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牛逼的创业者和管理者之一,这是毫无争议的。在继承人的安排上,他也表现出了老辣的眼光和高人一等的布局能力,唯一没有计算到的,恐怕就是太子朱标的早逝。
1392年5月,历史给朱元璋开了一个超级大玩笑,在他64岁的垂暮之年时,被他寄予厚望的继位者、37岁的朱标病逝。对这位雄才大略、几百年才出一个的伟大皇帝,这是造物主送给他和大明王朝的黑色幽默。
朱标的不幸早逝,让朱元璋在晚年完全乱了方寸。因为这次意外,彻底打乱了他整个的“接班人计划”和对于身后事的稳健布局。
朱标画像
史上最强大的太子班底
当朱标被确立为世子后,朱元璋就为他准备了一个史上最强大的太子班底。我们只要看看这个班底的部分成员就行:宋濂,当世大儒;李善长,树大根深的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常遇春,军功最高的勋贵。这些人都以不同的职位、挂衔成为了太子的老师,为他保驾护航。
朱标自己也很争气。他不但学习好,聪明,悟性高,而且也是一个成长于战火中的接班人。他不是生于安乐,也不是长于深宫之中。在他出生的那一年,朱元璋还没打下南京。一直到了他13岁,大明王朝才建立起来。
可以说,朱标的童年就是在明军的征伐中度过的。我们知道古人是很早熟的,十五、六岁结婚生子的十分常见,明朝建立时朱标已经13岁,他的童年成长见证了这个帝国的形成,给了他很多记忆的积淀,也是他人生阅历的一部分。
你以为朱标很文弱,其实他是“扮猪吃老虎”
在各种影视剧和小说中,朱标都是以文弱、善良甚至懦弱的形象出现的,把他演得唯唯诺诺,像个不知世事险恶的读书人。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朱元璋要清洗功臣,朱标去求情,明太祖拿出一根带刺的棍子给他上了一课,然后告诉他:“我这是在给你削刺。”这些记载中,朱标一副扶不起墙的形象。实在是误读了这位朱家老大。
电视剧中的朱标是一副文弱的形象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朱标,老爸是一代雄主朱元璋,你有信心做几年太子?要知道朱棣那种主,在朱元璋面前都战战兢兢,走不了几个回合就得跪下来老实交待。以朱元璋的看人水平,自己的儿子是什么样,心里打什么主意,他一清二楚。朱标如果水平不够,在太子的位置上呆不了几年就得下来,因为明太祖绝不会拿自己的天下开玩笑。
自古以来最难做的就是太子,汉武帝的儿子刘据当了三十多年继承人,死在了亲生父亲的猜忌中;康熙朝的太子胤礽更惨,立了废,废了立,最后关进宗人府,活活关死。所以当太子远比做皇帝难,尤其自己的父亲是几百年才出一个的雄主。
可朱标不仅生下来就是世子,而且当了足足37年的太子,到死都是唯一的继承人的人选。显然,他“文弱”的形象是被人误读了。想想那时候的明朝是什么局面,开国功臣满街走,军队都是骄兵悍将,文官也没有一个吃素的,弟弟里面还有个阴谋家在北京窝着,时不时动点小心眼。
没有几下子,这个太子当得下去吗?所以朱标的水平是很高的,能力也是很强的,才能受到明太祖如此的器重。
首先,他极有威望,很得人心。
各种历史记载都表明,朱标的脾气特别好,但他不是那种“懦弱的好脾气”,而是善于笼络人心的温和。他和朱元璋父子俩就是一对冰与火,朱元璋驭下十分冷酷,不怒自威,以至于很多大臣去上朝,先在家里备好棺材,生怕哪一天就进了诏狱,甚至去了皮场庙。朱标却温文尔雅,让人愿意亲近。他尊重大臣,愿意听他们说话,却又有很强的分辨力,手段柔和坚韧,给大臣的印象很好。
有明太祖做比较,朱标在朝中的受拥戴程度是可想而之的。人心所向,大家都想在这样的皇帝手下办事。更重要的是,朱标不是一味地好脾气,他知道是非曲直。刘基、李善长等都对朱元璋表达过,说太子很善于收服人心,驾驭臣下,团结干吏,这是大明将兴之兆。
对于皇室宗亲,特别是自己的兄弟,朱标是一位友爱的大哥。明史中就说,老二、老五等藩王犯了错误,朱元璋要惩治他们,朱标就赶紧去求情,调和父子关系,极力维护自己的兄弟。曾经有人告发老三朱棡想谋反,朱元璋要处理他,朱标跪在地上哭着求情,才让朱棡躲过一劫。
