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原创剿灭三十万黄巾的汉末名将皇甫嵩,为何不愿做董卓、袁绍

历史神秘事 2023-09-18 03:55:21

公元184年,皇甫嵩剿灭了三十万黄巾,威震天下,一时之间,天下无人不为之侧目。然而,当一个人的功绩和威势达到最巅峰的时刻,其实,也往往是这个人最危险的时刻。

正所谓“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皇甫嵩虽然是拯救汉帝国的大英雄,但,如若放到后世,面对着当朝皇帝昏庸朝廷腐败不堪的局面,难免落得个岳武穆一般冤死风波亭的下场。李牧、章邯、周亚夫一干名将的下场仍是历历在目,皇甫嵩真的就没有“举重兵,清君侧,匡扶天下”的想法吗?

然而在事实上,这其实都压根不用皇甫嵩自己去想,早已经有人替皇甫嵩想好了。

“嵩既破黄巾,威震天下,而朝政日乱,海内虚困。故信都令汉阳阎忠干说嵩曰:“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不旋踵者,几也。故圣人顺时而动,智者因几以发。今将军曹难得之运,蹈易骇之机,而践运不抚,临机不发,将何以保大名乎?”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中央朝廷该如何制衡手握重兵的边地将领。如果手段过于强硬,对边地将领严防死守,不免如同宋朝一般军队孱弱不堪。但是放任不管,又不免如同唐朝一般,藩镇割据,天下大乱。

有的时候并非将领有意要反,而是权势达到顶点,就算君主没有猜忌,手下之人却也不甘平庸。尤其是陈桥兵变,如若赵匡胤想反,早就反了。但是,却因为下属一个个争当开国功臣,直接将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所以,赵匡胤也只能是骑虎难下,顺势而为了。

而皇甫嵩,现在所要面临的问题,却也正是这个情况。皇甫嵩要想个办法,到底要怎么样才能保全自己,不走章邯、周亚夫这些人的老路?

而就在这时候,这个信都令阎忠突然跳到皇甫嵩面前,开始对着皇甫嵩一顿口水轰炸。

上两句就是“现在大好的机会就在眼前,你这个时候犹豫不决,简直就是徒有虚名。”

皇甫嵩本来正在为了这件事头疼,如今见到这个上来就开始喷自己的人,倒也愿意听听这个人到底“有何高见”,故此皇甫嵩也没用直接将阎忠赶出去,而是客客气气的回了句,“何谓也?”

阎忠听到皇甫嵩没有直接赶自己出去,而是愿意听自己的发言,不由得笑了。

“天道无亲,百姓与能。今将军受钺于暮春,收功于末冬。兵动若神,谋不再计,摧强易于折枯,消坚甚于汤雪,旬月之间,神兵电埽,封尸刻石,南向以报,威德震本朝,风声驰海外,虽汤、武之举,未有高将军者也。今身建不赏之功,体兼高人之德,而北面庸主,何以求安乎?”

阎忠先是对着皇甫嵩拍了一顿马屁,吹了吹了皇甫嵩大半年就灭了黄巾,十天半个月就铸成“京观”,震慑天下宵小。就算古代的圣贤也比不过皇甫嵩。接着,阎忠开始露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如今皇甫嵩展现出了无敌天下的军事能力,高出天下人的德行,怎么能继续侍奉灵帝这个庸主呢?

图:皇甫嵩

这段话,只要不是智力障碍者,都能听出来这是要劝自己造反了。皇甫嵩一听到这个话,心中立马一沉。

依照皇甫嵩的性子,断然不会造反。阎忠过来劝说皇甫嵩造反,可真是找错人了。不过皇甫嵩还是那样的人,深谙中庸之道,想要想办法试探试探阎忠到底有没有其他好办法,故此也没有直接把阎忠抓起来,也没有让阎忠滚蛋,却是继续开始装傻充愣起来,“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故不安。”

皇甫嵩之所以继续跟阎忠在这里周旋,乃是皇甫嵩想要看看阎忠有没有什么其他好办法可以帮自己摆脱这种困境,至于造反,那是想都不用想,不可能的。

但是阎忠显然会错了意,以为皇甫嵩是真没听明白,或者是皇甫嵩还在优柔寡断,举棋不定。于是阎忠开始继续加大力度,开始劝说。

“不然。昔韩信不忍一餐之遇,而弃三分之业,利剑已揣其喉,方发悔毒之叹者,机失而谋乖地。今主上势弱于刘、项,将军权重于淮阴,指捴足以振风云,叱咤可以兴雷电。赫然奋发,因危抵颓,崇恩以绥先附,振武以临后服,征冀方之士,动七州之众,羽檄先驰于前,大军响振于后,蹈流漳河,饮马孟津,诛阉官之罪,除群凶之积,虽僮儿可使奋拳以致力,女子可使褰裳以用命,况厉熊罴之卒,因迅风之势哉!功业已就,天下已顺,然后请呼上帝,示以天命,混齐六合,南面称制,移宝器于将兴,推亡汉于已坠,实神机之至会,风发之良时也。夫既朽不雕,衰世难佐。若欲辅难佐之朝,雕朽败之木,是犹逆坂走丸,迎风纵棹,岂云易哉?且今竖宦群居,同恶如市,上命不行,权归近习,昏主之下,难以久居,不赏之功,谗人侧目,如不早图,后悔无及。”

