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朱元璋唯一一次朝堂揍大臣,一份17万字奏折,说了165万字废话

历史潮河 2023-09-18 06:25:28

俗话说得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但是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在讲话做事时经常引经据典,辞藻华丽,文采斐然,以此来彰显自己满腹才华。可中国历史上却有一位皇帝性格“暴躁”,曾因为大臣在奏折上写字太多,于是将这位大臣暴揍了一顿。

这位皇帝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而这位被揍的大臣叫做茹太素。茹太素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那年)中举,然后官任监察御史,茹太素此人办事能力高,而且为人正直,不阿谀奉承,很受朱元璋重用,入朝四年就被提为了刑部主事。

但茹太素最不好的一点就是写文章总是引经据典,身上永远有读书人的“酸腐气”,就连奏折也语意艰涩难懂,让朱元璋一度很头疼。后来朱元璋索性不再看他的折子,直接让中书郎王敏念给他听。

其实朱元璋早就已经下令让大家说话不要太过“文绉绉”,直接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就好,就连他自己颁布圣旨或者重要公文时,都经常使用大白话。但说话引经据典已经是读书人融进骨子里的习惯,所以没几个人特意改正,其中以茹太素最为严重。而朱元璋念及他是个人才,也没有多加责怪。

直到1375年12月,朱元璋又收到了茹太素的奏折,他习惯性的将奏折丢给王敏,可是听了好长时间他都没听出个所以然,而王敏则告诉他奏折才念了一半。朱元璋一听立马就生气了,他一摆袖子挥手道:“虚词失实、巧文乱真,朕甚厌之。”

接着命人将茹太素抓来当众打了一顿,还问朝臣怎么看待这件事,很多大臣趁机落井下石,说茹太素的奏章这里不行、那里不对。朱元璋又转头问宋濂怎么看,宋濂回道:“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不应受到重罚。”

于是朱元璋又回去耐着性子让王敏接着把奏章念完,结果朱元璋发现这1.7万字的奏章中,前1.65万字都在说废话,只有最后500字说了5条实用性建议,最后朱元璋还是采纳了茹太素的建议。但大臣们也从这件事中明白皇帝是真的不喜欢这些繁杂的公文。

有人说这是因为朱元璋个性暴躁,自己没有读过书,所以排斥这种文章,其实并不尽然。因为当时明朝才刚建立不久,朱元璋虽然贵为天子,但对内要处理国事,惩治谈贪官,还天下一个太平,让百姓安居乐业,对外又要防着各大势力,可谓是内外兼忧。

但是明朝建立后,很多官员慢慢的放松了警惕意识,认为到了享福的时候,专弄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比如在文字上下文章包装自己。而此时朱家的天下并不稳固,朱元璋也担心自己建立的朝代会是一个短命王朝,所以励精图治,要求大臣们干实事。

而干实事的其中一点就是提高办事效率,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东西就无须拽文浪费时间,所以他暴打茹太素的事情也算是杀鸡儆猴,而且那一次的威慑效果十分好,从那之后,大臣们说话做事都简洁多了。而明朝的公文奏章也是历朝历代最简练的,少见繁文辞藻。

朱元璋要广开言路,为何又痛打上万言书的大臣?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皇帝了,因为在所有开国皇帝里,他的起点和背景是最低的,甚至可以说就是“零起点创业”,但他所缔造的大明帝国,又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和繁荣的帝国。

由于朱元璋出身社会底层,他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直到称帝后才有所改善,就是这样的人才非常尊重和敬畏知识。还写下过“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样的千古名句。不过尊重和敬畏并不代表他一个舞枪弄棒、带兵打仗的人对繁文缛节有着良好的耐心。虽然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而言是比较简洁的,但古人还是酷爱长文,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骈文,虽然对仗工整、词藻华丽、极具文字的美感,但也可以说废话很多,形式大于内容。甚至一些公文也往往有这样的毛病。

