东哥特人放在左翼去面对他们的同胞,而其他各蛮族军队组成右翼。
这个时候的罗马军队和凯撒时代相比已经面目全非。罗马军团的编制到此时已经缩小为一千多人。步兵的装备也有变化,全金属表皮的盾牌取代了木制盾牌,防护性虽然增强,但重量也大增,非常不利于步兵冲锋。罗马步兵从前惯用的重型标枪被一种超轻型标枪替代,这种标枪虽然穿透力远逊,但射程可达五十米。罗马军队此时的战术已经变得非常保守,一般都是组成盾牌阵等敌人来攻。与罗马军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哥特军队,以大量的重装骑兵为核心,战斗时由铁骑冲击敌阵,步兵随后掩杀,已经体现出后古典时代战争的特点。
会战终于打响,匈奴联军首先发动进攻,在遮天蔽日的箭雨掩护下,匈奴精骑风驰电掣一般冲向罗马联军的中央,由各蛮族的乌合之众组成的中央阵线抵挡不住,被匈奴骑兵以楔形深深插了进去。这时匈奴骑兵开始向左旋转,包抄西哥特军队。阿提拉对战局洞若观火,他知道罗马军团早已今不如昔,只有西哥特人尚能一战,如果能将其歼灭,就胜券在握。这时匈奴联军的两翼也开始一起压上来,会战到此已经变为一场混战,而罗马联军形势危急。
阿提拉没有看错,西哥特人最终力挽狂澜,为罗马帝国赢得了这场会战的胜利。年过六十的西哥特王特奥多里克亲率铁甲骑兵反击,结果中箭落马,被紧跟其后的西哥特铁骑践踏而死。失去首领的西哥特人只出现了片刻的慌乱,在王子托里斯蒙(Torismond)的指挥下迅速恢复了秩序。西哥特骑兵凌厉的反击将匈奴人压了回去,而慌不择路的匈奴骑兵迎头撞上了左翼罗马军团的盾牌防线,纷纷倒在罗马标枪的攒射之下。这时匈奴左翼的东哥特人也抵挡不住西哥特铁骑的冲击,率先败逃,沙隆会战到此才分出胜负。
阿提拉率领匈奴残军撤回马恩河畔的营地,用匈奴人的大蓬车首尾相连,弓箭手密布其间,组成一道相当坚固的防线。入夜以后,战场上依然一片混乱。托里斯蒙率部追击时在黑暗中与他的大部队走散,结果误入匈奴人的营地,要不是他的随从拼死搭救,托里斯蒙几乎就去见了他的父王。埃裘斯也和他的罗马军团失散,不得不在西哥特人的大营里过夜。直到天亮时分,罗马阵营才意识到他们居然击败了匈奴王阿提拉。
阿提拉此时如同一只受伤的猛虎,虽然缩在营垒里负隅顽抗,依然斗志不减。匈奴人的战鼓不分昼夜地响彻云霄,而托里斯蒙率西哥特骑兵几次攻击都被乱箭射了回来。在罗马阵营的联席军事会议上,大家七嘴八舌,有的主张强攻,有的主张围困,但埃裘斯却另有计较。他奉劝托里斯蒙立刻回国坐稳王位再说,以免夜长梦多。埃裘斯一语惊醒梦中人,托里斯蒙马上率军赶了回去。罗马阵营走了西哥特人,顿时显得势单力薄,众人的心气也没那么高了。这样拖了几天以后,罗马联军遂撤围而去。
埃裘斯在这个关键时刻放了阿提拉一马,使得后世史学家一直困惑不解。埃裘斯有超出常人的政治眼光,他这个决定其实大有道理。埃裘斯一直认为西罗马帝国的心腹大患不是匈奴,而是高卢蛮族。保留匈奴这个外患可以让西哥特人为首的蛮族有所忌惮,不得不和罗马帝国继续合作。阿提拉一死,匈奴帝国势必崩溃,而高卢蛮族们肯定要掉转矛头来对付罗马帝国。况且这场会战几乎是西哥特人独力赢下来的,如果再让阿提拉死在他们手里,西哥特人势必威名远扬,以后会更加难以控制。撇开政治上的因素,埃裘斯恐怕也不想将他多年的好友阿提拉置于死地,他还是希望阿提拉能接受教训,恢复过去和平共处的局面。
历史上没有失踪。
罗马军史上有30个军团。其中第九军团是西班牙军团,可能是公元前41-前40年组建的新军团,也可能是公元前58年在第九军团的基础上组建的。前述第九军团在公元前46年或公元前45年被解散,后来由温提狄乌斯重组,但我们无法确定它即成为第九西班牙军团。
电影《第九军团》是架空罗马帝国最神秘历史。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大举扩张,野心向整个欧洲蔓延,而纵横天下的罗马第九军团却在入侵英国的时候在苏格兰山区神秘消失。
