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是北魏时期皇家营建的一座大型石窟寺,它是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代表着公元5-6世纪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云冈石窟全景
云冈石窟位于武州山南麓,武州川蜿蜒而过。石窟东西绵延约一公里,规模宏伟。(照片选自1938~1944年日本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合着《云冈石窟——公元五世纪中国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学调查报告》)
云冈石窟山门东眺
云冈石窟山门掩映在绿树丛中。门前戏台与石窟相对。戏台坐南朝北始建于清代,古朴典雅。(照片选自1938~1944年日本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合着《云冈石窟——公元五世纪中国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学调查报告》)
云冈石窟前木构楼阁
云冈石窟前木构楼阁重建于清代,形成了以石窟、楼阁及佛殿为主体的寺院式布局,保存着传统寺庙的山门、过殿、大佛阁、配殿的形式。(照片选自1909~1915年法国沙畹着《北支那考古学使命记》)
云冈石窟山门
山门为清代修建。门额悬有匾额,东西两侧砖墙上雕有“台头”、“念佛”四字。整个山门显得庄严,朴素大方。山门两侧为钟楼、鼓楼。(照片选自1938~1944年间日本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合着《云冈石窟——公元五世纪中国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学调查报告》)
云冈石窟天王殿
天王殿建于清初,面阔三间,屋脊高耸。殿前石狮对峙,旗杆矗立。(选自1921年日本山本明着《云冈石窟》)
抚今追昔,云冈石窟作为北魏一个朝代成就的恢弘工程,历经一千五百多年的沧桑岁月,曾经震烁中外的佛教名迹被湮没在雁北漫天的黄沙之下,大同之外,云冈几乎不再为人所知。直到1902年,日本人伊东忠太对云冈的重新“发现”,此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纷至沓来,为云冈石窟精湛的雕刻艺术及窟外景观的古寺遗构和历史风貌而震撼,留下无数的珍贵照片和文献资料,再现了昔日的云冈石窟。它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资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来的实物例证。因而,深入展开和再现云冈石窟的文明记忆,对于了解云冈石窟的历史风貌,有着无可比拟的非凡价值。
第5窟木构窟檐
第5窟五间四层木构窟檐是清顺治八年(1651年)宣大总兵佟养量捐资修建。歇山琉璃瓦顶楼阁,巍峨壮观。(选自1924年日本小川晴旸着《大同的石佛》)
第5窟木构窟檐内
木构窟檐内匾额、楹联清晰可见,甚为珍贵,现已无存。洞门西侧立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云冈大佛阁碑记》,东侧立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云冈寺记》。(选自1938~1944年间日本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合着《云冈石窟——公元五世纪中国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学调查报告》)
第5窟后室西壁胁侍佛
西壁胁侍佛,高10米,经后世包泥后,略显臃肿。1977年泥皮剥落后,仍为北魏原雕。西壁色彩艳丽,保存完好。(照片选自1938~1944年间日本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合着《云冈石窟——公元五世纪中国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学调查报告》)
第6窟木构窟檐内
