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被雍正贬到杭州做了一个小小的军门。
不久之前他还是锦衣玉食,美女环绕,排场比皇帝差不了多少,可现在孤身一人住着破瓦寒窑,吃着粗茶淡饭,一身黄马褂也已经污秽不堪。
他看的这座城门可不是杭州城的繁华之地,而是杭州城外的一个小城堡,也许是一个烽火台。
周围没什么人,只有一个经常来这里放牧的小牧童,他年龄不大,只有十余岁,和年羹尧是忘年之交。
这一天年羹尧和他下了一会棋,作为进士出身的他竟然输给了这位年龄不大的小牧童。
雍正有旨赐死年羹尧。
李卫是来执行雍正旨意的。
李卫和年羹尧都是雍正曾经的门人,李卫还曾在年羹尧的手底下任职。
两个人的感情是非同一般,但是谁能想到两人最后一面一个是行刑官,另外一个却是犯人。
两人应该是很久没有见面了,所以年羹尧看到李卫来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尽,痛哭流涕。
李卫也没有多说什么,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责任。
那个小牧童早已经远远跑开了。
他可能长大之后才能了解到,这个下棋输给自己的中年汉子是当初大清帝国最能打的将领之一,并且曾是雍正皇帝的红人。
他想不到的是,最后下的这盘棋却吐露了年羹尧心中诸多的无奈和愤恨。
年羹尧下棋输给这位小牧童有两层含义。
第1层,牧童代表小人,下棋输给他,年羹尧认为他是被小人所害。
西北平叛之后,年羹尧可以说给雍正立下了汗马功劳,还没等雍正卸磨杀驴,朝中的大臣们就开始纷纷向年羹尧发难了。
一开始,这些人说的还算是有道理,比如飞扬跋扈、目中无人、贪污受贿、腐化堕落。
可是,有的就是故意栽赃了。
例如,有大臣认为太后的死就是年羹尧慌的。
所以,雍正非常气愤,认为是不可理喻。
此时,那些想要治年羹尧死地的大臣们就像金庸小说中的正派武林人士一样,以正派自居,所作所为却毫无道义可言,圣人所教导的仁术之心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没有这些小人落井下石,年羹尧不至于沦落至死。
第2层意思,他认为雍正小子不足与谋。
大臣们弹劾年羹尧,有年羹尧犯错的地方,但同时也是这些大臣们希望以此来左右局势,控制雍正。
雍正刚当上皇上的时候,八王爷就曾经试图通过保诺敏来控制雍正,只不过当时雍正够狠,竟然向天下人谢罪,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杀掉了诺敏,让八王爷没有得逞。
但是,朝中可不只有八王爷有类似的想法,对很多臣们来说,不希望雍正皇帝是一个杀伐决断的强势国主。
一旦有机会就会试图逼雍正就范。
对付年羹尧,名义上是因为年羹尧犯下的种种错误,实际上他们是想削弱雍正的威信来保住自己的利益罢了。
所以,杀了年羹尧之后雍正非常后悔,不仅后悔,在众大臣联名弹劾他的另一位亲信田文镜的时候,雍正就毫不退让,就算冒着得罪天下所有读书人的风险也在所不惜。
其实,当把年羹尧贬为一个军门的时候,雍正认为已经做的差不多了,功过相抵就这么放过他,毕竟大臣们弹劾年羹尧除了对皇帝不敬之外,最大的一个污点就是年羹尧贪污了400多万两银子。
说实话,年羹尧在西北地区专横跋扈,那还不是为了维护雍正帮他打赢叛军?
至于贪污,到了康熙年间,贪污受贿已经成为一种被朝廷被皇帝所默认的行为了。
所以,魏东亭在管理漕运的时候搞了好几百万两银子,这事儿康熙知道,康熙下江南的时候两次在魏东亭家里边每次耗费都是百万两白银,凭他自己的薪水,干到大清朝灭亡也拿不出这笔钱。
所以,魏东亭向十三阿哥寻求帮忙的时候,十三阿哥就非常吃惊:
在漕运这么多年应该捞了不少钱,怎么还要管国库借钱呢?
