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论语》20.3
尧曰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说:“不知命,无法成为君子;不知礼,无法自立;不知言语,无法知人。”
孔子曰:或作“子曰”。
命:人生而有命,其本原受之于天,而有穷达、贵贱、贫富、夭寿之分。《论语稽》:“知命,即《易传》 乐天知命、夫子知天命之‘命’。”《义疏》:“ 若不知而强求,则不成为君子之德,故云无以为君子也。”钱穆:“ 知命,即知天。”《四书解义》:“知命故能立命。”
君子:成德之称。
礼:礼有仪有文,又有其实,既可事奉天地圣人祖先,又可燮理阴阳、治平天下,又可修身自立。朱子:“不知礼,则耳目无所加,手足无所措。”《孝经》:“礼者,敬而已矣。”《大戴礼记》:“礼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立:自立,既指立己,又指立于社会人群。《绍闻编》:“礼是扶策人底物,‘立’字兼内外说。”《义疏》:“ 礼主恭俭庄敬,为立身之本。人若不知礼者,无以得立其身于世也。故《礼运》云‘得之者生,失之者死。’《诗》云:‘人而无礼,不死何俟?’是也。”钱穆:“ 孔子重言仁,又重言礼。仁者,人群相处之道,礼即其道之迹,道之所于以显也。若不知礼,更何以自立为人?”
言:言语、言辞。钱穆:“论辨思议之是非得失,生于心而发于言。若不能知言,何能知其是非得失乎?”马融:“听言则别其是非也。”
知人:看懂人。朱子:“言之得失,可以知人之邪正。”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 君子立身知人也。命,谓穷达之分。言天之赋命,穷达有时,当待时而动;若不知天命而妄动,则非君子也。礼者,恭俭庄敬,立身之本;若其不知,则无以立也。听人之言,当别其是非;若不能别其是非,则无以知人之善恶也。
《韩李笔解》曰:命,谓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也,非止穷达。
程子曰: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人不知命,则见害必避,见利必趋,何以为君子?
《韩诗外传》曰:天之所生,皆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不知天之所以命生,则无仁义礼智顺善之心。无仁义礼智顺善之心,谓之小人。故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董仲舒曰:天令之谓命, 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贵于物也,故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知自贵于物,然后 知仁义礼智,安处善,乐循理,谓之君子。故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此之谓也。
《论语后案》曰:《小雅》曰:“天保定尔,亦孔之固。”言 天之以仁义礼智保定人之甚固也。《大雅》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言 民之秉德以则天也。 不知所以则天,又焉得为君子乎?董子《对策》曰:“明乎天性……乐循理,然后谓之君子。”韩董二子之说,亦以性命言也。 谓人不安于穷达之数者,必枉其仁义之性,知性之赋于天者,以违道之逆天心,自不行险以徼幸。性命、数命非截然二事也。
孟子曰: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而死者,非正命也。
《礼器》曰: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 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是故 天时有生也, 地理有宜也, 人官有能也, 物曲有利也。
《礼运》曰:礼必 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圣人以礼示之,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论语正义》曰:言者心声。言有是非,故听而别之,则人之是非亦知也。《易·系辞传》:“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此孔子知言即 知人之学。孟子自许知言,云“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亦谓知言即可知人也。
《论语后案》曰:宣于口,笔于书,皆言也。 不知言之善恶、言之醇驳、言之浅深,皆不知也。不知今人,误交之,误用之焉,于可交可用者转失之也;不知古人,误承其言,误师其法焉,于宜承宜师者反弃之也。
唐文治曰:知命之学,由浅而及深者也: 始焉安分素位而已, 进而上之则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如颜子之不改其乐,孔子之知天命,疏水曲肱,乐在其中是已。 乐则行之,忧则违之,此《易》潜龙之德,君子所性分定故也。 知礼之学,亦由浅而及深者也: 始焉品节详明,不越秩序而已; 进而上之,则非礼勿视、听、言、动,而动作威仪之则,皆为定命之符矣。 此尊德性而道问学,由知天、事天而能立命者也。 知言之学,亦由浅而及深者也: 始焉辨善恶邪正而已, 进而上之则不特知今人之言,且有以知古人之言;不特知诸子百家之言,且有以知圣经贤传之言矣。
《朱子语类》曰:《论语》首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终云:“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此深有意。盖 学者所以学为君子,不知命则做君子不成。
《此木轩四书说》曰:盖 真能不惑于利害,斯乃为知命也。 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错者不得与焉。
张尔岐曰:贫贱、富贵、得失、死生之有所制,而不可强也,君子与小人一也。 命不可知,君子常以义知命矣。凡义所不可,即以为命所不有也。故进而不得于命者,退而犹不失吾义也。 小人常以智力知命矣。力不能争,则智邀之,智力无可施,而后谓之命也。 君子以义安命,故其心常泰;小人以智力争命,故其心多怨。
《养一斋札记》曰:知命方可为君子,非即是君子也。今人固是不肯为君子,亦有不敢为君子者。惧人之嫌其迂戆(gàng),而屏之于名利之外也。不知饮啄尚有定分,何况穷通祸福?知命则识精胆决,而为君子之心乃定。 看得世间万事真有一定之命,无可钻营退避,除为君子,别无置身之处故也。《论语》以此为末章,收摄全部,岂可草草读过?
