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原创江湖骗子把唐玄宗骗得团团转,骗术被拆穿后,唐玄宗却不敢惩罚他

颜威说历史 2023-09-18 03:33:07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即便是凡人都渴望长生不老,更何况帝王将相呢?

中国历史上帝王将相追求长生不老的故事很多,也闹出了不少笑话,从秦始皇、汉武帝,到唐太宗、唐玄宗,再到嘉靖皇帝,这些皇帝为追求长生不老,可谓下了不少血本啊。

秦始皇为了寻求长生不老神药上演了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出海的故事;汉武帝为了长生不死,被骗子骗的团团转;后来的唐太宗,据说就是死于追求长生不老,吃了天竺胡僧献上的神药而亡。唐太宗的孙子唐玄宗李隆基亦是如此,被江湖骗子骗的团团转。

骗唐玄宗的骗子叫姜抚。

唐太宗被天竺胡僧欺骗的故事正史没有记载,但姜抚骗唐玄宗的故事却是真的,因为《新唐书》就有记载:

“姜抚,宋州人,自言通仙人不死术,隐居不出。开元末,太常卿韦绦祭名山,因访逸民,还白抚已数百岁。召至东都,舍集贤院。因言:‘服长春藤,使白发还鬒,则长生可致。藤生太湖最良,终南往往有之,不及也。’帝遣使者至太湖,多取以赐中朝老臣。因诏天下,使自求之。宰相裴耀卿奉觞上千万岁寿,帝悦,御花萼楼宴群臣, 出藤百奁, 遍赐之。擢抚银青光禄大夫,号冲和先生。” 什么意思呢?

姜抚这个骗子,他自称自己掌握了长生不老之术,还能和仙人沟通。为了保持自己的神秘感,他隐居在终南山,喝山泉、吃野果,终年不见人。如果没有缘分,一般人根本见不到他。

有一年,大唐的太常卿韦绦奉命祭祀名山大川,经常和一些隐士们谈古论今,闲话家常。途中听说了姜抚的故事,很兴奋,马上到终南山去寻他。

当见到姜抚的时候,只见他童颜鹤发、仙风道骨,确有几分长寿仙人之貌,于是问他年纪。

姜抚摸着自己白胡须说:“我已经一百岁了”

“什么?一百岁了!”韦绦瞪大了双眼,表示惊讶。

姜抚一看韦绦上钩了,于是就说:“我有长生不老的之术,自然能青春永驻。”

韦绦大喜过望,内心盘算:如果自己要是将这位大师推荐给皇帝,那就是大功一件啊,仕途肯定更加飞黄腾达。于是他赶紧带着姜抚回京,去见唐玄宗。

唐玄宗听说韦绦带回了一个“神人”,于是马上召见姜抚。迫不及待的开口就问:“你有什么长生秘方?”

姜抚说:“服食常春藤,使白发还鬓,则长生可致。”

唐玄宗又问哪里有常春藤,姜抚指点迷津:“藤生太湖最良,终南往往有之,不及也!”

意思就是说终南山有常春藤,但比不上太湖的常春藤。唐玄宗马上派人去太湖采摘,果然,在这里找到了姜抚所说的常春藤。

高兴的唐玄宗还特地办了一场“常春藤宴”,邀请文武大臣共同享用。宴席上,数百箱常春藤被分派给大臣,每个人都兴奋不已。

历史上每到这种场面,肯定就会有马屁精上场,这不,很快马屁精们就上场了。

上场的马屁精就是左丞相裴耀卿。裴耀卿当宰相的时间很长,他为了哄唐玄宗高兴,专门上奏折说皇上服食常春藤后,头上白发变黑,脸上皱纹舒展,目光如炬,神清气朗,简直年轻几十岁,如今就像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只要能持之以恒地服下去,一定会长生不老。

唐玄宗听了非常高兴,姜抚真是个“神人啊”,这种人必须赏赐,于是御笔一挥:“擢抚青光禄大夫,号冲和先生。”

结果江湖骗子摇身一变成了朝廷大员,位列三品。

不仅如此,唐玄宗还发朋友圈炫耀吃常春藤变年轻了,准许天下人都能吃,一时间人人趋之若鹜,大家疯狂的吃常春藤,几乎将这种植物消灭殆尽了。

常春藤只不过一草根植物,根本没有什么延年益寿的功效。只因为骗子和马屁精的一些话,结果把满朝文武和天下人骗的团团转,实在可笑至极!

