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什么文化元素最具有中国特色,那肯定是龙和凤。龙、凤是中国文明与华夏民族对其自身起源最深刻的历史记忆,在帝国时期,龙、凤成为皇权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华民族仍然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并引以为骄傲。
不管是龙还是凤,它们在现实生活中都被认为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很难想象中华民族记忆中的龙、凤从来就是莫须有的。它们必定有原型。龙和凤的原型是什么?中国的古人为什么要崇拜龙和凤?龙、凤崇拜与中国文明到底有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不仅会让每个中国人感到好奇,而且尤其值得研究古代中国文明的学者认真对待。
1.凤是什么?
按照历史文献记载,凤就是凤凰,是一种很神奇的鸟。《尚书·益稷》讲到大禹治水成功之后,由夔龙主持庆功盛典,有群鸟群兽在仪式上载歌载舞。最后,凤凰也来了——“《萧韶》九成,凤凰来仪。”凤凰的出现被认为是对大禹功绩的最高肯定。根据传世文献,凤凰有一些偏女性化的特点,如善舞、清高,甚至有洁癖。凤凰非澧泉不饮,非梧桐不栖,往往出现于太平盛世。
《山海经·南山经》:“有鸟焉,其形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诗经·大雅·卷阿》:“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除传世文献,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提到过凤。
甲骨文中的“凤”字
甲骨文中的凤字,作一有大幅翼展、羽毛华丽的鸟形。凤字的造型,最让人想到“凤冠霞帔”这个成语。甲骨文中有“帝使凤”之语句,按郭沫若先生的考证,凤是当时的最高神——上帝的使者。凤凰的长相,郭璞的说法是: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据说汉代有人还见过,身高五六尺,也有说凤高八尺的。《京房易传》则说“凤凰高丈二”。凤凰到底有多高,真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关于人们最初喜欢凤的原因,《左传·昭公十七年》的一条记载比较有趣:“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氏无淫者也。”按这种说法,仿佛他们对于凤鸟的感情与喜爱是很碰巧的事。
根据上述有关凤的文字记载,我们至少有两点可以肯定。首先,凤凰是一种鸟或像鸟的动物。其次,凤凰有比较明显的女性化特征。那么,凤凰是一种什么鸟?或者说,凤凰最初是以什么鸟为原型的?古人为什么对这种鸟产生特别的偏爱?凤凰为什么会表现得比较女性化?它是一开始就比较女性化还是后来才变得比较女性化?
关于凤凰的原型,有很多有趣的说法。有人说是鸵鸟,因为只有鸵鸟才貌似有那么高挑的身材。也有人说是锦鸡,因为只有锦鸡才会有五彩的盛装。但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出,古人为什么会对鸵鸟或锦鸡产生特别的好感和敬意。也有人说凤凰没有原型,是人们臆想出来的灵物。但是,这不符合中国人向来的思维习惯。象形思维是中华民族最根深蒂固的思维特征,很难相信在一个使用象形文字的国度,人们具有最深刻历史记忆的对象从来就是子虚乌有的。
华夏民族对凤凰的特别感情或记忆,肯定基于某种具体的物象,而且这物象是某种鸟。这种鸟应该曾经对华夏先民的生活产生过特别重大的影响,因而被他们奉为神物。那么,有什么鸟曾经对华夏民族的生存而言具有重大意义呢?这种鸟只可能是燕子。家燕是凤凰的原型,这在历史文献上还保存着明显的证据。
甲骨文中的“商”字
《诗经·商颂·玄鸟》中这样讲到商民族的起源:“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这句话的意思很直白,就是玄鸟生下了一个叫“商”的伟人,并建立了强大的殷商王国。玄鸟就是燕子,“商”就是商民族记忆中的始祖。他的后裔都以他为自豪,所以自称为商人,并且把他们居住的地或国也叫商。商民族把他们的始祖说成是燕子所生,显然是因为他们把燕子当作神灵。如果他们的祖先和燕子有血缘关系,他们就是神的后裔,更容易得到神灵的庇佑。