这段历史一直以来被各种各样的小说、戏剧改编,加以想象力的发挥之后,这段历史的故事也被演变成众多千奇百怪的版本,《失落的第九军团》正根据这段历史为背景的小说改编而成,对于这部立足于历史背景的悬疑故事。
本片导演凯文·麦克唐纳说道:“这部电影是在我拍摄纪录片的过程里进行的构思,当时我想拍摄一部和纪录片风格迥异的作品,这个故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因为它讲述的是一段罗马的冒险传奇,罗马帝国的历史在整个全球的历史上都显得很特别;
因为那么强盛的国家,最后却衰败、消亡,而且到现在也没人能够肯定罗马是灭亡的真正原因。
扩展资料
罗马军团的若干亮点:
罗马军团往往将每晚进行劳作驻营看作负担,而罗马军团则看作每天应尽的义务,在凯撒的《高卢战记》中可以清晰的看到罗马人驻营的能力。
营地往往建设在易于防守,同时水源充足的地方。这虽然使得罗马军团每天在前进时只能走很少的时间,但稳步的推进战略以及道路的兴建,使罗马军团战无不胜。此外,有营地在后方,军团在作战时往往没有后顾之忧,即使失败也有投身之所。
罗马士兵和平时代服役过程中不会闲来无事,他们往往会参与维修道路、兴建殖民城市等,如法国城市里昂,现代德国城市科隆在古代都出自罗马军团之手,而兴建城市多会是这些士兵退役后的新家。
罗马军团并不喜好骑兵和轻步兵,这让他们在坎尼会战中尝到苦头,然而这并没有改变罗马依靠重步兵的传统,但罗马的指挥官们已经认识到了骑兵的重要性,在此后罗马与敌国的交战中,罗马军团总是会有盟友骑兵的援助,而这源于罗马在共和国时期有效灵活的政策。
如在非洲的西庇阿,有努米底亚骑兵的帮助;在与马其顿的战争中,帕加马的骑兵起到了主要作用;后来凯撒与庞培的内战中,凯撒雇佣的凯尔特人骑兵和日耳曼骑兵也展示了他们的风采。
参考资料: -第九军团
上古战争
汉谟拉比战争
埃赫争霸战争
美吉多之战
卡迭石之战
特洛伊战争
美塞尼亚战争
亚述战争
巴比伦之囚
神圣战争
希波战争
马拉松之战
温泉关之战
萨拉米斯海战
维爱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
西西里之战
羊河口海战
科林斯战争
比奥西亚战争
留克特拉会战
曼丁尼亚会战
希腊同盟战争
奥林托斯战争
萨莫奈战争
喀罗尼亚会战
亚历山大东征
格拉尼库斯河战役
伊苏斯会战
高加米拉会战
拉米亚战争
皮洛士远征
马其顿战争
布匿战争
埃克诺姆斯角海战
坎尼会战
特拉西梅诺湖战役
拉菲亚会战
尤古尔塔战争
同盟者战争
米特拉达悌战争
斯巴达克起义
帕提亚战争
高卢战争
罗马内战
前三头同盟战争
法萨罗之战
后三头同盟战争
亚克兴海战
中古战争
罗马北部边界战争
罗马东部边界战争
条顿堡森林围歼战
高卢起义
罗马不列颠战争
犹太战争
罗马安息战争
蒙斯格劳皮乌斯战役
达西亚战争
罗马马科曼人之战
罗马东方战争
埃及布里克起义
撒克逊入侵不列颠之战
罗马波斯战争
前期罗马波斯战争
罗马哥特战争
奥列良努斯与齐诺比亚战争
奥列良努斯与泰特里克斯战争
米尔维恩桥决战
北非阿哥尼斯特运动
匈奴西哥特之战
罗马夸迪人战争
伦提恩人罗马战争
亚德里亚堡之战
斯提利科对西哥特人之战
西哥特征服战争
爱尔兰入侵不列颠之战
汪达尔人征服战争
匈奴罗马战争
沙隆之战
汪达尔人罗马战争
狄奥多里克与奥多亚塞之战
马资达克起义
勃艮第与法兰克战争
加萨尼与莱赫米战争
西哥特法兰克之战
日本磐井之乱
尼卡起义
查士丁尼征服汪达尔人战争
查士丁尼征服东哥特战争
法兰克王室内战
艾特弗里斯战争
拜占庭与阿瓦尔战争
拜占庭波斯战争
中世纪战争
阿拉伯半岛统一战争
阿拉伯扩张战争
大马士革争夺战
