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施琅是怎么用一个月收取台湾的

文史有声 2023-09-18 13:52:34

施琅是明末清初的着名将领,他一生最为人所知的功绩就是平定明郑政权、克复台湾。

《施琅大将军》:演员吴京安饰演的施琅

邱毅教授对“施琅模式”的解读为“武统开始,和统结束”,不过仔细想想,这种方式在历史上不乏先例,魏灭蜀汉、宋平南唐等不都是以武力统一开始,以后者的投降结束,具体到康熙帝平台湾的战争,施琅的所作所为确有一些经验可以为今人所借鉴。

(笔者始终认为,康熙帝命施琅攻取台湾是中央政权统一地方政权的战争,本文的所有观点均建立在这一基础上,施琅的个人品行亦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招抚之策的流产,没有可能的和统1662年,刚刚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壮年离世,其子郑经在政权争夺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了新一代的延平郡王,此时的天下形势已经有了质的改变。

郑经画像

早在1645年,弘光帝于南京即位时,南明并非没有希望,但是不断的内耗使得南明连偏安一隅都成了奢望,到郑经即位时,明朝残余势力在大陆的军事力量基本已经耗竭。

在郑经时代,金厦作为台湾的屏障,在清廷和明郑之间几经易手,三藩之乱时,郑经曾趁尚、耿与清廷对峙时,拿下了漳州、泉州与潮州、惠州,但是尚、耿旋即被康熙帝平定,后又经历了几次对大陆沿海的争夺,终因实力不济,只得退守金厦,到了康熙十九年(1680年)郑军水师副提督朱天贵领船300艘,水兵两万余众投清,此次之变使得明郑的水上优势丧失殆尽,郑经只得撤离金厦退守台湾,从此沉湎酒色,不久便离世了。

《康熙王朝》:演员高兰村饰演的纳兰明珠

郑经时代,清廷和明郑数次展开议和,但是双方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因为每次议和时,双方所占的优势不尽相同,具体条款几乎是一次一变,但是这其中的根本分歧是在“剃发易服”这一条上。在康熙九年(1670年),纳兰明珠赴台与郑经和议时,郑经和明珠就此进行了一番争论。

郑经言道:“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意,则可矣”明珠则道:“许其藩封,世守台湾”。但“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若不薙发易服,则难归顺悃诚,以何为据?”—《明清史料》 郑经的坚持可能会让很多现代人不解,为什么双方都已经谈到如此地步了,最后却纠结于看似最简单不过的东西,其实这和古代人一个重要的思维有关,那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且中国的历史就是一朝穿一朝的衣服,一代有一代的发型,每一朝都有自己专属的服饰和发型,郑经的坚持其实就是希望自己还能奉明正朔。正如朝鲜王朝一样,一直用明朝衣冠直至灭亡。这也是郑经对自己人生功业的最后一点坚持。

然而,清廷则认为,朝鲜与台湾可谓有着本质的区别,朝鲜素来只是中华的藩属国,本质上仍然是外国,而台湾本就是中华之领土,郑经此举是希望台湾变成朝鲜那样的藩属国,其实质就是脱离中华之领土,自成一国,所以这一点成为二者之间的根本分歧就不足为奇了。

尔后几次,清廷对台湾的态度有所放松,连“削发”一例都不再强烈坚持了,郑经却借此狮子大开口,提出了诸多苛刻要求,致使和平统一成为不可能,郑经逝世后,冯锡范、刘国轩毒杀了颇有才干的大公子郑克臧,拥立冯锡范的女婿二公子郑克塽为延平王,其实郑经早该想到,郑克臧是明郑重臣陈永华的女婿,陈永华和冯、刘积怨很深,而陈永华又在自己之前离世,自己身后怎么会风平浪静呢?

