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身世不凡自古以来,秦岭就充满着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
古老的地理学认为,中国大陆众多山脉的根是昆仑山。
因此,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岭被称为昆仑;
后来,又因为秦岭矗立在秦国都城之南,
所以秦岭又被称作“终南山”,或者“南山”。
邹逸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秦岭这个名称,早期从先秦开始的着作里头啊,《山海经》啊、《禹贡》啊,这个里头呢,譬如说还有《诗经》里头不叫秦岭,当时都叫南山,或者叫终南山。
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
你看,《禹贡》一般我们认为都是两千多年前,一般的说法最迟就是战国末期的话,那么就已经有这个名称,实际上这些名称形成的时间比这个还早。
直到公元一世纪,
司马迁在他那着名的《史记》中写下:
“秦岭,天下之大阻”这句话之后,
秦岭才有了正式的文字记载。
当这座横亘在中国大地之上,
绵延1600多公里的山脉
告别“万世之宗”的昆仑山之后,
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奔向中原大地的漫漫征程。
途中,一座座高峻的山岭又加入到
秦岭逶迤东进的阵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山系。
它西起甘肃,穿越陕西,东至河南,
最终把中国大陆分为南北两部分。
一座非凡的山脉,必然有着不同寻常的身世。
秦其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教授):
这个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有人注意到了。而且在1959年的《中国自然区划》这个草案里面,就提出了这样一条建议,说把秦岭作为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一个分界线。
刘胤汉(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教授):
1959年,中国科学院综合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组织全国数百名专家,搞这个中国的自然区划。 最终,科学家们一致认定:
以秦岭为界,在中国版图上划出一道东西走向的横线,
做为南北大陆地理分界线。
二、 仓廪实而知礼节就在秦国由于富足而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之际,
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
也在这个时候,不失时机地登上了秦国国君宝座。
这位13岁即位,21岁登基的国君,就是秦王嬴政。
在秦岭那庞大身躯的两侧,
关中平原的小麦、玉米,成都平原的稻谷、果蔬,
源源不断充实着秦国仓廪。
秦国拥有了一南一北两个巨大粮仓。
这两个粮仓就如同雄鹰身上两只巨大的翅膀,
挟带着秦人五百多年奋斗与抗争的雄心,
以兵甲利剑为前导,为开拓帝国伟业的梦想展翅高飞。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在咸阳城举行庄严的出师仪式,秦军面对秦岭,举起了征讨六国的大旗。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秦军声势浩大的铠甲利兵奋勇向前,所向披靡。
运送粮草的车船密密麻麻,紧随其后。
一场改写中国历史的征伐就此拉开序幕。
肖云儒(文化学者):
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说,秦统一六国的最深刻的历史原因,不在武力,而在农业。
韩茂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那么在秦统一列国之后,汉又继承了秦的政策,除了对于天下的治理,采取郡国制之外,然后呢,作为管理国家的“农为本”的这个政策,又被继承下来了。那么到汉武帝时期,可以说呢,变成了一个国家的一个基本政策,“以农为本”,它对于中国整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应该是影响非常大的。 公元前221年,天下一统,四海归一,
秦王嬴政在他登上王位的第26个年头,
终于登上了皇帝宝座,史称秦始皇。
从秦岭大山中走出的秦人,
先后用550年的时间,
终于完成了从游牧部落文明到农耕文明的艰难融合。
三、星落秋风五丈原
东汉末年,持续不断的军阀混战中,
秦岭,又一次成为延续汉室最后一丝气脉的屏障。
公元218年,刘备攻取汉中后,
文武百官上书汉献帝,推举刘备为汉中王。
距先祖刘邦来到汉中424年后,
后人刘备又来到秦岭山中,
在勉县旧州铺举起了征讨曹操,
拯救汉室江山的大旗。
当时魏蜀吴三国鼎立,在这三大政治集团之间,
其实并没有确定的边境分界,
但曹操和刘备分别占据关中和汉中之后,
挺立在这两个军事阵营之间的秦岭,
自然就成为曹魏和蜀汉的军事分界线。
秦岭山高水长,道路崎岖,
这样的一道天然屏障,
使魏蜀双方在没有具备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
谁也不敢轻易发动军事进攻。
韩茂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那么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他的北伐叫作“以攻为守”,就是说我以攻的一种形式,以这种姿态,让曹魏政权忙于应对我的进攻,而避免他们大规模地南征。 建兴五年,也就是公元227年,
屯兵汉中的诸葛亮以《出师表》上书,
拉开了五次北伐的序幕,那一年他47岁。
悲壮的五次北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既是主动的进攻策略,
同时也是一种无奈的防御选择。
与其说诸葛亮是在与曹魏交战,
不如说是诸葛亮在一座山脉面前的挣扎,
而这座大山正是秦岭。
从公元227年出兵祁山,
到公元234年兵败五丈原,
为了逾越秦岭,诸葛亮煞费苦心。
几次北伐非但没有取得寸土,
反而使得蜀国兵马疲惫不已,
秦岭山中道路崎岖,
在缺乏有效交通工具的情况下,
险峻的秦岭始终是摆在