姜抚知道自己骗术不长久,为此,他又想了一个点子。他对唐玄宗说:“终南山生长一种旱藕,吃了能够延年益寿,有病祛病,无病强身;不管是先天不足,还是后天失调,乃至气血不活,阴阳两亏以及见花萎谢、阳事不举、举而不坚、坚而不久者,统统一吃见效。”

“终南山有旱藕,饵之延年。” 唐玄宗吃草吃的本身也觉得有些腻了,一听又有新的秘方,赶紧又派人去终南山采旱藕。很快,派去的人便满载而归。

就在全国上下都被姜抚骗的团团转的时候,一个人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就是右骁卫将军甘守诚。

他直接揭穿姜抚的骗术说:

“长春者,千岁茑也。旱藕,杜蒙也。方家久不用,抚易名以神之。民间以酒渍藤,饮者多暴死。” 常春藤和旱藕,都是十分常见的植物,完全不值得稀奇。就连懂医术的人都不愿用它们来入药,你却将它用来哄骗我们君臣,居心何在。何况民间已经有很多人,喝了用常春藤泡制的酒而中毒身亡了。

姜抚知道自己的骗术被拆穿了,于是找了个理由外出采药,悄悄的溜走了。

姜抚的骗术被拆穿后,并没有遭到唐玄宗的惩罚,唐玄宗并没有派人去逮捕他,这是为何?

因为唐玄宗不得不这么做,放走姜抚。如果唐玄宗抓了姜抚,惩罚了他,那不就意味着自己被骗子骗吗?连骗子都识别不了。更何况,他还叫全国人民一起吃常春藤,闹出了这么大的笑话,如果全国都知道,这是假的,他这个皇帝颜面何存?

所以,姜抚逃走,反而是给了唐玄宗一个台阶下,与此同时,唐玄宗放走姜抚,反而显得他宽容大度。

问题是,姜抚这个骗子逃出皇宫后,结局如何?

据说姜抚逃出皇宫后,继续招摇撞骗,还把自己在皇宫的经历吹嘘一番,于是他的名气更大了,找他的人更多了。

史书上说:“州县牧宰,趋望风尘,学道者乞于门庭,不能得也”。 但骗子终有一天自食恶果的时候。

有荆岩者,于太学四十年不第,退居嵩少(按指少室山),自称山人,颇通南北(朝)史,知近代人物。尝谒抚,抚简踞不为之动。荆岩因进而问曰:“先生年几何?”抚曰:“公非信士,何暇问年几?”岩曰:“先生既不能言甲子,先生何朝人也?”抚曰:“梁朝人也。”岩曰:“梁朝绝近,先生亦非长年之人。不审先 生,梁朝出仕,为复隐居?”抚曰:“吾为西梁州节度。”岩叱之曰:“何得诳妄!上欺天子,下惑世人!梁朝在江南,何处得西梁州?只有四平、四安、四镇、四 征将军,何处得节度使?”抚惭恨,数日而卒。 当时,有一个叫荆岩的人,此人学识渊博,学富五车,他听说姜抚被人们尊为半仙,便特地去拜访。

荆岩登门拜访,姜抚根本没把荆岩放在眼里,坐着动也不动。

荆岩就问姜抚多大岁数。

姜抚故作深沉的说:“我自己都不知道究竟多少岁了,只知道我是梁朝人。”

荆岩问:“那么,大师你在梁朝是当官?还是隐居?”

姜抚信口雌黄继续自吹:“我当过梁州节度使。”

荆岩听完姜抚胡扯八道,立马质问道:“梁朝在江南,从何处来的西梁州?而且梁朝只有四平、四安、四镇、四增将军,哪有什么节度使的官衔?”

骗术当场被拆穿,搞得姜抚很没面子,出尽了洋相。

多年吹惯了的牛皮一旦被当场捅破,他心里顿时失衡,最后“抚惭恨,数日而卒”。姜抚就因羞于见人,没几天功夫竟然去世了。

骗子骗得了一时,终究骗不了一世,终有被揭穿的一天,自食恶果!

