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张爱玲,一个自带悲凉色调的传奇女子,她的贵族身份,她的绝世才情,她的文章小说,都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沉沦在那段不平凡的历史里。
她是作家,亦是“预言家”,她用作品文字预言了自己的情感灾难和命运悲剧。
1943年,23岁的张爱玲写出了代表作《倾城之恋》,塑造了经典形象白流苏。她说,一个城市的沦陷,成就了白流苏的一段虐恋。岂不知,她自己就是现实中的白流苏,只是那个为了成全她倾覆的城市,由小说中的香港变为了现实中的上海。
1944年,24岁的张爱玲在汪伪统治下的上海与有妇之夫胡兰成相爱,由此上演了一出持续三年的倾城之恋。小说之中,她写给虚拟人物的冷漠文字,终究都应验到了她自己身上。唯一的不同的是,白流苏比她爱得有尊严,她对胡兰成的爱却真真是卑微到了尘埃里。
正如张爱玲自己所言:“出名要趁早。”早在18岁的时候,张爱玲就写出了文学生涯的处女座《天才梦》,其中有这样一句名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生命、华美的袍、虱子,少女时期的张爱玲用最跳跃的文字写出了最深刻的比喻,当初的她,或许只是在卖弄文采吧,她一定没有想到,自己的晚年竟然真的活在虱子的折磨里。
1955年,与胡兰成分手后的张爱玲移居美国。1956年,孤苦无依的张爱玲嫁给了一个叫赖雅的外国老头,这一年,张爱玲36岁,赖雅65岁。1967年,共同生活11年后,赖雅去世,张爱玲由此开启了痛苦而死寂的独居生涯。
张爱玲的晚年是极度悲惨的,这种悲惨不仅源于生活的窘迫和独居的凄凉,更源于内心的失落。1945年抗战胜利,全国人民都欢呼雀跃,她却在《文化汉奸罪恶史》里榜上有名,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这是她一生的污点,无法洗脱,也无法忘却。
张爱玲背井离乡几十年,身边没有家人,没有朋友,没有伴侣,亲情友情爱情全都归于空白,更可怕的是,她找不回曾经的自己,找不到活着的价值,彻底失去了自我认同感。
内心备受折磨的张爱玲,患上了非常严重的精神疾病,她总觉得床上有虱子在撕咬她的身体、啃噬她的灵魂,因此,她备受煎熬,痛苦不堪。为了躲避所谓的虱子,张爱玲晚年搬家高达180多次。直到去世前4个月,她还写信给朋友说,她这一次打算搬家到更遥远的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或者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去,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荒芜的沙漠,或许虱子不会追过去。
其实,追着张爱玲撕咬、啃噬的不是虱子,而是她自己的心魔。虱子没有追着她,是她始终不肯放过自己。
最终,张爱玲并没有真的搬去沙漠居住,因为在计划实施之前,意外先来了。
1995年9月8日,一位美国房东太太发现一位亚裔女租客死在了洛杉矶的一座公寓里。当时的场景非常可怕——房间里没有床,死者孤零零地蜷缩在地板上,可以看出来,她临死之前很挣扎、很痛苦。她瘦骨嶙峋、面容恐怖,已经离世整整一周时间了,若不是房东太太的偶然到访,她会一直在这里,唯有死神相伴,直到发霉、腐烂……
没错,这位死状恐怖的可怜女人,就是我们的大作家张爱玲,这一年她75岁,已经在异国他乡度过了40年,孤独而痛苦的40年。
(本文完~)
在张爱玲年幼的时候,她的父母就离婚了,也正因为这些原因,她跟父母的关系一直不好,跟着父亲生活的张爱玲是无人顾暇,跟继母的关系非常差,甚至于到大打出手,童年开始的悲剧造成她多愁善感,极度敏感的性格。
