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每日打卡丨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高中历史老师 2023-09-18 11:17:13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09

27

周日

1.有学者指出:“中国较早形成了一种早熟的政治体系,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其法律身份至少在名义上是平等的,这就使得国家能够通过某种标准化的规则来选拔官员。像日本这样等级森严、贵族势力强大的社会不可能引入科举制,引进了也无法运作。”该学者强调

A.科举制让世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B.日本缺乏实行科举制的经济基础

C.科举制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科举制与贵族政治极不相容

【解析】“科举制让世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材料说明的是日本缺乏科举制的政治与社会基础,故B错误;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C错误;“等级森严、贵族势力强大的社会不可能引入科举制”体现了科举制与贵族政治极不相容,故D正确。故选D。

2.如图反映的政治状况,到西汉中后期最终解决,这得益于

A.“推恩令”的实施

B.宗法制的推行

C.分封制的实行

D.中朝制的实行

答案与解析

向左滑动图片

【详解】图中是西汉初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度,该制度下导致王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分割了王国的封地,解决了王侯威胁中央集权的问题,故A正确;宗法制属于按照血缘关系继承的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分封制不利于解决王国问题,排除C;中朝是中央分割宰相权力的制度,排除D。故选A。

3.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答案与解析

向左滑动图片

【答案】B

【详解】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需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通过“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故B正确;孟子主张性本善,排除A;C属于法家的思想,排除;D不符合荀子的思想,排除。

4.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有许多质朴而经典的名言:“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这组名言体现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

A.认识你自己

B.美德即知识

C.追求真理,理性思考

D.批判神灵,挑战权威

答案与解析

向左滑动图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这两句名言可判断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与理性思想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名言没有提到人们该怎样去认识自己,故A项错误;材料中名言也没有提到美德即知识,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名言没有体现对神灵的批判,故C项错误。

5.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的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

材料四 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注:pǒu抨击)共和,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思潮的代表人物。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

(3)材料三中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是什么?指出其主要意图。

(4)据材料四指出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态度在当时的进步作用。

答案与解析

向左滑动图片

【答案】

(1)代表人物: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恢复周礼) ;老子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2)主张:重视教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态度:利用儒家思想。意图:宣传维新思想;减少变法阻力。(4)态度:全盘否定传统儒学。作用:维护共和政体;猛烈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详解】(1)本小问的人物,根据材料一中的“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可知主张回到过去,结合所学可知,这样的人物有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和老子主张恢复到小国寡民的过去。(2)本小问的主张,根据材料二中“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可知,董仲舒的主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张教化,另一方面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第一小问的态度,依据材料三的内容可知,态度是利用。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为了减少变革阻力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4)第一小问的态度,依据材料四“故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可以得出态度是全盘否定。第二小问的作用,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分析即可。

诗和远方

冲鸭~

加油mua

明天见~

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经高中历史整理编辑,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使用不当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高 中 历 史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34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