《诗经》中燕子生人的说法有明显的原始思维痕迹,应该源自很古远的蒙昧时代。在那个时代,人与物、人与神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人、神、物之间经常会角色互串。神可能是某个物,物也可以有灵性,等等。这种思维在文明时代仍然还有遗存,我们称之为神话。不过,按照秦汉时代中国人所确立的历史信念与理性精神,由燕子生下来一个人,不但不让人感到很光荣(龙的传人才是光荣的),而且尤其令人难以置信。于是,人们把它改编成《吕氏春秋》记载的这样一个比较理性的故事:一个叫简狄的女子,在春分那天春游,捡到了几枚燕子蛋,吞服下去以后,意外地怀孕了,并生下了一个名字叫契(弃)的小男孩,他就是后来商民族的始祖。
蒙昧时代的商民族之所以钟情于燕子,把燕子当成他们民族的神物,甚至于自豪地承认自己的祖先是燕子所生——这非常类似于我们现在自称是龙的传人——无疑是因为燕子曾经为他们带来过春天的消息。要说明的是,商民族只是中国史前时期众多鸟崇拜族群的一支,这一点我们会在后面详细讲到。在六七千年以前甚至更早的远古时代,当华夏民族的祖先们开始尝试种植谷物的时候,他们必然要遇到的一个重大技术问题,就是确定一个农业生产周期的起点,即春天何时开始。碰巧的是,他们有些人生活的地方是候鸟燕子迁徙的通道。每当春天来临,树枝发芽,可以开始播种谷物的时候,就有大量的燕子到来,在他们的住地周围甚至是他们住屋里筑巢、孵蛋、养育后代,成为他们最亲密的伙伴,燕子因此被称为家燕。
年复一年,他们终于由此得到启示。他们发现,燕子到来的时候就是他们应该开始新一轮农作的季节。他们认为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神有意的安排和眷顾,并且燕子本身就是神灵。他们于是把燕子当作他们族群的保护神,在将要播种、收获以及其他所有重大时刻,对燕子表示隆重的感谢和恳求。那个被追认为首先作出这一伟大发现的人,因此成为他们部族公认的伟大祖先。很多代人过去了,他的后人一直传颂着他的伟大发现,人们在感谢部族神——燕子的同时,也铭记着他的智慧和功勋。人们相信,任何一个和他们一样的凡人都不配做他的父母,他一定是神的化身,是神即燕子的儿子。这应该是商民族在《诗经》中保留的燕子生商故事的由来。
春天何时到来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崇拜燕子的人们还会不断遇到很多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显然不一定都能从燕子那里得到直接的启示,所以他们不断创造出很多新神,如风伯、雨师之类,但燕子一直是他们心中关于神灵的原型。燕子崇拜的商民族最后以燕子为原型,创造出一个符合他们所期盼的能够解决各种重大问题的最高神,这个神就是甲骨文中的帝或上帝。
各式新神灵尤其是帝这一最高神的出现,使人们慢慢淡忘了家燕崇拜的真相。人们越来越不愿意相信,那梁间翩翩的燕子,难道就是他们曾经无比尊崇的神物。但是,鸟崇拜的历史传统使人们确信一定有一种很神奇的鸟,这就是甲骨文中开始出现的凤。甲骨文中的凤是历史文献中凤凰的前身。不过,甲骨文中有关凤的语录过于简略,让我们很难判断那时候的凤到底有些什么品格。
凤凰之于燕子,第一个区别在于,燕子是实有的,它会定期地来去,它的羽毛、它的产卵、它的歌声,都在人们的经验与理性的把握和审视之中。但是,凤凰是想象的,尽管它其实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但人们在想象中真实地认同它的存在。由于它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于是人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人们期待的那个样子,尤其可以在想象中不断赋予它人们期待的种种品格。凤凰之于燕子,更本质的区别是,凤凰的品格被明显地女性化。凤凰的前身——燕子完全没有女性化特征。尽管在传说中,燕子诞生了商民族的始祖,但这传说的本意并不是为了表示燕子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而在于强调商民族是神的后裔。商民族以燕子为原型创造的帝,不仅神通广大,尤其性情暴躁,跋扈威严,让人敬畏恐惧,是典型的男性甲骨文中的凤作为帝的使者,也看不出明显的女性化特征。
但是,历史文献中的凤凰就非常女性化了。貌美华服、婀娜多姿、能歌善舞、清高自洁,都是中国传统男人对女性的期盼。当然,很多时候凤凰只是代表了谦谦君子的形象,并不一定专指女性。春秋时的隐士们就曾经把孔子比喻为凤,三国时的庞统又号凤雏,这可以理解为女性化的不彻底。从家燕崇拜上升到凤凰记忆,是华夏文明从孩提到成熟的标志之一。
但要明白凤凰女性化的原因,就要从龙崇拜说起。
2.龙是什么?