心存高远的诸葛亮面前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面对重重险阻的秦岭,这位胸怀大略的军事天才,
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痛苦的面对北伐失败的现实。
公元228年,马谡失守街亭,蜀军全线溃退。
撤退路上,为了逃命,
在距先祖刘邦火烧褒斜道434年后,
蜀军不得不再次把
留坝江口镇到太白县王家愣的栈道烧毁。
天地流转、星斗苍穹。
刘邦走了、汉武帝刘彻走了,
蔡伦、张骞、诸葛亮也走了。
但巍峨的秦岭,依然挺立在中国大地中央。
大汉帝国把它那枯萎的根茎和叶脉留给了大地,
把一个时代曾经的波澜壮阔,永远留给了秦岭。
凤凰大视野
敬请收看
《大秦岭》
编辑:苏珍妮、林梓
历史上十大最伟大的皇帝:
第一名:成吉思汗,世界之王
他发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争,建立了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国家,把军事艺术推向了冷兵器时代的巅峰,是世界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赢家,给人类带来了最大的灾难,给后人留下了最大的争议。他就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皇帝——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征战数十年,统治中国,掠夺欧洲,征讨印度,征战埃及,兼并朝鲜,入侵日本,进入越南和平爪哇,先后消灭了40多个国家,征服了720多个民族,发动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蒙古骑兵在13世纪横扫了整个人类世界的五分之四,走出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国家蒙古帝国,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出生在蒙古的一个贵族家庭。九岁时,父亲中毒,母亲带着铁木真和弟弟们过了几年艰难的生活。少年时代的艰难险阻,培养了铁木真的毅力和勇气,使铁木真从苦难中奋起,逐步担当起历史赋予他的重任。
他成了一个弱小部落的首领,统一蒙古,统一中国,征服欧亚大陆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后人望尘莫及的战争奇才。他会和每一个敌人战斗,胜利的魔力会把人类的军事天赋消耗到极致。成吉思汗一生打了无数场战争都没有输过。
敌人所到之处,号称天下征服者的西昌人,天翻地覆,节节败退。黄金家族三代战士势如破竹,硝烟蔓延到俄罗斯、奥地利、德国、埃及、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亚在辽阔的欧亚大陆,成吉思汗成为了一个不可战胜的神,所有的对手都闻风丧胆,臣服于他的脚下。
谁能被称为战神?只有成吉思汗!就连桀骜不驯的军事奇才拿破仑在提到成吉思汗时也哀叹不已。
虽然各国学者对成吉思汗的评价不一,褒贬不一,但都认同两点:成吉思汗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胜利者,是对人类历史影响最大的人。上世纪末,美国、日本等国开展了评选千年伟人的活动,结果显示成吉思汗被列为“千年第一人”。成吉思汗给后人留下了民族的骄傲,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英雄。西方学者称成吉思汗为“全人类的皇帝”。
第二名:秦始皇,钱球的建立者。
他顺应时代潮流,结束了数百年的割据局面,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把中国带入了君主集权时代,他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缔造者,他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嬴政。
嬴政出生在赵国。10岁那年,他历尽艰辛,逃回了秦国。13岁就登上了秦国的王位。22岁废权臣,独揽朝政,39岁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在内部经济、文化思想方面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北抗匈奴,筑万里长城。中国通过南百越扩张,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
虽然他的帝国瞬间崩溃,但他建立的封建帝制却延续了两千多年。两千多年的时间流逝,历史长河的侵蚀,世界上的一切早已改变。只有雄伟的万里长城依然静静地蜿蜒在中国的北方,向世人诉说着几千年的沧桑。也许秦始皇没有想到他的一生会对中国未来几千年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也没有想到
但他通过自己的大才能和大谋略,向世界灌输了“一个世界”的思想。从那一刻起,“天下为王”的观念深入人心,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东方,在未来的两千多年里向世界发出耀眼的光芒。从皇帝奠基开始,功业长存。
第三名:刘彻,汉武帝。
他构建了一个民族前所未有的尊严,给了一个民族长久站立的信心,塑造了一个民族崛起走向强大的伟大时代,创造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帝国传奇,上演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惨烈战争。他的头衔已经成为一个伟大民族的永恒名字。他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三国皇帝。他就是汉武大帝——刘彻。
汉武帝刘彻
刘彻出生在皇室家庭。他从小接受严格系统的以治国为目的的训练,是一个标准的训练出身的君主。但这并没有抹杀刘彻年轻时的独立个性和活力。刘彻总是雄心勃勃,自信满满,是一个标准的具有皇权精神的君主。年轻时,刘彻以秦始皇为榜样,立志以王者的霸气成为一代男主。
早在秦始皇时代,匈奴就靠兵强马壮,屡次南侵,秦始皇只能修筑长城防御。汉朝初年,匈奴达到顶峰,统一漠北后,大规模入侵汉地。刘邦率军迎敌,结果被匈奴打败。再加上秦末连年战乱,人口减少,经济萧条,汉朝不得不向匈奴纳贡求和,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受尽屈辱。文景帝时期,匈奴不断进入汉地烧杀抢掠。
