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蛮说历史 来源: 蛮说历史
【历史上的今日】公元前188年9月26日,汉惠帝刘盈驾崩。
刘盈是汉高祖刘邦的嫡长子,母亲是着名的吕后,他是帝制以来第一个由皇帝所立的皇太子。
刘盈生性仁慈敦厚,在位期间,推崇黄老学说,能够休养生息。为繁衍人口,他曾下诏,女子只要年满15岁不出嫁的话就要交纳罚款,使得大龄男青年普大喜奔。他在萧何之后,任用曹参为相国,使得“萧规曹随”成为佳话。
然而,朝政大权却在临朝称制的吕后手里,所以司马迁在《史记》里只有《吕太后本纪》。早在刘邦在世时,小鸟依人的戚夫人倚仗深受刘邦的宠幸,为自己的儿子刘如意谋求太子的地位,而深受吕后的忌恨。
老谋深算的刘邦洞悉了这一切,在身后布下了一个局,让周昌成为刘如意的保护人。周昌因维护刘盈太子的地位而对吕后有恩,吕后曾经下跪拜谢。于是周昌从大汉王朝堂堂的位列三公的御史大夫(可以对标中纪委书记),做了赵王刘如意的国相(可以对标常务副省长)。
但是戚夫人仍被做成人彘,刘如意终于被毒死。性格耿直刚强、深受满朝文武敬畏的周昌自感对不起刘邦,称病引退,郁闷而终。变态的吕后竟然让亲儿子刘盈看戚夫人做成人彘的惨相,刘盈的心理崩溃,酗酒因病而去世,时年23岁,谥号孝惠皇帝,葬安陵。
不是刘邦安排的不够妙,而是2000多年前的刘邦还不曾有足够的认知:在专制社会,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制衡权力,那些表面的制衡力量只是为了更加专制而已。
感谢微友王了了老师版面设计
夫人左右一切,对丈夫,可能是好事,也可能并非好事。尤其丈夫拥有权力,或者拥有很大的权力,夫人起到好的作用,也许并不显着,但一旦起不好作用的话,则必然要酿成悲剧。在家庭范围内,怕老婆,顶多名声不雅。但朝廷可不是家庭,后妃要插手朝政,影响所及,后果严重。那么,当皇帝的,被后宫左右,恐怕就英明不了的了。
汉末,荆州的刘表,雄踞一方,号称八俊,不是很着名的怕老婆者。他受到枕头风的影响,但对太太的话,也并不言听计从。她对他说,刘备这个人,不可信。尽管刘表也觉得收留他,未必妥当,但没有下逐客令。但即使一个非常伟大的丈夫,要完全不为宠爱的妻子软攻势打倒,那也是不可能的。盖世英雄拿破仑,不也对奢侈浮华的约瑟芬皇后,无计可施吗?所以,刘表的妻子蔡氏,不除掉刘备不罢休的努力,他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相当大男子主义。刘备就说过,老婆和衣服一样,丢了还可再添。猎户刘吉,把老婆杀了,当野味做了菜肴。所以,书中女性很少,除了貂蝉外,比较有故事的就是这位蔡夫人了。她很了不起,安排下刀斧手,差一点把刘备干掉,如果不是那匹的卢马,刘备也许溺毙在檀溪里了。后来,东吴孙权在甘露寺,也准备学蔡夫人这一手,但戏未开场,就拆穿了,吴国太大发脾气,孙权倒把妹妹赔了进去。可见蔡夫人并不弱,不弱之处,就在于她先生不以她为然,但能策划出襄阳之筵,而且指挥她的党羽,将细节安排得滴水不漏,差一点就成功。刘表死后,也是她作出的决定,将荆州交给了曹操。从审时度势的角度看,她依托强者,而不傍附刘备或孙权,作为争夺战中的一粒棋子,未必不高明。
蔡夫人善于躲在屏风后,听她丈夫与客人的谈话,她大概算得上搞窃听的情报前辈。为什么要窃听,就是要干政。为什么要干政,就是要维护她和她儿子以及其党羽的权位。应该说,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女人,要比感兴趣者多得多。因此,太太从厨房走进客厅,插手丈夫的事务,有时并不一定她有很强烈的染指欲望,而是她个人的利益和周围人的需求,推她走到台前为代表,来牝鸡司晨的。
夫人干政,不光是国货精品,洋人也有类似现象,不过,相比之下,中国要热闹些,厉害些,闹腾的后果也严重些罢了。唐代的杨贵妃,把好端端的盛唐,弄得从此败落。明代有个名叫客氏的皇帝奶妈,和魏忠贤勾结起来,把朝廷上下,搞得个乌烟瘴气。清代有个西太后,差点把中国卖掉,则是人尽皆知的了。所以,中国人对于夫人干政,特别敏感,也特别反感。
这可能和数千年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轻视女性的观点,和与此相关的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的影响至今并未消除有关。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天然地把女性排斥在政治活动之外的成见,仍旧自觉不自觉地起作用。因此,女性的正常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被剥夺,稍有表示,必看作是反常行为。于是,作为一种逆反心理,某些女性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里,狂热地干预国事政务的现象产生,是不奇怪的。
历史上也确有夫人干政成功的例子,不能一概抹煞。但中国人被夫人干政干怕了,就索性全盘否定。女人为什么不能干政?武则天当皇帝,不比她丈夫强上百倍?由于封建礼教桎梏了人们的思想以后,便把走出厨房外的女人,视为不守妇道。而身居权力中心的女人,又极易生出愈来愈炽的野心。这就是中国夫人干政过多,和反对夫人干政甚烈的政治斗争,持续至今的缘故。