清廷的三步走战略,以武促和的经典案例1681年冬,清军攻占昆明,三藩之乱结束

康熙二十年冬(1681年),三藩之乱彻底平息,此时的康熙帝把目光投向了台湾,在三藩之乱平息的次年,施琅在李光地等人的举荐下再度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在此之前,姚启圣已经夺得了台湾的屏障—金厦。

启圣分遣总兵赵得寿、黄大来从赖塔击破陈洲、马洲、湾腰山、观音山、黄旗诸寨。兴祚复与喇哈达等逐锦兵至浔尾,遂克厦门、金门。—《清史稿》

台湾海峡图

这是清廷的第一步战略,从地图上大致可以看出,金厦是明郑防守台湾的第一道屏障,它所起的作用其实是了望和阻击,金厦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占据着福建地区的优良港湾,明郑掌握金厦时,既可以就近劫掠福建沿海,也可以对清军的进军意图了如指掌,更为重要的是,金厦实质上也是澎湖的屏障。金厦一旦失守,清军不管从哪个地方出发进军澎湖都无险可守,而且明郑短时间内甚至无从得知清军进兵的详尽消息。

澎湖是明郑防守台湾的第二道屏障,也是最重要的屏障,施琅决定先拿下澎湖,进而虎视台湾,其实这也是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所采用的战略。

六月,琅师乘南风发铜山,入八罩屿,攻澎湖,击沈锦师船二百,斩将吏三百七十有奇、兵万馀。国轩以小舟自吼门走台湾。—《清史稿》

东山岛—澎湖列岛

施琅在进军澎湖时从铜山(东山岛)出发,顺着夏季风一夜抵达八罩屿(马鞍山屿),其实施琅是走了一步险棋,他所进军的农历六月,正是台风季,而明郑守将刘国轩虽然初战小胜施琅,但是他所期盼的台风却一直没有到来,最终施琅歼灭了刘国轩部,明郑所倚赖的水师瞬间荡然无存,清廷的第二步战略宣告完成,而此时,一个重要的抉择摆在了双方面前。

此时的施琅虽然占尽优势,但是他深知台湾登岛作战之难,当年郑成功收台时,前后用时八九个月,且他内心深处希望以最小的代价攻取台湾,这样既可以收台湾民心,又可以减少部队的伤亡。施琅的谨小慎微是极有道理的,据施琅《靖海纪事》所说,此时的台湾总人口不及十万,如此少的人口是根本经不起一场大战的折腾的,真像郑成功那样打八九个月,所付出的人力和财力成本要比当年高得多。

明郑这边更是别无他法,因为他们所面对的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到底是现在降还是支撑几个月被施琅歼灭,这个选择似乎比起施琅要简单的多。于是在这样的两难之间,明郑向清廷请降,清廷也适时把第三步进军台湾本岛的战略改为和平收取。

七月,克塽使请降,琅疏闻。上降敕宣抚,克塽上降表,琅遣侍卫吴启爵持榜入台湾谕军民薙发。八月,琅督兵至鹿耳门,水浅不得入,泊十有二日,潮骤长高丈馀,群舟平入。台湾人咸惊,谓无异成功初至时也。—《清史稿》 康熙二十二年七月十五,明郑投降了,清国最终统一了台湾,此时距施琅发兵澎湖,不过一月而已,回想当年荷兰入侵台湾,而郑成功驱之,历三世22年,最终再次与大陆连为一体。站在今人的角度,不禁感慨,原来历史如此相似。

回顾清廷攻台过程,先取金厦屏障,再取澎湖,以强大的军事压力迫使明郑不得不主动请降,在战端已开之际将战争的最后损失降到最少,虽不能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赞之,但是这样的解决方式比起直接的武力统一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减轻了战争对民众的影响,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邱毅教授所言的施琅模式大抵便是如此。

台湾存弃之议,施琅的功勋谏言

施琅进军图

有一点可能很多人无法理解,那就是清廷统一台湾后,朝廷内部竟然出现了一阵放弃台湾的风波,这一争论和后世发生的新疆存弃之争可谓交相呼应,前者乃是海上是要冲,后者乃是陆上之要冲,当然,左宗棠不仅用言论驳斥了弃疆派,也用实际行动横扫入侵新疆的敌寇,捍卫了新疆。