读书时期的张爱玲也是流年不利,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伦敦大学,但是因为第二次的世界大战爆发,不得不被迫放弃了留学的计划,只能在香港完成自己的学业,之后张爱玲好不容易在云坛上有点小成就,却爱上了一个比自己大14岁的有妇之夫, 而且是个大汉奸--胡兰成,不过由于张爱玲多愁善感性格问题,在感情上也是很不顺利,最后与汉奸胡兰成以离婚收场。
?离婚后的张爱玲也因为前夫汉奸的名头,而连累的自己,直到二战结束后张爱玲也成为了人人喊打的汉奸之一,后来张爱玲自己独自跑去了美国,在美国生活窘迫,遇到了自己大自己三十岁的作家赖雅,成为第二任丈夫,但好景不长,十二年之后第二任丈夫也离世,她又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了。
张爱玲一生无儿无女,她的命运悲惨,感情生活都不顺利种种折磨之下,精神也慢慢开始变得不正常,在晚年的时候她甚至经常幻想自己每天都会有无数的虫子咬她,搬了180次家,想躲避折磨,甚至想搬去沙漠。
在精神的折磨下,1995年9月张爱玲在美国的租房里逝世,享年75岁,租房里因为遗体腐烂异味在一个星期之后才被人发现,遗书中张爱玲表示,想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平原上,但是骨灰最终是被治丧委员会下令撒到了太平洋,所以到最后张爱玲小小的遗愿是并没有达成。
回顾原本名门的张爱玲一生,可谓是悲惨,家庭变故的因素,还有自己的选择都造就这样的后果。
一提及民国时期的大才女张爱玲,许多人便会认为,“凉薄”一词,似乎就是她的标签,就是为她量身打造的。其实,说她凉薄的人, 往往只是看到了她的表面现象 。于她而言,实在是一种至深的误会。
她的“凉薄”,是对她至亲的三个人。
张爱玲的曾外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李鸿章,祖父是晚清水师名将张佩伦。出身名门,本应富贵一生,谁曾想,张爱玲和弟弟张子静的日子,却一言难尽。
祖辈们的好运气延续到张爱玲父亲张志沂这里,气数就像尽了。
张志沂1915年与思想新潮的黄素琼结婚。 黄素琼门庭显赫,性格要强 ,婚后时常和 缺少朝气又诸多恶习的张志沂 吵架。黄素琼在1920年9月和1921年12月,分别生下了大女儿张爱玲和小儿子张子静两个孩子。后来,张志沂吸上了大烟,黄素琼更是恨铁不成钢。哪怕是女儿伶俐、儿子乖巧,她也一心想离开这个死气沉沉的家。
1924年,张志沂的妹妹张茂渊要出国留学,黄素琼就以小姑子需要监护人的理由,跟着小姑子远渡重洋了。 张爱玲和张子静姐弟俩都被留在上海,眼巴巴地看着母亲从容地离去。
张志沂心中怨恨,就把姨太太接到家里来。张志沂的思想很封建,对张爱玲这样聪明伶俐、天分极高的女儿并不是很喜欢。小儿子张子静虽然是男儿,但是性格太过柔软,张志沂也不喜欢。他喜欢的,就是手中那一杆长枪腾云驾雾、飘飘然的感觉。
如此种种,严重缺乏父母关爱的张爱玲一直都看在眼里。她的性子很直,看不惯父亲的所作所为,因此和父亲之间经常爆发“战争”。
1928年,黄素琼回国后,和张志沂离婚,并继续到英国留学。 张爱玲和弟弟就是在母亲这种忽远忽近的距离中,一次次体会到孤独和无可奈何。
1934年,张志沂娶回一位千金大小姐孙用蕃。孙用蕃这个后母对张爱玲和弟弟张子静非打即骂,张志沂总是不问青红皂白地站在孙用蕃这边。张爱玲的性格倔强,每次在弟弟挨打的时候都会挺身而出。
弟弟张子静却是一个没有脾气的乖娃娃,经常是前一秒被父亲和后母打骂哭了,下一秒就可能拿起玩具玩了。张爱玲见弟弟没有“骨气”,心里便有些看不起他。后来,张爱玲无意中发现了弟弟在日记里,用“家门逆事”来记录她和继母之间的“战争”。从这以后,张爱玲和弟弟之间就产生了隔阂。