洪武八年,朱元璋觉得要广开言路,因此就下令大臣们都可以向朝廷上书、提建议。于是一个叫茹太素的大臣,本着一颗忠君爱国之心,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万言书”上奏。朱元璋一看到茹太素的文章就头疼,这个腐儒,废话太多了,但是奏折都呈到御案上了,他又不好装没看见,于是就让中书侍郎王敏念着给他听。当听到六千三百多字的时候,朱元璋还是没有听到任何实质性的内容,都是铺垫。心里已经把这个茹太素骂得狗血淋头:什么玩意,跟老太婆的裹脚布一样。这时候,正好听到文中有一句:“有才能的人,这几年侥幸活下来的百无一二,现在任用的都是腐儒。”这可是大大地触了朱元璋的眉头了。洪武大帝最忌讳的,就是别人说他滥杀无辜、嫉贤妒能了。更何况,“腐儒”,朱元璋心想:“你茹太素不就是腐儒吗?真是乌鸦站在煤堆上,瞧得见别人黑你瞧不见自己黑!”

火冒三丈的朱元璋当即就派人把茹太素找过来,逼问他:“你说说看,朝廷里哪些是俗吏,哪些是腐儒?”茹太素根本没想到皇帝会这么问他,被问了个措手不及,而且他也就是这么一说,并没有准备什么实质性的证据,怎么敢随便地攻击同列?。半天才嗫嚅着说:“其实朝中的官员臣也不是都认识。”朱元璋一听:“好啊,人都不认识就敢给我胡说八道,我不打你打谁?”当即让人把茹太素狠狠打了二十板子。可怜茹太素被打得皮开肉绽,朱元璋却仍不解气,最后还是大学士宋濂求情才勉强揭过。

但是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朱元璋的明君体质又凸显出来了,理智占了上风。他觉得自己的本意是广开言路,这样一来,不是反而成了闭塞视听了吗?于是就又把白天茹太素的奏折拿出来继续看。终于在第一万六千五百字后面,看到茹太素切入了正题。值得一提的是,茹太素在文章中一共提出了五条建议,朱元璋至少采纳并且实施了其中四条。回来他觉得这个人虽然废话多了点,但能力还是有的,就开始重用他。洪武十年,茹太素出任浙江参政,洪武十八年,升为户部尚书。

以茹太素的事为契机,朱元璋还专门制定了以后公文的格式,限定了公文的字数。要求大臣上书时一定要言简意赅。

朱元璋常常被人认为是残暴杀戮、刚愎自用的独裁者,茹太素后来也因为牵涉到胡惟庸案而被处决。但至少从这件事情来看,朱元璋和茹太素是一对很好的君臣。从茹太素的角度看,他虽然喜欢掉书袋子,但他和那个三纸无驴的酸秀才不一样,他不是为了卖弄而卖弄,提的建议都是具体可行的,所作所为也都出于公心,铺垫太多也是为了让朱元璋能够采纳自己的建议。之所以挨揍,只是因为当时不够了解朱元璋的性格。

而朱元璋呢,知过而后能改,并且能做到孔子所说的“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在问题出现的时候,他不仅仅是惩罚犯错误的下属来发泄或者是震慑,还能主动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避免下次出现类似的问题,并且会反思自己的行为,这对于领导来说。是很优秀的品质。从这里看,朱元璋还是个开明的领导。

参考文献:《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为何暴打茹太素,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是因为茹太素有一次提交的奏折内容冗长且艰涩,关键内容还十分空泛,朱元璋因此觉得他做事不够用心,故而命人将他打了一顿以示惩戒。茹太素出身低微,在洪武三年的时候通过科举入朝为官。进入官场之后茹太素因为做事认真且为官刚正,在短短四年时间里从监察御史(正七品官)晋升成为刑部侍郎(正三品衔)。

茹太素为官期间每当有事要上奏君王时,都习惯写一份又长又难懂的奏折。他写的奏折短则七八千字,长则上万字,以至于朱元璋每次批阅他的奏折时都觉得甚是不耐。其中有一次,茹太素为回复先前朱元璋交代的事情而写了一份多达一万七千字左右的奏折。朱元璋看到这样一份奏折就连看的欲望都没有,所以就让中书郎读给他听。但是直到中书郎读到一万六千字左右的部分,朱元璋都没有听出什么实质性内容。

