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元合炼丹法是我师阐述的道宗丹功核心内容,历代先祖修炼的真髓都蕴含其中,此道至简至真,历代真诀皆口传心授,不立文字。太上道祖著《道德经》阐述大道真旨,为后世修道之航灯。
自然大道均离不开天地人三才,阴阳合而运转,三才合而极化,天地三才合而生化万物,人体三才(三灵)合而逆运生丹生仙,缺一而不人真道,此千古不易之理。晋代葛洪《抱朴子》曰:“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日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
纯阳真人曰:“若会攒来归一处,须用同心三个人。三个人,无他说,只要真师真口诀。”《黄庭经》曰:“琴心三叠舞胎仙,九暴映明出霄间。”
三丰丹词云:“说我颠来我就颠,颠颠倒倒有根源。一三三一颠倒颠,三三重叠上九天。九天之上有九真,九真返还化一元。阴阳气数乃造化。顺则生凡逆成仙。”
以上足以得明历代古圣高真都在阐述此三元合炼之真旨,无不循行此道而成就。三元合炼丹法自道宗洪钧始祖所出,千古隐传外人不得而知。我师历经五十年之实践体悟,更深知修道之艰辛,为慈悲天下学人少走弯路,才将三元合炼丹法完整系统地公开传授,泽被朝真向善之人。
三元合炼为最上一乘丹法,必须从炼心开始。炼心之道,《阴符经》言之最快:“心生于物,心死于物,机在目。”数言道出了修真诀法和起步。人之二目,乃人脑化生出的两个灵体,乃至阳之精,不有不无。
所谓“四大一身尽属阴,不知何物是阳精”者,此也。二目之神是沟通人体内外信息的联络官,是开启人体灵元的机关。道宗三元合炼丹法(灵元金丹功),示人首以炼二目以抉其源,其法之真,其理可鉴。
2灵元究竟是何物?《道德经》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即是言此灵元也,此仅是喻此灵元妙一初始阶段的情景。然老子在经中对灵元也有进一步的描述,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在炼虚化炁,灵元初生之时,虚空之中早有灵元在自运,但却恍恍惚惚,一开一阖,一动一息,一闪一烁。进而天得之而清,地得之以凝,人得之而生。天地人三元俱得,三机合运而后有九炁,进而九炁极化,而精光发现,此乃阳精,金丹之胚形,老子所言之精也。
其中有信者,信乃人之音也。灵元之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灵音,即妙音。然初始之灵音,只似幽谷之雷音。而金丹形成真性显现时,其灵音则有无可言、无可喻之天音嘹音,赏心悦神之美。此灵元光音之妙,老子所隐喻也,正如《大成捷要》引用吕祖一句曰:“听诸大道、自然之运行。”
灵元者,金丹之根,大道之丹。喻有多名,道日灵根,日灵珠,日妙一,日天地根,日金精,日金花,日真金,日真灵,日真种,日神仙种子,日元始祖气,日先天真一之炁;释日妙音,日明心见性,曰性,日真空妙有,日雷音等。皆此一物。人之灵元自受胎之时起便开始灵动,一刻也不曾停息过,直至“呱呱”坠地,天地翻覆,此机遂以停轮。
生长之后,又因火渐发,人之真性渐渐湮灭。故留下此道,叫人修真,叫人炼心,叫人炼性,就是叫人寻此灵根,炼此灵根也。除此灵根,别无它物可炼。惟此灵根才是金丹之母,惟此灵根才是仙之真种。
古言:“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其言切矣。世传丹法的百日筑基,十月养胎,三年乳哺,九年面壁的修炼程序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还虚面壁,其险危烦难之极,一般人是难行持的。
即使行到还虚地步,多因迷失觉路,神必出体而不回,弃壳而去。世人以为尸解,而不知其神又去轮回投胎而转舍,千万亿劫永不变性,何以成仙修道!丹家不可不辨。人生此身,万劫难得,一生证果,错乎妄修。修真之士岂可不辨其真乎。
•2023癸卯年,十二生肖运势详解!快来看看你兔年的运势如何!
•打坐腿麻,根本原因是气血不足,要想不麻,你得这样做!
•药王孙思邈的人生“九不过”,句句含天机!
•中医:上焦火,下焦寒,又上火又怕冷,一个方子,将火气变元气!
•命理学:八字格局高运势就好,什么样的人八字格局高?
•王阳明:人这一生,必须要经历三次“放弃”!
•四维空间和易经大有关联,宇宙密码皆暗藏其中!
•道家所说的“三尸”指的是什么?修炼成仙为何要“斩三尸”?
•丹道实修:天元丹功,采气得气与小周天秘法!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23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入门基础:天星风水之“消砂纳水”
下一篇: 每日一悟|讷言敏行,藏秀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