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读懂了老子的孤独,再看《道德经》!

黄老道家 2023-09-18 07:08:23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道德经》的最后一句。

《道德经》艰涩,它是中国最高的高山,老子或许是所有哲学家中最高寿的,思想也最透彻、孤绝、高深。

《道德经》又是直白的,句句都是警句,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门,从哪一扇推入,都可见一番天地。

看懂了老子的孤独,再看道德经。

在鲁迅的《故事新编》里,《道德经》是老子出关时敷衍关官所写的讲义,成书不过一天半,因为是讲义,不免有些翻来覆去的车轱辘话。

鲁迅虽是调侃,不过传说亦不太可信:关官在城头远远望见一股紫气,知道圣人要来,而刚好他又博学多识,问道于老子,老子便写了道德经交给他。

鲁迅是懂圣人的孤寒的,哪里遇得上这么多知音?干脆把关官写做俗人一个,让圣人继续孤独。

于是在想象中,老子一边写,一边笑:你读不懂,我也不要你读懂,我只写给懂的人看。

老子随手挥笔五千言,意义都在言外,就让后人在语言的迷宫里悟吧。读道德经若太执着于语言,是只见树叶而忽略了森林。

不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老子一向的主张是:退、守、弱、柔。保全了自己,于是立足不败之地。

古代乱世多暴君暴民,暴君杀暴民,暴民杀暴君,你来我往,整个时代都受罪。这可说是老子思想产生的原因之一。

再回过头来看“为而不争”,其实包含了一种策略,因此后世也有军事家把它当做兵家的韬略来看,不争无用之争,乃至以弱胜强。

当年红军打游击战的十六字,“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不能不说是得益于《道德经》的灵感。

将自己放低,才能与世无争

单纯把道德经当做兵家韬略是狭隘的,何况兵家胜败之事,如何不是争?

“为而不争”的前半句是“圣人之道”,如何“为”,关乎为人处世之道。

孔子曾就此问道于老子,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闻言悟道:“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

姿态低到尘埃里,故能与世无争。但同时,它又无所不利,润泽万物。

孔子有句类似的话是“矜而不争”,骨子里的矜是气节,流露于外只能是骄。君子内心高洁,但姿态是谦下的。

不争,是老子心中的乌托邦,他要人们无知无欲,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老子理想化的一面,因为他身处乱世,深知人性之恶。

"不争"在《道德经》里出现频繁,偶尔也做“不诤”,这或许代表老子对人们最表浅的要求,即语言上的不争执、不争辩。

论语也常见类似的句子,如《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学而》: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

不管是圣人还是君子,管好自己的嘴是基本修养,巧言令色的人向来为孔子所不齿,最重要的是——君子是要说真话的人,而真话往往不好听,所以更要慎言。

这个时代,谣言是流传最快的,炒作是最受关注的,谩骂、讨伐、煽情……或许每个时代都是如此,只是在说话尤其容易的当下,闭嘴是门学问。

不争,是因为对万物心怀悲悯

老子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的宇宙观,即“道”。

他看君、看民、看圣人、看大盗、看鸡、看犬,从宇宙的角度看,因而更深刻、准确。

不争,是因为世间万物,息息相关。万物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和谐整体。泰山上的一颗石头,跟长白山上的一棵松树是息息相关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每一个生命都以其他一切生命为背景,同时也与其他生命同体共悲。

一般书生之见、市侩之见,觉得他消极、悲观、厌世;实用主义者,来学习如何取巧、诡辩;走马观花的人,只取得一点他的空想与反叛……

有人说,《道德经》是老子写给后世的情书。

但延续两千多年,老子依然是最孤独的人。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誉为万经之王。

速记道德经第二周分享2022.4.18

亲爱的蒙蒙老师,各位同学

? ? ? ? 大家早上好!

? ? ?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转眼间速记道德经第二周已结束。每天早上四点起床背诵,五点进腾讯会议室学习,如此充实圆满的日子让学习进入心流状态,不需要闹钟,大脑的生物钟自动调好,带着喜悦,收获的心态学习,心里是满满的幸福感!

? ? ? ? 特别感谢蒙蒙老师的大爱和纯正发心,作为一名老子故里的时尚年轻人,有一份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传播《道德经》国学智慧,目的是用国学智慧指引更多人的人生。

更可贵的是蒙蒙老师还想在青少年中传播道德经,少年强则国强,这是怎样一份大爱呀!为萌萌老师点赞!

