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这些汉字被爹妈用了几十年,但其实并不存在

VISTA看天下 2023-09-18 10:08:10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字媒体(id:zimeiti-sougou)

前段时间有网友冷不丁发现

“口当”这个字翻字典竟然怎么也找不到

但在记忆中又是真切存在过

尽管能用特殊拼法

在搜狗输入法中打出来

但也只能在本地文档中显示

只要发到互联网中就会奇迹般消失

/发送出去的“口当”都会变成方块格/

这诡异的现象让众人摸不着头脑

纷纷大开脑洞找解释

有网友碰瓷 “曼德拉效应”

认为是量子力学、平行时空搞的鬼

给这件事平添了几分脑洞气息

/也可能是时间钳形行动

正向小队已知打不出该字的事实

反向小队穿越过去消灭该字/

今天文字君就给大伙儿揭秘下

这些汉字到底是怎么消失的?

回到开头说的“口当”

不扯量子力学,必须声明的是

这字在过去绝对存在过

它不仅出现8090后的童年记忆《机器猫》上

官方字典里也有它的身影

在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

公布的《第一批简体字表》中就清清楚楚记载

这“口当”就是“噹”的简体字

/《第一批简体字表》/

所以大伙儿放心自己的脑子没问题

去他的曼德拉效应

以上都是这字存在过的证据

但这好好的字,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这是因为在之后的汉字简化方案中

把“当”和“噹”都统一简化为“当”

/1956年2月《汉字简化方案》/

“口当”自此被迫退隐江湖

但官方禁止归官方禁止

民间还保留了原来的用字习惯

所以在1956年之后

你还能看到“口当”在营业

甚至反而让人认为

叮+口当才是正解

叮+当总觉着少了点什么

而字典和输入法按照标准校对字库

收入规范汉字

便自然就找不到这个“口当”

跟“口当”一样被停用的汉字

还有曾经风靡一时的二简字

意为 再度简化的简化字

也就是在爹妈年轻的时候

学校教授的主流文字

因为当时文盲率蛮高

繁体字被认为是“学习的负担”

各地学者纷纷提议汉字简化

于是1956年,国务院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

拉开了这场行动的序幕

1964年,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了《简化字总表》

里面一共收录了两千多个简化汉字

全是由学者们谨慎梳理

结合古代俗体简体字形得来的

我们如今熟悉的简化字

大部分也是出自这一版

/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

眼瞅着简化字试水成功,反响不错

文字改革委员会又于1972年

决定趁热打铁推出2.0升级版本

便在1977年发表了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推出了“二简字”

力图在10画以内解决“学汉字难”的问题

而这一次有些用力过猛,越改越乱

有的字笔画减少了将近一半

有的字干脆就只剩下部首

这些缺胳膊少腿的汉字

想看明白全靠半想象,感觉学不学没啥差

/加拿大摄影艺术展览的二简版/

专家还认为二简字不仅不美观

连汉字的文化精髓都给整没了

简化过多的二简字

容易导致新字表述不明

又或是和原来的字形千差万别

导致了难以辨认等问题

/预防肠道传染病/

于是在1986年

国务院宣布废止二简字

大部分的二简字

就这样稀里糊涂来世上走了一遭

如今偶尔出现在街角

也会被往来的孩童当错别字嘲笑

而那些已经改成二简字版的姓氏

像付(傅)、闫(阎)、肖(萧)

因为所涉范围广、影响大

后来也就跟原字一起

继续这么混用下去了,就像“口当”一样

不仅有汉字简化过度

也有汉字复杂过度

中国历史上皇帝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

都喜欢在文字上耍心机

除了整个比西方人名还长的谥号title

还有的直接重新定义汉字

像是女皇武则天

或许是觉着仓颉造的字

无法形容自己

索性自己造一个“曌”字

取“日月当空普照大地”之意

可能创造这事儿容易上瘾

想着凝结着自己才华的文字

被天下人使用、传抄

让众人感受到女皇的智慧

体会字里蕴含的深刻思想

以此除旧布新树立权威

接着,便诞生了“则天文字”

由“千千万万 构成

寓意为武周皇朝“天授万年”“千秋万岁”

字形由“天、大、吉”三字组成

指武则天为人君乃天赐之大吉

字形由“永、主、人、王”四个部件组成

“证”的本义是告知

以此说明其君位是上天所授,永不动摇

武则天陆陆续续造了十几个文字

并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推广初期风头强劲

还依靠佛教经典

不仅在中原地区流传

也广泛传播于唐朝控制的其它地区

像唐代西南的南诏国

和日本、朝鲜、韩国等

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内的国家

都使用过则天文字

/《升仙太子碑》碑文拓片/

但就算是女皇亲自为其背书

则天文字也难逃

历史长河中打酱油的命运

随着武则天逝世

这套文字也逐渐被弃

如今也只有一个“曌”在输入法里有姓名

究其停用的原因

除了政治因素

主要还是跟汉字的发展趋势有关

一般来说,汉字演变是由繁变简

而则天文字却把简单的汉字复杂化

毕竟,让人记都记不住

越写越恼火,谁又会喜欢它们?

本文转自搜狗输入法公众号「字媒体」,互联网新青年趣味表达平台,热梗天天见,言值不下线。

手机用太多

我也快不会写字了↓↓↓

为什么汉字在清朝以前的2000多年,没有得到简化呢?