由于实力悬殊,文景帝表面上任由匈奴作恶,暗地里却发展经济,训练军队,念念不忘国耻。经过文景的艰苦统治,刘彻即位时,汉朝国库粮草如山,百姓家家有马,人人善骑。国力强大到最终满足一个民族自力更生的条件。面对生而立,长而立,勇猛无比的游牧民族,面对强大匈奴的不断入侵,年仅16岁的汉武帝以惊人的勇气和魄力做出了一个震惊千古的决定:远击匈奴。
从一开始,他的目光就已经超越了汉帝国在长城屏障内的有限区域。他转守为攻的战略思想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成为后世唐太宗、成吉思汗、明成祖、康熙学习的榜样。在他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他成为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带领农耕民族横扫游牧民族的皇帝。在彻底击败匈奴后,他的后人追杀匈奴残余六千里,在西域斩首匈奴,留下了一句代代相传的名言:犯强汉者,即使远也必诛!撞击地板流传至今。
汉武帝是一个真正伟大的国王,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在他之前的历史上,他的文武成就无人能及。他的想象力和聪明的策略使政治斗争成为一门艺术。他的应变和独创性使他那个时代的智者看起来像傻瓜。他心胸宽广,既宽容又有眼光。
他开创了制度,确立了尺度,尊重学术,热爱文采。他主张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他一生后改邪归正,从善如流,是一个拥有绝对权力、自信、有思想、独立思考的有为君主。他是一位威严的君主,为数百位皇帝树立了榜样。他的成就和行动也深深地融入了我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他开辟的疆域,第一次奠定了中国疆域辽阔的基础。中国的行政始于秦始皇,中国的疆域始于汉武帝。
汉武帝有着超越历史的伟大才能,喜
他让一个国家鹤立鸡群,让一个民族拥有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辉煌的经济文化成就,让世界各国来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可以说,各国来朝,道德化远播。他强大的国力和开放包容的心态,让一个民族赢得了外国人前所未有的尊重。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全能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唐太宗
李世民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18岁跟随父亲,调兵遣将,抗击隋朝,统领三军,为唐朝统一全国立下第一战功。后来成为唐朝第二个皇帝,史称唐太宗。北方草原的突厥首领一直窥视着辽阔的中原大地,唐太宗根基未稳,便率领二十万铁骑霸凌长安,兵临城下,唐朝大乱。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生性坚韧、善于战斗的李世民率先击退了强敌。
之后,李世民审时度势,力推民意,艰难选择与强大的突厥人媾和,以换取国家诞生和发展的时间,使民族避免了被灭亡的危险。雄心勃勃、坚韧不拔的唐太宗决心带领军民尽快振兴唐朝,消灭称霸北方多年的突厥,实现国家统一,重振达汗雄风。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李世民努力工作。一方面,他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另一方面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唐军的战斗力,打造出一支能够与突厥铁骑相抗衡的骑兵。唐朝对乐安沙漠的反击终于打响了。按照李世民的周密计划,一支具有超强作战能力的精锐骑兵千里迂回,向突厥军后方发起突袭。满腔报国热情的大唐将士,同仇敌忾,大获全胜。
唐太宗以非凡的勇气和军事才能,指挥唐军击退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战后,唐太宗为了使国家迅速走向和平建设的轨道,极力摒弃仇恨,实行民族团结政策。他大胆地把几十万饥民迁移到内地,给他们肥沃的土地耕种,让游牧民族得以生存。
这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拯救了草原人民,他们被唐太宗爱各民族如一的博大胸怀深深感染。兵戎相见数百年间积累的矛盾得到化解,各族儿女在大唐辽阔疆域内和睦相处,共同建设东方强国,进一步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经过连年战乱,贞观初期的唐朝民生衰败,一切都是一片废墟。年仅二十九岁的李世民,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为国家的和平建设选择了“武修文”之路,实施了一系列开明的治国方略,坚定不移地把治理的重点放在扶持和促进农业、桑业的发展上,大胆地裁官护民,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虚心纳谏,使唐朝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唐太宗以非凡的领导力,用非凡的智慧轻松驾驭了中国人才,实现了治国与治人的完美结合,在军事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被历史学家公认为中国古代最有成就的皇帝,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帝王的典范。
第五名:隋文帝。
他拯救了一个民族免于灭亡,维系了一个文明,奇迹般地重新统一了一个不再是国家的国家,奠定了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础。他就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隋文帝。