《四书反身录》曰:君子之所以为君子,以其知命也。 知命,斯穷通得丧,一一听之于天而安命,仁义礼智一一修之于己而立命,穷理尽性、自强不息而凝命,必不行险侥幸付之傥(tǎng)来而逆命,否则,自以为君子?
《治家格言》曰: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子言 圣学之始事也。修身处世之道固自多端,然其要有三:知命、知礼、知言而已。盖人之有生,吉凶祸福皆有定命,必知命而信之, 尽人事以听天,乃能为君子。至于礼者,可以消非僻之心,振惰慢之气,知之则德性坚定,威仪检摄,而有以自立。至于人之邪正、己之取舍系焉不可不知,而其要在知言。盖人心之动,因言以宣,即其言语之当否,可以知其心术之邪正。 《论语》以是终篇,诚示人以修己处世之要,道必自知入矣。盖惟精之功先于惟一,格致之学先于诚正,故朱子曰:“论轻重,行为重;论先后,知为先。”
钱穆曰:《韩诗外传》云:“ 天之所生,皆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不知天之所以命生,则为小人。惟知命,乃知己之所当然。孔子之知其不可而为之,亦是其知命之学。孟子自道所长在知言,在善养浩然之气,又曰浩然之气乃集义所生。能知命,知礼,又知言,则所行自无不义,而浩然之气自可养而致。然则孟子之自道所长,正可证其学孔子而得之矣。司马迁曰:“余读孔子书,想见其为人。”后世欲知孔子,舍从《论语》之语言文字求之,又将何从?记者将此章列《论语》之最终,其亦有俟诸百世之思乎!
《论语传注》曰:赫赫在上者,天命也,知之而兢兢业业矣。不然,何以有 九德六德三德而为君子修己治人之准礼也?知之而约我以礼,为国以礼矣。不然,而于何立? 人之邪正长短不能掩者,言也。知之而人才入吾洞照矣。不然,而何以知之,而取之用之?此圣圣相传之要道也。按 《乡党》记孔子衣食坐卧皆具,而不及删诗书,作《春秋》,馀十九篇皆不之及,盖圣人之道,以生德于予,斯文在兹为重,不在着书。即及门推圣人,亦以宗庙美,百官富,博我文,约我礼,而不在着书也。且子贡宫墙日月,犹属虚喻;至答子禽,归于得邦家;末篇历叙帝王相传而结以从政、知命二章,更见圣人之道主于用世。 乃后儒专以着书为传圣道,去之远矣,可以返矣。
《论语大义》曰:此章三“不”字,三“无以”字,本为浅者而言,然深味之,则 精微广大,天德、王道、圣功,无所不该,然后知圣人之言,义蕴闳深,挹之不尽。《论语》所以此章作结也。
陈祥道曰:知言将以穷理,知礼将以尽性,知命将以至命。君子畏天命, 居易以俟之;小人不知天命,行险以徼幸。 学而先时习之说,继以朋来之乐,而终于知言之君子,此先知命,继以知礼,而终于知言。则习而知言者,学之所成终始者也。明夫学之所以终始,则孔子可以无言,故《论语》终也。
徐英曰:“君子居易以俟命”,即是知命。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易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尽性命之理,乃能安命。庄生有言:“其知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命也、性也,其实一也。自天所赋曰“命”,自人所受曰“性”,穷理即所以尽性,尽性则知命,即孟子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知天安命,乃能立命,死生穷达曷足以扰其心哉?孔子知天下之不可为,周游列国以尽人事,终亦知其无可奈何,退而删诗订礼,削《春秋》,赞《易》道, 以开天下万世之太平,立天下万世之准则,所谓“安之若命”者也。知礼,则出处语默之际,有以自立。
戴溪曰:学者 先不要以得丧祸福入其心。盖此心既定,定方能为学。 知礼,所以修身;知言,所以接物:其本之出于我者,则一也。此三事皆言知,盖致知之学当如此。
《论语稽》曰:此盖郑氏考验《古论》,取补《鲁论》之阙者,亦续编之例也。(《经典释文》:“鲁《论》无此章,今从古。”)
《过庭录》曰:《公羊传》:“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何休曰:“重终。”《论语》自《微子》至《尧曰》,称孔子并加姓,亦重终之义。
《四书合讲》曰:此示人 以当知之要。 知命则在我者有定见,知礼则在我者有定守,知人则在人者无遁情。虽分三平,却有次第。三“知”字,一层进一层。知此三者,则 天人物我之理洞察无疑,而 君子处世修身之道备矣。
张栻曰:此三者,学者之所宜先切要之务,必 以是为本而后学可进。不然,虽务于穷高极远而终无所益。 门人以此终《论语》之书,岂无旨哉?