从时代背景来看:新中国简体字的成功推广,在数字时代彻底的挽救了汉字。但以新中国之前当时的科技,并没有解决汉字输入的问题,以至于,清朝与民国以来的知识分子们一度认为,只有废除汉字才是中国文字改革的唯一出路。


大家都知道,之前的汉字都是繁体字,这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我们所书写的汉字,都是经过简化的。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简体字是建国以后才出现的。不少人都曾在一些古书上看到过简体汉字,大多都认为这是后人伪造的,但事实上,古代也曾有过不少简体字。



1.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简体字竟然早就出现在了隋唐时期,然后,在元代时期发展到了顶峰。


汉字的发展经过了好几个阶段。比如说,有篆体、草书、隶书和楷书等。有的人就说,简体字就来源于草书。但是,大家也都知道,草书太过于狂放不羁,没有多少人能看懂。所以说,在唐、宋时期,繁体字的使用还算是主流。


元朝的政府,不重视文人,当时,文人甚至都不能呆在寺庙里。以至于,他们在那个时候,是和娼妓、乞丐有着相同的地位。这样一来,一些文人不能报效朝廷,就开始创作一些普通老百姓都能看懂的艺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诗词已经不是流行了,所以,就出现了元曲。


这种简洁易懂,朗朗上口的艺术形式,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元曲,不是一种阳春白雪的艺术,它是以符合市井老百姓的喜好为初衷而诞生的。而它的广为流传,就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流行歌曲。在元代,就算读书读的再多,也很难进入朝廷,不仅如此,还会被人看不起,所以,大家都喜欢搞一些通俗文学。



元曲在当时十分流行,就像现在的流行音乐一样,大家争相恐后的买专辑,在元代的时候,也是这样。流行的元曲出现后,也会有很多人争相去购买,一些书坊就会因此盈利。还有一些很受大众喜爱的元曲作家,比如说:关汉卿、马致远等人,在当时都是非常受欢迎的。



既然元曲很受欢迎,买的人很多,书坊的老板肯定想加快速度多印一些,这样,问题也就出来了,那就是错别字的情况就更多了。繁体字的笔画实在是太复杂了,那个时候还是刻板印刷更是复杂,所以,那些书坊老板就想尽办法试图简化这些汉字。


因为,当时购买书籍的人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一些高官贵人是不会购买这些书籍的,所以,其中的错误也就不会被多加指责。唐、宋时期的书籍,普通的老百姓根本看不懂。那个时候,像是经书,都是达官贵人才能看到的书,这种书出现错别字的概率,肯定会少一些。


2.实际上,元代的简体字数量甚至比现在的简体字数量还要多,一度达到了6000多个。我们在建国1949年以后,发起的汉字简化运动,实际上,就是追认当时的简化字罢了。元代时期,汉字的简化程度让人意想不到,比现在的汉字还要简单一些。



但是,元代的汉字简化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明代时期,当时的政府就非常不认同这些简化字。他们对汉字简化字的使用进行过强烈的打击镇压,普通的老百姓就再也不敢使用简化字体了。明代的政府认为:老祖宗的东西才是最好的,那些汉字简化就是对老祖宗的不尊重,是被世人唾弃的一种行为。不仅是明朝政府,就连之后的清政府也是这样认为的。汉字简体字的使用,受到了彻底的遏制,民众又开始使用繁体字起来。



3.近代汉字简化运动,其实是源自于太平天国,为了提升识字率,在太平天国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书写简体。


之后,经非正式统计,太平天国总共使用一百多个简体字,其中80%为后来采用。可以说,太平天国更是东亚第一个进行系统性汉字简化的政权,甚至,它的这一行为直接影响到后来的民国以及新中国的汉字简化运动。

关于汉字的历史有哪些

汉字的发展史:

汉字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商代以前的图画文字阶段。汉字的起源是最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是用这种图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慢慢的,这种图画就演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第二阶段是甲骨文到秦朝的文字,以表形文字为基础,表音文字为中心的文字阶段,这一阶段由图画文字慢慢演变和规范,变成了甲骨文,它们被刻在动物骨头上或者乌龟的龟壳上,这是这一阶段的特征。第三阶段是秦汉到现在的文字,以形声字为主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

1、商及商以前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之一。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

2、周代的金文:与甲骨文同期,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

3、秦朝的篆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规范全国的秩序,李斯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统一书写字体。小篆总体呈现长方形,笔画圆润,线条流畅。

4、汉朝的隶书: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体。它的出现,也为现代汉字的字形结构奠定了基础,是古代文字和现代文字的分界线。

5、楷书(汉末):是隶书演变来的,相比较起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6、草书(汉末):为了书写简便,从隶书演变而来。

7、行书(汉末):不像草书潦草狂放,也不像楷书工整,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

汉字拼音的优点

1、优美。

2、辨识度高。

3、易懂,具有关联性。

4、形象,直观达意。

5、信息量大。

6、便于计算机输入。

汉字产生距今大约有多少年的历史

到二十一世纪,汉字已经有六千多年的历史。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汉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者,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在古代,汉字不单中国使用,在很长时期内还充当东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20世纪前都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国家官方的书面规范文字,东亚诸国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创制汉字。

扩展资料:

汉字的历史演变过程: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

-汉字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33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