朋友,欢迎关注!

杨贵妃安禄山之间各种风言风语流传,李隆基为什么不在乎?

笔者觉得这其实就是一些人杜撰出来的谣言,若是安禄山跟杨贵妃之间真的有点什么,恐怕安禄山早就被李隆基给杀了,哪里还会有命能够活到后面发动安史之乱的时候呢。有这样的谣言大概也是因为安禄山跟杨贵妃因为李隆基的关系经常见面,两人甚至还私下待过,所以不免让人开始胡乱猜想了起来。

安禄山是李隆基的重点拉拢对象,因为当初没有安禄山的时候,大唐帝国的东北方向的人经常闹事,这个地方可以说是李隆基的眼中钉,肉中刺。但是自从有了安禄山在这个地区的驻扎,这些人就再也不敢闹事,李隆基的日子也过得舒心了很多。所以在李隆基的眼里,安禄山是一个人才,于是就想方设法的想要拉拢安禄山。

因为这个缘故,安禄山就经常因为李隆基的邀请往皇宫里跑,一来二去跟杨贵妃也就见得多了,安禄山还认了杨贵妃当干妈。虽然说两人年纪相仿,可是毕竟杨贵妃是李隆基的妃子,叫干妈也还是说得过去的。杨贵妃为了帮着李隆基拉拢安禄山还经常帮安禄山这个干儿子沐浴更衣,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会有人谣传他们两人之间有私情的原因吧。

都说人言可畏,后来两人的事越传越广,弄得天下皆知,但是李隆基应该还是相信杨贵妃的,所以才没有在意这件事情。再说了安禄山也不会胆子大到敢当着李隆基的面调戏杨贵妃吧,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这件事情就是杜撰出来的,根本就不存在。

唐玄宗器重的两位名将,其中一位被敌人嘲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讲郭元振的故事的时候,我们提到了唐玄宗即位之初在骊山举行的演武,当时郭元振因为军容不整遭到了唐玄宗的处罚,因此愤懑而死。但是,当时还有二人因为治军有方而受到了唐玄宗的嘉奖。这两位受到嘉奖的人物,一位叫做解琬,一位叫做薛讷。解琬的出生年月不详,根据他的去世时间推算,他的出生年代应该早于公元637年。按照这个时间推算,公元713年骊山演武的时候,解琬应该已经年过七旬,让人不免有冯唐易老之叹。翻开解琬的生平,你会惊讶地发现他竟然与王勃是同科进士:二人都通过公元666年的幽素科成为进士。但是,当时的王勃不过十六岁,而解琬已经至少二十九岁了。从初唐走向盛唐,解琬一定有过很多感慨,可惜并没有什么文字佐证。解琬为大唐镇守北方边疆,前后历时二十余年,堪称国之干城。

与解琬相比,将门虎子薛讷的人生道路要顺畅很多。薛讷的家族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人气,他的父亲薛仁贵曾经留下无数传说,后人更是根据他的事迹编造成小说《薛仁贵征东》。熟悉演义小说的人们还知道,薛仁贵有个儿子薛丁山,是小说《薛丁山征西》的主人公。不过,《说唐》系列小说越往后写越差劲,写秦叔宝的时候还有一点宏大的江湖场面,到了罗通、薛仁贵时期则只有个人英雄主义了。《薛丁山征西》的主角,其实根本就是樊梨花,而樊梨花为何对薛丁山不离不弃,实在是古代神秘现象。真实历史上,薛仁贵最出名的儿子当然不是薛丁山,而是薛讷。

薛氏家族在历史上大放异彩,始于薛安都——这是一位经常布衣上阵、单骑踏营的猛将,因为南朝政治局势太过诡异,薛安都晚年投靠北魏,后世就住到了山西绛州龙门县。薛仁贵是薛安都的六世孙,薛讷当然就是七世孙了。小说里,薛丁山的儿子薛刚与徐敬业一起造武则天的反,这在历史上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因为薛讷就是靠武则天的赏识才得到重用的。薛讷的早年经历与解琬基本相似,都是在边疆贡献了自己的大好年华。在骊山演武的时候,薛讷也已经六十四岁了。——好歹还能比解琬多干几年。