清廷内部出现的弃台言论无非是嫌保留台湾与“闭关锁国”之策相左,治理成本过高等,施琅和姚启圣等攻台之将深知台湾岛于中国的重要性,现在想来,施琅的格局已经突破中国古代那种天下一统皆赖陆战的思维,他在《恭陈台湾弃留疏》中言道:

“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 且必须指出,无论施琅力陈保台之举是出于何种目的,他对中国海防的构想放在今天丝毫没有过时,而康熙帝最终也采纳了施琅的建议,驳斥了弃台派,这也使得台湾永久保留在中华领土之内。

清朝怎么收复台湾的

 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领清军水师2万余人、各种战舰二百多艘,直逼澎湖。清军奋勇大战,击毁郑军战舰一百九十艘,歼灭郑军主力一万二千余人,迫使郑军四千二百余人投降。郑军主帅刘国轩见大势已去,狼狈的只带剩下战船二三十艘,残军数百人,狼狈逃回台。台湾内部震动。七月十五日,台湾地方当局派人献上地图名册和投降书。八月十三日,施琅率清军登陆台湾岛。后清廷纳用施琅建策,在台湾设县、府、巡道,派军驻守,加强统治。

施琅是怎样巧用气象收复台湾的

是这样的:鉴于以往的教训,施琅把选择出兵的季节、时间、风向等条件作为一件大事,派专人查阅气候资料并进行了海情和风向、风力的实地观测。攻台之前,清军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但在选择北风还是南风的风向出兵这个关键问题上,军内存在不同意见。施琅认为:台湾地区高温多雨,特别是在偏南风向下,风速和缓顺畅,因而有利于舟师横渡海峡。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自己的意见,就南风和北风对航海军事的影响优劣做了比较。他说:“乘夏至南风成信,当即进发捣巢。盖北风刚硬,骤发骤息,非常不准,难以预料;南风柔和,波浪颇恬,故用南风破贼,甚为稳当。”他的理由最终说服了康熙帝和其他将领。