凡夫人干政,一、必有一个握有权柄,而又被她明里暗里能够掌握操纵的男人。这些皇帝、总统、主席、元首,通常先是宠幸、后是庇护、继是放纵、终于失控,成为大权旁落,俯首听命的傀儡。二、必有数个走后宫路线,与她沆瀣一气的,或内戚,或亲信,或情人面首之类的死党。三、也是最主要的,没有任何制衡力量,能够约束这些干政女人的恶性膨胀。
这也是中国这类丑恶现象不断的一个根本原因。历代王朝不知订过多少不许妇女干政的条文,但执法者往往是犯法者,犯法者常常是立法者,在没有最起码的民主和司法公正的社会里,夫人干政是无法避免的。
蔡夫人最后把荆州献给了曹操,不能说她不对。如果她支持刘表信任刘备,依赖他反抗曹操,难道就正确吗?后来,刘备入蜀,没几天,就把其实也是收留他的刘璋给干掉了。这当然是后车之鉴了。不过,也说明一点,太太的话,也不能一概斥之为夫人干政,而完全拒绝的。
特点:
1、经济基础稳固。经济基础主要在于两点:土地国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皇帝总揽天下大权,包括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的权力,同时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3、皇帝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官僚制度的趋向是皇帝任用亲信随从以取代和驾空庞大的官僚机构。皇帝相信的是身边的仆从,而不是正常的决策行政系统。针对相位即外朝亦即正常的行政办事机构,常采取两种方法以制约其行政职能:一是架空,二是分权。
4、中央对人身控制严密:最早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如“什伍组织”,把百姓编入什伍之中(管仲制定,以10家为一什,以5家为一伍,对基层进行控制,有上报制度、惩罚制度);再如商鞅“连坐法”,把伍、什通过户籍办法编制起来,相互告发和同罪连坐。
一般来说,郡县长官为皇帝直接任命,郡县之下有乡(10亭为一乡)、亭(10里为一亭)、里(25家为一里)、什、伍等组织,它们管理人民、土地和赋税,使农民固定在土地上。结果是使得平民失去流动的可能。
扩展资料
成立过程: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建立。
3、巩固(西汉):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三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5、加强(北宋):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衰落(明清):明朝废丞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君主专制政体
-封建君主专制
独裁也译为专制,两者几乎无差别。
专制
①(君主)独自掌握政权:专制政体∣专制帝王∣君主专制
②凭自己的意志独断独行,操纵一切。
最高统治者独自掌握政权的统治制度。剥削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专制一词,作独断解。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国家采用君主专制制,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实行专横统治。现多泛指由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中由个别独裁者独断专横的统治制度,如法西斯专制, 也指一些以革命或者所谓为人民的名义复辟帝制。专制一词现代也泛指一种思想作风。
专制也指,独享政权的集团、党派力量的执政。
广义上的专制为有部分个体统治管理所有个体,并不专门指这个统治个体有无统治偏向、暗箱操作。所以专制并非贬义词。
独裁
独裁意为独自裁断。多指独揽政权,实行专制统治,如独裁者,个人独裁,独裁统治等。
独裁最为突出的阶段是奴隶制时期和封建社会时期,当时的贵族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凌驾于法律之上,以个人意志左右国家意志。
(1)独自裁断;独自决定。
(2)独揽政权,实行专制统治。
(3)独裁,也译为专制,政治学名词,是一种政府的形式,由一个拥有无限威权的统治者,在不受法律及传统的制衡下,以个人意志来进行统治。这个具备无限权力的统治者,称为独裁者。以独裁统治为统治方式形成的政治制度,称为独裁政体。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28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梁代村遗址出土:玉组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