? ?一、学习道德经的意义

《道德经》的智慧引无数人竟折腰!其中不乏伟人要人,毛主席经不离手,文韬武略,成就丰功伟绩!稻盛和夫因为读懂了《道德经》,成就他的事业,他把企业做到了世界五百强。

? ?无论是经商,还是从政,面对不同的人生问题以及事业危机,都能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找到处理方法。
虽然老子的《道德经》只有短短5126个字,却讲透了让我们受用一辈子的生存智慧。

? 现在很多人处在抱怨、指责、痛苦、焦虑、彷徨、无助中,道德经可以看做是一本古人留给我们的心理学书籍。当我们悟透其中的道,所有的看不开想不透统统会被抛到九霄云外。

? ?二、学习道德经的目的

说了这么多学习道德经的好处,其实是想告诉自己的大脑,充分认识到学习道德经的益处,能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也就是内驱力!

内驱力调动起来,无需有人督促,不用扬鞭自奋蹄。把学习赋予意义,有目的的去学习,效果会更好。蒙蒙老师也给我们分享了学习的三个目的:为自己学习,为他人学习,为众生学习。为众生学习,维度越高,动力越足!愿有多大动力就有多大!蒙蒙老师就是最好的榜样!

三、学习道德经的方法

1、及时激励

速记《道德经》,并不是仅仅记住而已。我们只是把速记作为抓手,来提高我们的学习力。当我们用速记的方法迅速记住的时候,会有很大的成就感。这份成就能促进你更加愿意挑战自己。

我们习惯批评与自我批评。

在这里我想提醒一下大家,这时候记得表扬一下自己哦,站在镜子面前,对着镜子里地你,伸出你的大拇指,大声说出表扬自己的话,这种及时鼓励会给你带来极大的能量,让你浑身充满力量!甚至让你一天都不觉得疲倦!当然再继续背诵依然动力满满!

2、熟能生巧

熟读是根本。

三年前我就买了《道德经》,可是翻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不但不理解其中的意思,甚至有好多字都不认识。这让我学习道德经的兴趣瞬间消失,随后这本书就束之高阁,在书橱里寂寞地呆了三年。

当速记第一天开始要求我们熟读的时候,我是有点排斥的,为了完成作业我硬着头皮开始读,磕磕绊绊,感觉舌头变大,不认识的字要查,读完一遍用了40多分钟。感觉有点累。

休息了一会,再读,拗口的词似乎不那么难,舌头变溜了,用的时间缩短了!信心有了!

第二天再读,感觉越来越熟练,时间继续提前!

一天又一天,每天的熟练程度都在不断增加。

熟能生巧其实就是强化嘴巴的肌肉记忆。做到张口即来。

3、今日事今日毕

今日事,今日毕,勿将今事待明日。

首先要趁热打铁。蒙蒙老师刚刚给我们拆解完毕,让我们用两分钟记忆时,好多同学都能背过来。遗忘率随时间的流逝而先快后慢,特别是在刚刚识记的短时间里,遗忘最快,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放下一段时间再背,就不如拆解时背得熟练的原因。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揭示的记忆规律,一个小时的线上课结束后,马上利用大脑容易记忆图片的特点,先把图片印在脑海里,再一一对应文字。

4、学以致用

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学习方法和道德经在生活中的应用。

先来说说学习方法。

昨天早上蒙蒙老师又教给我们新的学习方法:康奈尔记忆法。

百度搜索后详细学习了这种方法,康奈尔记忆法把笔记本分为三部分:

课堂上听到的重点记录在2号区域,注意笔记尽量言简意赅,记录重点。

在1号区域记下定义跟要点。

3号区域里记录记忆模糊或者遗忘的知识点。

结合之前用到的联想、谐音,记关键词、顺口溜等方法记忆简直如虎添翼!

因为疫情原因,我到现在也没收到卡片。

我就提前把预习的内容抄在笔记本上。笔记本两侧预留了空白,便于记录。准备了红笔,老师讲到的重点都用红笔标注出来。重点记忆关键字词。

编码的图形一定要熟记于心。

记忆时先把编码从大脑记忆里提出来。

然后让此张图片浮现在脑海里,运用联想谐音把关键字词调出来。

这时候熟读熟记的功夫就出来大显身手了!肌肉的记忆会助力你的背诵。

记忆有窍门,一切皆学问!很开心又学到了新的方法。来到该营学习,不仅仅学习道德经,蒙蒙老师是学以致用的典范,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把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大家,我们都是受益者!我也把这种方法分享给了儿子,儿子也连连说好!

再来说说道德经在生活中的应用。

我是一名乐于分享者。善知识经过我的实践我认为有益处我就乐于分享给大家。可是有时候会有一种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感觉,别人并不感兴趣甚至不认可,我就感到很受伤。后来有一天读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我豁然开朗!古人早就料到了!没有修到上士的程度,是很难接受善知识的。别人不接受善知识是他的损失,我有什么不开心的呢?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瞬间打开心锁!古圣先贤的智慧太有能量!