不止亲兄弟,明太祖的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义子沐英,在犯下一些错误时,朱标也会赶紧把马皇后请过来求情,化解这些问题。这不是做秀,是朱标的仁慈天性所致。但我们可以看到,朱标对于群臣、宗室的粘和力是非常强的,这些行为让他拥有了极高的威望,是无法动摇的统治义理。相比自己的儿子朱允炆,强出了太多。
其次,他执政经验丰富,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
朱标的执政经验,从成为世子就开始了,明朝还没建立,李善长等人就加入了这个接班人团队,开始了对他的培养。到了22岁时,朱元璋又下令说:“今后的一切政事,要同时给太子发一份,让他给出处理意见,然后汇报给我。”这是政务练习。
后来朱元璋又下令,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从这时起,朱标就开始接触并且协助明太祖管理国家,处理日常的政务。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有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并受到朱元璋的赞同。朱元璋认为,自己治国刚猛,矫枉过正,日后太子继位,正好可以用较为宽和的政策舒缓矛盾。就像汉武帝对刘据的寄托一样。
直到他病逝,这是长达十几年的执政经验,既不是朱允玟能比,也不是朱棣可以一较高下的。即便朱棣在北方立下了傲人的军功,和自己的大哥比,还是差了很多。
历史没有假设。不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朱标没有早逝,那么和他关系亲密的蓝玉及其背后的军功集团就不会被清洗。他顺利继位,即便也会削藩,手段也会较为柔和。对自己的兄弟们,朱标能够做出妥善的安置,而不是像朱允炆那样动辙削为庶民。朱棣就没有了造反的可能性,靖难之役就不会发生。即使造反,面对蓝玉、傅友德、冯胜等人,朱棣也没有任何赢的可能性。
朱标的死,瞬间便引发了历史的蝴蝶效应,让本已安定下来的朝局再次动荡起来,并造成了一些恶劣的后果。它
拉开了明太祖清洗军功集团的大幕,也给朱棣留下了夺位的良机,更让中国历史的走向拐了一个大大的弯。
蓝玉为首的军功勋贵,是朱标之死最大的“受害者”
为了给继位的朱允炆创造一个易于把控的朝局,朱元璋只好又一次举起屠刀。这次他要杀的是“朱标的太子班底”,要毁掉自己为长子一手建立的军事团队,可想而知老朱有多么的痛心。但他没有丝毫犹豫,刀就挥了出去。
在朱标的接班人团队中,蓝玉是军功集团的代表。朱标的岳父是常遇春,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这层亲谊让他们的关系非常亲密,两人也很谈得来。所以蓝玉本来是明太祖留下来辅佐朱标的。
现在,蓝玉已经没有价值了。不但没有价值,而且因为其居功自傲,作为非嫡生的皇太孙、和蓝玉又无血缘联系的朱允炆,是不可能镇得住他的。而且蓝玉并不是一个人,他背后是一个互为联姻的军功集团,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朱元璋的选择是都杀了,诛连多达一万五千人,只留下了善于防守的耿炳文及少数才能一般的将领。这直接导致靖难之役时,除了建文帝愚蠢的用人外,明军也缺乏能够掌控全局的军事统帅,无法快速地在黄河以北用进攻解决问题。这就给了老四朱棣一个出奇制胜的天赐良机。
最后,当朱棣登上皇位后,朱元璋动议许久、朱标考察多次的迁都西安的计划自然成了泡影。朱棣迁都自己的大本营北京——明朝的政治中心北移,永久性地改变了中国的地缘政治格局。因为这使得明朝首都直接暴露于关外敌人的威胁之下,一旦突破长城防线,就能迅速包围北京。只要速度够快,就可以在南方勤王军到来之前对明朝进行斩首。
这对后来中国历史走向的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34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三国:曹操杀孔融干什么杀得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