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小编为您带来
“走进中华圣地昆仑丘”
专栏
第十一篇
中国农民丰收节
从析城山款款走来
□石永乐
“秋分”:从节气到节日
9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6个节气“秋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均等”“平分”之意。“秋分”之意有二:一是当日昼夜时间均等,其后日渐昼短夜长;二是自此日起气候由热转凉。
2018年6月7日,国务院批复农业农村部,同意自当年起,将农历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自此,人们习以为常的“秋分”节气有了一个特殊身份——成为我国数亿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喜庆的日子,也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一种体现。这对激发广大农民投身乡村振兴,对营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氛围,对满足农民对丰收年景、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朋友,你知道吗?
“中国农民丰收节”
是从咱们晋城的析城山 上
款款走来的
伏羲造六峜 “秋分”初现
析城山名载《尚书·禹贡》,处于“下川文化遗址”东端。这里山川壮美,生态原始,植被茂密,瑞草无边,祥花遍野,古代典籍中描述昆仑丘的“增城”“醴泉”“悬圃”“瑶池”“开明兽”“木禾”“九井”“九门”“樊桐”“炎火之山”“五城十二楼”等等,在此都能找到一一对应的实物原型。 专家们考察研究认为,析城山就是远古昆仑丘(昆仑虚)。
▲春分、秋分峜遗存
昆仑丘是人类始祖伏羲王都。伏羲,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伏牺,亦称牺皇、皇羲,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画卦”的传说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就曾写道:“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伏羲画卦”其实就是指伏羲创八卦。《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伏羲画卦”所创的是“先天八卦”,不同于周文王所创的“后天八卦”。“先天八卦”不是“筮数”,不是用来占卜算命的;而是天文历数,其本初意义是授时推历、告民农时的图像符号。伏羲据此来确定与原始初民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重要节气,从而告民农时,以便于适时进行农耕生产。伏羲生活于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尚处于蒙昧时代,生活艰难困苦,食不果腹,饥寒交迫,生存、果腹才是第一需要。不可能、也根本没有必要去发现那套筮占巫术。
所谓“伏羲画卦”,其实就是指《管子》一书中记载的伏羲“造六峜”。“峜”(jì)字在典籍中解释颇为混乱:一说为“古代算法名”;一说为“六计”;还有一说认为“峜”是“坴”(lù)之讹字,“六峜”即“六坴”,就是乾坤六法。其实,这些解释都是不着边际的谬说。
那么,“六峜”究竟是什么?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产研究所研究员华仁葵先生、我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中国口传文学学会理事长金荣华先生在析城山巅圣王坪考察时,在东部连绵起伏的山岭上发现了有规律排列、散乱堆积的五堆石头,在坪中一高丘上又发现一堆石头。 这六堆石头的奇特排列方式引起了他们的特别关注,经过走访当地山民,考之古籍,最终断定这六堆石头就是《管子》所载伏羲“造六峜”的“六峜”,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远古观象授时台。
▲夏至、冬至峜遗存
2013年,金荣华先生在《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第27期上发表了《释“六峜”》一文,为我们解开了“六峜”谜团。金教授认为, “峜”是一个会意字,表示人在山下踮起脚跟向远处眺望。人站在坪中那堆石头上(观察点),观察太阳从东面山岭哪一堆石头上升起,从而确定了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8个节气。
从南至北五堆石头,太阳从最南那堆石头上升起就是冬至日,从第二堆石头上升起就是立春(立冬)日,从第三堆石头上升起就是春分(秋分),从第四堆石头上升起就是立夏(立秋),从最北那堆石头上升起就是夏至。
▲“六峜”位置示意图
“六峜”是人文始祖伏羲在昆仑丘(析城山)经过长期的“夜考极星”“晨考日出”“昼参日景”总结出来的,可以准确预测农时节气。从此确立了“二至”“二分”和“四立”,即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8个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节气,通过提前预测、预报这8个节气,可以保证当时的农业正常生产。正如曾仕强先生《易经的奥秘》一书中所讲:“伏羲替当时的人民,解决了很大的问题……伏羲可以说是全人类,全世界第一座气象台的台长。”
伏羲画卦“造六峜”是人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大革命。从此,中华民族进入了原始科学指导下的农耕时代,人类由此迈入了文明的门槛。关于这一点,《管子·轻重戊》中有明确载:“虙戯(伏羲)作,造六峜,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
这段话大意是说,伏羲兴起,创造了六峜来应接大自然的变化,造出高位数字来核算太阳运行的过程与规律,教育天下众人,从而使天下人心、习俗发生了变化。 周人之王遵循六峜规律,顺应大自然的变化,使天下百姓得到教化。