五、温故而知新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如果没有采取任何的复习策略,每个学习者会在两天之内遗忘掉大约70%左右刚刚读过或听过的学习内容,而剩下30%的学习内容接下来会以稍慢的速度逐渐地被遗忘。

可能我们会有这种情况:工作较忙事情较多,背完今天的内容没有时间再去复习了。当你明白了遗忘曲线这个道理后,无论如何我们要去复习一遍,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只为困难找方法,不为困难找借口!相信大家都行!

感恩大家的聆听!谢谢!

《道德经》第23章 道亦乐得

【经典故事】

一个人在漆黑的夜里走在一条偏僻的路上,若是有个人跟在你后面,你快他快,你慢他慢,你停他停,你会害怕吗?遇到这种情况时,估计很多人的心理会崩溃的。是啊,这实在是有点恐怖啊!

你想过没有,在我们的人生中,也不是我们一个人独行,总会有人与你相伴。这当中既有你喜欢的, 也有你厌恶的;很多时候,是不期而遇;不少的时候,也会离你而去。这是我们很多人都会遇到的生活现象。

让我们再往深处想一下:经历了几十年的人生,时常会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好像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一直跟随着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如影随形般又像是我们生命中的一种不离不弃的伴侣。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在世界上,《道德经》被誉为“东方圣经”,又有“万经之首”之美誉。

以道看世界,生命就如同一个容器。可往里装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任务。糊涂的生命,如同一个垃圾桶,生命中装进了很多负能量!

人生的痛苦与挫败,不是自我的哀鸣,而是心灵垃圾散发出来的臭味!觉醒了的生命,就是懂得了将历经千年检验的圣人智慧装进自己的生命中!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看看人生中是什么一直陪伴着我们吧!

【经文原文】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在这一章中,借助于自然现象给我们讲解了

1、【 希言自然。】

这说的是,我们所处的这个客观世界其实是很少向外表达它的意旨的。再深一层的意思就是:真正的“道”是不需要去多“言”的。生活中也是这样啊,你是什么人,不在于你怎么说, 而在于你怎么做。在我国古代的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到天地被形容为一个平时喜怒不形于色的帝王, 总是默默地、冷冷地、暗暗地观察着世间百态。

2、【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飙风乱刮也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可这些又是谁在操作主宰呢?是天地(也就是自然)。 “飘风骤雨”是破坏式的,而“和风细雨”是建设式的,而“道”是“利而不害”的,“德”是讲“好生之德”的, 所以“飘风骤雨”是不符合“道”和“德”的,当然就不能让它持久。与天地相比,人类的力量真是微乎其微了。因此,那些不符合“道”和“德”的逞强施暴的事情,人类就更加做不长了,这是一个简单的推论。

3、【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从事道(顺其自然)方面修炼的人, 就能和道融为一体同于道,从事于德方面修炼的人,就能和德融为一体同于德,失去道德的人就要被道德所抛弃。同于道的人,就会得到道的支持促使道能很容易接受他;同于德的人,就会得到德的支持也促使德能很容易的接受他;失去道德的人,就会得到失德人的接受(同时也会遭到道德的惩罚)。你做的事情符合“道”这个层次的要求,“道”就会来到你身边,给你“道乐得之”的待遇;你做的事情符合“德”这个层次的要求,“德”就会来到你身边,给你“德乐得之”的待遇;你做的事情符合“失” 的条件了,“失”就会来到你身边,给你“失乐得之”的待遇。

【本章核心要义】

老子在这一章中,主要讲了两个核心要义:一个无常,一个恒常。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所面对的、无法回避的两个事实。

第一个“无常”:借着飘风不终朝这样一个自然现象,来告诉我们世间一切都是变化的,人要懂得,自己的主观愿望不能凌驾于规律之上,当然,即使你想凌驾规律之上也是徒劳的。因此, 人要学会顺应,而不是用自己的主观愿望与自然规律相对抗。老子关于“无常”的思想是在告诉人们: 别离开规律自己去想什么美事,一切都会变化的,想用狭隘的自私念头让自己的好变得永恒是不可能的。

天地掀起的暴风骤雨都不能够长久,老子借自然规律来阐释人生规律,因为人生就在自然中:一个人得势时,不要欺凌弱者,因为在位的人也都有下台的时候。一个人强大时,不要瞧不起不如自己的,因为任何强大都很难永久。修道有德,一切的善良和慈悲,形式上是对别人好,事实上是在播下自己未来的善种和丰收。这就是生命价值的时空观,是在现实和未来两个时空维次上进行思考的智慧。