所以,年羹尧这种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人,在当时贪个几百万两银子皇上可能不鼓励,但是也一定会表示理解,更不要说年羹尧贪污雍正是非常清楚的。
雍正还是雍亲王的时候,要给皇额娘生日礼物,年羹尧早早的就帮他准备了,而且价值不菲。
他非常清楚,年羹尧能拿出钱来办这么贵重的礼物,肯定是贪污来的。
所以,年羹尧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不应该对雍正大不敬。
雍正认为,把年羹尧一撸到底就可以了。
而且,如果年羹尧一直在,不管他是一名官员还是一名普通士兵,甚至是回到老家去务农,都可以作为年羹尧的一枚棋子。
年羹尧下棋输给了这个小牧童之后,给了他一枚铜钱,表示他认为在雍正眼里已经变得一文不名,早晚会被杀掉。
同时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是雍正还没有能力驾驭大清王朝,在被那些心怀叵测的大臣们左右。
于是,年羹尧死后不久,西北地区驻军遭到叛军的袭击损失了1万担粮草,把雍正气的不行,可是又不得不听从八王爷的建议,对受到叛军袭击的将领予以嘉奖。
形势比人强,虽说雍正性格坚韧,大局面前又不得不做出妥协,这正是杀掉年羹尧带来的后果。
好在雍正没有继续让步,在随后的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政策上毫不让步,初步完成了改革的计划,成就了他大清第一劳模的美名!
年羹尧的失宠和继而被整是以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第二次进京陛见为导火线的。在赴京途中,他令都统范时捷、直隶总督李维钧等跪道迎送。到京时,黄缰紫骝,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员跪接,年羹尧安然坐在马上行过,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点点头而已。更有甚者,他在雍正面前,态度竟也十分骄横,“无人臣礼”。年进京不久,雍正奖赏军功,京中传言这是接受了年羹尧的请求。又说整治阿灵阿(皇八子胤禩集团的成员)等人,也是听了年的话。这些话大大刺伤了雍正的自尊心。 年羹尧结束陛见回任后,接到了雍正的谕旨,上面有一段论述功臣保全名节的话:“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在这个朱谕中,雍正改变了过去嘉奖称赞的语调,警告年要慎重自持,此后年羹尧的处境便急转直下。 分析年羹尧失宠获罪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擅作威福。年羹尧自恃功高,骄横跋扈之风日甚一日。他在官场往来中趾高气扬、气势凌人:赠送给属下官员物件,“令北向叩头谢恩”;发给总督、将军的文书,本属平行公文,却擅称“令谕”,把同官视为下属;甚至蒙古扎萨克郡王额附阿宝见他,也要行跪拜礼。 对于朝廷派来的御前侍卫,理应优待,但年把他们留在身边当作“前后导引,执鞭坠镫”的奴仆使用。按照清代的制度,凡上谕到达地方,地方大员必须迎诏,行三跪九叩大礼,跪请圣安,但雍正的恩诏两次到西宁,年羹尧竟“不行宣读晓谕”。 更有甚者,他曾向雍正进呈其出资刻印的《陆宣公奏议》,雍正打算亲自撰写序言,尚未写出,年羹尧自己竟拟出一篇,并要雍正帝认可。年羹尧在雍正面前也行止失仪,“御前箕坐,无人臣礼”,雍正心中颇为不快。 第二,结党营私。当时在文武官员的选任上,凡是年羹尧所保举之人,吏、兵二部一律优先录用,号称“年选”。他还排斥异己,任用私人,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以陕甘四川官员为骨干,包括其他地区官员在内的小集团。小说《儿女英雄传》所写纪县唐实指年羹尧,说他是经略七省的大将军,“他那里雄兵十万,甲士千员,猛将如云,谋臣似雨”。这些都是艺术上的夸张,与实际情形有很大的出入,但也说明年羹尧的势力之大。 许多混迹官场的拍马钻营之辈眼见年羹尧势头正劲、权力日益膨胀,遂竞相奔走其门。