皇甫嵩听着阎忠在这里“胡说八道”,心中不由得一阵冷笑。说来说去,说了这么长一段,总结到最后就是浓缩成两个字“造反”!

阎忠先是以韩信犹豫不决,放弃三分天下,而一心帮助汉王刘邦灭了项羽,直到后来临死的时候才后悔之事来劝说皇甫嵩。

一上来就先用典故开始吓唬皇甫嵩,你现在这个地位、权势,再加上手下全是精兵强将,如果不造反,迟早落得个韩信一般的下场。

接着又开始列举皇甫嵩造反的好处,什么举大军入驻帝都,清君侧,杀阉官,正朝纲,便能真正匡扶天下,这几句听起来倒还有点为国为民的意思,可后面的“功业已就,天下已顺,然后请呼上帝,示以天命,混齐六合,南面称制,移宝器于将兴,推亡汉于已坠,实神机之至会,风发之良时也。”那就是直接劝说皇甫嵩造反,到时候能当个皇帝,自己说不定也有机会成个从龙之臣。

在阎忠看来,恐怕只要是功高盖主,手握精兵强将,便可仗着自己实力强大,就能威逼朝廷,甚至直接是自己取而代之。

而这些人的想法,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类:第一类,宁教我负朝廷,休教朝廷负我。不造反那就是个死字,不如先下手为强。第二类,朝廷腐败不堪,就应该起重兵入主中央,从而清君侧,诛奸佞,振朝纲;第三类,朝廷已经是朽木不可雕,烂泥扶不上墙,天下已经到了不破不立的时候。自己应该“顺天而为”,取而代之,建立新朝,从而福利更多的人。

然而,偏偏皇甫嵩根本不是这三类人。皇甫嵩其实没有多大的雄心壮志,只要能保住自己,守护住皇甫家的荣耀,守护住大汉的江山,至于这些其他的东西,皇甫嵩也没什么追求。明哲保身,该退让的时候,退一步,也没什么不好的……

皇甫嵩很清楚,黄巾起义之后的帝国,虽然已经残破,但好歹中央权威依旧,天下也能勉强保持一个相对的和平,然而如若其起兵造反,那么,纵然能够成功,这天下,可不就又是遭受了一场黄巾之乱吗?

为了这一切,个人的荣辱又算得了什么?

于是皇甫嵩断然拒绝阎忠,也打破了阎忠的幻想。阎忠只能灰溜溜的逃到凉州。后来被韩遂、马腾起兵,胁迫他做叛军首领,阎忠不愿做傀儡,最终在忧愤中病逝。

不过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阎忠在凉州的时候倒是对一个青年人十分看好,认为此人有张良、陈平之才。而此人也正是后来,劝李郭反攻长安,宛城磕掉曹操一颗牙,一封书信毁了马超韩遂十余万联军的毒士贾诩。

阎忠喜欢到处劝人造反,而贾诩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么看来,贾诩到还有可能是这个阎忠的门生。

在汉末群雄逐鹿中,平定黄巾的卢植、皇甫嵩为何消失了?

卢植、皇甫嵩、朱儁,被称为“汉末三将”,从这个称号上就可以看出三人的地位。

他们是当时名副其实,绝对的大佬,三国之间众多的人物,实在是与此三人脱不了关系。

皇甫嵩、朱儁是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当时他们麾下,有个年轻的校尉叫做曹操。朱儁还有个得力的手下,叫做孙坚。

卢植则更厉害,他是郑玄、管宁、华歆的师兄,“割席断交”的典故,就出自辅佐曹操封侯拜相的曹魏重臣华歆和三国最著名的隐士管宁。

卢植收过两个学生,一个叫公孙瓒,一个叫刘备。他的家族,范阳卢氏家族在晚唐时期躲避战乱,部分族人迁居朝鲜,这一支后来出了两个人,叫做卢武铉、卢泰愚,分别当过韩国总统。

配享孔子——卢植大家都知道,刘备和张飞都是涿郡人,也就是如今的河北省涿州市一带。涿郡这个地方可不得了,是个出皇帝的地方,刘备在这里最多排第二,第一是那位黄袍加身的赵老大,无可争议。

