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我也走
徐志摩
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
你上那一条大路,你放心走,
你看那街灯一直亮到天边,
你只消跟从这光明的直线!
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
放轻些脚步,别教灰土扬起。
我要认清你的远去的身影,
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
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
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
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
目送你归去……
不,我自有主张,
你不必为我忧虑;你走大路,
我进这条小巷,你看那棵树,
高抵着天,我走到那边转弯,
再过去是一片荒野的凌乱:
有深潭,有浅洼,半亮着止水,
在夜芒中象是纷披的眼泪;
有石块,有钩刺脚踝的蔓草,
在期等过路人疏神时拌倒!
但你不必焦心,我有的是胆,
凶险的途程不能使我心寒,
等你走远了我就大步向前,
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鲜;
也不愁愁云深裹,但须风动,
云海里便波涌星斗的流汞;
更何况永远照澈我的心底;
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你去,我也走》是徐志摩在1931年7月给林徽因的信里附的一首诗,后载于同年10月5日《诗刊》第3期。这不是一首分手诗,而是用一生写就的爱情的誓言诗......同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邮政飞机前往北平参加林徽因在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途中在济南开山飞机撞山罹难。
徐志摩在这给林徽因的无数诗篇中的最后一首里,写的最后一句是 -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徐志摩的人生有三位女主角: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但符合徐志摩对伴侣的想象的,无疑是他最爱的林徽因。
林徽因的出现,加速了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离婚
徐志摩在1922年发表的《徐志摩离婚通告》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段话当中的“唯一之灵魂伴侣”就是指林徽因。
每个人会遇到什么人,不可预测,但会爱上什么人,基本上都是因为他的性格。他性格是什么样的,就会爱上什么样的人。
而徐志摩,是一个多愁善感,喜欢冲动,热爱自由,具有诗人的浪漫主义思想的人。这样的人,当然不会满意父母包办的婚姻。哪怕对方再完美,强加给他的,他便不要。这就是徐志摩之所以和张幼仪离婚的原因。而加速徐志摩离婚的,便是林徽因的出现。
是林徽因促使徐志摩写诗
他要自由的恋爱,于是1921年,徐志摩在剑桥,遇到了刚刚十六岁的林徽因。这个有才情、有涵养、妙笔生花、娇美如花的女孩完全符合徐志摩的想象,深深地让徐志摩着迷。
在《猛虎集序》当中,徐志摩提到,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
在英国康桥大学留学期间,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暴发期。他在《吸烟与文化》里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正是与林徽因的这段恋爱,才使得徐志摩诗情澎湃。
他在《草上的露珠儿》当中写道:“你是精神困穷的慈善翁,你展览真善美的万丈虹,你居住在真生命的最高峰。”这是徐志摩献给林徽因的第一首诗。
陆小曼只是徐志摩退而求其次
《你去,我也走》是徐志摩在1931年7月给林徽因的信里附的一首诗。同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飞机到北平参加林徽因举办的演讲会,途中在济南飞机撞山罹难。所以,这首诗,是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最后一首诗。当中写道:
等你走远了我就大步向前,
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鲜;
也不愁愁云深裹,但须风动,
云海里便波涌星斗的流汞;
更何况永远照澈我的心底;
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虽然此时两人都各自组建了家庭(此时的徐志摩已经和陆小曼结婚5年),但徐志摩还是直白的诉说着对林徽因的爱。
也许,他对林徽因的爱情就像他写下的这段话:“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你去》?--------徐志摩?
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
你上那一条大路,你放心走,
你看那街灯一直亮到天边,
你只消跟从这光明的直线!
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
放轻些脚步,别教灰土扬起,
我要认清你远去的身影,
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
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
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
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
目送你归去……
不,我自有主张,
你不必为我忧虑;你走大路,
我进这条小巷。
你看那株树,
高抵着天,我走到那边转弯,
再过去是一片荒野的凌乱;
有深潭,有浅洼,半亮着止水,
在夜芒中像是纷披的眼泪;
有乱石,有钩刺胫踝的蔓草,
在守候过路人疏神时绊倒,
但你不必焦心,我有的是胆,
凶险的途程不能使我心寒。
等你走远,我就大步的向前,
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鲜;
也不愁愁云深裹,但求风动,
云海里便波涌星斗的流汞;
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
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
1912年7月,江苏都督程德全在苏州创立“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2岁的张幼仪在二哥张君劢(嘉森)和四哥张嘉璈的帮助下到该校读书。该校首任杨达权,重视女子教育,张幼仪在 此受到了先进教育。
但三年后,尚未结业的张幼仪就被接回家成亲了。替她作媒的正是她的四哥张嘉璈,在当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在巡视学校时他发现杭州一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这就是徐志摩。
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和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的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父申如定下了二人的婚约。于是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徐志摩的态度:“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
1918年生长子徐积锴(阿欢),不久徐志摩就留洋去了,1920年徐志摩收到张君劢的信,被迫不耐烦地把张幼仪接到他身边,张幼仪回忆当时徐志摩的态度“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
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
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此时的徐志摩与林徽因坠入情网,不久徐志摩就提出离婚,已有二个月身孕的张幼仪毅然同意。
1922年生次子彼得,遂与徐志摩在柏林签字离婚。这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签好离婚协议后,徐志摩跟着她去医院看了小彼得,“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离婚后,张幼仪到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并随其去了德国,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1926年夏被八弟张禹九接回上海,不久她又带长子阿欢去北京读书,直到张母去世,她携子回沪。
经时张嘉璈已经是中国银行副总裁,并主持上海各国银行事务,而徐申如也把海格路125号(华山路范园)送给张幼仪,使她在上海衣食无忧。
张幼仪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与此同时,八弟张禹九与徐志摩等四人在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又出任该公司总经理。这使她的经营能力得到了极大发挥。
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抗战爆发后她又屯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
解放前夕,张幼仪赴香港。1953年,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苏医生曾留学日本,在上海行医,也是离异有子女。婚前,她写信到美国征求儿子(大儿子徐积锴)意见:“因为我是个寡妇,理应听我儿子的话。”
儿子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阿欢在美做的是土木工程师,这封信颇与其父自私风韵相反。
时过境迁的张幼仪为这一段沉重生活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1967年,张幼仪67岁的时候,曾和苏医生一起,到英国康桥、德国柏林故地重游。她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没办法相信自己曾那么年轻过。第二任丈夫过世后,张幼仪到纽约居住。
在共同生活了18年后,1972年苏医生病死,张幼仪赴美,1988年病死于纽约,是与诗人徐志摩有过情感生活的人当中,活得最长的人。
:张幼仪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30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路遥32句经典名言,感悟人生
下一篇: 今年最精辟短文,就1个字:《,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