而年羹尧也是个注重培植私人势力的人,每有肥缺美差必定安插其私人亲信,“异己者屏斥,趋赴者荐拔”。比如他弹劾直隶巡抚赵之垣“庸劣纨绔”、“断不可令为巡抚”,而举荐其私人李维钧。赵之垣因此而丢官,于是转而投靠年羹尧门下,先后送给他价值达20万两之巨的珠宝。年羹尧就借雍正二年进京之机,特地将赵带到北京,“再四恳求引见”,力保其人可用。遭年参劾降职的江苏按察使葛继孔也两次送上各种珍贵古玩,年羹尧于是答应日后对他“留心照看”。此外,年羹尧还借用兵之机,虚冒军功,使其未出籍的家奴桑成鼎、魏之耀分别当上了直隶道员和署理副将的官职。 第三,贪敛财富。年羹尧贪赃受贿、侵蚀钱粮,累计达数百万两之多。而在雍正朝初年,整顿吏治、惩治贪赃枉法是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在这种节骨眼上,雍正是不会轻易放过的。 雍正对年羹尧的惩处是分步逐渐进行的。第一步是在雍正二年十一月年羹尧陛见离京前后,此时雍正已作出决定,要打击年羹尧。年羹尧离京后接到的那份朱谕就是对他的暗示。 第二步是给有关官员打招呼。一是雍正的亲信,要求他们要与年羹尧划清界限,揭发年的劣迹,以争取保全自身;二是年羹尧不喜欢的人,使他们知道皇帝要整治年了,让他们站稳立场;三是与年关系一般的人,让他们提高警惕,疏远和摆脱年羹尧,不要站错了队。这就为公开处治年羹尧做好了准备。 第三步把矛头直接指向年羹尧,将其调离西安老巢。 到了雍正三年(1725年)正月,雍正对年羹尧的不满开始公开化。年指使陕西巡抚胡期恒参奏陕西驿道金南瑛一事,雍正说这是年任用私人、乱结朋党的做法,不予准奏。 年羹尧曾经参劾四川巡抚蔡珽威逼所属知府蒋兴仁致死,蔡珽因此被罢官,经审讯后定为斩监候;而年羹尧的私人王景灏得以出任四川巡抚。这时雍正已经暗下决心要打击年羹尧,蔡珽被押到北京后,雍正不同意刑部把他监禁起来,反而特地召见他。蔡珽陈述了自己在任时因对抗年羹尧而遭诬陷的情况,又上奏了年羹尧“贪暴”的种种情形。雍正于是传谕说:“蔡珽是年羹尧参奏的,若把他绳之以法,人们一定会认为是朕听了年羹尧的话才杀他的。这样就让年羹尧把持了朝廷威福之柄。”因此,雍正不仅没有给蔡珽治罪,而且升任他作了左都御史,成为对付年羹尧的得力工具。 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所谓“祥瑞”,群臣称贺,年羹尧也上贺表称颂雍正夙兴夜寐,励精图治。但表中字迹潦草,又一时疏忽把“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雍正抓住这个把柄借题发挥,说年羹尧本来不是一个办事粗心的人,这次是故意不把“朝乾夕惕”四个字“归之于朕耳”。并认为这是他“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所以对他在青海立的战功,“亦在朕许与不许之间”。接着雍正更换了四川和陕西的官员,先将年羹尧的亲信甘肃巡抚胡期恒革职,署理四川提督纳泰调回京,使其不能在任所作乱。四月,解除年羹尧川陕总督职,命他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 最后一步是勒令年羹尧自裁。年羹尧调职后,内外官员更加看清形势,纷纷揭发其罪状。雍正以俯从群臣所请为名,尽削年羹尧官职,并于当年九月下令捕拿年羹尧押送北京会审。十二月,朝廷议政大臣向雍正提交审判结果,给年羹尧开列92款大罪,请求立正典刑。其罪状分别是:大逆罪5条,欺罔罪9条,僭越罪16条,狂悖罪13条,专擅罪6条,忌刻罪6条,残忍罪4条,贪婪罪18条,侵蚀罪15条。 雍正说,这92款中应服极刑及立斩的就有30多条,但念及年羹尧功勋卓著、名噪一时,“年大将军”的威名举国皆知,如果对其加以刑诛,恐怕天下人心不服,自己也难免要背上心狠手辣、杀戮功臣的恶名,于是表示开恩,赐其狱中自裁。年羹尧父兄族中任官者俱革职,嫡亲子孙发遣边地充军,家产抄没入官。叱咤一时的年大将军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告终。
他一辈子争强好胜,却在临死之前下棋故意输给小棋童呢?他到底是谁呢?诚然,他是年羹尧,看过《雍正王朝》的就没有不知道年羹尧的人,可年羹尧为何如此出名呢?