窟檐内拱门上方,悬挂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御笔“庄严法相”匾额及楹联。(照片选自1938~1944年间日本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合着《云冈石窟——公元五世纪中国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学调查报告》)
第6窟中心塔柱北面上层
第6窟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中心塔柱窟。塔上层四角各雕一座象驮九级楼阁式佛塔,支撑着顶部方形帷幕宝盖,宝盖下各雕一立佛,着褒衣博带式佛装;胁侍菩萨背靠塔身,体态优美。塔下层龛楣雕飞天及手牵璎珞的化生童子,雕刻细致华丽。(选自1938~1944年间日本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合着《云冈石窟——公元五世纪中国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学调查报告》)
(左图):第6窟明窗西侧白马吻足像
菩萨头戴花鬘冠,身披缨络,作思维状,白马伏在脚下,吻菩萨脚,反映出释迦太子逾城出家后与爱马依依惜别的情景。(照片选自1909~1915年法国沙畹着《北支那考古学使命记》)
(右图):第6窟明窗东侧思维菩萨像
释迦牟尼成佛前,身着菩萨装,头戴宝冠,坐于高台上,表情恬静,右脚搭在左腿上,右手食指指向下巴作思维状。现右臂已被盗。(照片选自1909~1915 年法国沙畹着《北支那考古学使命记》)
第7、8窟外景
第7窟前为三层三间木结构、硬山式灰瓦顶窟檐,第8窟被毁。1993年依据原有的形制对第7、8窟进行了修整和重建。(选自1938~1944年间日本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合着《云冈石窟——公元五世纪中国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学调查报告》)
第7窟木构窟檐
第7窟窟檐与第6窟相连的围廊现已无存,老照片中依稀可见,尤为珍贵。(选自1933年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着《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第8窟门拱西侧
门拱西侧上方雕飞天、鸠摩罗天和门神像。鸠摩罗天佛教护法神,五头六臂,面如童子,手持日、月、弓和飞鸟,骑于孔雀背上,线条简洁流畅。下方门神像,体魄健壮,神情肃穆,右手高举兵器,形象生动逼真,极富艺术感染力。(照片选自1909~1915 年法国沙畹着《北支那考古学使命记》)
第8窟门拱东侧
门拱东侧上方雕飞天、摩醯首罗天及门神像。摩醯首罗天佛教护法神,三头八臂,手持日、月、弓和葡萄,坐于牛背上,表现手法简练、造型生动、朴拙。(照片选自1909~1915 年法国沙畹着《北支那考古学使命记》)
第9窟至第13窟全景
第9~13窟是云冈石窟中期洞窟(471~494年)。因清代重施彩绘,故又称“五华洞”。窟群构思奇巧,内容丰富,雕饰艳丽。(照片选自1939年日本常盘大定、关野贞合着《支那文化史迹·云冈石窟(第一卷)》)
第10窟前室门拱
前室门楣上部雕有须弥山,二龙缠绕,山峦起伏,山中雕有鹿、鸟、狼等动物及树木。山腰雕有护法神鸠摩罗天与阿修罗。下部雕有化生童子手持华绳、缠枝忍冬纹和莲花门簪。画面生动活泼,极富生活气息。下部后世重塑壁画及门拱内侧金刚像清晰可见。(选自1921年日本山本明着《云冈石窟》)
第11窟西壁上层
西壁上层仿木屋檐龛下雕七立佛,佛像面相丰圆,波状发髻,着褒衣博带式服装,下摆翻飞,清新典雅,潇洒飘逸,是太和改制后出现的新风尚。(照片选自1923年出版的《云冈佛像记》)
第12窟前室顶部及西壁
第12窟俗称“音乐窟”,是研究北魏音乐史的珍贵素材。窟顶部雕有各种伎乐天组合。西壁上、下层均雕有佛传故事。中层雕一座三间庑殿顶式佛龛,内雕交脚弥勒菩萨及两胁侍佛。整个洞窟布局整齐,雕饰精美。(选自1938~1944年间日本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合着《云冈石窟——公元五世纪中国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学调查报告》)
第14窟外景
云冈晚期洞窟(494—524年),因渗水严重,前立壁坍塌。窟内仅存一根千佛柱,满雕坐佛。窟内建有民居,可见人为破坏严重。1994年,洞窟进行了全面修整。(选自1921年日本山本明着《云冈石窟》)