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对于这一点,无需任何简单的说明。
甲骨文中已经有龙字,是人们在祈雨时求助的神物之一。龙字的造型,突出其鸟头,身子为有爪牙的动物状。中国古代文献,对龙多有记载。最早的文献应该是《易经》,在乾、坤两卦的卦辞中,有多处提到龙,如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易经》传自古远,记录的是远古时代的消息。但是,《易经》的言辞过于简略,难以由之推断龙的真相。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字典,其中搜集了当时留存的有关龙的各种记忆,对龙的描绘最为详细。“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也就是说,龙是一种很厉害的长鳞片的虫;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有时很小,有时很大;春分以后上天,秋分以后就躲到水里。许慎已经不知道龙到底是什么具体的物事了。
“龙”字写法的演变
汉代的禇少孙认为龙的原型是蛇,他说:“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当代又有学者认为其原型是鳄。以蛇为龙的缺陷是蛇不上天,也不能兴云布雨。龙的原型也不像是鳄。鳄既不上天,也不兴云布雨。把鳄说成是龙的主要理由:一是形似,鳄与后来人们心中的龙有点像,有鳞有爪子;二是连带着有点神似,两者都很可怕。把蛇与鳄说成是龙的原型,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中国的古人为什么要对蛇与鳄表示如此那般的偏爱和敬意,以至于把它们奉为神物,完全没有任何充分的理由。害怕显然不是崇拜的理由,比蛇与鳄可怕的物类还很多。龙也应该不是诸如牛羊猪马蛇等各类动物的复合体。
按中国文化的习惯,龙崇拜在其起源时期肯定实指某种具体的物象,是人们生活中需要倚靠的神物。龙、凤崇拜大致起源于同一时期,它们都是华夏先民为确定一个农业生产周期的开始,而进行的最具深远意义的思想发明。龙崇拜的区域,主要是黄河流域的中西部地区。或者由于那里家燕较少到来,人们没有选择以燕子的定期到来,作为春天或一个农业生产周期的开始。更可能是由于那一区域的干旱,那里的人们便以另一个更显着的自然现象作为一个生产周期到来的参照。这个自然现象就是闪电,古人把它称为龙。
闪电的特点首先是有巨大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闪电的强光耀眼夺目,电闪之后通常伴随万钧雷霆,极其惊心动魄。其次,闪电的出现有很强的季节性。闪电通常出现在春夏,秋冬少有闪电。闪电在漫长隆冬之后的第一次出现,让人们很可能由此得到关于生产季节的重要提示。更重要的是,闪电的出现通常伴随着降雨,这对于黄河流域中西部干旱地区尤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闪电的这些特点非常符合后人对于龙的记忆。闪电出现时的云和雨,正是龙具有的兴云布雨的神力。闪电的出现及其季节性,与许慎总结的关于龙的描述极其吻合:闪电出现在天空,很像一条多足的爬虫;闪电那么具有神力,当然是极厉害的;至于龙身上的鳞片,那应该是人们在看到很多厉害爬行动物之后的附会;闪电出现是“明”,看得见,闪电消失是“幽”,看不见;闪电在春天到来后出现在天上,那是写实,秋天以后闪电不见了,由于闪电和雨水的关系,人们就猜测它躲到水里去了;至于闪电之所以被称为龙,应该是由于雷声的隆隆。懂科学的现代人认为闪电的出现是由于大气中强大电流的释放,传统时代的文明人认为闪电是由于宇宙中阴阳二气的相互激荡。但是,龙崇拜起源的时代,人们认为闪电就是神灵。闪电在特定时节的到来,那是神灵对他们进行生产的提示;闪电在作物生长期内的不定期光临及其带来的雨水,那是神对他们的特别眷顾;闪电时有时无、神出鬼没,那更是神灵神秘莫测的具体表示。