身为一国之君的朱元璋本就政务繁重,结果他在花了不少时间来处理茹太素这份奏折时却发现该奏折一无所用,为此他感到非常生气。当下他就对茹太素斥责道:?虚词失实、巧文乱真,朕甚厌之。?不过光是斥责并不足以消除他的怒火,斥责完之后他又命人将茹太素给痛打了二十大板。被如此惩戒了一顿之后茹太素针对自己呈交的奏折归纳总结了五条建议,其中四条被朱元璋给予采纳。

因为这件事情,茹太素还被后人评论为?万言书?,可以说是非常贴切的一个评价。此事发生之后朱元璋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如同茹太素这样的情况还特地颁布了一些法令,规定官员书写奏折时?陈得失,无繁文?,而他自己在批阅奏章时同样也是言简意赅。

明太祖铁腕整文风:大臣万言奏折换一顿板子

如今提倡改进文风,不由想起明初被当廷杖责的大臣茹太素。

明代初年袭用宋朝以来的官场文风,醉心于词句修饰和卖弄学问,一件简单的事情,几百个字就可以说清楚的,非要从三皇五帝说起,让人读半天还不知所云。对于极其追求工作效率的皇帝朱元璋来说,这是一件痛苦又恼火的事情。他决定进行大力整顿。

洪武九年(1376年)的一天凌晨,皇宫里灯火辉煌,殿外的丹墀下传来捶击与阵阵痛叫声。这是明太祖下令在杖责一个廷臣。挨打的人名叫茹太素,任刑部侍郎。当时,各地接连发生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太祖认为是上天对他的警告,所以下了一道诏令,让臣民上书评论朝廷政策的利弊,指出皇帝的过失。茹太素一向耿直,这天早朝便把奏折恭恭敬敬呈了上去。明太祖一见奏折很厚,心里就有点不高兴,叫人念给他听,读了许久,还没上正题,净是些冗长的空话套语。

当念到;有才能的人,这几年侥幸活下来的百无一二,现在任用的都是迂腐的儒生或庸俗的官吏的时候,太祖按捺不住了,把茹太素叫到殿上,问道:;你是刑部侍郎,刑部官吏二百多人,你给我说哪些是腐儒,哪些是俗吏?茹太素嗫嚅了半晌,才说:;臣只是笼统地说,其实刑部官吏,臣也并不全都认识。明太祖勃然大怒,厉声说:;既然连人都不认识,你怎么知道全是腐儒俗吏呢?他喝令杖打茹太素,直打得他皮开肉绽。

当天晚上,夜已经很深了,朱元璋躺在御榻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想起早朝时的情景,便叫宦官把茹太素的奏折取来,在灯下仔细翻看。奏折确实太长了,长达1。7万字,他耐着性子一直读到大约16500字以后,才接触到正题,一共写了5件事情。他思考了许久,觉得这5件事中,起码有4件是可以采纳实行的。这几件事儿,只要最后的500字就能够说明了。

第二天,明太祖叫人把茹太素奏折中可采纳的4件事摘抄下来,并亲笔写了一篇序言加在前面,发给文武大臣。他还让中书省以这个例子,定了一个上书的格式,限制奏章字数,要求言简意赅,不然就要受到惩罚。从这以后,大臣们在写奏疏的时候,只讲事情,不敢再空话连篇堆砌辞藻了。

明太祖反对奏折冗长是有原因的。他曾对太子朱标说:;我自从登基以来,事事都亲自处理,从不偷懒,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上朝办事,晚上夜深了才休息。这是你亲眼看到的。你能照我这样做,才能保住江山。所以,朱元璋平日十分辛苦,常常在吃饭的时候突然想起一件事情来,就赶忙放下筷子,把要办的事儿写到纸片上,又怕纸片丢失,叫人用针线缝在他的衣服上。有时想的事情一多,纸片缀了满身,就像吊着好多只鹌鹑。等到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他把纸片一一揭下来逐件处理,直到认为办妥为止。据说,他每天要看和听200多道奏折,要处理400件左右的事情。所以,他一直要求奏章写得简短扼要。难怪他看见茹太素的万言书,竟发了那么大的火。

后来,朱元璋又命令廷臣研究制定了《案牍减繁式》,要求发文要少而精,语言要通俗易懂;还亲自起草颁布了《御制行移减繁体式一册》。这些法令条例,对于深化文风整顿、克服繁文之害、打击文牍主义、提高办事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28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