18岁那年,张爱玲的母亲从国外回来,因张爱玲前去探望,孙用蕃一怒之下就打张爱玲,张爱玲就和孙用蕃起了口角。张志沂见张爱玲不肯认错,气急败坏地拿起院中的木棍将张爱玲痛打一顿。当时后院围观的亲人和家丁众多,却无一人敢上前劝阻。
弟弟张子静也只是冷冷地在一旁看着。似乎张爱玲于她而言只是个陌生人。为此张爱玲感到寒心又悲凉,从那一刻起,张爱玲对弟弟的心就彻底凉了。
张爱玲被打之后,还被父亲关在房间里长达半年之久。后来张爱玲得了痢疾,张志沂也装作不知。还是善良的保姆何干哀求张志沂,才给张爱玲打了两支针药保住了性命。接着,保姆何干又悄悄把张爱玲的情况告诉了黄素琼。黄素琼让她带话给张爱玲,让她做好打算,因为如果要跟着母亲的话,就没有钱。
张爱玲思量再三,选择了逃离张家。在1938年春节前,大病未愈的张爱玲就去投奔母亲了。
1939年,张爱玲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伦敦大学的奖学金,但是因为战争,她留学的计划也被打乱了。无奈之下,她最终选择了香港大学。
在香港大学期时,张爱玲异常刻苦。一位名叫佛朗仕的英国教授以私人的名义奖励了张爱玲800元港币作为奖学金。张爱玲很激动,这笔钱,是对她学习的肯定!她兴奋地拿着钱,找到刚来香港小住的母亲说了这事。没想到,第二天黄素琼居然把这笔钱输在了赌桌上。更为可气的是,黄素琼居然怀疑张爱玲和那个教授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私情。更为过分的是,她甚至冲进浴室,要检查张爱玲的身体。
这一刻,张爱玲就把从小到大对母亲的所有崇拜和思念,都狠狠地画上了句号。当她再次回到上海时,愤愤地告诉姑姑张茂渊,以后一定要把母亲为她花的钱都还回去。
1943年秋季,弟弟张子静也想像姐姐那样有一番作为,就和几位同学合办了一本刊物。那时,他们希望张爱玲能看在张子静的面子上,给这个刊物投一点稿子,那样,新刊物就会很快茁壮起来。张子静找到张爱玲,说了约稿的事,没想到被张爱玲直接拒绝了。再后来,穷困潦倒的张子静偶尔向姐姐张口求助,张爱玲依然没有伸出援手。
果然,张爱玲写书存够钱后,换成了二两小金条还给了母亲。黄素琼明白了张爱玲心里对她的疏离和怨恨,自此,母女二人成为陌路人。多年后,就在黄素琼在英国重病期间,已到美国的张爱玲也没有再去看过她,只是寄了一百美元过去。
一个月后,黄素琼去世,她的遗产被寄到了张爱玲在美国的住处——满满当当全是值钱的古董。那一刻,张爱玲五味杂陈、怅然若失。
最后,张爱玲在美国去世后,遗产也没有留给弟弟一分。
张家这几位成员,命运都是可悲的。通过张爱玲的成长经历来看,她之所以对生命中三位至亲都极其“凉薄”,不是因为她天性冷漠,而是因为这几个原因:
她渴望得到父爱的,但是父亲只关心自己享乐,孩子在他眼中,从来就不是重要的。到继母出现后,虽然也有她处于青春期的逆反,但是父亲对她的毒打、虐待,她始终无法释怀,因此她不原谅父亲,也是情有可原的。
她对弟弟是有爱的。从小,她就一直在保护弟弟,替他出头。但是张爱玲这种性格的女子,在为弟弟付出这么多情感的时候,在她饱受父亲毒打的时候,当然希望有人站出来为她说句话——哪怕她知道父亲不会停止,那也是对她心灵上的支持和安慰啊!可惜弟弟没有站出来为她发声,那一刻,张爱玲是看出了弟弟的本质。自私、懦弱。这样的弟弟,和她也不会是同一个世界的。因此,从那之后,她就把弟弟也从心上删除了。
对母亲,从小到大,她一直都是仰望和崇拜母亲的。即使母亲经常离他而去,但是她依然思念着远在他乡的母亲。在她眼里,母亲就是她的女神。可惜,她的天分没有发展到母亲需要的那种“闺秀”,达不到母亲的要求。这些都不是最要紧的,最致命的那根稻草,就是母亲愿望她和那位好心的教授有不正当的关系。母亲的那一句话,彻底把张爱玲的自尊击垮了。也就是在那一刻,她绝望地把最爱的母亲也删掉了。