历史上真实的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安徽怀远人,康熙三十九年进士,而后官拜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加封太保、一等公。不同于康熙王朝中讲的?年羹尧并不是雍正潜邸时的包衣奴才。
年羹尧骁勇善战,破得康熙帝看中,于是获得破格提拔。康熙四十八年,被授予四川巡抚;康熙五十六年,越巂卫属番与普雄土千户那交等作乱,年羹尧负责绞杀,大破之。
后来雍正帝即位,年羹尧更是倍受倚重,成为了雍正的左膀右臂,只可惜年羹尧才气凌厉,承蒙圣宠,日益娇纵,以至于后来失宠获罪。
其实,年羹尧是极有可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他只要向雍正低个头,服个软也不至于此,可是他高傲的性格注定了他悲惨的结局。雍正真的想杀他吗?不尽然吧!当他穿着黄马褂跟小牧童下棋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跟他下棋的不是雍正帝,一直是百官群臣,他代表雍正帝的“火耗归公”,而百官反对“火耗归公”,所以他是做了雍正帝的棋子,不是雍正帝想让他死,是百官想让他死。于是,他故意输了棋子给小棋童,同时也代表了他输给了百官群臣。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绝对是一个传奇人物,从一个小奴才不断平步青云做到天下兵马大元帅,之后又一无所有什么都没剩下。很多人应该很疑惑的一点是,年羹尧其实并不需要死的,是他自己一直作,作死了自己。在被皇帝剥夺兵权之后,依然还在耍大将军的牌子,吃饭叫传膳,睡觉翻牌子。这究竟是年羹尧不知悔改,还是有意为之?为什么到死他都没有主动向皇帝认错?
我们先来看一下年羹尧这个人的履历,这个人就和三国时期的魏延一样,天生就有反骨。是四阿哥胤禛的包衣奴才,可以说是这个皇四子一手提拔起来的。最开始,说白了就是一个清朝皇子府内看大门,帮忙打扫卫生,端茶倒水的。四阿哥看这个人有可塑之才,就把他放出去做了官,这一做就不得了。
这个人是文进士出身,但是有带兵之才,还会打仗。先当个小县令,一看能堪大用,就给升官了。没想到,能力不俗。后来还做到了四川总督,放在现在就是一个省的军区司令员。这在四阿哥夺嫡的过程中,就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了。
不过,这个人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野心太大!
开始跟着四爷还能乖乖的很听话,后来四爷混的背了,他就开始不听话了。当八爷如日中天的时候,年羹尧就偷偷钻营,竟然给四爷和八爷准备了两份一模一样的礼物。更是在京城中的各个阿哥府中到处乱窜,结交大臣,就为了能够多压些宝。
这个野心,也是最终害死他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爷当上了皇帝之后,年羹尧就更加开始备受重用。先是川陕总督,后来又接替了十四阿哥胤禵成了抚远大将军。为了平定叛乱,雍正皇帝几乎把所有的兵力都交给了他。20万大军在手,年羹尧其实已经成为了实际的兵马大元帅。大军在握,皇帝也要求着他打仗,指望着他打打胜仗,所以这时候的年羹尧直接飘了!
