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康熙想学朱元璋“治隆唐宋”,却因一事悔恨不已

向敬之 2023-09-18 00:12:22

1

康熙帝虽然在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公示的《面谕》中,为标榜爱新觉罗家族入主中原,乃“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七十五,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不忘揶揄“明太祖一皇觉寺僧”,但是此前,他对 朱元璋,还是顶礼膜拜的。

康熙曾五次南巡,每次过金陵,都要专程至孝陵致祭,行三跪九叩礼,并御书礼赞朱元璋“治隆唐宋”!

可以说,朱元璋是康熙帝的前朝偶像,康熙帝是朱元璋的隔代粉丝。

2

朱元璋在择储上,推行合乎儒家宗法制的嫡长子皇位继承者,这受到了满朝文武的赞赏和支持。他在立国之初,即册立皇长子即嫡长子朱标为太子,为之组建了以李善长、徐达、常遇春为首、网罗了举朝大员在内的东宫顾问团队,并从翰林院遴选了一批优秀专家教育太子。他在为洪武帝业准备理想的继承者。

然康熙也学朱元璋,实行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有形势所迫的使然:

一是他已打响撤藩大战,随时都会要御驾亲征,立储是防备不虞之需。

二是皇后难产血崩,他有追思皇后之情,又有仰仗已故皇后赫舍里家族及其主心骨、内阁首辅索额图之意。

三是他与吴三桂之间的满汉大战愈演愈烈,他要以学习汉人继承制以求得到更多的汉官士大夫的支持。

所以,康熙帝改变满人立贤立爱的旧俗,尝试推行汉人的宗法制继承制度。

不料,此尝试,遭到了满洲统治阶层的集体抵制,不但诸皇子心有不甘,就是入选储君的胤礽也有抵触情绪。

朱元璋高度重视对皇太子朱标的教育,为之准备了一大批重臣名士作为东宫辅佐团队,如太子首师宋濂为文官领袖,被朱元璋视为圣人。康熙虽然成立的詹事府,为太子属官,但真正成为太子得力辅佐的,只有沾亲带故的权臣索额图为其谋主,而且索额图并非康熙公开指定为太子辅臣的。

朱元璋加重太子权限,命其理政监国,同时将其他皇子分封藩地,在储权争斗中不能构成为太子的威胁。朱标久受儒家道统和治统熏染,推行仁孝治术,关心大臣,爱护弟弟,朱元璋的儿子犯错,太子朱标主动为之求情,获得了诸弟的尊重和敬爱。他不仅赢得了满朝文武的拥护(稍有桀骜不驯者,皆被朱元璋罗织罪名清除),而且深得其他皇弟的普遍敬重。

康熙重视皇太子时,除了在仪注和享受上采取放纵的态度外,同时加强其他皇子教育,命他们参与朝政,分领旗务,导致诸成年皇子对储位甚是觊觎,不惜兄弟相残。

胤礽有才华,也能监国出成绩,但他恃宠骄纵,大失人心。

康熙外巡,扈驾的皇十八子病危,太子胤礽漠不关心,让康熙大失所望。康熙在四十七年九月丁丑第一次废储时,在诏书中强调: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难出诸口”。康熙承认自己“包容二十年矣”(《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三十四,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丁丑),却不反省包容的遗祸。

3

清朝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原因,皇子不经皇帝允许,是不能随意离京的,更无就藩之事,严重地影响了皇子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交结大臣,自成集团,明争暗斗,倾轧掣肘,意图彻底改变最初的出身和身份。

利弊相生,不离京的皇子们强烈抵制康熙不循祖制册立的皇太子,百般侵害,甚至出现了皇长子胤褆联合其他皇子制造“帐殿夜警”事件,使康熙误以为太子胤礽意欲为叔姥爷索额图复仇,严重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安全。

由于康熙不理智、无原则的宠爱与纵容,胤礽“专擅威权,鸠聚党与,窥伺朕躬,起居动作无不探听……更有异者,伊每夜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窃视。从前索额图助伊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今允礽欲为索额图复仇,结成党羽,令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似此之人,岂可付以祖宗弘业!”(《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三十四,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丁丑)

明初虽然也存在一定的皇储矛盾,但实际权力牢牢掌控在朱元璋手中。皇帝是皇帝,太子是太子,在一个强势皇帝之下,太子永远是皇帝的附属。如果朱标一时在礼制上冒犯了朱元璋,那么惩罚也是残忍的。

