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在楚汉之争中获胜,建立汉王朝。
事后总结经验,他说:自己手下能人无数,项羽连一个范增都容不下,不败才怪。
有大量者,才有大福。
人生路难,要想走得远,一定要修得一份容人之量。
一、容人之难
《红楼梦》里有这样一个片段。刘姥姥来贾府拜访,贾母和她相谈甚欢,带她一起去栊翠庵喝茶,栊翠庵是妙玉修行的地方,妙玉尊重贾母,沏茶用了最贵重的成窑杯,谁曾想贾母喝了一半,让给了刘姥姥,刘姥姥接过一饮而尽,觉得甚至清淡,完全是茶中外行。
众人走后,妙玉嫌弃刘姥姥的粗鄙,要把成窑杯扔掉,宝玉拦下她,替刘姥姥讨了去,这个杯子极其贵重,他让刘姥姥卖了,以此来缓解生活的困顿,同时他也知道妙玉有洁癖,于是叫小厮打了几桶水,把栊翠庵里里外外清洗了一遍。
无论是妙玉的洁癖还是刘姥姥的粗俗,他都能理解,都能担待,刘姥姥一家贫苦,活下去都是难事,又哪里顾得上礼仪教养。
妙玉出生官宦,却家道中落被迫出家,洁癖与孤傲的背后,是难以诉说的苦闷。
一个人的格局越大,越能明白,很多事情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各有因果而已。
《杀死一只知更鸟》里有句话说得好:“你永远不可能真的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
设身处地,带入别人的处境,才能真正理解别人的难处,生出慈悲与宽容。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爆发。
当时曹操弱小,袁绍势大,对峙中曹操渐渐生出败相,曹操本人也心中畏怯,生出退意,想要放弃官渡,撤回许昌,直到许攸献计,曹军烧掉袁绍在乌巢的粮草,战局才转变,曹操得以逆风翻盘。
战后,曹操打扫战场,在袁绍的书信中,找到很多曹军将领投降的书信,很多人建议曹操以儆效尤,严惩不贷,曹操却下令把文书烧掉,说:袁绍这么强,我尚且惶恐不安,难以自保,何况他们呢。
被宽恕的将领心中感恩戴德,军心也得以稳定。
宽容的最高境界是慈悲,一个人见了众生,明白了众生之苦,愿意去背负与担待,就是一个最顶级的格局。
二、容人之异
作家万维钢讲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很多北京人会认为北京的烤鸭最正宗,别人的做法都是错的;而大多数南京人会认为南京的烤鸭最正宗,别人的做法不正确。
但是如果一个人走南闯北,吃过世界各地的美食,他就没有这个想法,他知道所有的美食都有长处和短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美食。
一个人见识越是广阔,格局就越大,越能够容忍不同。
在他们的概念里,没有绝对正确,也没有绝对错误,他们尊重事物的多样性,认知的多样性。
民国初年,胡适到上海,暂住亚东图书馆,陈独秀慕名而来,经常来找胡适讨论问题,胡适从美国归来,秉持着实用主义理念;陈独秀从苏联归来,喜欢讲马克思主义理论。
俩人经常争得面红耳赤,但是过不了几天,陈独秀会再来,重新挑起一场争论。
虽然观念不同,俩人私交却很好,陈独秀为革命奔走,时常被抓,每次胡适都积极地奔走救援。
后来胡适在写给陈独秀的信里说:“我们两个老朋友,政治主张上尽管不同,事业上尽管不同,仍不失其为老朋友者,正因为你我脑子背后,多少总还同有一点容忍异己的态度。”
周国平讲:一个人如何对待持有不同观点的人,比他自己持有何种观点,更能反映他的格局。
君子和而不同,真正大格局的人,从不来强求一致,而是懂得尊重彼此的观点,包容彼此的差异。
三、容人之过
古人说:人非尧舜,谁能尽善。
我们都不是圣人,总有犯错的时候,不妨把心放宽,把事看轻,得饶人处且饶人,北宋枢密使韩琦,有两只珍宝玉杯,价值连城,一次宴会的时候,他把玉杯拿出来给宾客赏玩,有个小吏不小心把杯子摔了,宾客被惊到,小吏也吓得趴在地上,等待韩琦发落。
谁知道韩琦反而说了一句:什么东西都有坏的时候,你又不是故意的。
轻描淡写把这事揭过去了。
韩琦的宽容让部下感激涕零,人人称赞韩琦的宽厚仁德。
古人说:虚己以求过,明恕以思咎。
遇到争执、过失,不要总是指责别人,也要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宽容大度,谦恭内省,才是一个人最高贵的美德。
唐朝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有一次夫妻俩吵架,郭暧气昏了头,讲了一句:你爹之所以是天子,那是我爹不稀罕那个位子。
公主听到这么“大逆不道”的发言,哭着跑回宫里告状,郭子仪一听,儿子居然闯下如此大祸,押着郭暧主动去朝堂请罪,代宗听完女儿的哭诉,却没有发火。
反而对郭子仪说了一句:不痴不聋,不作阿翁,小夫妻闺房中拌嘴,哪里用得听啊?
一场危机,就这样被代宗消于无形。
后来他私下对女儿说,郭子仪战功卓绝,数次挽救朝廷于水火,郭暧这样讲,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你平时也不要太骄纵。
弟子曾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大概是恕吧。恕字,一个“如”加一个“心”。
善于宽恕,才能心情如意,宽恕别人,也是在宽恕自己。
古人说:深山毕竟藏猛虎,大海终须纳细流。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海纳百川,方能成其大海,格局越大的人越能虚怀若谷、大度包容,能力,可赢一时;心宽,却能赢一世,当你腹中能撑船,遇到的所有人,都是你的摆渡人。
本文作者:洞见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25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