施琅的治台方略是怎样的?拜托各位了 3Q

施琅于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收复台湾,为祖国统一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而另一个贡献是他向清政府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台方略。 清政府刚收复台湾,清廷内部就产生了台湾去留问题的争论。施琅也像力主收复台湾那样,坚持保留台湾为中国领土而不可遗弃。康熙采纳了施琅的意见,遂于台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下设诸罗、台湾、凤山三县,使台湾从此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台湾归复后,面临的就是如何治理的问题。对如何治理台湾,施琅将他的主张都以给朝廷上疏和其他的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这便是那些保存至今的《靖海纪事》。 施琅首先从战略的眼光出发,提出了对台湾实行驻军管理的重要措施。他分析了台湾所处的军事地位,指出了郑氏归降后可能还存在的馀虑,何况台湾一度曾为荷兰占据,“原为红毛住处,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如果放弃了对台湾驻军镇守,各种势力相集结,今后沿海一带便会不得安宁,到那时再进行远征,“两涉大洋,波涛不测,恐未易再建成效”。将来要进一步开发台湾,促进经济繁荣,军事的强盛,环境的安定,这才是使它得以巩固发展的首要条件。所以,他向朝廷建议“设总兵一员,水师副将一员,陆师参将二员,兵八千,澎湖设水师副将一员,兵二千。通共计兵一万名,足以固守。”(《恭陈台湾弃留疏》)只有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为保障,“虽有奸萌,不敢复发。”这样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地。而在治军方面,他也是军纪严明,治理有方:“官兵不许占住民居,弁目不许包贌乡社。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农商工贾,经营市肆、乡村,骚扰强买,各严差巡。”(《谕台湾安民生示》)。 施琅不仅是一位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有头脑的政治人物,一个安邦治国的栋梁。他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只有给百姓实惠,民心安定了,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政权才能得以巩固。所以他向朝廷提出蠲免百姓赋税的建议,他所到之处则都采取抚优政策,安定百姓,约束官兵,保障了社会的平稳。他晓谕市民:“镇营日用蔬菜,市肆买办,照依民价无亏,断不许借称官办应用,一丝一毫侵取民间。”答应百姓当年的谷税酌减四成,每年该缴的正供,以后将从实际出发从轻酌定。他推行这些措施,缓和了清政府与台湾民众的矛盾,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恢复,自然也巩固了清政府对台湾的统治地位。这一切有利举措,也赢得了施琅在百姓中的名誉,无怪乎他的军队所到之处,无不深受百姓的拥戴,那是他的那些英明策略在起着作用。施琅的这些政见思想同样影响了他的后代,使他的次子施世纶在后来的为官仕途中承袭了他的这种清明的治世方略,成为历史上的一代廉吏,其事迹一直流传于民间。 台湾收复之前,清廷对台湾的反清势力采取的是类似坚壁清野的政策,实施残暴的“迁界”措施,将从山东至广东沿海一带地方的人民一律后迁三十至五十里,界外房屋全部烧毁,城堡拆除,形成无人区,以此达到孤立台湾的目的。郑氏归降后。面临如何安置郑氏军民人员问题。开始是采取移地安置的办法,但这样做给朝廷带来许多不利。为稳定局面,安抚民心,施琅上奏朝廷《移动不如安静疏》,认为经过平定三番叛乱,又历台湾收复,国家的统治地位日趋巩固,大规模的军事征讨已经完成,而连年征战,国力消耗巨大,急切需要的是稳定和发展生产。如果仍采用类似迁界的行动,将会带来不少麻烦。施琅从这种思想出发,于是提出就地安置的办法。“臣思自康熙十三年以后投诚各官,概荷隆恩,免其迁徙。”“若一行移驻,其间有眷口者不少,无眷口者亦多,远涉长途,不堪艰瘁,逃匿生患,所不能无。”况且,大规模的迁徙,势必带来人夫之苦,浪费大量资金。“经过郡县,官吏有备口粮之费,所到的地方,有动拨民房之扰,开垦耕作,有应给牛种农具之资。”建议朝廷“与其移而复动数省之烦难,曷若安之,可永保其无事。” 施琅对台湾实行的优抚策略,提出“减以应需之赋,则恩出自皇上,不在臣下,使海外诸国向闻天威而慑服。兹轻赋簿敛,益慕圣德而引领。”(《壤地初辟疏》)其目的是为了台湾的安稳和发展,巩固清廷对台湾的统治,亦是为了进一步确立台湾在国家未来发展中的的重要地位,不至于让台湾再度落入他人之手。施琅对台湾在军事和政治上的特殊地位是很清楚的,它对外是个门户,对内是提供大量物资的库源。所以,施琅请朝廷不可忽视台湾这种特殊地位的重要性,要让它既有利于对外开放,也要有利于对内的管束,使其发挥资源优势,打开对外通商渠道。做好了台湾的内外治理,“则民可以遂其生,国可以佐其用,祸患无自而萌,疆圉永以宁谧,诚为图治长久之至计。”(《海疆底定疏》)。 对人材的使用上,施琅也有他独到的见解。他向康熙提出合理使用人材的建议,认为郑氏归降人员中,不乏优秀人材。虽然已经使用了一些,但仍然有未尽其用的情形。施琅深知,充分发挥人材的作用,对国力的增强,对政权的巩固都有好处,“一旦弃置之,未免屈其已效之力,而辜其归命之心。”他认为,虽然国家每三年开一次武场选出一些人来,但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磨炼,不够成熟,倒不如使用投诚过来,久经沙场、有实地作战经验的“纠纠勇夫,”这样做,“盖措置得宜,其于国家未必无少裨益也。”这也是“笼络人材,罗其尤而众心自戢者也。”(《收用人材疏》)而且,施琅在用人上还主张不因循守旧,不拘一格。他提出国家一年花一二万金来养有用之人,“使新旧投诚,老弱者遂安处之荣,精锐者有功名之用。”也是值得的。他还主张将那些才略未必能胜任的安置下去,把能者提拔上来,以人尽其材,这种用人之道不是很能体现施琅的思想境界的吗? 历史是一面镜子。施琅是三百多年前的历史人物,但是,一个三百多年前封建王朝的官吏,在军事和政治上能有如此的远见卓识和胸怀,确实使我们深感叹服。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37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