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中,司马懿是一个争议性比较大的人物,无论是史书还是三国演义,司马懿给人的印象是奸诈阴狠。但实际是这样的吗?笔者的观点是,人们因为文学作品的原因,司马懿忠贞的一面,以及曹魏对司马家族的猜忌被淡化了。我们今天来看看司马懿是如何走向造反之路的,同时也说说曹氏四代人是如何猜忌司马懿的。
司马懿对曹魏的赫赫战功司马懿179年生人,251年去世。他是我国三国时期非常着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孙司马炎成为皇帝后,司马懿被尊封为晋宣帝。司马懿的一生,和曹氏家族四代人有关联,分别是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齐王曹芳。
公元201年,即建安六年,司马懿被朝廷举荐为官,但司马懿找借口说自己有病,没有做官。七年之后,曹操当上丞相,强制司马懿进朝廷为官。《晋书》记载,在曹操面前的司马懿:“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帝遂安。”
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司马懿多么尽心尽责,也多么的令曹操放心。司马懿不但工作非常认真,同时也为曹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219年,即建安二十四年,蜀国和吴国的关系破裂,孙权遭到刘备攻伐。孙权为稳住曹操全力对抗刘备,直接向曹操称臣,孙权还希望曹操早日当皇帝。
对孙权的这一举动,曹操找来司马懿商量对策,曹操对司马懿说,孙权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烤炉上烧烤啊,司马懿对曹操说:“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下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
虽然曹操一辈子没有称帝,但是在曹家终结汉室的过程中,司马懿态度一直是非常鲜明的,那就是支持曹操称帝。也因为这,曹操对司马懿比较信任。
当曹操被封为魏王之后,司马懿也高升了,他出任太子中庶子,直接辅佐曹丕。曹丕对司马懿非常信任,史书记载“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之后的司马懿,更是对曹家立下赫赫功劳。关羽镇守荆州时,不把东吴放在眼里,直接出荆州攻打樊城,当于禁对抗关羽失利时,曹操竟然要迁都河北,司马懿这时候又站了出来。
他耐心地向曹操解释,于禁被关羽击败,只不过是战术上的失利罢了,对国家根本没有什么损害。如果魏王要轻易迁都,不仅示敌以弱,反而会导致人心浮动。在司马懿的劝说下,曹操最后和东吴合谋,击败了关羽。
司马懿此举对曹魏有着深远的意义。此举不但解除了樊城的困局,而且将诸葛亮一路出宛洛、一路出祁山的计划搞乱,孙刘联盟遭到破坏,魏国掌握了一定程度上的主动权。
后来,曹丕登上皇位,这和司马懿是密切相关的。然而,对曹魏有巨大功劳的司马懿,换来的却是曹魏对他凉薄和猜忌。
曹操、曹丕对司马懿的猜忌与不信任曹操对司马懿的猜忌,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好的表现。不过,有学者分析,曹操之所以对司马懿有猜忌,是因为曹操这位奸雄根本不相信什么道德层面的忠诚。
因为,曹操是一个对人才非常渴望的人,他信奉的是唯才是举,只要你有才能,我就用你,能用你,还必须能控制住你,如果控制不住你,就要防着你,对司马懿,曹操就是这样做的。
司马懿是一个非常有才的人,曹操很佩服他,让他帮助子孙后代和孙权、诸葛亮斗。可是,曹操又害怕自己的子孙不能够驾驭司马懿,所以他就告诉子孙,一定要防着司马懿。
《晋书·宣帝纪》中就很好的描述了曹操对司马懿的猜忌:“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必预汝家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曹操对司马懿干预他立储的事耿耿于怀。此事让曹操对司马懿猜忌加深。
曹丕对司马懿还是比较信任的,但是这种信任的背后,也有猜忌的成分。黄初三年和黄初五年,曹丕两次攻打吴国,都由司马懿镇守许昌。不但如此,曹丕还封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给事中等官职。
曹丕称赞司马懿为“内镇百姓,外供军资”的能臣,甚至还将司马懿比作萧何,他说“吾深以为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曹丕这种不同寻常的夸赞,在读者看来,这是一种笼络,更是一种不自信。其实,这种不自信的背后,就是一种对司马懿的防备。
曹叡、曹爽加强对司马懿的压制与打击黄初七年五月,曹丕去世,魏明帝曹叡即位。曹叡即位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曹丕给曹叡留下了三位顾命大臣,可是这位年轻的皇帝对三位顾命大臣都不信任。曹叡一上台,就强化了自己的权力,完全和顾命大臣决裂。
在加强自己权力后,曹叡开始对司马懿进行打压。他在修筑宫室的过程中,有大臣对曹叡说:“今兴起宫室,起凌霄阕,而雀巢之,此宫未成身不得居之象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皇帝兴建土木,最后自己住不上,会被别人占据。
青龙四年,魏国发生地震,此时又有大臣对曹叡说:“臣下强盛,地故震也,冀所以警悟人主,不可不深思是灾。”种种这些,都让曹叡将矛头对准了司马懿,种种这些也加重了曹叡对司马懿的猜忌。
然而,命运之神很多时候都是向着司马懿的。三十六岁的魏明帝就去世后,司马懿再次成为顾命大臣,魏明帝曹睿的儿子曹芳只有八岁,再加上曹叡不信任司马懿,所以最初安排顾命大臣的时候,并没有选择司马懿。
曹叡选择的顾命大臣分别是大将军曹宇,武卫将军曹爽等,然而他选择的这些人还没有确定下来时,这些人就起了内讧,这彻底把曹叡激怒了。
无奈之下,曹叡只好手写诏书,让司马懿担任托孤大臣。曹叡明白,此时除了司马懿,没有更好的顾命大臣了。曹叡在给司马懿的诏书中写到:“以后事相托,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也。”这句话,再次饱含了曹氏统治者对司马懿的无奈,真是不想用又不能不用啊。
曹叡死后,曹魏的权力实际掌管者是曹爽。此人对司马懿充满了嫉妒和恨,他凭借自己亲贵的身份,对司马懿步步紧逼。无奈之下,司马懿只好装病:“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也。”由此,曹爽认为司马懿是一个病秧子,不再对其进行防备。
公元249年,即嘉平元年,司马懿趁着曹芳、曹爽离开洛阳去给魏明帝祭扫高平陵的机会,一举铲除了曹爽在朝中的势力。从此,曹魏政权归于司马家族。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司马懿一生也没有当皇帝,他一直以魏臣的身份自居,直到死亡。
种种这些,我们能看出,司马懿家族取得曹魏政权,并不能完全是说司马家族篡夺的,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举动。
文章参考资料《三国演义》《三国志》《晋书》等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38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