薛讷受到嘉奖之后,心态有点膨胀,想要多打几次胜仗,表示自己宝刀不老。于是他与左临门卫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史崔宣道等人发兵六万,准备与契丹大战一场。杜宾客考虑事情比较全面一些,他劝薛讷:“现在是盛夏,士卒披着盔甲,扛着兵器,背着干粮,跑那么远去打契丹人,想一想都累,恐怕这一仗不好打。”薛讷说:“现在是夏天,正好草木茂盛,羊羔、牛犊渐渐生长,兵法上讲‘因粮于敌’,现在正是我们打击契丹的重要时节。”

各位可以想一想,如果让你大夏天在室外干活,还没有高温补贴,你的心情能够愉快吗?就算有高温补贴,没有冰镇西瓜,你在室外干活敢尽全力吗?想想一千三百年前的唐朝精锐,就是在这样一种心情极度不愉快的情况下跑了几百上千里去打仗,恐怕不少人会口出怨言。在这种精神状态下,唐朝官兵中了契丹的伏击,唐朝军队大败,薛讷死战突围,后军崔宣道听说前军薛讷兵败,立刻撤军。

薛讷回想自己这一次失败,并没有把责任归咎于自己——因为承认自己的失误,是要被砍头的。崔宣道后军不战而退,正好给了薛讷推卸责任的借口。在他的战后总结中,将失败的责任全部推给崔宣道等人,共有八名将领被杀,薛讷自己只是被免职,杜宾客因为事先提出不同意见,被免予追究。

同样是边将,同样是死里逃生,薛讷因为在皇帝那里挂了号,战败了也可以减轻一点罪责。而杜宾客虽然事实上提出了忠告,还是没有得到重用。根据史料中只鳞片爪的记载,杜宾客后来又镇守西方,与吐蕃大战,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战绩——但是依然进不了皇帝的视线。

因为这一场败仗,薛讷被契丹人耻笑为“薛婆”,打起仗来像个老娘们。薛讷究竟还有没有机会雪耻呢?请关注后续故事。

唐玄宗是宦臣高力士是好人还是坏人?

很难说高力士是好人或者坏人,政治漩涡中的人物无法用个人品德来评价的。

高力士与唐玄宗的关系中,贯穿着忠与信的伦理道德。高力士对主子是绝对的忠诚,一心一意地保卫明皇的江山,保护明皇的人身安全,并希望明皇家庭生活幸福。他利用明皇给他的权力贪婪地追逐财富,结交官僚,纵容下属太监作恶。但是他不结党,不搞自己小圈子,在政治上原则性很强,被称为千古第一贤宦。

作为刑余之人的太监,本来就被人贱视,何况东汉、唐朝、明代太监弄权,败坏政局,历来为百官和史家所指斥,至今依然如此。高力士作为唐朝内监,先就被置于受批判的地位:文艺作品中的高力士为诗仙李白脱靴的故事,成为大快人心的事;岭南向杨贵妃供应鲜荔枝,又是高力士引导的,也是他的一大罪状。

扩展资料:

从高力士与唐明皇关系来看,高力士忠谨有余,擅权败政并不严重,对他的评价应当客观一些,无须过分苛求。高力士的家乡茂名市拟给他树立塑像,蒲城拟在其墓地建立展览馆,则是给他正面的评价了。高力士与唐玄宗的关系可以说是君主专制制度下君臣关系的典范,从这个角度作一番研讨,或许能深入认识古代中国的政体及与其相适应的忠君观念,特别是忠君意识为什么那么强烈,为什么那么影响深远。

参考资料:人民网--君臣际合的典范

唐玄宗年号 唐玄宗开元年间任用的贤相是谁

唐玄宗年号
在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几十年间,他一共三次修改年号,在其登基当上皇帝的第一年,他便将年号改成了先天,其后的第三年又将年号改为开元,最后一次是在唐玄宗当了二十九的皇帝之后,他又一次将年号改为天宝。