第二个核心要义——“恒常”:虽然说一切都在变化,但也有一个不变的力量一直跟随着每个人的一生,这就是恒常的规律,就是大道。你看不见它,但它却像个忠实的伴侣一样陪伴着人的一生。

由此可见,老子才是现代人很熟悉的“吸引力法则”这一思想的最早的阐释者。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 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到他身边,人生所遇到的,都是与自己类似的人。你自己有道,就会有有道的人来到你生命中;若是自己缺德,也会遭遇很多缺德的人;若是家族修行有德,不仅仅福泽子孙, 也会遇到很多贵人。总之,你所遇到的,看起来是一个个的别人,实际上,都是心中的自己。于是, 就有了这样一个论断:你所遇到的不是别人,都是自己,只是你并不认识全面的自己。也许有的人看不懂,觉得身边出现的人跟自己不相似啊?实际上,这不是看不懂别人,而是看不懂自己,是看不见自己身上的问题,来到身边的人只是一面镜子,在来映照自己身上的问题。正如道德心经中所说的:“万物皆为镜,万般皆为镜中我”。

正所谓“行得善事,善神随之;行得恶事,恶鬼伺之”,“祸福无门,唯人自召”。真正修道的人,道就会加持与他;顺应道的规律做事的人,就会得到大自然的恩惠,顺天则昌;以卑鄙品质做事的人, 不好的信息就会与之共振,渐渐地周围就会聚集很多类似的人,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一个人身上负面的信息吸引了一群相类似的人的时候,也就注定了自己的失败。

这些观点,有的人相信,有的人半信,有的人不相信。还有的人认为是宿命论,这哪里是什么宿命论啊,这不就是像“照镜子”一样简单的规律吗?想想看,当你站在镜子面前时,你能看见谁?当然, 当着面镜子变成了人间的事和走进你人生中的各种人时,你就可能只看到外部的事和一个个的人, 而不知道那些都是镜子里的自己,这就是“镜中我”的理论。若是能够明白这一点,也算是一份开悟吧!

由此我们也就明白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道理:一切修行的正道法门都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一切的变化都围绕着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切的核心,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让你遇到的人, 都是对自己的映射。莫要外求,遇事自观,自省改过,自强不息,感恩一切,悦纳众礼,读懂天书。

有个小例子可以告诉我们,不懂得上述规律的人是如何陷入迷茫的:一个人被骗了,就会说自己是受害者,骗他的就是坏人。实际上,这个判断是不准确的:他之所以会被骗,要么是因为自己轻率, 要么是因为自己贪婪,要么是因为自己愚蠢。可是,人都在被骗之后,一定会忙着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极力把对方丑化成坏人,就是不说自己的贪婪加愚昧。

由此可见,几乎每个人都会玩一种游戏——人生苦肉戏:欺骗自己,美化自己,丑化别人,让过去那个愚昧又贪婪的自己得到维护和加固。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能够理解“我是一切的根源”这句话的深意和哲理。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唯有自省,自修,自我完善,超越过去的自己,才是唯一正确的态度和做法。你若想在未来有更好的命运,就从现在开始勇敢的面对自己内心中的缺点并加以改正,积极主动地学习别人的长处而不是嫉妒和疏远,真诚地借鉴别人的教训而不是幸灾乐祸。

圣人老子的思想,是让我们从愚昧走向智慧的礼物,朋友,你收到了吗?

让我们将老子在本章中的思想,总结成《悟道箴言》奉献给大家:

希言自然,事实胜于雄辩。自我表白,就是自我出卖。悦纳变化,一切都是营养。自强不息,命运就在自己。你是中心,所遇都是自己。懂得观照,遭遇就是礼遇。

人类的文明成就,让人的主观越来越强大,当然离道越来越远。于是,不管物质多么富足,人生还是充满苦难。

? ? ? ? ? ? ? ? ? ? ? ? ? 文章来源《齐善鸿讲道德经》

《道德经》终极解读第20章——【古来圣贤皆寂寞 】

原文

唯之与呵,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者),不可不畏人。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傫(lěi)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文

各种各样的人在随波逐流,无论高高在上的还是低三下四的、美的还丑的,人人都在随大流。如果不随大流,那么就会被孤立,无法立足,太可怕了。

可怕的潮流就像广阔的沙漠。(潮流是由少数人引导的)

人们因为各种潮流而聚在一起,人山人海,热热闹闹。只有我觉得没意思,我就是他们眼中的另类。在他们眼里,我就像无知小儿。

我似乎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因为这里并不是我真正的家。(真正的家在天宫,空心的月球里)