洪武七年,朱元璋宠爱的孙贵妃病逝,朱皇上命太子服齐衰杖期(即作为儿子为母守孝一年)。孙贵妃为庶母,而生母马皇后还在,朱标认为这不合礼法,拒绝执行,气得朱元璋要拔剑击打。后来在众人的劝解下,事态才得以平息。

朱元璋疼爱朱标是真,但严厉要求也是真。朱元璋对勋旧集群,大开杀戒,株连甚广。就连朱标的授业恩师、朱元璋视若圣人的大学问家宋濂,也被陷入亲人的株连案中,虽然因为马皇后与皇太子的及时援手,没有死于锦衣卫的诏狱,却死于流放的苍凉途中。

而康熙纵容太子仪注等同帝制,甚至在节省自己用度时,也保证东宫如同皇太后处不做缩减。康熙早早地发现了太子不成器,却一直隐忍。尤其是后来,康熙对失望已久、好不争气的胤礽废之又立,立之又废,丝毫不审视和反思胤礽日益变态、毫无收敛的变态行为,而是一味地炫功自己对胤礽至爱至极,亲自教育,以祖宗为典型,教他如何守成,如何用兵,教他学习经史,成败案例,却始终不分析胤礽“人心尽失”的根源。

当朱标病逝,一向威严的朱元璋曾考虑改立朱棣,但被以翰林学士刘三吾为首的儒臣谏阻后,还是依循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册立朱标之子为皇太孙。

虽然最后导致了朱棣发动靖难一役,但是朱元璋立下的是关于皇位传承的政治规矩。

康熙学朱元璋立储,只看到立嫡立长,却没看到靖难一役的流血巨变,而其两度废黜胤礽,幽禁居所,又重视其他诸子,组成了新的权力中枢,凌驾于内阁之上,结果来不及实施秘密建储计划,导致皇四子意外入选,而对其他皇子展开了一系列无情的迫害。虽然雍正即位不久,推出秘密建储,那也是为了防患明枪暗箭的不虞之需。

治隆唐宋是什么意思

1、治隆唐宋,为清代对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国家综合国力的评价,清朝沿袭明朝制度,与李唐、赵宋时期相较社会更加繁荣。即幅员辽阔,远迈汉唐;繁荣似锦,治隆唐宋。
2、另有康熙御题治隆唐宋碑。康熙南巡,六次遣官拜祭南京明孝陵,五次亲往谒陵;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南下金陵时候,在耳闻目睹南京城的盛况后对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由衷的赞叹之词,该碑位于今南京钟山南麓明孝陵内。

治隆唐宋的详情

《成祖本纪》里的记载:
“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治隆唐宋”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这四个字是说,朱元璋对明朝的治理要比唐朝、宋朝还要好,明朝比唐朝、宋朝还要兴隆。这是康熙皇帝对朱元璋的称颂,也是对明朝的称颂。有人说,康熙皇帝写这几个字是故意给别人看的。其实如果单纯要给别人看,完全不必写这样称颂的字。英雄惜英雄,惺惺惜惺惺,做为一个有胸襟有胆略的帝王,康熙皇帝的这几个字应该是由衷之言。对于朱元璋的称颂不仅见于这座石碑,还见于一些史籍中,也不仅出于康熙皇帝之口,还出于其他清代皇帝之口。
问题在于,朱元璋是否担当得起这四个字?应该说,朱元璋是当之无愧的。这也是我们重新审视明朝,应该得到的认识。长期以来,因为各种原因,朱元璋的形象被大大丑化了,明朝也因而被大大误读了。所以,我们认识明朝,要回到几百年前的原点,还朱元璋以本来面目,给明朝一个接近事实的评价。
了解明朝,要明白四个字:远迈汉唐。据明史记载:“自成祖以武定天下,欲威制万方,遣使四出招徕。由是西域大小诸国莫不稽颡称臣,献琛恐后。又北穷沙漠,南极溟海,东西抵日出日没之处,凡舟车可至者,无所不届。自是,殊方异域、鸟言侏离之使,辐辏阙廷,岁时颁赐,库藏为虚。而四方奇珍异宝,名禽殊兽,进献上方者,亦日增月益。盖兼汉、唐之盛而有之,百王所莫并也”。震惊世界的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发生在这一时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一个修筑了南京城、北京城、紫禁城、天坛、长城,推动了郑和下西洋、编纂了《永乐大典》的时代,难道还不够盛世?
康熙皇帝五次南巡,每一次南巡都要亲自拜谒明孝陵,拜谒的时候行三跪九叩之礼,从山门磕头一直要到陵墓下,无比虔诚和崇敬。康熙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一个头脑清楚的皇帝,他很少题字,但是,对于明孝陵却写了“治隆唐宋”这四个字,并且御旨当地官员修葺明孝陵。这到底是为什么?他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崇敬朱元璋呢?原来他对朱元璋的治国和作为真的是很佩服。因此,清朝才全盘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就连科举制度、学校制度,也完完全全照搬下来。正是这些制度,康熙不仅仅延续了明朝277年的历史,而且被清朝所继承。清朝人还在用,包括它的法律制度,大清律继承大明律。包括天文立法等都是明朝人制订的。由此可见,继承和发扬有多么重要。“治隆唐宋”的题写,也昭示了一个道理:人不管处在什么地位,都要励志修身,都要以前人之绩励自己之为。