汉朝灭亡后,年轻的汉族陷入了长达三个半世纪的杀戮战争。到了东晋时期,汉族经过长期的战争已经消沉,统治中国大地的不是汉族,而是一个被汉人称为蛮夷的民族。因为汉人再也打不动了,壮丁大多战死沙场,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汉族没有能力阻止其他民族的入侵。南北朝时期,各种蛮族大量入侵中原,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人比汉人多。入侵者占据了主导地位,史称“五朵野花”。
这时,一个闪亮的名字出现在中国最黑暗的历史上,一代大皇帝——隋文帝隋文帝。在隋文帝汉人面临灭族的最危险的时刻,成功篡夺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胡政权,建立了隋朝。
胡统治者极其排斥汉人,而热衷于。隋文帝祖上因辅佐胡人有功,被赐以胡姓。隋文帝篡位后,立即恢复其汉姓,制止了军政界胡汉化的趋势,实行汉化。隋文帝提倡节俭,勤政爱民,实行宽民政策,实现了从胡到汉的平稳过渡。通过隋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人口显著增加,衣食逐渐富裕,国力越来越强。终于,汉民族的实力恢复了。隋文帝率领这支强大的民族力量,先后征服了各族蛮夷,将中国带回了和平时代,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壮举,史称“开皇之治”。
隋文帝拯救了中华文化,拯救了中华文明。春秋秦汉时期的文化典籍,大多在五乱之后失传,隋文帝在统一全国之后发函求书。汉人战后余生捐书,使隋朝藏书达到全国之最。虽然大部分经典都逃不过战争,但是中国多少杰出的学者,多少伟大的著作,多少辉煌的文明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只要百家思想特别是现在,只要儒家经典还存在,汉民族的旗帜还在飘扬,中华文明还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他拯救了一个民族免于灭亡,维系了一个文明,奇迹般地重新统一了一个不再是国家的国家,奠定了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础。他就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隋文帝。
汉朝灭亡后,年轻的汉族陷入了长达三个半世纪的杀戮战争。到了东晋时期,汉族经过长期的战争已经消沉,统治中国大地的不是汉族,而是一个被汉人称为蛮夷的民族。因为汉人再也打不动了,壮丁大多战死沙场,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汉族没有能力阻止其他民族的入侵。南北朝时期,各种蛮族大量入侵中原,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人比汉人多。入侵者占据了主导地位,史称“五朵野花”。
隋文帝隋文帝
这时,一个闪亮的名字出现在中国最黑暗的历史上,一代大皇帝——隋文帝隋文帝。在隋文帝汉人面临灭族的最危险的时刻,成功篡夺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胡政权,建立了隋朝。
胡统治者极其排斥汉人,而热衷于。隋文帝祖上因辅佐胡人有功,被赐以胡姓。隋文帝篡位后,立即恢复了自己的汉姓,制止了胡的趋势
隋文帝拯救了中华文化,拯救了中华文明。春秋秦汉时期的文化典籍,大多在五乱之后失传,隋文帝在统一全国之后发函求书。汉人战后余生捐书,使隋朝藏书达到全国之最。虽然大部分经典都逃不过战争,但是中国多少杰出的学者,多少伟大的著作,多少辉煌的文明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只要百家思想特别是现在,只要儒家经典还存在,汉民族的旗帜还在飘扬,中华文明还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隋文帝废除了胡人的官僚制度,恢复和改革了汉朝的制度,后被唐太宗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官制是从隋朝到清朝定制的。隋文帝开创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隋文帝开创的隋朝虽然只有37年,但对中国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隋朝军队的迟滞,阻止了周边民族的强大和崛起,为盛唐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唐太宗继承了隋文帝创立的国家制度和政治经济制度,接过隋文帝的火炬,最终创造了中国的盛世。
西方文明的同一时期,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立即陷入分裂的黑暗深渊,古罗马文明也随之消失。从此,欧洲再也没有统一过。与当时的东方文明相比,汉帝国崩溃后,正是有了隋文帝,中国重新走上了统一之路,中华文明才远离了被毁灭的危险。隋文帝因其对统一中国、延续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被历代西方史家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
第六名:中国的第一个统治者——刘恒,中国的皇帝。
刘恒是汉朝的第四位皇帝,在位23年。
汉文帝俭朴,简朴,严于律己,个人物品很少添置。有一次他想建一个露台,算了一下要100斤黄金,相当于10个中产家庭的财产,就放弃了。他反对厚葬,他墓中的葬具都是陶器,不允许金银等贵重金属。他还主张妻子死后把妻子下面的宫女送回家,让她们再嫁。
汉文帝在位期间,无视薄税,甚至免除国家田赋12年。他还亲自栽培,在世界上树立了榜样,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政治上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政权,对外妥善处理与南越、匈奴的关系,对南越王赵佗实行绥靖政策,实行亲匈奴政策,同时加强边防。匈奴三次入侵汉境,文帝及时出兵,击退强敌。
汉文帝废除严苛的法律,带头执行法律判决,知人善任,谦让纳谏,提拔重用人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景之治,使汉朝从初始状态逐渐走向繁荣,为汉武帝后来横扫四面八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七名:一代布衣——朱元璋,明太祖。