文中这些老照片系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云冈石窟倾以心血留下的珍罕资料。1907年法国着名研究东方的学者沙畹(E·Chavannes),收集云冈石佛寺及龙门石佛寺等的建筑与雕刻的照片和图录,1909~1915 年着成《北支那考古学使命记》。图版卷中有78幅是关于云冈石窟的,云冈石窟成为国内外学者及美术家的一大巡礼地;1915年日本学者大村西崖出版《支那美术史·雕塑篇》,系日本近现代学者研讨中国古代雕塑的开山名着,照片拍摄于清末民初,其中关于云冈石窟的影像资料,系日本同类出版物中发行时间最早者,极为宝贵;1921年日本山本写真馆出版《云冈石窟》无疑殊俱文物收藏价值,另外1933年《震旦旧迹图汇·第一篇·云冈石窟》,均即山本明数度赴云冈实地所摄照片。山本明系二战前旅华日本摄影师中的佼佼者,技术出众,目光独到,热衷于我国名胜古迹影像的摄制工作,历年来积累了大量贵重图像资料,遴选出得意之作结集成册飨诸同好的影集;1925年瑞典学者奥斯伍尔德·喜龙仁(Osyald·Siren)着《5~14世纪中国雕塑》(四卷本)在伦敦出版。喜龙仁是西方系统性研讨中国雕塑史的开山大师,该书是关于中国雕塑较全面的一部着作,图版中的实物遗迹,许多都是精品,且多有纪年,其中共有云冈图版66幅,有些业已流落海外抑或残毁,这更加体现出本书的重要价值;1925年中井氏解说、外村氏摄影《大同石佛大观》,系云冈石窟早期出版物中最为稀见的范本。外村氏是20世纪上半叶以石窟造像摄影闻名于世的日本摄影家,图片质量达到了艺术性与技术性的完美统一;1933年中国学者梁思成等营造学社同人在云冈考察得以亲目抚摩云冈这些珍罕的雕刻遗证后,合着《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精印云冈相关图片34幅,便是国人亲赴实地拍摄的佳作,颇为值得关注;1939年日本常盘大定、关野贞合着《支那文化史迹·云冈石窟》(第一卷),全书图片收罗宏富,摄印精良,保存完好,弥足珍贵;1938~1944年间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率领的日本京都大学调查队,对云冈石窟进行了实地调查考古测绘,于1951~1956年陆续出版《云冈石窟——公元五世纪中国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学调查报告》(16卷),这部巨着代表了云冈研究迄今最高的水平。作为摄影师的羽馆易,堪与山本明与外村氏并列为早期云冈石窟摄影的三大家,就云冈的图片数量达到历史空前,其摄影质量的完美水准,无疑殊臻。这些有价值的珍贵云冈老照片颇多,但因篇幅所限,只好暂付阙如了。
第16窟附洞
窟中整齐的排列着九个佛龛,龛楣各不相同,富于变化。造像以坐佛和交脚菩萨为主,雕刻精美。其中三尊造像已被盗。老照片中仍可见其完美的造型,尤为珍贵。(照片选自1909~1915 年法国沙畹着《北支那考古学使命记》)
第16窟附洞被盗交脚菩萨像
菩萨头戴宝冠,颈饰项圈,上着披帛,下着长裙,体态匀称丰满。此尊造像现存于法国巴黎赛努奇博物馆。(照片选自1925年瑞典奥斯伍尔德·喜龙仁着《五至十四世纪中国雕塑》)
第16窟附洞被盗交脚菩萨像
菩萨头戴高冠,面相方圆,眉眼细长,嘴角上翘含微笑,神情自若;衣纹简洁流畅,体形匀称。此尊造像现存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照片选自1925年瑞典奥斯伍尔德·喜龙仁着《五至十四世纪中国雕塑》)
第16窟至第20窟全景
云冈石窟早期洞窟(460—470年),由高僧昙曜主持,故俗称“昙曜五窟”。是云冈石窟的典型代表,也是西域造像艺术东传的顶级作品。(照片选自1938~1944年间日本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合着《云冈石窟——公元五世纪中国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学调查报告》)
第20窟至第27窟
第20窟以西是云冈石窟晚期洞窟(494—524年)。多为民间开凿的中小型窟龛,数量众多,类型复杂,式样变化迅速,与皇室开凿的大型洞窟形成鲜明对比。山顶有清代玉皇阁、明代云冈堡。(照片选自1939年日本常盘大定、关野贞合着《支那文化史迹·云冈石窟(第一卷)》)
这些老照片历史悠久,所展现的艺术造像精美,但有的造像现已流落海外、风化和残缺,一些石窟景观遗迹已变了样子。如今旧照惜存,极有参考价值和历史价值。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31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属牛人心中比较浪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