这几乎是开始和皇帝叫板了,慢慢的有了不臣之心。打了大胜仗之后,更是飞扬跋扈不可一世。雍正当然不能容他,把他一贬再贬,当时就希望他可以主动上书认错,承认了是自己错了。但是,年羹尧却把牙关咬得很紧,就是不松口。说什么,就是不主动承认自己的过错,还要继续搞自己在当大将军时候的那一套。
年羹尧不是笨人,自然是知道功高震主的问题,但是他为什么就是不收敛呢?
其实,年羹尧是有自己的打算,最直接的目的是在为自己保命。
要知道,雍正这个人很好面子,毕竟他年羹尧是雍正一路提拔起来的,刚刚不久还进行了表彰,说年羹尧是大恩人之类的。现在,如果雍正把年羹尧往死里整,那就是在打自己的脸。实际上,雍正就是在等年羹尧自己出来承认错误,好给自己一个台阶下。这样的话,也就有了名正言顺的可以收拾年羹尧的理由。
可是,年羹尧就是不出来承认自己的错误。于是,雍正就只能是不断地贬年羹尧,但是并不杀他。
除了皇帝这一层,年羹尧还有一个考虑,那就是现在虽然被贬了,但是大将军的余威还在,架子还没倒。如果,他承认了错误,那这个大将军就一点底气都没有了,必然成为了万人践踏的小喽啰了。但是,他自己不认,其他的官员就还在观望,不敢直接跳出来说他的不是。
另外,年羹尧得罪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这个人又好战杀伐,他现在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雍正,还指望着雍正可以念念旧情保一下自己。可是,如果他认错了,那雍正也不好再保他了,犯了这么大的错,还能留下吗?所以,势必马上成为了曾经那些自己得罪过的人整他的借口!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或许是年羹尧享受惯了大将军的生活,由奢入俭难啊!所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抱了大不了一死的心,反正我也曾经辉煌过,这就够了!
年羹尧:送还手串,恩断义绝!其实,这个手串(戴手腕的念珠)是雍正帝还是皇子时,当时还没什么权势的年羹尧外放任官,他走马上任前,向主子四爷胤禛府上辞行,四爷亲手送给年羹尧的。
当时临别送手串的场景,四爷问年羹尧:最近在佛经上有何感悟?年羹尧说:奴才只知道主子就是菩萨,而奴才永远做一个护法金刚。应年羹尧索要请求,四爷遂将贴身携带的一串念珠,送给了年羹尧,以示期许和信任,并也意在警勉年羹尧:之前江夏镇杀戮太重,以后多些慈悲之心,好好干。
作为被四爷寄予厚望的心腹,年羹尧不负众望。不仅在康熙帝晚年的“九王夺嫡”中,是助四爷胤禛成功登上皇位的重要功臣,而且在西北掌兵屡立战功、平定西北多次叛乱。
在雍正帝胤禛即位之初,皇位还坐不稳定,当时十四阿哥胤禵,是对新君雍正威胁最大的人。因此,他就让与自己亲信年羹尧接替十四阿哥,做了抚远大将军。年羹尧果然没有让他失望,一出去就打了好几次大胜仗,这让雍正帝更加信任年羹尧,渐渐地给了年羹尧很大的权力。
可是,年羹尧恃宠而骄,专横跋扈,自我膨胀了。王公大臣见年羹尧,都要跪地迎接;选拔官员称“年选”,而且插手外省官员任免,作威作福,贪污军饷,僭越礼制,生活奢靡。年羹尧还有专门的厨师团队为一个人服务,白菜只吃菜心那一点点,其余的全部扔掉。结党擅权,暗中扶植亲信,企图建立起自己的党羽势力。
甚至发展到后来,年羹尧在雍正帝面前奏事,无人臣之礼,跋扈之态昭然若揭,搞的雍正帝的君王权威和尊严受到了严重挑衅和伤害,而且很多次把雍正帝气得咬牙切齿、差点吐血.
年羹尧在死前,与小牧童下了一局棋。心如死灰,并取下手串,让李卫还给雍正帝。年羹尧:送还手串,恩断义绝!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38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