平民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元朝,统一全国。之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政局,调整生产关系,恢复经济发展,为明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也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康熙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头脑清醒,文武双全,自学成才,勤政谨慎。可以很好地处理民族关系,促进清朝初年的社会经济发展,确立中国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版图。
康熙的艺术形象比其他任何一位皇帝都有影响力,是当下影视中的明星皇帝。
第九名:圣皇武则天皇后。
武则天出身官宦之家,天生丽质,聪慧过人。当时,唐高宗生病了,武则天用一个诡计废掉了当时的皇后,自立自强,开始参与国家事务。唐高宗死后,武则天甚至废了中宗皇帝和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称帝后,开放科举,破例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兼容并蓄,主政近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承袭贞观之治,迎来新世纪,为中国古代最大繁荣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十名:永恒的仁爱——宋仁宗的赵真。
是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相对开放包容的时期。其根源在于赵匡胤皇帝的宽宏大量和宽容。宋仁宗赵真即位后,最大限度地发扬了这一传统。宋朝的法律规定大臣在法庭上不能被鞭打。不要侮辱你的秘书。臣下除谋反谋反外,不得杀生。并专门建立了讲官制度。
从此,宋代成为继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宋朝皇帝对下属意见不一,要么放走,要么降职,要么革职,但从来不杀,也不迫害。宋代文字狱并不盛行,士人也比较宽容。由此产生了许多杰出的诗人、词人,他们的怨天尤人、曲高和寡、含沙射影地流传千古的诗歌,在宋代盛极一时。
赵真出生于一个皇室家庭,12岁即位,23岁掌权。宋仁宗统治时期,国家安定和平,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得到极大发展。宋仁宗慷慨大方,不铺张浪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受到历代历史学家和政治家的称赞。
我可以侍奉上帝。宋代几乎所有的著名政治家都出现在宋仁宗时期。包拯任御史谏臣期间,多次进行当面谏。着急的时候,他的唾沫经常溅到仁宗的脸上,但仁宗一边用袖子擦脸,一边接受了他的建议。
赵真的治国追求是世界和平而不是统一。有一次,使者报告说朝鲜的贡品越来越少,要求出兵。仁宗说:这只是国王的罪过。现在出兵,国王不一定会被杀,但会杀无数人。所以最后还是忽略了。
宋仁宗提倡宽容、慷慨和宽大,甚至允许“令人发指”的言论。四川有个读书人屡次失败,于是写诗煽动叛乱。成都知府把他绑在京师,交给皇帝严惩。但仁宗说:“这是一个有意识地不满足自己才能的老秀才,急于做官,写诗泄愤。他会受到怎样的惩罚?最好给他一个机会看他的表演。所以给了他一份正式工作。
宋仁宗的个人魅力的影响在他执政时就已经跨越了国界。在宋仁宗统治的42年间,宋朝边境上的邻国驻军逐渐被撤走。仁宗生前留下遗嘱:丧事须从简。死讯传出后,举国悲痛,连乞丐都烧纸钱痛哭。焚烧纸钱的烟雾弥漫了整个首都,以至于没有灯光,偏远地区的人们也穿着丧服
宋仁宗赵真的仁厚和宽宏大量可谓一代帝王之主。虽然没有实现统一,但生活在宋朝宋仁宗的人们比生活在中国或古代世界的任何时期都要幸福得多。宋仁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质为后世帝王树立了榜样,成为后世明帝敬仰的榜样。宋仁宗的治国模式至今仍是国内外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学习和研究的焦点。仁政一直是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把以文化治国的艺术推向了古代社会的顶峰,使古代中国繁荣昌盛,被誉为千古第一仁君。
汉武帝
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族,是汉王朝的第7位天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汉太宗刘恒的孙子、汉太祖刘邦的重孙子。7岁时被册立为皇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位期间击破匈奴、吞并朝鲜、遣使出使西域。独尊儒术,首创年号。他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谥号“孝武”,庙号世宗。
汉武帝治国
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汉武帝创造了数个第一: 一、独尊儒术 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之正统,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风骚两千余年,受到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这里要说明的是,汉武帝并非限制其他各家的发展,致使大力提倡儒家的发展儒法结合,即所谓的“儒表法里”。例如夏侯始昌既研习儒家又通晓阴阳五行家;宰相公孙弘兼治中年刘彻