人们都在疯狂地进行着世俗追求,在他们眼里我像缺心眼的傻子一样没有世俗追求。

人人都觉得自己精明无比,在他们眼中的我又傻又呆。

人人都在进行着各种算计,而我很多时候都不想计较,觉得差不多就得了。

人人都向往精明有本事,他们觉得我像个开不了窍的榆木疙瘩。

只有我与众不同,认为最重要的事就是研究并明白宇宙天道。(食就是咀嚼、消化、研究,母就是《道德经》第1章里的万物之母也就是宇宙,也是第40章里的“有”,也是第52章里的母)

解读
? ? ? ? ? ? 古来圣贤皆寂寞

先举个例子,有一位美国运动员加入中国籍,为中国赢得了金牌,被中国网友追捧,称她为“天降紫薇星”。此运动员很快又担任了美国申奥大使,接受采访时,她的回答被网友们称:“姑娘太聪明(精明)了,深得我国(中国)太极推手的精髓,回答的滴水不漏,既像回答了,又像什么都没说。”

说了等于没说、云里雾里、不得罪人、会做人、只有极少数人有这样的天赋。其他大多数人盲目羡慕、追捧、向往、效仿、攀比,导致大多数人活的太累。

大多数世人在追逐潮流、追名逐利,向往成为精明有本事的成功人士,他们觉得人生就应该活成这样。只有少数人淡泊名利、返璞归真、追寻大道、大智若愚,老子认为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是社会病了?还是老子病了?到底是谁不正常?

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可供我们选择的路只有两种,要么享受孤独,要么沦入世俗。凡是人群扎堆聚集之处,主要话题无外乎三个,要么拐弯抹角炫耀自己,要么添油加醋贬低别人,要么相互窥探搬弄是非。”

古今中外,人性都差不多是这样子:大多数人喜欢扎堆到一起共同沦为世俗。少数人是有良知的真正优秀的人,却很难遇到具有同等能量的同类,因此只能独处,享受孤独。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当你发现自己站在了大多数‘人’(麻瓜)一边,你就应该停下来进行反思了。”

明白天道的少数圣贤,适合自己一个人做事,也适合和有共同目标的圣贤一起做事,目的明确,量力而为。不懂天道的大多数人组成了乌合之众,他们混在一起,胡作非为,逐渐没有了自我意志,成为任人摆布的炮灰或道具。

很多人在二三十岁时就“死了”(变成了被功名利禄驱使的机器人,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只是在模仿之前的自己,重复着之前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七八十岁时才被埋葬,他们没有觉醒、没有自我、没有使命、没有未来,只有“过去”(时间线上的低级剧情),在“过去”像NPC一样轮回读档。他们就是《哈利波特》里的“麻瓜”(认知低下且无法升级的灵长目生物,也可指麻木的吃瓜群众),就是诺贝尔奖得主所说的行尸走肉,就是《未来简史》里的无用之人,就是《封神演义》里的小兵炮灰,就是天道剧情历史大戏里的群众演员或任人摆布的道具。

《创造宇宙说明书》里讲的外星人创世造人进行科学实验,为了规避未知的灾难推算未来、反推过去,根据推算结果领悟了天道以后,帮助人类、点化人类,未来人类会进入大同世界成圣,进入星际时代成神和外星人合作共赢。这么好的题材,这么纯正的中国文化,只有少数圣贤可以领悟对接。麻瓜们就喜欢看打打杀杀、见谁杀谁的黑暗科幻。

根据读者数据分析,喜欢读科幻名著《创造宇宙说明书》的大多是30岁以上的人。一般而言,真正的人(非麻瓜),30岁时开始寻找良知,知道什么是好书,知道自己想看什么样的书。40岁时基本掌握了良知,基本不会被各种虚假的信息忽悠了。50岁时完全明白天道。60岁时,认知远高于周围的人,无论周围人说什么也不会影响到自己了。70岁时,能做到自然而然的顺应天道。

古代占星官说:“臣夜观天象,紫薇星亮。”代表天下太平。如果说:“臣夜观紫薇,发现忽明忽暗。”那么就暗示江山不稳。依据预言,紫薇星已经不在天上了,已经来到地球了,要点亮人心,点亮世界。人心亮了,天人感应,天自然就亮了。可是有很多人是《道德经》讲的无心的麻瓜和无道无德的败类,很难被点亮,天也很难亮起来。虽然困难重重,但是终究会亮起来的。人类文明将进入全球美好的大同世界(圣级剧本)和无比辉煌的星际时代(神级剧本)。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29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