闪电于是成为龙民族的保护神。他们在各种高兴、期盼或痛苦的时刻对龙举行祭祀以表示他们的感激和乞求。甲骨文中有“申”字,作闪电之形。后世的“神”字,从示从电,都是龙崇拜的遗留。龙崇拜也必然演化为祖先崇拜。为了拉近人与神的距离,人们把他们怀念的伟大祖先追认为是龙的儿子。在传说中,黄帝、尧帝、大禹的诞生都被认为与龙有关。其中最明显的是大禹,禹字在金文中写作三条闪电的交叉,应该是表示大禹是闪电即龙的儿子。“疑古运动”的领袖顾颉刚先生曾经怀疑大禹是一条蜥蜴之类的爬虫,并因此遭到时人的讥笑和围攻,如果他当初说大禹是一条龙,恐怕结果就完全不一样。
以闪电为龙并把龙与季节联系起来,也使我们对《易经·乾卦》中讲到龙的句子能够进行顺利解读。“潜龙勿用”是说闪电还处于潜伏期即冬天时不要进行农作;“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是说隆冬过后闪电出现,就可以开始新一年的农作了。一年之计在于春,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始农作对于一年的收获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作为开工典礼,祭祀的方式大约是在田间形塑出一条龙,给他奉上各种礼物,请它在新的一年保佑人们的劳作有好的收成。此时,各家族的长老即大人都要参加;“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是讲秋天到来,人们在收获之际或之后也要对龙进行祭祀以表感谢;“亢龙有悔”是说收获季节之后龙就要回去了,所以此后闪电极少出现。今人刘宗迪认为龙是天空中的苍龙七星,《易经》中的这些句子,表现了古人以这一星座在天空中运动的位置,作为判断季节的依据,他显然过高地估计了七八千年前古人的天文学知识。而且,仅仅为判断季节,也恐怕用不着那样高深的学问。实际上,中国人关于二十八宿的天文学知识大约是战国时代的事。
可能由于龙崇拜不仅对包括播种季节在内的季节轮替有所提示,而且同时对降雨也有明确直观,因此,它没有在播种季节问题解决之后,被其他更具有抽象或普遍意义的神所代替。在以龙崇拜的西部民族占主导地位的夏王朝,没有出现以龙崇拜为原型的系统化自然宗教。商汤代夏以后,信奉鸟崇拜的东方商民族成为统治者,鸟崇拜或其后继的帝信仰必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自然宗教。鸟崇拜到底是在商汤代夏以前还是以后演进为帝信仰,我们很难猜测,也不是很重要,但商汤代夏决定了龙崇拜在商代的从属地位,也决定了商代的最高神不可能根基于龙崇拜。在总共十几万片的甲骨中,只有很少的一些片提到作土龙以祈雨的记载,那应该是人们在多次求帝无效以后,万般无奈之时,病急乱投医式的选择。
周民族自认为是夏文化的继承者,武王克商可以看作是龙文化对于凤文化的新胜利,最终确立了龙崇拜在华夏文明中的首要地位,使凤成为第二位的神物,从而开启了凤崇拜女性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的诞生》(修订版)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21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一年四季都有月,为何只说“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