儒法两家;主父偃以纵横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马谈司马迁以黄老学说起家。 二、设立中朝 抑制外朝 在惠文景帝期间,丞相大多主要是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礼遇,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经常会借口打压杀死丞相,导致朝中大臣不愿意接任丞相之职。为贯彻自己的命令,他便设立中朝,尚书台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 三、建立年号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 元狩,每一年号六年。 四、太初改历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改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色尚黄。 五、盐铁官营 盐铁官营自汉代延续至今,今天盐铁茶主要仍由政府及国企控制。 六、通西域 中国传出了冶铁术、凿井术、丝绸制造、漆器制造等技术,西方(域)传入胡(黄)瓜 胡豆 胡麻 石榴胡萝卜 葡萄 汗血马 核桃 天马等。中原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向西输送,铸铁技术,井渠法也传到西域 历史意义重大 七、创立太学 汉武帝创建太学、乡学,设立举贤制度,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官制度 八、罪己诏 征和四年(前89年),汉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悔意。这就是《轮台罪己诏》。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
编辑本段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开拓者
发动对匈奴战争,开拓疆土
博望侯张骞石像
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公元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奴正式宣战,先后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了匈奴威胁,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扩张了西域版图,将匈奴置于被动称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1)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兴兵南下,前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汉武帝果断地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迎击匈奴。 这次用兵,汉武帝分派四路出击。车骑将军卫青直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治代县,今山西大同、河北蔚县一带)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出兵,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卫青首次出征,但他英勇善战,直捣龙城(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地方),斩首 700人,取得胜利。另外三路,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还。汉武帝看到只有卫青胜利凯旋,非常赏识,加封关内侯。 (2)公元前128年(元朔元年)的秋天,匈奴骑兵大举南下,先攻破辽西,杀死辽西太守,又打败渔阳守将韩安国,劫掠百姓两千多人。汉武帝派李广镇守右北平(今辽宁省凌源西南),匈奴兵则避开李广,而从雁门关入塞,进攻汉朝北部边郡。汉武帝又派卫青出征,并派李息从代郡出兵,从背后袭击匈奴。卫青率三万骑兵,长驱而进,赶往前线。卫青本人身先士卒,将士们更是奋勇争先。斩杀、俘获敌人数千名,匈奴大败而逃。 (3)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匈奴集结大量兵力,进攻上谷、渔阳。武帝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黄河河套地区)。这是西汉对匈奴的第一次大战役。卫青率领四万大军从云中出发,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西绕到匈奴军的后方,迅速攻占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同单于王庭的联系。然后,卫青又率精骑,飞兵南下,进到陇县西,形成了对白羊王、楼烦王的包围。匈奴白羊王、楼烦王见势不妙,仓惶率兵逃走。汉军活捉敌兵数千人,夺取牲畜一百多万头,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区。因为这一带水草肥美,形势险要,汉武帝在此修筑朔方城(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设置朔方郡、五原郡,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到那里定居,还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这样,不但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史记》《汉书》盛赞此仗汉军“全甲兵而还”,卫青立有大功,被封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 (4)匈奴不甘心在河南地的失败,一心想把朔方重新夺回去,所以在几年内多次出兵,但都被汉军挡了回去。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春,汉武帝命卫青率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发;苏建、李沮、公孙贺、李蔡都受卫青的节制,率兵从朔方出发;李息、张次公率兵由右北平出发。这次总兵力有十余万人。匈奴右贤王认为汉军离得很远,一时不可能来到,就放松了警惕。卫青率大军急行军六、七百里,趁着黑夜包围了右贤王的营帐。这时,右贤王正在帐中拥着美妾,畅饮美酒,已有八九分醉意了。忽听帐外杀声震天,火光遍野,右贤王惊慌失措,忙把美妾抱上马,带了几百壮骑,突出重围,向北逃去。汉军轻骑校尉郭成等领兵追赶数百里没有追上,却俘虏了右贤王的小王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有几百万头。汉军大获全胜,高奏凯歌,收兵回朝。 