唐玄宗画像
在唐玄宗刚刚登上皇位成为皇帝之时,很多朝廷大权其实都是掌握在他的姑姑太平公主手中的。这位公主也一直有像武则天一样当皇帝的野心,她和唐玄宗都将彼此视为眼中钉,打算找机会将对方除掉。在这种形式下,登基后的唐玄宗先发制人,发兵一举将其姑姑及其手下的众多心腹之人铲除掉,夺回了一个皇帝应该掌控的权力,这一年是公元713年,也就是在这一年,唐玄宗将自己的年号改成了开元。意外表达自己将励精图治为唐朝开创丰功伟业的决心。这一唐玄宗也一直被唐玄宗使用了二十九年。
在唐玄宗心爱的妃子武惠妃逝世后不久,公元742年,唐玄宗年号由开元改为天宝。后来杨贵妃出现了在唐玄宗的生命中,他一共当了四十四年的皇帝,这时候的统治已经度过了开元盛世这一最为辉煌的时期,由于唐玄宗整日沉迷酒色,轻信奸佞之臣的挑拨,唐朝迎来了又一个不稳定的朝局,而时间长达八年安史之乱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爆发的。可以说,在唐玄宗将年号改为天宝的十几年中,很多动乱都是在此时发生的。这也正是唐朝由兴盛急剧转变为衰败的时期。
唐玄宗开元年间任用的贤相是
唐玄宗开元年间任用的贤相是不止一位的,首先说的是张九龄。这位丞相,在李隆基开始登上皇帝之位的时候,被授予重任。李隆基想好好治理这个国家。

张九龄雕像
张九龄一直为国尽忠,他直言进谏,从不怕得罪人,为人正直,他几次救太子李瑛于危难之中,自己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为国家办实事。唐朝在李隆基手上有很多不安定因素,张九龄就希望皇帝,减轻赋税,扶持农桑。并且挫败了李林甫和安禄山的阴谋,可谓一代良相。
唐玄宗开元年间任用的贤相还有姚崇、宋璟、张说,这三位也是被玄宗一起提拔的。当时的唐玄宗刚刚继位,内忧外患,所以他亟需这样的人来帮助他。姚崇是与房玄龄其名的一位丞相。姚崇给唐玄宗递十条政治主张,主要内容是实行仁政,不再打仗,宦官不准干政,皇亲国戚不准做大官,还有听得进大臣们的进谏。唐玄宗都一一答应了。他实行的这些大约和唐太宗那个时候差不多,说明姚崇还是有丞相之才的。他还帮助百姓灭蝗灾,虽然当时很多人都反对这种事,认为蝗灾是天灾,人为不可补救,姚崇却认为一定要帮百姓灭蝗灾。从这些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心怀百姓的丞相。他的晚年,太宗非常尊重他,即便在他不做丞相之后,也要求他五日一上朝,还经常去询问他的意见。
唐玄宗开元年间任用的贤相是这四位,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的良好局面。
唐玄宗曾召集歌舞艺人与宫女在
开元时期,唐玄宗曾召集歌舞艺人与宫女在梨园学习歌舞,谁如果唱错或者跳错了,唐玄宗就会帮他纠正出来。
梨园原先只是和桃园,枣园,桑园一样的果园而已。一开始,这些果园在宫中是供皇家休闲娱乐,小斟小酌用的。到了玄宗时期,他就把这里变成了艺术学院,他担任校长,下面再设立什么教务主任,老师之内的,教你艺术,被选中的可就是皇家艺术学院的学生了,所以培养出一批艺术界人士。就连贺知章,李白都曾经为这个梨园写过剧本。可见这个梨园在唐玄宗心中的位置很高。

唐玄宗奏乐图
那么,为什么唐玄宗曾召集歌舞艺人与宫女在此学习呢?首先,他是皇帝,总不能在自己住的地方或者自己上朝的地方召集这些人,一旦这样,大臣就会认为皇帝荒淫无度,太爱玩。那么要找一个比较闲散一点的地方,还要皇帝时时可以去指导指导的地方。梨园本就是休闲的地方,加之不在朝堂之上,这些歌舞艺人不会那么拘谨,毕竟这个艺术学院由皇帝亲自指导,一个不小心能人头落地的。所以选在果园附近,环境不错,场合也不是特别正式,这样有利于歌舞学习。
正是因为唐太宗曾召集歌舞艺人和宫女在梨园排演剧目,所以梨园在的戏曲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也恰恰证明了,唐玄宗开设的这一皇家艺术学院,为我国的戏曲事业奠定了基础。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guoxue/1224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