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原创惜字如金的《史记》,为何用八千字描述韩信传奇跌宕的一生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3-09-18 00:50:17

司马迁最先完整地叙述了韩信的平生事迹,他以互现法,在《史记》的多个章节中都有提到韩信其人其事,主要事件集中在《淮阴侯列传》,其余的散见于《高祖本纪》、《萧相国世家》、《留侯世家》和《陈7}相世家》等篇章中。班固继司马迁之后作《韩彭英卢吴传》,司马光也在《资治通鉴》中专论“韩信之死”。三人的记述对象虽都是韩信,但由于个人经历和所处时代的不同,三者亦有所差异。

司马迁秉笔直书,微言大义,站在历史的角度,用长达八千字淦释了韩信传奇而跌宕的一生。他在《淮阴侯列传》中主要围绕如下四种形象塑造韩信:

一是战神形象

司马迁以简略的笔法,描绘了韩信指挥的多次战役,他不重在写韩信冲锋陷阵的勇猛,而是着力渲染了韩信排兵布阵的智谋。从战前的筹划,到战局的演变,再到战争结果,处处展现韩信的兵法谋略,定三秦,伐燕,破赵,平齐,灭楚,一次次出奇制胜,一次次以少胜多,司马迁将韩信打造成一个无往而不胜的战神形象。

二是政治家形象

司马迁肯定了韩信汉中对策时所展现的政治卓识。他认为韩信能清醒的认识到天下大势,客观的评价一代雄主刘邦、项羽。韩信懂得民心向背的道理,认为项羽虽然称霸王,实失天下心。项羽背义帝之约,诸侯不平;他暴虐不仁,百姓不附。而刘邦入关中秋毫无犯,除秦苛法,与民约法三章,大获民心,韩信建议刘邦抓住民心,走出巴蜀,夺取天下。韩信用他的政治卓识为刘邦描画了坐拥天下的宏伟蓝图。

三是忠君形象

整篇《淮阴侯列传》八千多字,司马迁用近二千字的篇幅,详陈了武涉和蒯通劝韩信背汉的内容,仅仅两人的对话,就占据了全篇的四分之一,不可谓不重视。两人言辞恳切,理据鲜明,痛陈利害,可以说是发人深省,鞭辟入里,可是韩信都以君恩不可负为由,断然拒绝了,充分体现了他的忠君之心。

四是谋反形象

对于该点司马迁处保留意见。他只在结文处用一段话记述了韩信谋反的事件,谋反的计谋、方式、人员都交待的不甚严密,仅仅与陈稀庭中密语就定谋反大计也过于仓促,在最后的太史公曰中也表达了对韩信的怜惜与同情。韩信究竟谋反与否还待后人去评论。

韩信形象自《史记》之后,逐渐被文人以多种方式接受继承,他们将韩信载入到诗歌、戏曲、小说中,使韩信的历史形象逐渐充满文学意蕴。历史强调客观实录,而文学却可以虚构想象,尤其是小说,即使是咏史诗也是诗人对历史的再发现,在尊重历史的同时饱含诗人的主观判断和价值选择。

汉代之后出现了大量韩信戏和关于韩信的通俗小说。如《遇漂母韩信乞食》、《萧何月下追韩信》,《随何赚风魔蒯通》、《前汉书平话》、《西汉通俗演义》和《战神韩信》等等。戏曲小说的受众多是广大市民,为了迎合市民的需要,作家创作的视角也逐渐通俗化,他们将韩信复杂矛盾的历史形象逐渐简单化,作品中恩义心理,英雄情结较为突出。此外戏曲小说的作者多是底层文人(尤其是元杂剧的作家),生活不得志,他们的创作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求偿的心理。

古典戏剧中的韩信基本上是剧作者正面讴歌的对象:文武双全,气度不凡,战绩卓越,封王取侯。在他身上浓缩了各个朝代文人的人格追求和人生梦想:否极泰来,建功立业。”

有关韩信的通俗小说从古至今创作不断,其虚构性远胜别种文体,创作情感也呈现出裁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一种与古典戏剧有共同处,创作态度比较严肃,对韩信形象以正面弘扬为主,即使批判,也合情合理;另一种是哗众取宠,创作态度极不负责,存在不同程度丑化韩信形象的情况。但总体上褒扬之作偏多,韩信拜将和韩信悲剧仍然是创作的焦点。如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三十卷《闹阴司司马貌断案》讲述了秀才司马貌被阎王勾到地府,用六个时辰断案的故事。所断四个案件均是楚汉之际的事,其中首案便是:韩信、彭越、英布告刘邦、吕后屈杀忠臣。司马貌认为他三人皆功高未赏,反被谋杀屈死,确实冤枉,因而提审刘邦、吕后等人,将他们一起打入轮回,接受因果报应。司马貌将韩信转世为曹操,言:“先为汉相,后为魏王,坐镇许都,享有汉家山河之半。那时威权盖世,任从你谋报前世之仇。当身不得称帝,明你无叛汉之心。子受汉禅,追尊你为武帝,偿十大功劳也。”刘邦转世为汉献帝,“一生被曹操欺侮,胆战惊魂,坐卧不安,度日如年”。司马貌让韩信当一回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让汉献帝也就是刘邦受制于韩信,以报前世之仇。虽然小说宣扬了因果报应等迷信思想和韩信折寿说,但替韩信鸣不平的情感没变。甚至小说《战神韩信》虚构了韩信的一个红粉知己,并用弓箭射杀刘邦为韩信报仇,导致刘邦病危而迅速离世。

不同于戏曲小说的虚构想象,通俗简易,诗歌具有严谨的现实性和高度的凝练性。因而诗歌创作相对理性,尊重历史,但又不同于历史典籍的客观记录,诗歌也是诗人抒情言志的一种方式。根据历代诗人咏韩信分析,诗歌中的韩信大概呈现如下三种形象:

一、建功立业、开拓用世的战神形象。诗人羡慕韩信得遇明主,创军事神话,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不知明哲保身的悲剧英雄形象。诗人慨叹韩信功高震主,晚景凄凉,寄寓诗人对出仕的忧患。

三、不忘恩义的仁德君子形象。诗人通过韩信千金报漂母,不三分天下等肯定韩信的仁义君子形象。

自《史记》后,韩信逐渐从历史人物发展成集结民族文化精神的文学形象,在戏曲、小说、诗歌中全面开花。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21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