汉武帝接到战报,喜出望外,派特使捧着印信,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加封食邑8700户,所有将领归他指挥。卫青的三个儿子都还在襁褓之中,也被汉武帝封为列侯。卫青非常谦虚,坚决推辞说:“微臣有幸待罪军中,仰仗陛下的神灵,使得我军获得胜利,这全是将士们拚死奋战的功劳。陛下已加封了我的食邑,我的儿子年纪尚幼,毫无功劳,陛下却分割土地,封他们为侯。这样是不能鼓励将士奋力作战的。他们三人怎敢接受封赏。”汉武帝表示:“我没有忘记诸校尉的功劳,同样也会嘉赏。” 于是卫青三子在襁褓中被封为列侯,长子卫伉为宜春侯,次子卫不疑为阴安侯,幼子卫登为发干侯,均食邑1300户。 汉武帝随后又封赏了随从卫青作战的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李沮、李息、豆如意等。 (5)经过几次打击,匈奴依然猖獗。入代地,攻雁门,劫掠定襄(今山西省定襄)、上郡(今陕西绥德县东南)。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二月,汉武帝又命卫青攻打匈奴。公孙敖为中将军,公孙贺为左将军,赵信为前将军,苏建为右将军,李广为后将军,李沮为强弩将军,分领六路大军,统归大将军卫青指挥,浩浩荡荡,从定襄出发,北进数百里,歼灭匈奴军数千名。这次战役中,卫青的外甥霍去病率800精骑首次参战,取得了歼敌两千余人的辉煌战果。战后全军返回定襄休整,一个月后再次出塞,斩获匈奴军一万多名,取得了辉煌战果。
派遣出使西域与和亲乌孙
汉武帝在发动对匈奴战争同时,他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获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资料,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为了联合乌孙抗击匈奴,封刘细君为公主和亲乌孙。
对东北方和南方用兵
在东北方,他派兵灭卫氏朝鲜(今朝鲜北部),置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汉帝国的版图至此基本成形。 同时使南方的夜郎、南越政权归附汉朝,在西南先后设立了七个郡,其中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岛与南海诸岛的地区。疆土最南端超过今天越南胡志明市,这也使得今天的两广汉武帝二十五项历史性首创
汉武帝刘彻蜡像
1、汉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于公元前113年创建了年号,先是六年一个年号(前140—前104),后来四年一个年号(前104—前87)。 2、汉武帝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用到现在。 3、汉武帝时期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史记》,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4、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秦统一后我国见于史籍记载的《舆地图》,元狩四年四月丙申,“太仆臣公孙贺行御史大夫事……奏舆地图,请所立国名。”《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注引臣王赞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见汉舆地图。”据颜师古说,臣王赞生活的时代“在晋初”。这说明汉代的舆地图晋初臣王赞还见过。这也说明汉代已明确出现了关于国家的地域概念。这对后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5、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对策,武帝亲自策问,选拔人材做官。就是所谓的察举征召制度。 6、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7、元朔五年为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郡国可按一定条件选送一些人,可受业如弟子。经考试,能通一艺以上,可用作官吏。从国立太学生中选拔官吏始于此。 8、汉武帝在独尊儒术时,又“悉延(引)百端之学”,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同时,又兼用百家的格局。这点对后世也影响巨大。 9、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亲临现场督察堵塞黄河瓠子决口。自秦朝统一后,皇帝亲临现场治理黄河,这是第一次。 10、汉武帝时推广耧车(土法播种机)下种,此后这一方法在中国用了两千多年。 11、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在中国史上属首次。 12、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令细君公主嫁乌孙和亲。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域国家和亲。
细君公主和亲乌孙(2张) 13、在轮台、渠犁屯田,并置使者校尉。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今中国新疆地区屯田。 14、汉武帝时用井渠法作龙首渠,后传入今中国新疆地区,并进而入波斯等地。 15、从西域引进葡萄、苜蓿种植,从大宛引进了良种马———天马,西域的乐曲、魔术传至中国,中国的铸铁技术、丝织品、丼渠法、漆器传至大宛等地。 16、汉武帝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同时又重视法治,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这在历史上也是首次。 17、元封五年(前106年),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 18、为加强皇权,改革丞相制度,设立中朝(内朝),对后来的丞相制度演变发生了重大影响。 19、元鼎二年(前115年)禁郡国铸钱,专令国家所属上林三官铸钱,非三官钱不得流通,郡国以前所铸钱皆废销。对后世影响重大。 