康熙为什么要祭拜朱元璋(康熙为什么要祭拜朱元璋祖先)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而康熙是清朝时期对清朝的发展有很大贡献的一位皇帝,看起来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但是在康熙下江南的过程中,却多次来到朱元璋的陵墓前祭拜朱元璋。这看起来实在是有些不太合道理,一个清朝的皇帝为什么要去祭拜前朝明朝的皇帝呢?康熙身为皇帝,做事情不可能没有目的,那么他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王朝,而朱元璋是这个王朝的一手缔造者,他出身于穷苦的农民家庭,在元末乱世中凭着自己的一番努力和好运气而走向了很多人都无法企及的皇帝宝座之位,朱元璋一生传奇,甚至民间一直流传了很多他的传说,并被当世和现代人视为草根逆袭的楷模与典范。

但大明王朝和很多朝代一样并没有跳出灭亡的历史规律,当时间的节点来到了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帝以“君王死社稷”的爱国情结吊死煤山之上,至此昭示着大明朝的灭亡。

然而最后的结果谁也没有想到,坐上紫禁城宝座的不是李自成不是张献忠而是并不被看好的满清外族。清朝入关后为了对中原百姓进行统治曾作出了很多骇人的举动,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并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蓄辫运动,所以百姓的反抗此起彼伏,民众和朝廷的矛盾也是愈积越深。

为了缓解这些矛盾,满清统治者也是想了很多的法子,康熙当政后更是绞尽脑汁来通过各种手段来处理这样的危机。康熙皇帝自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第一次下江南以来,几乎每次来到南京都要去祭拜朱元璋的陵墓。

甚至如今我们依然可以在这里找寻到康熙御笔“治隆唐宋”,以此来对朱元璋进行歌功颂德,褒扬大明对中国历史的贡献远超巨富宋朝和盛世大唐。在对明孝陵的祭奠过程中,康熙甚至不惜放下至高无上的皇帝身板,以对自己满清祖先的礼仪进行三叩九拜祭奠明太祖朱元璋,而为何康熙要这样做,其实大致有着以下几点原因。

1.康熙是满清统治中原后的第二任皇帝,当时清朝的根基还没有完全站稳脚,特别是前明的反抗势力此起彼伏,很多人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来对抗清廷政府,而此时对朱元璋陵墓的保护和祭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来蒙蔽百姓,消除满汉之间的民族仇恨。

2.当时的江南是反清复明的重地,文人学子在感情上无法抹去对前明的思念,而满清发动的“文字狱”已经对很多人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为了缓和矛盾,康熙通过这种方式来消除民间怨言,以此达到稳固统治的目的。

3.南京在明朝时,其实是王朝的龙兴之地,地位一直和当时的京城北京不相上下。而在封建时期,更是将一个王朝兴起的根据地视为福地,康熙自然是知道这一点的,为了彻底消灭掉明朝的根基,康熙不得不做出一些动作。据相关史料和野史记载,当年康熙趁着拜谒明孝陵的时机而派风水大师对南京城和明孝陵进行了龙图宝地勘测,并让高人对这里进行风水破坏以此来削掉前明根基。

所以说康熙拜谒明孝陵并行三叩九拜之礼并非其崇拜朱元璋,其实就是为了维护统治做的掩人耳目的举动罢了,用这种方式麻痹欺骗百姓确实令人气愤和愤怒。

明孝陵在哪,康熙大帝御笔治隆唐宋是什么意思

明孝陵,坐落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
南京明孝陵,有一块大石碑,上面写着四个金字:“治隆唐宋”。这是清朝康熙皇帝立的碑,康熙认为,朱元璋治理明朝比唐宋还兴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20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