《曲礼》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 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论语补注》曰:子思有言:“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然知人必求诸言。太史公曰:“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后世欲知夫子之所以圣,舍此书之言语文章将何求哉?记此者其有俟诸百世之思乎?望之深而忧其不得于言也,我知非无为矣。
钱穆曰:或说此章系《论语》之终篇,特具深意。然相传《鲁论》无此章,则是郑玄以《古论》校《鲁论》而取以补其缺者。然《古论》以“子张问”两章别出《子张》篇,则此章是否亦为《古论语》之最后一章,在《尧曰》篇之后乎?此已无可考。抑岂郑玄之意,谓此章乃孔子论学中总挈纲要之言,故特以系之《尧曰》篇末,以见其重终之意乎?今皆无可深论矣。此章古本皆作“孔子曰”,惟朱子《集注》本作“子曰”。或疑朱注误脱一孔字,否则朱子疑“孔子曰”三字为例不纯而删去“孔”字也。
程树德曰:《尧曰》一章是《论语》全书后序,古人序文常在篇末,如《庄子》之有《天下篇》、《史记·自序》,不乏先例。子张以下,《古论语》本系别为一篇,郑玄就《鲁论》篇章考之《齐》《古》,取《鲁论》所未及者附载于后,犹今人文集之补遗也。就中《阳货篇》“子张问仁于孔子”一章,应属《子张篇》文,不知何时错简,误列《阳货篇》中。皇本作“子张问政于孔子”,与“问仁”相对,一也;俱称“孔子曰”,二也;每章均有总纲,三也。其应属《子张篇》无疑。
【相关材料】
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一气流行,而理在其中,只是一个更无气数义理之别。言太极则有阴阳,言阴阳则有变化,而盈天地间平陂往复之数该于此矣。变变化化,游于无穷,方见太极之妙。人与天地万物,同游无穷之中,小之日用动静,大之进退存亡,莫非命也。故曰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至,即阴阳不测之神也。然则学不窥神化之奥,不足以言知命矣。知命则知时,知时则知化,《易》曰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是也,又何利害穷通得丧之惑乎?故曰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知之则立之矣。孔子自言五十而知天命,故能仕止久速各适其时,进退存亡不失其正,至于遯世不见知而不悔,乃证上达天德之诣。故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又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可谓互相发明,为天下万世之学则矣。礼即是命之有常者,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皆天所秩也,其管于人心则敬而已矣。无不敬之谓知礼,敬则卓然故能立,《记》曰庄敬日强是也。人心敬肆之端,即天命存亡之介,故知命者又必约之以知礼,而始真由立而进之则几矣。然君子之学,固非区区一己之言而不足与通之天下者,知人则哲,由己及物之道在其中矣。有鉴别之明,而后有曲成之仁,君子所以合明新于一致,通教学于一原也。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此其大端乎?知言以知人而学窥其大,合人以成己而德造其成,其斯以为君子乎?(《论语学案》)
【本章参考书目】
《孝经》《孟子》《大戴礼记》《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全解》《癸巳论语解》《论语新解》《论语集释》《论语集说》《论语正义》《论语会笺》《论语学案》《论语大义》《论语稽》《论语传注》《论语后案》《论语补注》《韩李笔解》《石鼓论语答问》《韩诗外传》《天人三策》《朱子语类》《此木轩四书说》《四书反身录》《治家格言》《四书讲义》《养一斋札记》《蒿庵集》《过庭录》《四书绍闻编》《四书合讲》。
自丁酉年惊蛰日 起(2017年3月5日),至庚子年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圣诞日 止(2020年9月28日) ,《论语信述》首轮连载发布至本篇正式完成。获得全套电子课程,请关注课程发布公号“文化传统”(wenhuact)的微信推送,过往课程可在底部菜单“经典学习——论语”栏目获得。
2.色厉而内荏
3.乡原,德之贼也
4.道听涂说
5.患得患失
6.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7.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8.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9.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0.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11.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12.小人之过也必文
13.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14.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5.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16.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17.允执其中
18.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19.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20.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2.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5.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
2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9.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0.朝闻道,夕死可矣。
3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2.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3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6.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7.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38.未知生,焉知死?