这三个至亲的人,都陆续被张爱玲从生命中删掉,对于她来说,也一定是非常痛的。只是,“清高”如她,孤独如她,不可能向任何一个人诉说。
此生已消逝,愿来生有爱。
假如我们也生在那样的家庭,又会怎样面对呢?欢迎朋友们留言讨论。
(,侵删)
张爱玲的一生:
张爱玲原名张媖,于一九二零年九月三十日出生在上海。父亲是张志沂,母亲黄素琼,两人都是名门之后,家中还有个弟弟张子静。
虽然家出名门,但是张爱玲的童年充满不堪的回忆。因为父亲沉迷于鸦片,并且对他们姐弟两没有尽到做丝毫父亲的责任。接受过新教育的母亲终受不了父亲的颓废,在张爱玲读小学的时候提出了离婚。
后来父亲张志沂娶了后妈孙用蕃,因与后妈发生口角,张爱玲逃出父亲家,投奔母亲。虽然张爱玲有个悲惨的童年,但这些也都是她后来写作的资源,因为她的生活就是一部剧。
大学时期,张爱玲以远东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伦敦大学,后来因为战乱转入香港大学。在此,她结识了她最好的朋友炎樱。1942年,因为香港战乱,她俩一同返回上海,此年,张爱玲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优质作品。
后来张爱玲与有夫之妇胡兰成相爱,胡兰成为她离婚,两人结为夫妻。婚后胡兰成难改风流本性,张爱玲无法忍受以致离婚。而后她全身心投入写作,直到遇见了她的第二任丈夫赖雅先生。此后,张爱玲开始出版全英文小说。
在一九六零年,张爱玲加入美国国籍,成为美国公民。第二任丈夫在一九六七年去世。1995年,张爱玲被发现死于洛杉矶的公寓之中,享年74岁。??
扩展资料:
张爱玲一生中的爱情:
张爱玲的爱情和她的人生一样的传奇。众人知道的,她有过两段感情,在这两段感情之外,她其实还有一个恋人的。这个,在她死后出版的书籍小团圆里面有提到过。虽然都是用了化名,可是还是可以把人物对号入座的。
在张爱玲这一生当中,她真正爱过同样也是结过婚的男人只有两个。第一个是胡兰成,第二个便是美国的一位作家赖雅。
在当时中国充满动乱的背景之下,张爱玲在自己二十四岁那年,与大自己十四岁的胡兰成结婚。胡兰成是当时汪精卫政府的一名要员,一个是才女,一个是当时的汉奸,尽管门不当户不对,但从小缺少父爱的张爱玲,还是毅然决然的爱上了胡兰成。就这样,张爱玲的第一段爱情故事开始了。
然而在日本战败之后,由于身份的特殊性,胡兰成不得不过着东躲西藏与张爱玲分居的生活。在分居的过程中,胡兰成在医院与一位名叫周训德的护士发生了关系,并背着张爱玲结了婚。
不久之后,胡兰成又与一个名叫范秀美的寡妇做了夫妻,他已经全然忘记了张爱玲的存在,忘记了她对他的爱和情意。张爱玲的这段爱情故事就这样悲凉的结束了。
张爱玲是个敢爱敢恨,绝不纠缠的女子。等到胡兰成逃亡的生活结束后,张爱玲便写了一封诀别信,终止了这段感情。直到三十六岁的时候,张爱玲的第二段爱情故事才开始。
与美国人赖雅结婚后,他经常中风昏迷,穷困潦倒的生活,为了给丈夫治病,张爱玲每天几乎都在忙碌工作中度过。可以说,张爱玲的这段爱情故事是以给丈夫治病,挣钱为主题的,同样更多的还是充满了劳累和辛酸。
第二个人是导演,大家不太熟悉的人,叫做桑弧。两个人因为拍摄电影更改剧本认识,可是她那个时候已经是声名狼藉。他治好了她心中的痛,却不能够给她婚姻。她知道的,所以后来他结婚了,她就离开了。在作品里面只字不提,两个人默契的隐瞒着他们的关系。
第三个人是外国人,赖雅,那个时候他已经是一个老头子了。可是张爱玲自己说,如果他要是年轻几岁,不一定会看上自己。两个人决定不要孩子,但是结婚。张爱玲和他一起生活的很满足,很快乐。可是赖雅毕竟是一个老人,两个人没有在一起很久。
她萎谢了,就这样了。张爱玲的爱情,三个男人,最后的孤独。? ??