不过在刘备起兵时,涿郡最有名的人不是刘备,而是卢植。

卢植除了是将领,还是著名的经学家,唐朝时曾将他请入孔庙,配享孔子,这是极其难得的殊荣。

卢姓是从范阳徙居而来,成为涿县望族,历史上县里250多个名人,卢姓就占了一多半。

这是个显赫的家族,到了现代,韩国总统卢武铉、卢泰愚都出自范阳卢氏,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卢植的族人。

卢植是刘备的恩师,刘备15岁时,就与同宗刘德然、公孙瓒一起在卢植那里学习。卢植更是东汉名臣,官至尚书。光和七年,卢植被拜为北中郎将,奉命平定黄巾军,率大军与张角在广宗县城对峙。



武庙留名——皇甫嵩皇甫嵩、朱儁[jùn],在演义里似乎毫不起眼,其实他们同样都是东汉末年名将。

皇甫嵩在唐德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位列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皇甫嵩,字义真,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彭阳)人,出生将门世家,黄巾乱起,被拜为左中郎将,征讨黄巾之乱。

皇甫嵩首战就大破黄巾,随后乘胜讨平了汝南、陈国、西华三郡,斩首数万级,被封为嵩都乡侯。在其他战线频频失利的局面下,皇甫嵩高歌猛进,吹响了反攻的号角。此时,北中郎将卢植和东中郎将董卓的军团正与黄巾主力张角部对峙,不过相持了很久,态势不利,于是朝廷下令皇甫嵩接替卢植和董卓,在广宗展开决战。



平定三郡——朱儁朱儁出身贫寒家庭,凭才干得以一步步升迁,也是有真才实学之辈。黄巾起义爆发后,朱儁被拜为右中郎将,不过他在三郡与黄巾交战不利,于是朝廷派皇甫嵩驰援,得以大破黄巾,平定三郡,此后与皇甫嵩合作,两人一起作战。

皇甫嵩、朱儁与张梁、张宝对峙于颍川,黄巾军不是对手,皇甫嵩、朱儁用火攻之计击破贼兵,大获全胜。

《后汉书·卷七十一·皇甫嵩朱俊列传第六十一》于是发天下精兵,博选将帅,以嵩为左中郎将,持节,与右中郎将朱俊,共发五校、三河骑士及募精勇,合四万余人,嵩、俊各统一军,共讨颍川黄巾。



剿灭黄巾不过随后,卢植被监军太监左丰诬陷,装入囚车押送回京,判处无期徒刑(减死罪一等)。

朝廷罢免卢植后,拜董卓为东中郎将,接替卢植继续作战,董卓出师不利,吃了败仗。

朝廷又诏令朱儁和皇甫嵩进兵讨伐。嵩、儁二人取得广宗大胜后,皇甫嵩与巨鹿太守郭典一起将黄巾军张宝所部包围在下曲阳。围攻多日后城破,张宝战死,部众溃败,官军在城南筑京观示威。

这场战役是平定黄巾的最后一次重要作战,战斗结果是河北黄巾军主力被全部消灭,张角张梁张宝都宣告死亡,黄巾起义已经失败。

《后汉书·卷七十一·皇甫嵩朱俊列传第六十一》:嵩复与钜鹿太守冯翊郭典攻角弟宝于下曲阳,又斩之。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即拜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合八千户。

不过三张虽死,黄巾军仍有余波,黄巾将领赵弘率余部占据宛城,朱儁发兵攻打,经过两个多月才平定赵弘。赵弘死后,部下韩忠又乘虚再次占据宛城,朱儁亲自率5000精兵讨伐,讨平韩忠,又出来个孙夏,直到孙夏兵败身死,局势才稳定下来。

皇甫嵩凯旋后,为卢植鸣冤,卢植得以官复原职,仍然任尚书。

汉末三将直到这时,黄巾之乱才算彻底平定,这场大乱,立功最大的是被称为“汉末三将”的皇甫嵩、朱儁、卢植三人。

在演义里,罗贯中采取了移花接木的方法,把三将的战场表现移植到了刘备身上,他们成了配角,这当然是主角光环的作用,不过在现实里,居功至伟的是这三个人而不是刘备。

最难得的是,汉末三将在平定黄巾后没有拥兵自重,成为军阀,否则以他们的声名,振臂一呼,从者必定如云,光是收编黄巾军余部就足以形成巨大的力量,想要割据一方,要个州牧当当,那是手到拿来,但他们没有趁汉室之危,这相当值得敬重。

三将的结局如何呢?

由于不愿背弃汉室,拥兵自重,三人都回京继续担任京官,也因此失去了手中的兵权。没有了兵,在乱世中就失去了话语权,此后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分别在192年、195年离世。

汉末三将是真正忠于汉室的忠臣,比之袁绍、曹操、刘备等要高尚许多,没有他们的努力,汉末的乱世,可能还会被改写。

凭一已之力就剿灭三十万黄巾军的皇甫嵩,到底有多厉害?

