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忘情
对于1947年挺进大别山的决策,后世有不同的讨论意见。持反对意见的人,主要依据是刘邓大军在大别山转战半年有余,“拖瘦了”,重武器也丢光了,战斗力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
实际上,就连蒋军方面都承认,挺进大别山是极高明的战略决策。仅就刘邓大军而言,确实付出了代价。但如果站在全局的角度,则我方却获得了极大的战略利益。
伟人曾说,战争的过程,就是不断争取主动权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敌方的过程。发挥各自优势,扬长避短,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才是应有的常态。那种跟着敌方节奏走,被动应对的策略是极其愚蠢的,也是很难走向胜利的。
从1946年6月,蒋军围攻中原野战军,悍然发动战争,到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南渡黄河之前,战争进行了整整一年。对阵双方都宣称自己取得了胜利。
我方认为取胜的依据,是我军在内线作战中,先后歼敌112万人,我军数量有了明显增长,装备得到了明显改善,部队战斗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指战员们对打赢这场战争的信心更足了。
蒋军方面认为自己取胜的依据,是自己一直保持着对解放区的战略进攻势头。虽然损兵折将,却占领了大片解放区,极大地消耗了解放区的人力、物力资源,压缩了我军赖以取得兵员、粮秣支持的解放区面积。如果这种态势再持续下去,解放军就将被迫在不利形势下与蒋军展开决战。这一直是当时尚有明显兵力优势的蒋军梦寐以求的。
从战略角度而言,蒋军的认知并非全无道理。刘邓所在的晋冀鲁豫解放区,在刘邓大队外线出击前,群众已普遍反应战争负担越来越重,快吃不消了。少数地方已出现了群众逃荒现象。若不加以改变,解放区的经济崩溃绝非危言耸听之辞。在蒋军实施重点进攻的华东解放区,我军相继退出了淮南、苏中、苏北和鲁南,被敌军一步步逼向胶东,回旋余地越来越小。粟裕对此的表述是,“山东的水都快喝干了”。
在这种情况下,不待我方力量超过敌方,立即派遣主力出击外线,实施战略反攻,将战火引向国统区,就成了我军的必然选择。当然,伟人在作出此战略决策前,曾对反攻前景作出了三种估计。第一种是付出了代价,却在外线站不住脚,被迫返回内线。第二种是付出了代价,在外线站不稳,只能原地打游击。第三种是付出了代价,但最终在外线成功立足,促使战略优势的天平向我方倾斜。
历史上,刘邓大军率先于1947年8月6日对敌实施突破,千里跃进大别山后,陈、粟率领华野外线兵团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三路外线出击大军,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既各自独立作战,又作战略上的紧密配合,由此牵制了南线蒋军一半以上的兵力,并促使人烟稠密、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的中原地区,从蒋军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兵站基地,转变成了我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础,并带动了各个战场的战略反攻。
伟人曾不止一次地在各种场合说过:
“大别山巩固了,我们才可以说这就是进攻。人民战争的进攻。”
“我们虽然提出了打倒蒋氏统治,建立新中国的口号,但是如果没有三军挺进中原,没有刘邓的千里跃进,我们的12月会议是不敢开的,这个口号我们也是不敢提的。”
“现在全国形势很好,东北野战军在冬季攻势中歼灭大部敌人,连克数城;华北、山东、苏北完成了冬季整训,不日将展开春季作战;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逐鹿中原,纵横驰骋于江河淮汉之间,全国性的胜利已成定势,没有刘邓的千里跃进,就不会有这个局面。”
“没有刘邓的千里跃进,我军在东北,华北,山东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到1948年3月刘邓转出大别山时,解放战争形势已然大变。仅就中原地区而言,在陇海铁路线以南、津浦铁路线以西、长江以北、潼区以东的广大区域,除了铁路沿线和一些战略要点仍在蒋军手里外,已经基本上被我军辟为新解放区。这个区域内有约5000万人口,能为我军源源不断地提供可观的兵源、粮源和财源,以支持解放战争继续打下去。
由于三路外线出击大军,共计30余万人马跳到外线作战,并吸引了大批进攻解放区的蒋军回援,不仅蒋氏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被打破,而且老根据地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休养生息。在1948年秋冬季的大决战中,老根据地能贡献出来的粮食和财富,超过了1947年的水平。加上新辟的中原解放区所提供的战争支援,共同为我军取得战略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局部看,刘邓大军确实付出了极大代价,但这些代价换来的,却是敌我态势的根本转变。刘邓大军在历史转折关头,以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实现了南线战场的伟大战略转折,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绩!别看他们转出大别山时,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武器简陋、弹药奇缺,但装备和后勤保障条件比刘邓大军强得多的中原蒋军,已被压缩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津浦铁路沿线,犹如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敌我双方虽未举得决战,但实际上优劣已分,而且大势已无可逆转。
从这个角度而言,又怎么能说挺进大别山的决策不正确呢?
目标:为了经略中原,取得变化全局的作用,中共中央决定把战略进攻的矛头首先指向大别山。大别山雄峙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人民解放军如果能占领大别山,就可切断国民党军津浦、平汉和陇海三条交通线,还能东慑南京,西逼武汉,瞰制中原,直接威胁敌人长江防线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统治,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作用:
第一,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缓解了解放区军事压力。
第二,开辟了新解放区,缓解了老解放区经济压力。
第三,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满意请采纳,不懂请追问!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7年夏,刘伯承、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挺进大别山是1947年6月,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24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