20、汉武帝通过大量移民在西北边郡屯田,这对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经营西域起了重大作用。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说“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就说明了这一点。 21、汉武帝时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过任子制度使子孙当官;有钱人可通过“赀选”当官;先贤的后裔可以受照顾,如贾谊的两个儿子就被关照当了郡守。然而,尤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举、不拘一格。如皇后卫子夫是从奴婢中选拔出来的。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的。而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上来的;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选拔出来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任用的一些将军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磾(音:jin'mi'di)这样一位匈奴的俘虏在宫中养马的奴隶,竟然与霍光、上官桀一齐被选拔为托孤的重臣。这些情况说明汉武帝选拔人才是不受阶级出身与民族差别限制的。然而,这不是说汉武帝用人没有标准,标准还是有的,标准就是“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这就是说,只要愿为汉朝事业奋斗,有艺能、有才干的人,能为将相和可以出使遥远国度的人都可任用。一句话,用人的标准是惟才是举。正因如此,汉武帝时人才济济。班固就惊叹地说:“汉之得人,于此为盛!”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22、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的皇帝。 23、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臣服于中原王朝的皇帝,为此又在今内蒙筑受降城。武帝生前虽未达此目的,但在宣、元时期,匈奴归服汉朝为藩臣。 24、李广利伐大宛后,西域南道诸国多臣服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匈奴不敢争西域,罢僮仆都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督护,管理西域南、北道诸国,西域诸国臣服于汉。至此,西边直达里海,都成为了汉朝的疆域,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首次。 25、汉武帝平定南越后,首次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统治了今天的海南岛与南海诸岛的地区。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CCTV播出的《汉武大帝》片头是这么评价汉武帝的: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给了一个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这样高的评价在中国的历史剧中是很少见的。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悔意。这就是《轮台罪己诏》。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 敢于罪己,置自己过失于天下舆论中心,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至此,后代皇帝犯了大错,也会下“罪己诏”,公开认错,展示明君姿态。 直言敢谏的汲黯曾批评汉武帝:皇上杀人太多,即使平日信任的人,也不予宽恕,这样搞下去,天下人才早晚都会被杀光。汉武帝不为所动,漠然一笑:何世无才,只是人主没有识得人才的慧眼,如果能够辨明人才,何必担心天下无才?(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然性严峻,群臣虽素所爱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辄按诛之,无所宽假。汲黯谏曰: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黯言之甚怒。上笑而谕之曰: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东方朔
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 就是这样一位视人才如草芥的汉武帝,一方面又极端地爱才、惜才。 封建专制体制下,人才使用有两大陋习:一是任人唯亲,只用自己熟悉亲信的人;二是论资排辈,必须按“三十九级台阶”,一级一级往上爬,不能“乱”了规矩。而汉武帝一不会因言废人:只要有才华,主父偃持不同政见,汉武帝照样求贤若渴;二是敢于破格提拔:因为有能力,卫青家奴出身,汉武帝竟然破格提拔。 不仅如此,汉武帝甚至摈弃正统,容纳异类,慧眼发现东方朔,将庄严的朝堂变成一个充满温情和快乐的休息室,君臣之间宛如玩伴;同时,他不以狎亵而丧失原则,对东方朔的诤言击节赞叹,言听计从。 他初读《子虚赋》,即大为倾慕;得见作者司马相如,如获至宝,让他享受与自己同等的写作待遇。能识人、能容人、能用人,汉武帝千古无二。秦始皇、汉高祖视文人为腐儒,唐太宗、清高宗或能知人,终究雅量阙如。 汉武帝备受误解和争议的,就是阉割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家——司马迁。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褒有贬,班固的《汉书·武帝纪》对他的文治大加赞扬: 班固赞曰: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38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