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道德经》:六句经典,说透生活大智慧

诗词雅言 2023-09-18 00:00:58

道德经》里既有古人的理论智慧,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来读读六句经典,领会被老子写入《道德经》的那些生活智慧。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意思是,躁动可以战胜寒冷,给人送去温暖;冷静能够战胜狂热,让人头脑保持清醒;清静无为,才是天下正道,能保世间太平安宁。道家讲:静为躁君。“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力量。静能制躁,一颗平静的心,可以抚平躁动不安的神经。当你心浮气躁、怒火中烧的时候,与其向外宣泄不良情绪,不如向内寻求一份清静。越是面对人生的紧要关头,我们就越需要“静”的力量。常言道:一动不如一静。以不变应万变,才是真正的智慧之道。老子曰:“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于行走的人,走路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说话的人,讲话不会落人话柄。聪明人做事,都懂得淡泊宁静、不露锋芒。守持住一个“静”字,既是一种沉稳,也是一种高明。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凿户腑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只有当车空着的时候,才能装得进货物;只有当房屋空着的时候,才能作为住人的居室。因此,“有”是实在的象征,代表着现实的利益;“无”则是可用的象征,代表着无尽的可能。人的一生,往往急于追求“有”的价值,却又总是忽略了“无”的意义。“有”,就感到满足;“无”,就觉得虚空。人之所以寝食难安,大抵总是放不下有无得失。倘若把这一切都抛开,还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去享受生活?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明确了“有无相生,无中生有”的道理,方能跨越得失荣辱的藩篱。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以“无为”的姿态,让自己有所作为;以“无事”的方式,去处理琐碎繁杂的事物;以“无味”的标准,去品尝人世间的苦辣酸甜。你会发现生命原是“本自具足”的,一丝不缺,一应圆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道德经》有言:“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意思是,狂风呼啸,也刮不了一个早晨;骤雨倾盆,也下不了一整天的时间。谁能掌管刮风下雨呢?是天和地,是自然之力。自然之力尚且不能让疾风骤雨长久,又何况是以人力而为之呢?老子曰:“不知常,妄作凶。”“常”即大道运行之规律,自然万物之法则。万物生长永不间断,不曾片刻停下脚步,一岁一枯荣。万事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世事无常,却唯独以“变”为常事。人生的顺境、逆境亦如自然更替,不是恒定不变的。站在天地的视角,人不过是蜉蝣撼大树,沧海之一粟。知常则容,当你明白这个道理时,你就会变得宽广、变得包容。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相依,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上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祸福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得意到了极点,往往就是失意的开始;万物达到顶峰,就要逐渐走下坡路了。金钱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很难守得住;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就会埋下祸根。每件事情都有两面性,顺逆都是缘,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必因为暂处于顺境就沾沾自喜,不然就会乐极生悲;也不要因为暂时遇到不好的事情,就觉得自己陷入了人生低谷,从此一蹶不振。车到山前必有路,现在的伏蜇将会奠定以后的成就。切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平和自己的心境,才能在这变化无常的世界里,得以看清自己身边的处境。相信福祸相依,我们只需要顺心而为、淡然处之,自然能趋吉避凶,常保不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和光同尘,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所谓和光同尘,不是要我们随波逐流,而是要我们随曲就伸。既保留自己的个性,又能为世间所容。以一种出世的心境,过十分入世的生活。弘一法师说:“人做得剔透玲珑了,便是艺术。那时你可以舍生取义,你可以视死如归。你可以视金钱如粪土,你可以视富贵如浮云。你可以视色相如敝履。”人生正如一场修行,要想活得自在洒脱,必先迈过这一道门坎儿。放下心底的那些执念,还自己一片淡然。咎莫憯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知足之足,常足矣。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罪过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知足常乐,自知满足,就总是快乐。不知足,乃是世间一切痛苦的根源。不守清静无为之道,就会产生贪欲之念。人不得一时宁静,心更无片刻安闲。过分追逐名利,势必招致灾祸和不幸。具备知足之心,就不会感到有任何不足。因此,懂得知足的人,永远都是快乐的。佛家讲“随喜”,生活中也是一样,随心、随性、随意,一切随缘即可。保持知足的心态,不必过度忧心,更无需刻意强求。知足常乐,福气不请自来。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20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