——张爱玲
晚年的女作家在家中死亡七日才被房东发现,我不愿意想象她肉体腐败的模样。在延续了大半个世纪的生命中,她曾跨越重洋,从年少时众星捧月的繁盛一步步走向清冷寂寞的终点。在最后的最后,她的死如同一个偶然被风吹熄的灯笼,无因无果,只遗下一缕稍纵即逝的青烟。
她生于没落的官宦之家,如同俗套小说的情节。她童年时母亲便抛下家庭,流浪欧洲,父亲亦冷落了她,缺乏亲人疼爱的她便养成了敏感孤僻的性格。内向而情绪敏感的人,又偏偏缺乏关怀与了解,长大之后用如针如炬的目光审视与探讨世间万物,对人对己都毫无同情与怜悯。然而她的聪慧与才华却是无可否认的。她曾回忆从小自知将成为作家,因为编故事的才能在四五岁便开始展现。少时与弟弟比赛讲故事,每每轻松得胜,让弟弟懊恼不堪。
在极为年轻时,她便写下脍炙人口的作品,依靠天赋得来的成功不费吹灰之力。然而性格中的孤傲桀骜,却没有任何改变。她并非未尝试过向他人敞开心扉。年少时所爱过的才子,风度翩翩,容颜俊美,却最终被证明是个花花公子。她在他面前将自己的脆弱与美好暴露无遗,他却手握着她的弱点,与别的女人交往同居,并期望她能隐忍地接受。与他断然决裂后,她对他耿耿于怀,却依然在他最为艰难困顿之时对他的物质加以资助。不知是否冥冥中有因果,他的后半生命运多舛,背负汉奸的罪名逃亡东洋,政坛仕途一直坎坷,晚年时沦落至出卖自己的隐私,侃侃写就一本书,专谈曾经交往过的女人,参杂自得之意。她,不过是书中短短的一章,未尝有特别之处。或许于他而言,她不过是他出游时偶遇的风景,他觉得美,便为之停留,随手拍下纪念照,然后欣然前往下一个地点,把那山那水抛诸脑后。晚年时翻阅照片,她也不过是相册中某个值得炫耀的谈资,连是否曾经为之付出过感情,也心中迷茫。
?晚年的她在加州疯狂搬家,平均一星期便更改一次住处,只为躲避一种“看不见的虱子”,其实不过是日趋严重的强迫症作祟。她的冷漠与无谓变本加厉,没有朋友,拒绝一切约谈,把自己反锁于公寓中,靠廉价的快餐与电视度日。
?在她临终前的一段岁月里,有人曾见她在走廊中自言自语。过去问她,她解释说是在与早已离世的母亲交谈。在两任爱人离她而去之后,年老的她手中唯一能够确切握住的温暖,竟是来自那个曾让她无比仇恨的母亲,一个在病危时被她拒绝相见的女人。我无从得知,她内心中最后的一丝信任,是源于她对自己无情的悔过,还是仅仅因为她对血缘的无望依赖。
?她死在一张简陋的行军床上,浴室地面布满随手扔下的纸巾。她至死都在拒绝一切永恒和安定的事物,似乎她的生命亦不过是一场在世间的草草寄住。
她遗物通通被寄回台湾。一沓早年誊写好的书稿,她叮嘱友人火烧净尽。那是她写下的少年时的过往,以及早已冷却的爱恨。她的友人最终违背了她的意愿,在她死后二十年终于把遗作发表,名叫《小团圆》她这一段让人心酸的晚年与年轻时的无限辉煌相互映照,如同月球的阴面与晴面。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29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