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中国廉政文化历史故事|郑余庆“烂蒸葫芦”

搜狐城市-商丘 2023-09-18 12:23:38

郑余庆“烂蒸葫芦”郑余庆(748年—820年),字居业,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人,唐朝宰相。

中唐时期,奢侈腐化在上层社会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无论是皇族还是官僚贵族,大多已经没有了初唐时期英雄人物所具有的励精图治精神,整日沉溺于享乐之中,道德风气更是逐步败坏。但在这一时期,仍然涌现出一批名臣,他们极力维护儒教纲常秩序,提倡勤俭节约,力图挽狂澜于既倒。郑余庆就是其中的代表。

郑余庆年轻时勤奋好学,善做文章,在大历年间考中进士。他出身名门,父亲曾担任太子舍人。按说家境也是不错,但他却自我约束很严,以高标准的道德操守要求自己。史书记载他“砥名砺行,不失儒者之道;清俭率素,终始不渝”。他看到世风日下,一心想要振兴儒教,凡是有后辈谒见,他一定会对其谆谆教导。对于朝廷中的奸猾小人,他也敢于碰硬。当时中书主书滑涣与内官典枢密刘光琦互相勾结,狼狈为奸,贪污受贿数额巨大,连当时的宰相杜佑、郑絪都对他们姑息迁就,但郑余庆却在议事时当众斥责滑涣,得到皇帝的称赞。

郑余庆虽位居高位,但生活非常俭朴。“出入垂五十年,禄赐所得,分给亲党,其家颇类寒素。”郑余庆身为宰相,俸禄当然不低,但他却家无余财。因为他把大部分俸禄都分给了亲戚和族人,或者用来接济别人了,而他自己却始终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

他这种清俭的作风为时人所称颂。他到底俭朴到什么程度呢?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郑余庆竟然向一些亲朋好友发出邀请,请他们到他家中吃饭。亲朋好友们都十分惊讶,因为郑余庆德高望重,却极难得请客。他的亲朋好友中有不少也是朝廷官员,为了表示对郑余庆的尊敬,他们都很早来到了郑余庆的家中。他们等啊等,一直等到红日高照,郑余庆才出来见客,转身吩咐仆人道:“去告诉厨房,要蒸烂去毛,别把脖子折断了。”大家一听,都认为一定是清蒸鹅鸭一类,虽然大家山珍海味都吃惯了,不过在这位清廉的宰相府里能吃上这些也就不错了。

在众人的翘首期盼中,饭菜就端上来了。这时官员们才发现,每人面前只有一碗米饭,此外还有一枚蒸熟的葫芦,并配以鲜美的酱醋。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蒸烂去毛,别把脖子折断”说的是葫芦啊!但郑余庆却吃得津津有味,官员们也没有办法,也只得勉强下咽。此后,后人便用“烂蒸葫芦”来比喻生活俭朴。(供稿:虞城县纪委)

来源:网信商丘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36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