他的非凡才能,主要表现在:有勇有谋;爱民如子;体恤士兵、折节下士

一、镇压黄巾起义,有勇有谋

公元184年,太平道张角星发动黄巾起义,所到之处,燔烧官府,劫略乡邑。一时,州郡失守,长吏逃亡,天下响应,京师为之震动。东汉朝廷马上跑人镇压,皇埔嵩临危受命,为任命为左中郎将,与 右中郎将朱儁一起,各持节,调发全国精兵分击黄巾军。

?

皇甫嵩与朱儁调发五校(北军五校,为中央主要常备军,即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所将宿卫兵)三河(河东、河内、河南)骑兵,同时招募精壮之士,共计四万多人。二人各率一部,共同镇压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县)黄巾军。?

他率领众将士身先士卒,因为部队都是刚刚募集来的。由于寡不敌众,暂避城中,被起义军围住。此时的皇甫嵩并没有乱了阵脚,而是分析了局势,认为只有出奇计才能一举打败起义军。后来在黑夜里他放火焚烧营寨,大火冲天。起义军被表象迷惑,于是大乱,皇甫嵩带领士兵杀出,最终取得成功。

接着,皇甫嵩又和朱儁一起乘胜镇压汝南、陈国地区的黄巾军,并追击波才、进攻彭脱,连连取胜,平定了三郡之地。八月,皇甫嵩在苍亭击败黄巾卜已部,擒获卜已,屠杀七千多人。这时,张角占据广宗,控制河北腹地,卢植为宦官所诬,被召回,继任的董卓被击败。于是朝廷下诏命皇甫嵩率兵进击。在这紧要关头,张角病死,其弟张梁继而守卫广宗。皇甫嵩攻城,因张梁军精锐,未能得逞,便闭营休士,以观其变。等到张梁被迷惑,放松了警惕。皇甫嵩立即乘夜调兵,鸡鸣时分冲入其阵,黄巾军仓促应战,张梁战死,阵亡三万多人,投河而死的有五万多人。皇甫嵩焚烧黄巾辎重车三万多辆,将张角?剖棺戳尸,传首京师?。

二、爱民如子

平息了黄巾军后,他出任冀州牧,在任期间,他对于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奏请免除冀州一年田租,用来赡养饥民,灵帝听从他的建议。史载百姓作歌说:?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

三、体恤士兵、折节下士

在军旅中,皇甫嵩体恤士卒,爱兵如子,甚得军心。每次部队停顿、宿营,他都要为士兵检查营帐驻扎情况,等到营幔修立妥当,才回自己的军帐。吃饭的时候,将士们全部吃完饭后,他才吃饭。部下吏士有接受贿赂的,皇甫嵩并不显责,而是再赐给他钱物,吏士惭愧,对他更是心悦诚服,使得众将归心。皇甫嵩还折节下士,门无留客,当时世人称扬他,纷纷归附。

剿灭三十万黄巾的汉末名将皇甫嵩,有何才能?

他的非凡才能,主要表现在:有勇有谋;爱民如子;折节下士。




时间要回到汉朝末年汉献帝年间的时候,张角发起农民起义,更加加剧了汉室的衰落。在朝堂内部,先是有董卓祸乱朝纲,然后有曹操挟持汉献帝号令诸侯。

但是在历史上,不光有这些乱臣贼子,还有像皇甫嵩这样的忠义之臣。

皇甫嵩,父亲即是一名边关将领,初出茅庐之后,先是出任太守。起义军爆发后,被封为左中郎将军,奉命讨伐张角。他的过人之处在于:

有勇有谋

他率领众将士身先士卒,而他的将领都是刚刚募集来的。由于寡不敌众,暂避城中,被起义军围住。此时的皇甫嵩并没有乱了阵脚,而是分析了局势,认为只有出奇计才能一举打败起义军。

后来在黑夜里他放火焚烧营寨,大火冲天。起义军被表象迷惑,于是大乱,皇甫嵩带领士兵杀出,最终取得成功。

爱民如子

平息了黄巾军后,他出任冀州牧,在任期间,他对于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于是下令免除这个地方一年的赋税。但是他也因此被朝中奸佞小人进谗言污蔑贬官。

折节下士

皇甫嵩不仅爱民如子,对士兵也是备加体恤,他每天都要为士兵检查营帐驻扎情况,吃饭的时候,等得大家都吃完才吃,古往今来,将领中很少有能像他这样去做的。还有就是下属有进行贿赂的,他并不责罚,而是在赐予对方钱财,使得众将归心。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25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