阳城县曾先后多次组织人在这8个节气当日凌晨登上析城山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华仁葵、金荣华教授的推断是正确的。
“秋分”节气的华丽转身
6000多年前,伏羲在王都昆仑丘(析城山)“造六峜,以迎阴阳”,确定了8个最重要的农事节气,中华民族由此进入原始科学指导下的农耕时代。到了4000多年前,帝尧在都城建造了陶寺观象台,由于地形、环境、进化等因素,观象台由“六峜”(六堆石头)发展为由13根夯土柱组成的半圆形,可确定的节气也由8个扩展为12个,进一步细化,更便于指导农耕。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普及,农业节气走下神坛,走进了民间,走向华北,走遍全国。节气也进一步细化、固定为24个,成为我国人民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以及农业生产种、管、收的重要依凭。
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正式通过决议,将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8年6月7日,国务院批复农业农村部,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至此
从析城山款款走来的“秋分”节气
终于完成了华丽转身
成为举国欢庆的
“中国农民丰收节”
(作者为析城山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往
期
回
顾
来源:太行日报
编辑:申彤 / 责编:杨裕峰
版权声明
本微信号中记者采写的新闻,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互联网、无线客户端、微博和微信等平台上使用须取得晋城市新闻传媒集团的授权,注明作者及出处,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涉及转载内容的,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单位无关,侵权请联系删除。
今年的亮点包括:第一点,今年的农民丰收节主会场首次离开了北京,来到了山西运城,而选择山西运城的原因是因为这里处于黄河流域,中华的农耕文明也是起源于黄河流域,运城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文明深厚底蕴。
第二点,此次的运城农民丰收节采取了一主两副三会场的形式,这也是首次,主办单位在运城市的万荣县举办丰收节启动仪式和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在稷山分会场开展了枣乡迎丰收的节目演出,在永济市分会场举办了农民丰收节歌会,三个会场进行互动,整个丰收节过程热闹非凡。
第三点,农业农村部联合了多家媒体和线上线下平台举办了金秋消费节,金秋消费季充分利用农民丰收节的节日效应,与国庆、中秋形成联动效应,以此来提振消费,大家熟知的淘宝购物平台此次就联合了多家品牌,在线上大力促进农产品的消费。
第四,此次农民丰收节在宣传方面做的工作也是非常充分的,多家主流媒体都对此次农民丰收节的盛况进行了全程报道,让全国人民看到了一个农民脱贫攻坚,携手奔小康的新气象,新景象,让全国人民对祖国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了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尤其是光明日报刊登的农民丰收节时尚大片,平时在田间地头劳动的人民拿着自己丰收的果实,通过一些接地气的打扮,被摄影师拍摄成了时尚感十足的宣传大片,赢得网友纷纷点赞,人们感叹农民也可以很时尚,农民的生活也可以丰富多彩。
第五,此次疫情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而农民丰收节的举办更是让农民对恢复生产和生活充满了信心,这也是今年农民丰收节的一个主要作用。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2018年确定的。
2018年6月21日,国新办就“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近日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是一件蕴涵人民情怀的好事。
韩长赋介绍,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华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农民丰收节”作为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有助于宣传展示农耕文化的悠久厚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丰收节不仅是致敬更是为农民加油
这个节日,不仅是对亿万农民巨大贡献的致敬,也是对父老乡亲们最真诚的鼓励与承诺。千百年来,农事最辛劳,农民最辛苦。
中国农民的奋斗,顶天立地;中国农民的创造,惊天动地,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默默的耕耘,创造了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人口的奇迹,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的手中。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是要通过节日形式为农民点赞、呐喊、加油,更是让全社会都来关注“三农”工作,既让农民在经济层面享丰收、得实惠,也让农民在社会上被肯定、受尊重。
以上内容参考?新华网-中国首设“中国农民丰收节”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26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