普瓦捷会战
阿拉伯拜占庭战争
查理曼大帝征服战争
查理曼征服萨克森之战
查理曼出征伦巴德王国之战
查理曼远征西班牙之战
北欧海盗肆掠欧洲
北欧海盗袭击英格兰
北欧海盗袭击法兰西
伊戈尔大公远征
斯维亚托斯拉夫远征
美国独立战争
俄土战争
法国革命战争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拿破仑战争
奥斯特利茨三皇会战
博罗季诺会战
第二次美英战争
希腊独立战争
英缅战争
爪哇人民起义
英国阿富汗战争
祖鲁战争
美墨战争
意大利独立战争
匈牙利民族解放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
印度民族大起义
法越战争
美国内战
普奥战争
奥意战争
古巴30年解放战争
普法战争
巴黎公社起义
英埃战争
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
菲律宾独立战争
美西战争
英布战争
日俄战争
意土战争
巴尔干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登之战
日德兰海战
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
俄波战争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西班牙内战
日本侵华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闪击西欧
日本奇袭珍珠港
斯大林格勒大会战
诺曼底登陆战
莱特湾大海战
印支人民抗法战争
中东战争
朝鲜战争
古巴革命战争
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
越老柬人民抗美战争
印巴战争
越南统一战争
越南侵略柬埔寨战争
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
两伊战争
英阿马岛战争
海湾战争
前南斯拉夫内战
《蛮战 》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s/1rhdW-SDMYTpjpjtwQQEyAw
提取码:8xhc《蛮战》
导演: Barbara Eder、Steve Saint Leger
编剧: Andreas Heckmann、Arne Nolting、Jan Martin Scharf
主演:GaetanoAronica、BenceFerenczi、JeanneGoursaud、TiborMilosKrisko、杰里米·米里克、劳伦斯·鲁波、大卫·舒特、伯恩哈德·舒茨、EvaVerenaMüller、瑟吉·诺普科
Florian Schmidtke、尼基·冯·坦珀霍夫、Marlon Boess、László Demény、尼科莱·金斯基、马迪斯·兰德维尔、辛哈·梅琳娜·吉尔克、乌尔斯·瑞恩、阿提拉·阿帕
类型: 剧情、动作、历史、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语言: 德语、拉丁语
首播: 2020-10-23(德国)
集数: 6
单集片长: 42–52分钟
又名: 蛮战之森(台)、野蛮人
聚焦两千年前的著名大战、德国历史重要事件——日耳曼人与罗马帝国的条顿堡森林战役,其中“那不为人知的故事”,以三个命运相互联系起来的年轻人的视角展开。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40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