39.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1.小不忍,则乱大谋。
4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43.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人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4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45.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6.宁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
47.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8.“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49.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50.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51.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2.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53.“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5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5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6.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57.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58.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则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59.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论语孔子名言警句
人生态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论语励志名言
孔子论语励志名言
1、"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止老知将之至云尔。《论语》"
2、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
3、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4、苛政猛于虎《论语》
5、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孔子《论语》
6、以约失之者鲜矣。——孔子《论语》
7、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论语》
8、“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论语》
9、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论语》
10、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孔子《论语》
11、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孔子《论语》
12、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
13、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孔子《论语》
14、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论语》
15、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孔子《论语》
16、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孔子《论语》
17、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论语》
1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19、子曰:“乡愿,德之贼也。”《论语》
20、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孔子《论语》
21、“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孔子《论语》
2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23、言而必有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论语》
2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论语》
25、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孔子《论语》
26、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格高尚的人吗?——孔子《论语》
27、“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孔子《论语》
28、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论语》
2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论语》
30、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论语》
31、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
32、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
33、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孔子《论语》
3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35、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36、信者,人君之大宝也《论语》
37、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38、"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孔子《论语》"
39、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40、吾日三省吾身——曾子《论语》
41、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
42、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43、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
44、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
45、不知生,焉知死《论语》
46、“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论语》
47、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孔子《论语》
48、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论语》
49、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论语》
50、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
51、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论语》
52、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论语》
53、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论语》
54、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55、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论语》
56、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论语》
57、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孔子《论语》
58、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孔子《论语》
59、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
60、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论语》
61、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孔子《论语》
62、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
63、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64、仁以为己任。《论语》
65、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66、仁者寿《论语》
67、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论语》
68、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浴吾所了好《论语》
69、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70、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论语》
71、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孔子《论语》
72、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既欲其生,有欲其死,是惑也。《论语》
73、"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路《论语》"
74、诗三百,思无邪。《论语》
75、"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论语》"
76、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其取。——孔子《论语》
77、君子担心三件事,没有知识,能不担心吗?没有知识却又不去学习,能不担心吗?学习到了知识了,却不落实到行动上能不担心吗?——孔子《论语》
78、学而知不足,思而得远虑。《论语》
79、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论语》
80、见贤思齐,见不肖而内自省焉。——孔子《论语》
孔子《论语》
1、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2、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yi)》
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5、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7、大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子张)
8、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而)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10、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季氏)
11、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1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13、贫而无谄,富贵无骄。(学而)
1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1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
16、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1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18、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1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2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24、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6、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2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28、君子周急不继富。
2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30、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1、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2、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
3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3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3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7、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3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39、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子)
4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41、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42、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4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44、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4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46、君子周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4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8、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出处:
1、出自《论语·尧曰篇第二十》第三章,原文: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
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2、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第十三章,原文: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
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
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一是该学诗,二是该学礼,三是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孩子。”
扩展资料:
解析:
一个人学了诗,学了礼,就文质彬彬了,可为君子了。这观点在今天仍可借鉴。南怀谨说,中国古代的诗,包罗万象,研究了诗,知识自然就会渊博,能多了解各种知识,例如对生物界的禽鱼鸟兽之名,多所认识,乃至对科学性的植物、动物,各种知识都能了解而博物。
所以,不学诗,一个人就不会说话,或讲没有说话的资格。不学礼,无以立。钱穆先生言,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南怀谨说,礼是文化的基本精神。所以,不学礼,就不会、不能做人。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
做什么事情,先学会做人! 《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 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所以今天我向大家推荐的是:“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真实教诲,以礼待人才能以理服人!请和我一起朗诵一遍——不学礼,无以立!
“孔融让梨”—— 一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故事。四岁的孔融之所以使大家敬佩,正是因为他懂得谦让,懂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懂得使别人快乐,懂得别人的快乐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如果一个文化程度很高,但不懂得礼仪的人,那他也是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
因为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真诚、文明、富有魅力的交往礼仪已成为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礼仪是无处不在的,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我们学生应互相理解、宽容待人。
培养协作精神,这样使班级更团结、友谊更深厚。我们将挑起传承礼仪的使命,无负于未来,无负于这教育我们的美丽校园。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39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月球发现史前文明飞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